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衣当国-第5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沈阳的辽宁巡抚徐广国也是准备去往定辽右卫凤凰城那边,就近指挥了,别处巡抚手中都有个两千到三千的巡抚标兵,由一名游击统率,但徐广国手里也就是五百余人的卫队,抚标不过是个空架子。

可徐广国真要动员起来,精锐力量他可以召集几千甚至上万,因为辽宁周围的商团和垦殖农庄的护卫队和民间团练都能够动用。

因为是战时,从辽宁到京师,从义州到沈阳,都是安排了快马加急送信的邮路,务求消息能够顺畅及时的传递。

从义州那边传回来的祖承训的败因,徐广国加了评点之后,迅速的送往京师,不过这个评点文书却不是和奏折一起送往宫中的,而是交给了顺天府丞吕万才。

即将有大战,有大敌在朝鲜,京师已经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不过身为顺天府丞的吕万才,却没什么忙碌的。

在外人看来,这吕府丞似乎比平日还悠闲了稍许,每日里见客宴客,很是自在,这倒是让人颇为不明白,王通一系的角色,别的不说,却都不是喜欢玩乐轻松之辈,这倒是众人的共识,眼下这吕万才未免有点反常了。

自万历十七年以来,天津卫出身的进士也有了十余名,举人更不必说,地方上富庶了,舍得在读书上下本钱,总归是有成效。

这些人有的去地方上当官,有的则是留在京里做言官清流,举人们也大多在京津一带有个实职,出身何处,立场也就倾向于何处,那苏松常、杭嘉湖的士子文官,整日里为自家那边摇旗呐喊,一方面要减免商税,一方面要鼓励土地兼并,而天津卫出身的自然是倾向于天津卫这些新兴商团的利益,商税这个他们是坚持要征收的,因为如果减免商税,天津卫和松江府不会减免,反倒是让其他处的工商业者用更低的成本和港口这边的商团竞争,但土地兼并他们是支持的,因为土地兼并的越厉害,无业无地的农民就越多,港口商团就可以有更多的劳动力,各处的拓荒垦殖就能招募到更多的人手。

这一干文人士子所持的论调,如今也是朝堂上的一景,而且南边的松江府出身的士子,山西那边士子,渐渐的都和天津卫的合流。

他们论调和江南士子言论的异同,倒是让很多旁观者看明白了些事情,原来假借大义假借圣贤道理在朝中政争,是为了这样那样的利益。

总的来说,这一干倾向于港口和殖民商团的文官士子集团,吕万才能用的动,从某种意义来说,他吕万才也是这个集团官位最高的几个,又和王通这个商团大首脑关系密切,自然有这个资格。

吕万才这段时间会面的这些人,如果细究这一干文官的身份,就会发现,他们或多或少的都和港口商团有这样那样的关系,有些人即便不是出身于那边,但已经在那几处有了丰厚的利益,关系自然就密切了。

官员们在京师拉帮结派最正常不过,吕万才算是天子嫡系,这么做还可以被说成是替皇帝招揽人心,谁也挑不出不是来。

眼见中秋,京师气氛虽然紧张,可节日气氛也是浓厚起来,主管天津卫和禁军几部的监军蔡楠照例要进京办差,说白了就是给各处送礼,和各处打个招呼,有时候还要和勋贵之家们联络,通报下他们在天津卫产业的情况。

今年朝鲜有倭寇大军,天津卫也是海防重地,蔡楠进京还有了一桩别的任务,要向京师通报天津卫的防务准备如何。

公差自然都是白日里办的,晚上的时间比较自由,和以往一样,一般都是李文远或者吕万才宴请,这一次是吕万才。

在顺天府丞的宅子中,下人们早早的得了吩咐,说自家老爷和蔡公公有些体己话要讲,闲杂人等都避开去,这样的事情也不稀罕,酒菜置办好,管家过去看了一圈,然后将所有不相干的人遣散,自己则是搬个椅子守在院子门前。

“蔡公公,徐大人给吕某来过几封信,吕某觉得他说的有理,蔡公公请看。”

屋中点燃着大烛,几处各有灯笼,显得颇为明亮,蔡楠接过信笺在那里展开看起来,不多时就已经看完,蔡楠拿起酒盅却不喝酒,把玩着沉吟。

“蔡公公,徐大人说的有道理,大家的荣华富贵都在国公身上,可如今国公偏居松江一隅,有些事的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皇帝对他虽然亲信,可始终这么远离,再厚的情分也要淡薄,若要国公长盛不衰,功业这块上不能松懈啊!”

蔡楠放下信,仔细的看了吕万才几眼,缓缓的点了点头,吕万才凑近了说道:

“蔡公公就在军中,通晓兵事,想来说辞更有针对,您看?”

谢谢大家的订阅和月票,谢谢“lgchaz777,不往不去,ipooo”各位朋友的打赏,谢谢大家!

一千零七十

说起来蔡楠当初是在内官监跟邹义学办差,文书归档的东西学了不少,军事上是一无所知。

后来成了王通这边的监军,王通这边有个很良好的风气,那就是没有什么蒙混的庸人,大家都是尽可能的学习和了解,这么多年下来,各个岗位各个差事上的人,都有很了不得的进步。

蔡楠当初内廷文吏,现在则是在内廷各监公认的知兵之人,将来御马监掌印和司礼监提督京营那个位置是少不了的。

徐广国将自己所搜罗到的那些,自己觉得有用的部分,尽可能的都送到了这边来,写在了信上。

但这些东西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写在奏折上,必须要归纳整理,找出什么才是最适合达到目的的资料,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咱家不过是管着后勤辎重,那里说得上知兵。”

蔡楠客气了一句,却将信纸拿起,从头仔细看起来,这次用的时间可比方才多了很多,神情也是仔细了很多。

等放下信纸之后,蔡楠拿起酒盅摩挲几下,沉声开口说道:

“信上所说的先不提,只说近日海上陆上来到的消息,倭寇十余万入朝,这个应该是能确定吧?”

“公公在津门,消息应该是比吕某这边更快,应该能确认在二十万上下,这些人根基都在京津一带,妄言对他们没什么好处。”

“二十万,二十万”

蔡楠口中念叨几句,然后才说道:

“自万岁爷登基以来,大战人数过十万的也就是四次,征归化,征建州都是国公为帅,而且大获全胜的,辽镇李家西征多伦是一次,东征女真是一次,一次惨胜,一次惨败,其他人再也没有这个资格。”

吕万才那边点点头,起身在一旁的书架中拿出笔墨纸砚,磨墨准备记录,蔡楠说的很慢,显然是边想边说。

“五千辽西骑兵失陷在平壤城,要这么算的话,倭寇的战力不会次于女真和蒙古”

说到这里,吕万才补充说道:

“世宗时东南倭乱,那些所谓的倭国残兵败将就已经是让我大明官兵头疼非常,这个也是要提的,何况这次还是那倭国首辅派来的倭国官军。”

蔡楠点点头道:

“就是这个意思,吕大人说得好,倭寇二十万,然后根据这个测算战力,可想而知是如何的可怖,不能掉以轻心,要不然就要酿成动摇国本社稷的大祸。”

说了几句,蔡楠端起酒盅抿了一口,缓声问道:

“吕大人,入朝平倭,这等大战已经算是国战,你想想,大明这么多武将,现在谁有资格当这个大帅,率军入朝?”

“不瞒公公,吕某这边只知道国公,其他将领却不知晓。”

“还有宣府总兵李如松,还有李虎头。”

说到李虎头,两个人情不自禁的干咳了声,都有些不自在,蔡楠清清嗓子,开口继续说道:

“虎头年纪小,而且未曾独领大军出阵,圣上未必会考虑,不过这李如松却不一样,他在宣府当总兵这么多年,大小战斗参加不少,虽说和咱们国公沾光的多,但功勋毕竟在那里摆着,而且入朝作战,毕竟在辽镇之侧,不管是从地形熟悉,还是调动辽镇兵马上面,李如松都有个熟悉的优势。”

“而且朝中恐怕不少人都不愿意国公那边再有什么立功的机会,李家一贯在朝中关系不错。”

吕万才接口说道,蔡楠点头,轻叹了口气说道:

“要强调倭寇的强盛,要强调此战的要紧,要强调谁人能带领大军得胜,虽说这些道理都摆在这儿,可要是说的人人微言轻,效果也未必会好多少,说句大不敬的话,万岁爷如今玩的时候多,问政的时候少,有些事情未必如从前那么明白,恐怕还是谁说听谁的。”

说到这里,吕万才也是有点为难,放下笔开口说道:

“公公说的有理,如今咱们这一边,品级高的,一个是吕某,一个徐大人,此外还真就没什么有份量的人了,那工部尚书潘季驯是咱们拿银子给他印的书,不知道这个不去说他,倒是宫里这边,还要请蔡公公多多活动。”

“一个三品,一个四品,再加上那几个六七品的,实在是不太够,宫里那边倒好说,邹公公明白这个,有他张罗,再有小亮那里帮腔,总归是差不了,关键还是在外面,吕大人,勋贵那边可有什么法子?”

蔡楠摇头,吕万才露出一个苦笑,也是摇头说道:

“无非是陈家、唐家,可这些人家蔡公公你也知道,一看就知道是咱们一系的人,恐怕咱们张罗起来这么一说,立刻有人在这上面找毛病了,到时候恐怕酿成朝争,纠缠起来,那可就没个结果了。”

“也是这个道理”

蔡楠沉吟了下,末了却是叹气说道:

“总归要做的,吕大人先安排能动用的那些清流鼓噪吧,总归要出声,一声不出,就被别人默认了,总要起个头。”

“今日里就是要和蔡公公敲定个章程,明日就让他们开始上疏上奏,倒是要看看徐大人那边了,徐大人那边说是会做些文章,这个势要造起来。”

辽宁巡抚徐广国派到京师来的使者络绎不绝,一封封奏折递送到宫中去,通报情况分析时局,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奏折进宫之后很快就是流传出来,传扬的朝野皆知,皇宫大内是个筛子,存不住什么事情,这个不假,上上下下也没什么疑心,由他去就是了。

可要是有心人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次的消息泄露和从前有些不同,从前的泄露没什么章法,就算是同一份奏折,也会有部分大家都知道,部分大家不知道的情形,这次可不一样,凡是辽宁过来的奏折,不管事情大小,都会在京师里传扬开来,而且信息格外的完备,显然是有人看到了奏折全部内容。

眼下这么多的事情,也没什么人去在乎奏折的泄露,再说了那些本就不是什么大事,由他们传就是了。

徐广国这奏疏上说的东西不少,不过在朝中各位大佬来看,如今这样局势这般要紧,奏折上所说的事情未免太过琐碎了。

比如说徐广国说道,辽西将门一门心思都在做生意上,亲卫标兵操练的少,都是用在护卫货物商队,往来于大明内外,辽西将门在关外关内大量置办产业,天津卫这等寸土寸金之地,辽西将门在这里的产业密布,商行店铺货栈数量都是不少。

而且这是个上行下效的局面,一干将主这个德性,下面的军将头目,家丁兵卒什么的,根本没有什么将门武家的本份,都是争先恐后的置办产业,每次在将主的商队中夹带私人的货物。

兵将不喜好武事,专心追求财货,这样的军队那里谈得上什么战力,祖承训在平壤之败,看似是种种偶然,实际上也是必然。

徐广国还在奏折中自责不少,说是自己来到辽宁之后,因为这个省新设,而且辽宁不设布政使司,巡抚专管,所以他把大量的经历花费在了民政之上,对军事上抓的不够,辽宁三镇也就是原来的辽镇,在那次和女真以及蒙古联军的大战中损伤了元气,至今还没有恢复过来。

没有恢复过来还好,三镇的兵马还是能够维持辽宁的治安,虽然说,近三镇的兵马用来维持一行省的治安,颇有些杀鸡牛刀的意思,不过辽宁现在虽然仅仅是辽东区域,实际上管辖的地盘,来往于其中的百姓民众,却是草原和白山黑水以及辽镇本地的各族居民往来,草原上和白山黑水之间的大小部落也都不是全部甘心臣服。

辽宁三镇,要保持在随时镇压和维持治安的状态,也是不得闲的,而且始终没有得到过什么有效的补充。

这徐广国还从什么朝鲜军民的口中,又从什么商人的口中,说那倭寇兵卒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卒宿将,能征善战,韧性极强,而且火铳颇为犀利。

徐广国这边说的琐碎,不过综合起来看,却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印象,辽宁先有的军力维持辽宁现在的局面已经有些捉襟见肘,而且原来辽镇的力量非但没有恢复,反倒是在不断的败坏堕落中;正在朝鲜的倭寇大军甚是强悍,不能掉以轻心,辽宁本地的兵马不堪用,那就要调兵过来,既然辽兵本身在堕落败坏,那么宣府总兵李如松熟悉辽镇兵马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倭寇势大,朝廷必须要调集大军才能彻底平定剿灭,谁来率领大军,谁能够担当此任

不过,徐广国身上的标签也太过明显,不是中立一方,说服力就不那么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大明上下,现在的注意力都在谁应该为帅上。

一千零七十一

尽管徐广国洋洋洒洒的不断上奏,可局面的发展也和吕万才等人判断的差不多,徐广国这边说话了,其他人立刻就是跟着鼓噪起来。

关键是在这个一家之言上,徐广国身上的标签太明显,所说的话倾向性太强,说服力也不是那么有效。

从上到下都能看出来徐广国的用意在何处,无非是想让王通重新出山领兵,这个万万不行的,王通那人在京师做锦衣卫都指挥使的时候,京师上上下下被他压的喘不过起来,群臣稍有异动,他那边刀子就举起来了。

如果这次让他去朝鲜平倭,立下大功,接下来大家怎么办,虽说未必有什么杀身破家之祸,可这样的人总归让人不自在。

说起来也是奇怪,从得到倭寇入侵朝鲜然后入侵大明的消息到现在,大明朝野上下居然没有一个人考虑过失败,兵事多变,胜败无规律,谁也不敢有万全的把握说如何如何,可大明这次就是这样。

即便是祖承训几千骑冒进平壤,中伏后损失极为惨重,上上下下也都觉得朝鲜平倭会是一桩大功业。

过程如何现在自然不好说,不过这场国战的胜利一定会属于大明的,现在京师没有人这么说,也没有人公开写在纸上,不过一切一切的讨论都是基于这个,谁作为这个主帅,谁就能获得这桩大功,谁就会在将来占据一个主动。

从万历五年开始,大明在对外战争中,也有小小的波折,但主流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胜利,塞外关外那些大明朝的心腹大患,可以动员几万甚至十万大军鞑虏强敌,就这么一个个的被击败灭国。

在这样的胜利背景下,大家对于即将在朝鲜发生的大战都是有个判断,大明会胜,大明会大胜。

徐广国这么说,却也有去过辽宁的吏部官员,兵部官员,还有去往辽宁办差的言官们,纷纷上疏辩论,都是说李家在那次大败之后,是励精图治,勤勉练兵,战力更胜往昔,不过这些言论和最近的祖承训大败联系起来,总归没那么有说服力。

所以京师的言论中对祖承训颇为贬低,都说此人不善用兵,平日里也是专心捞钱做生意,他属下兵马根本称不上兵马。

特别是辽宁巡按对李家的言论很有说服力,按察使本就有刺探搜集当地情形言论的职责,他对李家的评价比较有权威性,说是李家知耻而后勇,上下一心,练兵不坠。

当然,关键点不在辽西的李家,只需要说明辽西李家还能用,兵卒还善战就可以,关键的问题是吹捧宣府总兵李如松。

身在宣府的李如松的确有许多值得大说特说的闪光点,比如说从万历初年就开始的大小胜利,参与的各次战斗中都是冲锋在前,上下一心的用命,这个倒也不差,因为禁军和商团武装发布的大大小小的战斗,李如松都是参与了,而且斩获都是不少,也是实实在在的功绩,偏生他运气也是不错,李家几次大的失败都没有他的加入。

这样的将领,资格足够,功绩也足够,而且李如松和王通一系的禁军系统关系不差,大家合作的时候非常多,他作为人选被推出来就很是合适了。

宣府总兵李如松作为带兵的人选被推出来之后,朝野上下反对的声音不多,连朝中几个立场偏中立的人都说不出什么来。

李如松还给万历皇帝上疏,说眼下时局,务求大明和朝鲜边境一线的稳定,调兵徐徐图之,但防御一定要先做好,而且要主动的向朝鲜安排密探细作,了解尽可能多的情况。

这个意见,王通也是表达过了,所以万历皇帝也觉得李如松还真是合适,算是个老成持重的大将。

争论归争论,对于朝鲜那边的局势,兵部这里还是给了足够的重视,一直驻扎在京师一侧的虎威军韩刚部被调往永平府驻扎,而且还配属了虎威军禁军马队一半的兵力,蓟镇和京营各自抽调四千精锐随行。

这就是小心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