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游龙戏唐-第1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就低得可怜的声望也就愈发悲催了几分。

工部那头之所以能红红火火,说到底,都是陈子明打下的坚实基础,与魏王李泰这个所谓的掌总者,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无他,换了谁去工部,那都一准能收获满满,哪怕就只摆个木偶在那儿当掌总,这等情形也不会有甚更易,这一条,明眼人自是都看得个通透无比,暗中为陈子明叫屈的也自大有人在,可陈子明自己么,却是浑然不介意,既不去争功,也不轻易插手其中,最多也就是工部那头的技术官员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难题,前来求教之际,陈子明才会出手指点上一番,这等大度之做派,更是令陈子明原本就有的谦逊务实之名遍传朝野。

名声不名声的,到了陈子明如今之地位上,已然无须在意那么许多了的,毕竟他的名声原本就好,再好上几分,又能有甚区别来着,再说了,他如今要想再往上升一级,不说名声没啥作用,便是政绩也不济事了的,完全须得看太宗本人的心意如何,这一点,从其有着平乱齐州这等大功,却只升了半级,就可以看出太宗还没有将他陈子明提拔到相位上的想头,既如此,陈子明也就暂时息了这等心思,慢慢熬资历也就是了。

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快,陈子明本都已是打算潜心熬上一两年的资历再说了的,却不曾想树欲静而风不止,麻烦终于还是找上门来了——贞观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新罗使者赶到了长安,向太宗求援,言称渊盖苏文杀死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另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莫离支”摄政,发兵十余万,与百济联手猛攻新罗,新罗力不能支,连战皆北,已失四十余城,新罗女王金德曼紧急遣使走海路,进抵山东,并一路狂赶到了京师,恳求太宗出兵援助。

高句丽,始建于公元前三十七年,为扶桑国王子**所创,历来敌视中原政权,从汉末时起,便屡与中原政权发生冲突,至隋时,这等冲突更是发展到顶峰,隋炀帝为平灭此国,曾动员了百万大军以攻之,不胜,反丧其国,自此,高句丽愈发骄横,趁着隋末大乱时,一举霸占了整个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上的百济、新罗三足鼎立,彼此征战不休,然,论及军事实力,远在百济与新罗之上,对大唐素来不甚尊重,虽有朝贡,可基本上也不过就是虚应其事罢了,虽无攻掠大唐边境之恶行,可盘踞辽东这等中原旧地却是不争之事实,早些年,大唐征战的主要目标放在了西线,而今,陈子明、吐谷浑等诸多西面强国已尽被大唐剿灭,窃据辽东的高句丽无疑就已成了大唐下一步将要征服的目标。

严格来说,无论是高句丽还是百济、新罗,都是大唐属国,皆每年向大唐朝贡,然则个中的区别却是极大——三国中,新罗最弱,得大唐援助颇多,乃是真正的属国,而其余两国么,都只是表面上向大唐称臣而已,既不受大唐调遣,也不怎么听招呼,可不管怎么说,身为宗主国,就算要讨伐属国,那也须得找个好借口才成,正因为此,太宗并未同意新罗的出兵之请求,而是第一时间派出了使节,一路急赶去高句丽国都平壤,行调节事宜,要求高句丽停止对新罗的征伐。

调停有用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纵使绝大部分朝臣对此表示谨慎的乐观,可陈子明却是清楚地知道此事断然没有半点成功的可能性,如此一来,大唐东征已是不可避免之事了的,身为兵部尚书,陈子明自是须得早做准备,不止是从军备上着手,更多的则是须得从战略层面上考虑战争之走向,目的就一个,那便是极力避免太宗亲征之可能——不愿见太宗一世英名毁一一旦只是一个方面,陈子明更多的则是从夺嫡的角度来思忖此事。

太宗要亲征,显然不会坐视内部有出现问题之可能,如此一来,东宫换马的步伐势必便要加快了的,而此际,陈子明虽已位列兵部尚书,又有着特进光禄大夫之荣衔,离着宰辅之尊,说来也就只有半步之遥了,偏偏就是这半步之遥不能迈过去的话,在废立大事上,就没太多的发言权,而这,显然不是陈子明所乐见之局面,问题是能否说服得了太宗么,陈子明却是一点把握都没有,如此一来,陈子明就不得不暗中做好两手准备了的。

果然不出陈子明所料,紧急赶去高句丽的使者去得快,消息回来得更快,这才六月中旬而已,人尚在幽州,奉旨前去调停的礼部侍郎王彦便以八百里加急,将渊盖苏文拒绝调停之事报到了御前,朝中为之大哗,而太宗则第一时间便将陈子明招到了两仪殿。

“微臣叩见陛下。”

卜一进大殿,入眼便见殿中搁在副大型沙盘,看那地形地势,明显就是高句丽之疆域,而仅仅只着一身单衣的太宗手持着根细木棍,正自在沙盘上指指点点地,那架势无疑就是在盘算着将如何进攻高句丽,而刑部尚书李勣则垂手立于一旁,一见及此,陈子明的心头当即便是一沉,但却不敢带到脸上来,也就只是紧着抢上了前去,恭谨万分地便是一个大礼参拜不迭。

“免了,子明来得正好,帮着朕看看,这高句丽沙盘可相宜否?”

听得响动,太宗立马便从沙盘上转开了视线,神情怡然地看了陈子明一眼,笑容可掬地便招呼了一句道。

“陛下明鉴,微臣办公处也有副沙盘,只是比此副小些,大体情形倒是并无二致。”

自新罗使节到长安后,陈子明可是没少将其请去询问高句丽之地形地势,也曾着令幽州方面仔细打探高句丽诸般城池的位置乃至防御情况,据此,整理出了一副军事地图以及沙盘,至于太宗看的这幅么,其实就是根据陈子明献上的地图勾勒出来的,以陈子明之过人记忆力,自是扫上一眼便已判断得个分明。

“嗯,子明素来善战,朕一向是知道的,今,高句丽猖獗无礼,朕欲起大军破之,也好为中原子弟复仇,依爱卿看来,若是欲攻高句丽,当如何进取为妥。”

太宗挥军攻打高句丽的主意显然已定,心中也明显是已有了相应的攻击计划,此番叫陈子明前来,只不过是想看看陈子明能否有甚妙策罢了。

“陛下圣明,微臣也以为高句丽乃我大唐之边患也,不可不除,只是其国多山,诸多城池皆依山而建,虽小国寡民,却也不可轻视,相应之战力还是有的,若欲破此国,须得从长计议方妥。”

以陈子明之睿智,自是一听便是太宗主意已定,怕是谁都无法改变其亲征之决心,可纵使如此,陈子明还是没打算放弃说服太宗的初衷,这便先是顺着太宗的言语表明了支持出兵的立场,而后么,却是委婉地提出了长久作战的战略思想。

“哦?此话怎讲?”

不出陈子明的意料之外,太宗就是想着一举灭掉高句丽,根本就不曾考虑过会有无功而返之可能,此际一听陈子明这等谨慎的进言,眉头当即便是一皱,问话的语气里也已是明显地透着股不满之意味了的……

第279章 不好的苗头(二)

“陛下明鉴,微臣以为高句丽可攻者有三:其一,渊盖苏文杀主自立,此不义也;其二,不遵我大唐号令,擅攻我大唐属国,此不忠也;其三,彼国弱,而我国强,攻而胜之不难,故可攻也,然,高句丽多山,城池皆依山而建,纵使大多简陋,却也不凡坚城,再者,冬日来得早,且奇寒无比,我军若是以陆路推进,与敌逐城而战,必旷日持久,粮道绵长,一旦不能速胜,则恐坐困坚城之下,严冬一至,进退皆难矣,故,若欲一举灭其国,还须得海陆并重为宜,惜乎我大唐水师虽有,却并不甚强,临时训之,亦难堪大用,非三五年之整训,难有改观,故而,微臣以为攻高句丽固是必然,却不宜谋急,先取辽东为基地,而后步步进袭之,五年内灭其国祚不难,此微臣之浅见也,还请陛下圣裁。”

尽管听出了太宗言语间的不满之意味,然则陈子明却并未因此而退缩,但见其一躬身,已是详尽地将战事之可能走向分析了一番,提出了五年灭高句丽之稳妥计划。

“陛下,臣以为陈大人此言大谬也,我大唐之强,远超历朝历代,灭陈子明不过数月,灭吐谷浑亦然如此,破高超更是数日即下,区区一高句丽而已,兵寡且疲,旦夕可下之,何足道哉!”

陈子明话音刚落,也不等太宗有所表示,就见始终缄默不语地站在一旁的刑部尚书李勣已是昂然地上前一步,高声提出了反对之建议。

唉,这厮到底还是耐不住寂寞!

李勣这么一出头,陈子明的脸色虽平静依旧,可心底里却是不免起了些微澜——陈子明与李勣同朝为官多年,彼此间其实并无太多的往来,也就是当初为了兵制革新一事,曾到访过李勣府上,算是有过一回深谈,是时,陈子明原本也并无取代其为兵部尚书之意,仅仅只是想着争取其之支持罢了,却不曾想最终的结果有些出人意表,算起来,也可以说是他陈子明抢了李勣的兵部尚书之职,彼此间也就有了些心结,加之李勣本身就是个坚定的主战派,(前世那一时空里,太宗能力排众议地亲征高句丽,就是因为时任兵部尚书的李勣全力支持之故。)而今,跳出来高唱反调,也就属再正常不过之事了的,然则出于朝局即将大变之故,陈子明虽有所不满,却也不曾作出反诘,仅仅只是默然地躬身而立着。

“嗯,朕看子明是过虑了些,然,水师一事倒是须得抓紧,朕原也有此计划,行海路夹攻之策,破敌当是不难。”

很显然,在召陈子明觐见之前,太宗便已经跟李勣就战略战术上达成了一致,此际自然不会同意陈子明的持久战略,当然了,太宗并未明说此事,仅仅只是面色淡然地表明了态度。

“陛下圣明,只是水师之操练涉及颇多,造船倒是容易,善操舟者亦好寻觅,唯善水战者却非经数年之苦功不可得,故,微臣还是以为此战当以取辽东为上,微臣愿提一旅之师,为陛下取回辽东!”

太宗这等言语一出,陈子明便知事已难有作为,可本着忠诚之心,还是再次进谏了一番。

“不必了,朕意已决,当自提大军灭此朝食,卿且自放心,朕不会贸然行事,精心准备年余,足可确保兵精粮足矣,然,为确保此战能得万全故,兵制革新之诸般事宜且先暂缓行之,一切皆以备战为准绳,此事繁难,朕看就交由懋功为之好了,卿且去刑部任职也罢。”

这一见陈子明如此固持己见,太宗显然是不高兴了,索性将陈子明与李勣来了个对调,摆明了就是不想再见到陈子明抗辩个不休。

“陛下圣明,臣遵旨。”

虽都是六部尚书,可兵部却是排在了刑部之前,更别说刑部仅仅只是负责复核大理寺所断之要案,根本就是个空架子部门而已,基本无甚实权可言,对此,李勣显然是受够了的,做梦都想着调回兵部,而今,听得太宗有了旨意,李勣根本不会去考虑陈子明的感想如何,紧着便称颂了一声。

“陛下圣明,微臣领旨谢恩。”

太宗都已将话说到了这么个份上,陈子明心中纵使有着诸多的委屈,却也不能再谏了,若不然,可就不是调去刑部任职那么简单,闹不好被直接贬出朝去也不是没有可能,无奈之下,也就只能是紧着称颂了一句了事。

“嗯,此事就这么定了,二位爱卿且就去办了交接便是了。”

太宗明显是心急着想早日出征高句丽,竟是一日都不想多耽搁,这就紧着便下了旨意。

“陛下圣明,臣等告退。”

太宗既已下了逐客令,陈子明与李勣自是都不敢稍有迁延,齐齐称颂了一声,便即就此退出了两仪殿,自去安排彼此交接事宜不提……

“下官叩见太子殿下。”

苏昭原本正在崇文馆里忙碌着,冷不丁听得太子有急召,自是不敢怠慢了去,紧着便到了显德殿的书房中,这才刚从屏风后头转将出来,就见太子正自笑容满面地端坐在文案后头,显见心情相当之不错,一见及此,苏昭不由地便是一愣,没旁的,概因自打数月前被太宗狠狠发落了一番之后,太子一直都是落落寡合,几乎不见有欢笑之时,而今,居然笑得如此之愉悦,自不免令苏昭心中有些个犯嘀咕的,只是礼不可废,苏昭也只能是紧着抢上了前去,恭谨万分地便是一个大礼参拜不迭。

“免了,免了,少炎来得正好,哈哈……,今日本宫当得一醉,嘿,爱卿还不知道罢,陈曦那小儿如今可是滚去刑部坐了冷板凳了,哈哈……,笑死本宫了。”

一见苏昭已到,李承乾顿时便笑得更是畅快了几分,但见其一边哈哈大笑着,一边毫不容情地讥讽着陈子明,满脸尽是幸灾乐祸之神色,这也不奇怪,李承乾可是没少在陈子明手下吃亏,早将陈子明恨到了骨子里去了,如今能看到陈子明倒霉,他自是乐见其成,若非担心触怒太宗,只怕李承乾当真要大摆筵席地庆祝上一番了的。

“嗯?殿下从何得来的消息,那陈曦好端端地,怎会被弄去了刑部?”

听得李承乾这般说法,苏昭的双眼立马便瞪圆了,怎么也不敢相信素来得宠的陈子明居然就这么被贬了。

“爱卿有所不知,那高句丽不是拒绝了我大唐之调停么,父皇盛怒之下,已是决意起大军亲征之,偏偏陈曦那厮自以为武略过人,居然跟父皇唱起了反调,说甚当得谨慎行事云云,惹得父皇不快至极,嘿,贬去刑部都还算是轻的了,若是本宫来处置,少不得将那厮贬去关外,看他还能有甚可得意的。”

李承乾自得地一边笑着,一边将打探来的消息简单地说了说,言语间自是没忘了好生挖苦陈子明一番。

“殿下是说陛下已决意亲征了?”

李承乾倒是说得个畅快不已,可苏昭却是猛然一激灵,瞳孔当即便紧缩了起来,面色凝重无比地便出言追问了一句道。

“嗯,应是如此,父皇的诏书虽未下,可事情大体上应是定了盘的,若非如此,也不会让李懋功顶了陈曦之职。”

李承乾光顾着开心,却愣是没注意到苏昭的神色明显有些不对,自顾自地便又扯了几句。

“唉……,大事不妙矣,殿下若是不早图自保,必将大祸临头了!”

眼瞅着李承乾死到临头还在那儿沾沾自喜不已,苏昭心里头当真苦得有若吃了黄连一般,但见无奈至极地摇头叹息了一声,已是给出了个令人惊悸不已的判断。

“啊……,这,这,这话是从何说起?”

李承乾正自得意不已间,冷不丁听得苏昭这般说法,当即便有若被一大盆凉水从头浇下一般,瞠目结舌地看了苏昭好一会儿,方才结结巴巴地追问了一句道。

“陛下若不亲征,或许还能容得殿下一段时日,而今,既是要率军远征,又岂会不担心国中有变,又怎肯让殿下您监国哉,如此,换马东宫已是势在必行,所差者,无外乎一个借口与时机罢了。”

尽管对李承乾的能力实在是失望得很,奈何双方就是一根绳子上的两只蚂蚱,一旦太子倒了霉,身为太子妃之兄,苏昭又怎可能会有甚好下场来着,正因为此,纵使心中满满皆是失落,可苏昭还是强打起精神,为李承乾分析了一番朝局之走向。

“本宫、本宫……,啊,爱卿既能有所察觉,必有回天之妙策,还请爱卿为本宫谋一出路,本宫拜托了!”

听得苏昭这么一说,李承乾这才算是彻底猛醒了过来,但见其慌乱地便蹿起了身,有若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地团团转了几圈,试图想出自救的办法,奈何能力有限,加之脑海一片空白,又哪能有甚法子可想的,良久之后,这才赶忙朝着苏昭深深一躬,满脸期盼之色地出言求教道。

第280章 不好的苗头(三)

“殿下不必如此,你我君臣本是一体,但消微臣能做的,断不敢辞焉,然,此事干系重大,些许轻忽不得,还须得好生计议一番才好。”

事发突然,苏昭虽已是有了些主意,可要说十拿九稳么,一时间又哪能办得到,也自不愿急着道破根底,这便先行温言抚慰了李承乾一番。

“少炎的忠心,本宫素来是信得过的,今事既急,再不搏,却恐无机会矣,本宫手中三千劲卒虽是不多,却也能派上些用场,唯调度缺人耳,依少炎看来,君集可托大事否?”

李承乾这会儿心急如焚,哪有心思慢慢议了去,焦躁地便说出了要称兵谋反之想头,不过么,倒是有些自知之明,没敢说打算自己率部造反,而是将希望寄托在了侯君集的身上——自打数月前被太宗狠狠发落了一回之后,其失宠之势已是明了,早年间团结在其麾下的诸多朝臣们大多已是离心离德,就连礼部尚书殷元、樊国公段志玄这等重臣也都再不曾在东宫露面,哪怕太子发了请柬去请,那帮家伙也一样不领情,总有着无数推脱的借口,也就只有不甚得志的侯君集还时不时在东宫晃悠几下,正因为此,李承乾唯一敢指望的统军大将也就真只有侯君集一人了的。

“殿下明鉴,君集素有大志,也有大功于国,今却只居大将军之虚衔,心中每多不平,殿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