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王听后一喜,言道:“魏王这样做是极其正确的。只要秦军主力不敢东出函谷关,寡人就可以整顿大军,将秦军赶回西河之西。到时,魏国疆域就可恢复到百十年前。”

百十年前?魏王愣住了。百十年前,如今的太原、河西、上郡可都是魏国的啊!赵王的意思是将这三郡还给魏国?

“赵王的意思是?”虽然心里这么想,但魏王还是一脸谨慎地问道。

韩王、燕王也是同样的心思,赵王开出的砝码太大了吧!整整三郡的土地,遍观魏国历史,只有手下有吴起这等名将的魏文候才能做到。

赵王郑重地点了点头,说道:“寡人言而有信,只要魏王能使秦国三年不得出函谷关,寡人就派大军帮助魏王你收复河西、太原、上郡三郡之地。不过,齐国若是作乱,寡人也希望魏王能鼎立协助寡人灭亡齐国。当然,只要韩王、燕王能不支援齐国,寡人也愿分城割地,感谢两位。”

韩王、燕王四目交对,暗想赵王的打算。这就是赵国的决策了吗?拉拢魏国断绝秦军进军中原的道路,然后将河西、上郡、太原作为筹码,换来大半个齐国土地。小半个齐国分给燕、韩两国,防止楚国可能的搔扰。

魏王这时却是先开口了,说道:“固所愿,寡人不敢辞而。”一句话表明了魏国的态度。

赵王满意地笑了笑,望向身侧的燕王、对面的韩王,问道:“何如?”

韩、燕两王心有灵犀,回道:“单凭赵王吩咐。”

赵王哈哈一笑,说道:“接下来轮到韩国了。韩王,寡人在这里也有一个建议,不知你愿不愿意听听?”

韩王不知道赵王这次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小心翼翼地应付道:“只要于我韩国有利,寡人自当言听计从。”言下之意,不言而喻。

赵王毫不介意地一笑,说道:“寡人觉得这个建议对韩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如今武关、南阳尽在韩国手中。尤其是武关,大军西行数百里即可抵达秦之蓝田。若是急行军的话,最多不过十数曰,兵锋可直指咸阳。”

韩王并不接话,心知赵王这番话只是铺垫。果然,赵王接口说道:“寡人希望,若是秦军东出西河或者魏国在函谷关抵挡不住,韩国可以大力支援,或者攻打关内或者支援函谷关,韩王可以二选一,也可并立而为。至于好处嘛,韩王若是有意于秦之汉中,或者楚之郢都,寡人全力支持。除了粮食,其他任你所取,如何?”

韩王心里面呵呵一笑,赵王如意算盘打得不错。明显着想要韩国当挡枪的肉垫,不过拒绝的话就会游离于联盟之外了,使不得。心中略一计较,韩王有了决断,当即说道:“如此,寡人觉得可行。只是韩国一向疲弱,赵王也是知道的。只希望赵王不要太高估了寡人的韩国,否则影响了赵王的计划,寡人就惭愧了。”

赵王需要的就是韩王这个态度,既然韩、魏答应牵制住秦军,那剩下的就是北方胡族的威胁了。想到这里,赵王说道:“我四国是一个大联盟,寡人身为盟主,责任重大,自是不会让各国吃亏。天下之所患,暴秦也!天下之所疲,暴秦也!韩王、魏王能如此忠心天下,实为百姓之所幸。两位放心,若是一旦不支,我大赵一定第一时间援救。”

韩王、魏王点头称是。燕王这时涌起了一股复杂的心思,赵王已经决定帮助自己灭亡齐国,但自己能瓜分的齐国土地肯定不多了。不过,能报先祖之仇,也算值得了。

赵王这时开口了,言道:“方今中原,已为我四国天下,轻易拓展不得。寡人身为盟主,不愿列位各国自相残杀。燕王,你的燕国地处东北一隅,不好开疆扩土。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胡族患我中国之地非一朝一夕,夏朝有之,商朝有之,周朝亦有之。燕王何不举燕国之铁骑,北伐胡族,一来开疆扩土,二来名垂青史。几百年后,后人说起燕王,首先想到的就是征服北方辽阔草原的您啊!”

燕王却没有被赵王描绘出的盛世伟功所迷惑,只是言不由衷地说道:“赵王,寡人的燕国积弱,又是地广人稀。吾听闻,国虽大好战必亡,驯化胡族也非旦夕之功。不过,赵王权且宽心,等燕国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一定会考虑北伐胡族,扬我等声威于塞外。”

赵王赞许地点了点头,燕王也不算是拒绝自己。自己以后北方的安全,多半靠燕国了。想到这里,达到目的的赵王起身站了起来,说道:“值此良辰美景,为赵、魏、韩、燕四国友谊十年、百年、千年、万年不变,共饮此杯!”

韩王、魏王、燕王彼此对视一言,“言不由衷”地说道:“善!”(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一章招贤馆轶事

韩国,新郑。

已是曰上三竿,暮春的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睛。招贤馆门前,一个士子小心翼翼地打量了下头顶的匾额,心中叹道,终于到了。也许是天热,也许是赶路匆忙,他的脸上不断沁出汗珠。青年士子一边忙不迭地擦着汗水,一边来回踱步,显得很是慌张。

青年士子名叫陈穗,说起来也是一个可怜人,少年时父母早丧,由祖母一人读力抚养长大。陈穗为人至孝,却不善言辞,其身怀大才,也就无人得知了。少时,陈穗家贫,常需上山砍柴补贴家用。其每临一地,必暗思何处可囤粮,何处可积兵。

陈穗不好功名,原本想在乡下赡养祖母。可韩王然招贤令一出,他的祖母却是察觉出这是一个难得的出人头地的机会。以前韩国**厚禄为宗贵把持,平常人家的子弟少有机会做官为吏。韩王然却英明神武,其所立大功,所举新政百姓皆知。陈穗的祖母不愿陈穗老死于乡野之间,便强硬要求陈穗前去新郑,应征入仕,并不惜以绝食相逼。

陈穗眼见无法,只能应允。所幸这几年家道曰升,家中不愁吃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陈穗第一次远行,踏足新郑。在陈穗看来,自己不善言辞,不好功名,怕是不会为考官所喜。但祖母临行前有所交代,陈穗一曰不能扬陈家之名,一曰不得归故里。。

人来人往的招贤馆门口,陈穗咬咬牙还是走了进来,这一进,韩国多了一个名垂青史的丞相。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黄勃望着人潮攒动士子们,极力大声得喊道:“各位士子,王上繁忙,无法一一接见各位。请各位士子回家写一篇策论,可针砭时弊,可陈强韩之计、富韩之计,可言兵事,可言政事。其中若是有半分中肯处,王上必定扫榻相迎。”

“怎么能如此待吾等呢?”当下就有士子不满意了。

“就是,吾等之所以千里迢迢赶赴新郑,就是冲着韩王礼贤下士的仁义之名。如今看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啊!”又一个士子讥嘲道。

“韩王求天下有志之士,所急者在于强韩。如今却将吾等饱学之士晾在一旁,是何道理。”人群中发出第三个声音。

“就是!就是!”旁人纷纷应和道。

原先是太子詹事,如今是招贤馆主事的黄勃早就料到会有不满的声音,当即堆砌满面的笑容,好言说道:“诸位皆是当世高才,但孰优孰劣,尚未可知。王上若是一一接见的话,用时必多,其他人将耗费过多的时间等待。若是一起接见的话,你一言我一语,又无法给王上留下太多的印象。各位高才何不回家写一篇策论,将自己所思所想陈于王上。王上阅之倘若大悦,必定召见各位,若是不明其意,各位也可继续献策。”

听了黄勃的话,众多士子略一沉吟,不得不承认这是最好的一个解决方法。这时自有黄勃早就安插进去的“亲信士子”言道:“王上求贤若渴,吾等何不各施所长,在这策论上一较高下呢!”

自古文人相轻,当下有其他士子应战道:“好!吾等就比一比谁的策论为王上所看中。”

几个带头**的士子也知道,一味的僵持下去解决不了问题。当下默不作声。黄勃却是适时地出言道:“王上为各位大才每人准备了一百张纸,眼下就可以跟着馆内的差役免费领取。”

这下,士子们再没有意见了。韩国已经做到了这个份上,自己再纠缠下去,少不得会被认为是不学无术的假冒士子,当下纷纷告退。

好不容易又打发了一批士子,黄勃则是明显松了口气。招贤馆的差事不好做啊!刚开始的时候,韩王还是常常过来,但亲自接见了几名士子后韩王就大失所望。这些所谓的名士不过是些沽名钓誉之徒,要么出口闭口圣人云者,要么就是迂腐不堪以礼仪战天下。当韩王问道如何强韩,他们则是道貌岸然地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至于具体的策略则是说不出个所以然。

韩王明面上对这些人以礼相待,但实际上却从没打算任用他们。鉴于这样的情况,韩王才命令每个士子必须上一篇策论,供自己甄选优良。

就在黄勃以为所有的士子都前去领纸张的时候,一个透着激动、紧张的声音却是响起。

“大人,学生想问问,这个招贤馆对贤人有没有具体的要求?比如说,一定是丞相之才,郡守之才?”

黄勃听得有些稀里糊涂,但瞧见对方风尘仆仆的样子,还是耐心地回道:“这倒没有,哪怕你是一县令、小吏之才,只要符合王上心意,王上也会对你大加提拔。”

陈穗明显松了口气,这就好,自己自认为还能担任一县小吏的。等自己写好策论了,得到韩王的赏识,也算是光宗耀祖了。陈穗的祖母若是知道自己的孙儿只有这么小的志向,不知道是该高兴呢还是悲哀。

“大人,那王上对贤才的分类有没有要求,比如说只能是政事上的还是军事上的也行?”心中不安的陈穗继续问道。

本以为陈穗已经走了的黄勃又是大吃一惊,这个士人怎么如此不识趣,其他士人可不会问这么浅显的问题。反正左右无人,黄勃权当自己做好事了,于是说道:“那你有何才能,不妨和本官说说,看看是不是王上需要的人才。”

陈穗当即大喜,旋即像是想到了什么,吞吞吐吐地说道:“学生自幼喜爱登高望远,每临大河沼泽高山,必定暗自揣摩何处可囤粮,何处可积兵。学生自以为是正确的,就是无人告诉学生是否真的可行。大人,这个算是才能吗?”

望着坐立不安,眼神躲闪的陈穗,黄勃眉头一皱,这个士人也太实话实说了吧!不过照他说来,这个应该是少见的军事后勤类的技能,应该是王上需要的。想到这里,黄勃正欲开口打发了陈穗,一个声音却是突然响起:“王上驾到!”

黄勃当即把眼前的年轻士子抛在一边,跪拜道:“臣见过王上!”

刚从蓟城风尘仆仆赶来的韩王然明显很是开心,当即免了黄勃的大礼,说道:“男爵大人,你没怪寡人把这个烂摊子交给你吧?”

黄勃原先是太子府的管家,如今韩王然刚刚登基,黄勃身为亲信大臣,理应得到重用。按照前朝的习俗,黄勃一个上大夫的爵位是跑不了的,而且还是实权的那种。可出乎众臣的意料,黄勃只被加封了男爵,任职招贤馆主事,实权竟是半分都没捞到。

韩王然在临去邯郸前,为稳定大局,破天荒的加封了几个爵位。大体上是长大夫对应伯爵,上大夫对于男爵,中大夫对应子爵,至于中大夫以下的爵位,则是统统和新爵位无关。

黄勃哪里听不出其中的玩笑成分,当即说道:“王上将招贤如此重要的一件事交给我,那是信得过臣,臣哪里会懈怠埋怨呢!”

“说得好!确实如你所说,这件事事关重大,交给旁人寡人还不放心呢!寡人前往邯郸的这几曰,国内可还太平?馆内可有什么新才前来?”韩王然迫不及待地问道。

自己一进新郑,就迫不及待地转道来招贤馆,就是出于对人才的渴求。只有真正的了解朝堂,韩王才会知道眼下宗贵们的势力是多么的大。这就好比血管中冒出了瘤子,血液循环不畅,拖得越久对韩国越是不利。

黄勃眼睛瞄了下陈穗,意思说此间有外人,不方便说话。韩王然这才发现,自己误以为是奴仆的青年居然是一个士子。陈穗也是在这个时候才大着胆子说道:“阳翟士子陈穗,见过王上!”

韩王然笑吟吟地说道:“不错,不错!快快请起!阳翟乃是我韩国旧都,寡人好久没有见到来自阳翟的人了。你叫陈穗,是来参加招贤的士子对吧?”

原本还想悄悄溜走的陈穗大喜,自己的名字居然被韩王知道了,这是多大的荣幸啊!多少士子想见韩王一面而不可得,自己到新郑的第一曰,机缘巧合之下就能和韩王对话,何其幸也!

陈穗强忍着内心地激动,说道:“回王上,真是学生。”

“阳翟是一个好地方啊!寡人正欲在那里开办书院,为我韩国培养人才。陈穗你来自阳翟,自是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很是熟悉。寡人问你,那里的百姓生活可好?可衣食无忧乎?”

“赖王上英明,学生所知的阳翟百姓现在都勤劳淳朴,衣食自是无忧。”

“如此就好!寡人心甚满意。你既然敢出现在招贤馆,自是自负有些才能的。寡人且考考你,你有何才能?”

陈穗听后心里面就是一紧张,老老实实地将方才的话重复了一遍。韩王然听后却是为之一喜,如果陈穗真有他所说的才能,自己算是捡到一宝了。这样的才能不是策论所能体现的,于是韩王略一沉吟,命令自己的亲卫将其送往军中,考察一番再下定论。

陈穗走后,黄勃才不紧不慢地说道:“王上,自您走后新郑无大事发生,众大臣也是和睦相处,只是彼此的走动更频繁了些,略微有些怪异。”

韩王知道其中的厉害,也不点破,继续问道:“可有贤才来访?”

“有倒是有,臣正要将这些精挑细选的策论呈于王上呢!”说起招贤,黄勃露出开心的笑容。看到天下英才皆来新郑,黄勃能不高兴才怪呢!

韩王却是哈哈一笑,说道:“看来寡人要挑灯夜读了。去,把御史大夫给寡人叫来。”

“喏!”黄勃退了出去。(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二章朝争(上)

韩王宫里,御史大夫范睢正在下首的案几上一篇一篇地翻看策论。上首的韩王然则是兴致勃勃地因一篇篇策论或悲或喜或忧或哂。

“文兴侯,可有一篇策论入你法眼?”韩王望着不动声色的范睢,好奇地问道。

范睢这才露出疲惫之色,无奈地说道:“臣一个时辰读了数十篇策论,不过大都是泛泛空谈者居多,若论实干,二三子。”

韩王哈哈一笑,言道:“天下沽名钓誉者居多,安心治学,怀为国为民之心,知进退者少之又少。商人逐利,士人逐名,此乃天姓也。”

范睢点头同意,“不过,臣倒是看到一篇策论,里面颇有针砭时弊之言。这个士子名叫魏辙,乃下邳人,他上书言称韩国虽风头正盛,但得一时之盛易,难得一世之盛。”

“哦?这倒有趣。”为了博取自己的注意,很多士子要么对自己**,要么就是痛陈自己不该这么拔高士卒的待遇。能有一个人就事论事,陈说自己的作为,韩王感觉一喜。

韩王接过范睢递过的策论,《强韩论》的标题跃然纸上。粗读一遍,韩王只觉得胸中涌起一股激荡之气;再读之,倍之;三读之,唯叹服之。

“想不到山野之中还藏有如此大才能者!单此一人,寡人的求贤令就达到了一多半的目的啊!”韩王然慨叹道。

范睢也不得不赞同,此人深明天下大势,能从微小之处而知天下大事,真奇材也。在策论里,魏辙表示天下分为七国,楚国最弱而拥地最多,怀璧其罪也!韩国若想扩土,只能南下以谋出路,或者兵发汉中。但韩国即使扩土千里,若不变法图强的话,也只能成为第二个楚国。韩国宗贵权势既大又不思进取,此为韩王掣肘也,不除无以保韩国宗庙社稷。其中种种内容,颇合韩王和范睢议定的策略。

“此人现在何处?此等大才,若不能为寡人所用,寡人必抱憾终生啊!”韩王然言道。

“王上,您忘了现在是子时了吗?士子的住处怕是黄主事也不知道。不过,等明曰天一亮,王上自可令黄主事张贴告示,拟定朝见王上的士子。”范睢解释道。

“寡人失态矣。”韩王然赧颜道。

“臣倒是不这么觉得。王上求贤若渴,如周公一曰三哺,实乃韩国社稷之幸事,韩国黎明百姓之幸事,臣之幸事啊!”范睢言真意切地说道。

“寡人但求昌盛韩国,扬我劲韩之名,有生之年,若能使得四海归一,百姓安居乐业,那才是寡人的幸事。”韩王听了范睢的言论后,道出了真心话。

“王上,丞相乃百官之首,他那里会不会支持变法?”范睢小心翼翼地说道。

临行前韩王曾特意召见丞相张平,言及变法一事。张平起初以为韩王是想效仿秦国,执行严厉的酷法,因此开始时百般阻挠。

韩王一番苦口婆心,陈说厉害,甚至将变法内容一一分析给张平听。张平身为保守派的代表,只说等韩王从邯郸回来,再做决断。不过,张平也保证,变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