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寻宝美利坚-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可惜他的作品几乎没有真迹流传下来,他的这幅《女史箴图》,从诞生以来,就是历代宫廷的御藏之物,后来毁于战火。

但是历代以来,就多有人临摹这幅画作,现在传世的临摹作品,就只有两套。

一套在京城故宫博物院,是宋朝人临摹的画卷,另外一幅就是现在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这幅,唐朝人临摹的画卷。

而京城故宫博物馆里那套宋朝人临摹的画卷,无论是艺术性,还是画技方面,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幅唐朝人临摹的画卷,根本就没得比。

所以这幅绢画,从被大英博物噶收藏开始,就被他们评定为是镇馆之宝,要知道这画的真本诞生的时候,可是公元400年左右,而那个年代,他们欧洲人的老祖宗还特么都在玩泥巴呢!

第327章斯坦因密室里的宝贝

在大英博物馆三楼走廊尽头,有一部分展区被两重铁门阻隔开来,这铁门后面就是赫赫有名的“斯坦因密室”了。

只要是了解大英博物馆的人,都知道大名鼎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被收藏在这里,作为镇馆之宝,从来不轻易对外示人。

这个密室,只对一些有名的西方历史学者开放,就算是中国人,想进来看看都难。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最伟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划时代人物,大画家!

他的画,被东晋著名宰相,“淝水之战”总指挥谢安称为“自生人以来未有也”。

他也确实是杰出天才,他的画作,也被很多后世的文人墨客评价为举世无双。

他被誉为中国艺术史上有名的“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

他的人物画除释道佛像、宗教壁画外,大量的是古代仕女、名流画像,特点是力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主张画人物要有传神之妙,运用“铁线描”,“高古游丝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人物五官描写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所绘人物神采飘然,很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而且他还开创了中国古代画家,在绢布上作画的先河,他的这幅《女史箴图》。更是被看做是中国绢画的开山之作,由此可见这幅画的珍贵性。

现在这幅画,就被锁在这两扇大铁门的后面,想想就是让金沐晨一阵激动。

这两道厚重的铁门,白天的时候。他就看到过,那时候他还曾经一度想靠近了仔细来看看,但可惜还没等他走到跟前,就被两个保安拦住,给撵了回去。

白天这两扇铁门都有人看着,由此可见这英国佬。对这幅画的重视程度。

金沐晨在对大英博物馆动手之前,做功课的时候了解过,这幅《女史箴图》,自从落到大英博物馆馆方的手里之后,就被他们奉若珍宝。一直是当成镇馆之宝来对待的。

从到手之后,就锁进了这斯坦因密室,只对本国和西欧的一些有名的历史艺术学者开放,而至于东亚人,只有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有过两个日本人来这里临摹过的记录。

至于中国人,呵呵,好像直到2002年。才有一位金陵大学的教授,在中国政府的强力呼吁下,才被英国佬特许进入密室。来观摩这幅画作。

我草你姥姥的,我们中国人的东西,被你们抢走了,现在还要你们特许,才能观看,而且从被你们抢走到现在。就只有一个中国人,真正的见过这幅画。

呵呵。这帮英国人,真特么的好大方。好情怀啊!

据说伦敦大学,和大英博物馆方面,最近还会专门根据这《女史箴图》上的图画,来编撰一本关于《女史箴图》的文集,来详细讲解这幅画作的来历,和画作里面故事的意义。

一想到这,金沐晨就感觉自己的脑瓜门要往外蹦青筋,草你姥姥的,这幅画是我们中国人画的,还用得着你们英国人来编撰文集?

你们就给老子等着,等这幅画到手之后,老子一定要你们好看。

金沐晨阴着脸,来到了这两扇沉重的大铁门前,这铁门虽然没有安装电子防盗设备,但是这门实用的可是和银行保险库大门差不多的配置。

金沐晨敲了敲门板,大概能有十公分厚,而且里面用的都是机关密码锁,没有工具的情况下,想要破拆这道铁门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而且像他这样没有任何开锁经验的菜鸟,想要打开这道铁门的可能性,也基本为零。

随手从空间里拿出一套钨金切割设备,然后开始在大门上作业起来,其实想要靠这套工具,在大门上切出一个洞,倒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做到哪一步,最起码可能要消耗几组刀片,外加上三天的时间。

但金沐晨可没那么多时间,所以也没打算完全把这套铁门给切割开,只是用这刀具,在铁门上切割出了一个圆形,可以容一人钻进去的浅槽。

火花四溅,声音刺耳,还好现在是深夜,这大英博物馆面积非常大,所以不担心这里的声音会传出去。

很快就完成了第一步,然后金沐晨从怀里小心翼翼的掏出一根管子,把里面的粉末倒进了那些浅槽当中,然后拿出镁条安插到那些粉末里,之后点燃镁条。

他扭转过头,身后传来一阵刺眼的亮光,还有剧烈类似小规模爆炸一般的声音,离拿到铁门能有几米远,他都能感受到身后传来的巨大热量。

他使用的粉末可是铝热剂,那玩意一旦烧起来,可是有三千渡的高温,二战时候美军为了破坏德国人的大贝尔塔大炮,轰炸是用的炸弹,就装的这玩意,这可是一种比普通燃烧弹,让人恐惧的多的东西。

身后火光减弱,声音也小了许多,金沐晨回过头来一看,刚刚铁门上的几道浅痕,现在已经变成了深深的凹槽,刚刚那一番折腾,将这铁门已经烧透了一半,地面上全都是融化的铁水。

然后他从紫玉空间离又拽出一管铝热剂,又重新按照原来的步骤走了一遍,再回头的时候,那道铁门基本已经被烧透。

很多地方都已经可以看到缝隙了,不过因为铁水融化不均的缘故,那块被烧下来的大圆铁饼,还有很多地方,和铁门有连接处。

普通人要想把这圆形铁饼从门上拿下来,恐怕还是要借助机器才行,毕竟别看那连接处就是有一点点,可那毕竟是铁,但是对于金沐晨而言,不过是走过去几大脚踹上去就能解决的事。

他这一身力气可不是普通人能比的,更何况那黄色葫芦,还赋予了他一身铜皮铁骨的特点。

几脚下去,那块铁饼就被踹到了斯坦因密室门内,厚重的铁门上露出了一个圆形的大洞,金沐晨一矮身就钻进了斯坦因密室。

密室里没有灯光,他打开了强力手电…

密室的西墙上挂着一整面的白色垂幔,金沐晨走过去一把拉开,垂幔后面的玻璃展柜立刻就显露了出来。

而在这展柜的后面,就正放着那套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临摹本!

这幅画宽二十五公分,长三米五,这幅画的原画作,一共分十二段,分别是由十二个东晋以前历史上的十二个小典故组成。

而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九段,也就是说有三段已经遗失了。

这幅画卷当年创作的起因是因为,西晋晋武帝时期,也就是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

他的儿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这厮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名的昏庸无能皇帝,他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只懂吃喝玩乐,不务正业,朝中大权尽落于皇后贾氏之手。

贾氏为人心狠手辣,荒淫无度,引起朝中众臣的不满,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女史箴》一文,以示劝诫和警示,当时流传甚广。

后来到了东晋,顾恺之就根据文章分段为画,除第一段外每段皆有箴文,各段画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义,所以这些画被称之为《女史箴图》。

这九段内容,跟据各段空隙所书箴文依次为:冯媛趋进、班婕辞辇、世事盛衰、修容饰性、同衾以疑、微言荣辱、专宠渎欢、靖恭自思、女史司箴,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小典故。

在这幅长卷中,顾恺之的“游丝画法”和“传神写照”画论都得到最充足的体现。

正因如此,西方美术界也把它视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代表作,给与了它非常高的评价,称它是“一切都达到圆熟境地”的“完美无缺的佳作”。

而且这幅《女史箴图》还是中国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专业画家东晋顾恺之的唯二仿品,也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对于中国美术史上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幅画也是最早的一幅“以形传神”绘画艺术的杰出作品,正因为这样,它除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之外,还具有其他画科难以比拟的史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国画的人都听过,“纸寿千年,绢寿八百”这么个说法。

这幅《女史箴图》隋唐时期的摹本,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可是即便如此,画中人物衣着依旧飘逸,眼睛传神入化,她们的身姿仪态中,依旧可以透露出了这些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风采。

由此可见这幅画的作者的画技的高超,也难怪西方美术界会给这幅画这么高的评价,也难怪这大英博物馆会把这幅绢画,当成是自己的镇馆之宝呢!

不过它作为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日子,也就到今天戛然而止了,从今天开始,它就是属于老子的啦…

第328章抢光,掳光,清光!

站在这面玻璃墙面前,看着玻璃后面的古代先贤的画作。

说实话,对于金沐晨这个中国画入门级艺术小白而言,他真的很难能够看出这些画的美感,古代人形容他“春蚕吐丝,流水行地,以形写神,皆出自然。”的b格,金沐晨真的是看不出来。

甚至直白点说,这些画的水平,都很难能有现代专门学艺术的小学生画的好看。

但是考虑到这话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画的,而且当时顾恺之画这些画的时候,可完全没有模特,完全是靠臆想,来凭空创作。

而且那个年代,中国画可没有像现在这样,糅合了什么西方人物素描的基础,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拥有高保真的摄影和成像技术,人家能把画画成这样,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最起码在当时那个年代,这套画作,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傲视宇内的顶级画作了。

这些绢画虽然保养得当,但是因为年代的关系,还是难免有些残破了。

这幅画从诞生以来,就为历代皇宫贵族所珍藏,历代学者也对《女史箴图》极为看重,自己面前这幅画卷上,仅仅历代收藏过这幅画的皇宫贵族的题跋签章就占据了一半版面,且每一个在上面留有名字的人都曾声名显赫。

这幅画的最后一个藏家,就是中国历史上那位赫赫有名的乾隆皇帝,据说这位一生痴迷收藏的皇帝,可是把这幅画卷视为心头爱物。平时就放在他的案头。

每当想起来的时候,就会把画卷展开,好好的看看,这幅画上的最后一个题跋,就是他的。而且他还在这幅画的尾端留上了自己的亲笔题名。

不过在他之后,他的子孙们显然对这幅画的兴趣不大,直接就把这幅画收藏进了圆明园。

后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在之前当然把这幅画也给掳掠走了,据说下手的人是一个英军上尉,名叫基勇。

从哪之后这幅画就处于下落不明的状态了。直到1903年才又重新面试,落入到另外一个英军上尉约翰的手里,可惜这个文盲,最后只要了两英镑,就把这幅画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由此可见当年这么珍贵的中国顶级国宝。被这帮白皮鬼畜给糟蹋到了什么地步。

不过大英博物馆倒还算有一些懂行的人,自从收录了这幅画之后,就把这幅画当成了镇馆之宝,从此不再轻易示人。

金沐晨站在那面玻璃柜前,慨叹了一番,然后就抡起了手中的铁锤。

这西墙上的玻璃外罩,英国佬到是花了点心思,没有用普通的玻璃。而是用的厚重一些的有机玻璃。

但可能也是考虑到外面那道铁门轻易不可能被人从外面攻破的缘故,所以他们并没有使用更安全的防弹玻璃,想来也是认为厚重一些的有机玻璃就已经足够了。

但他们可没想到。这样的有机玻璃,能防得住一般人,但又如何能防得住金沐晨手里的铁锤?

两锤子下去,这玻璃外罩上面终于是出现了裂痕,第三锤子下去,这道玻璃罩终于是灰飞烟灭了。

而且因为是有机玻璃的缘故。所以这碎玻璃渣并不像普通的玻璃渣那样具备强烈的破坏性,而是变成了一片碎玻璃。掉落在了地上。

金沐晨颠了颠手里的铁锤,尼玛。看来这盗博物馆还真是一件力气活,没几把子力气,还真就砸不碎他们家的玻璃呢。

在抬头看了一眼,挂在墙上那幅鸿篇巨著,他微微一笑,抬手一挥,这幅被赞誉为世界顶级艺术的佳作,紫光一闪,就被他收入了自己的紫玉空间。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已经被收入囊中了,但是这斯坦因密室里,可不光只有这顾恺之的画作呢。

金沐晨扭头一看,嘴角露出了一丝狞笑,嘿嘿,这密室里面的东西,老子要抢光,掳光,清光!

这斯坦因密室,对于英国人来说,也许会被他们当成是英国人的骄傲,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里确实不折不扣的耻辱。

因为这个密室里,珍藏的几乎,全都是来至中国的古代绢画,除了那副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之外,还有五百多幅中国古代的绢画。

而这些画,全都是清末的英国文物贩子,斯坦因从中国,靠着坑蒙拐骗,偷运到英国的。

后来他把这些古画,和历史典籍,一部分送给了当初资助他在中国‘盗宝’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现在就留在了印度。

而另外一部分,他则是卖给了大英博物馆,当时为了能让东印度公司满意,他就把很多绢画撕成两半来充数,由此可见当初这批国宝,被这些洋鬼子给糟践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而这大英博物馆居然为了纪念这个文物贩子,对博物馆的‘贡献’,居然还把这个珍藏他贩卖给大英博物馆绢画的展厅,给命名为了‘斯坦因密室’!

由此可见这帮白皮鬼畜的操蛋,显然他们并没有把那斯坦因做过的龌龊事,当成事很丢脸的事情,反倒是把他当成了一种骄傲!

草你姥姥的,老子今天就让你们再也没得骄傲!

金沐晨想到那段屈辱的历史,这时候不由得是满脸狰狞,杀气腾腾的往那些藏品处走去。

这密室呈长方形,有三四米宽,十几米长,西侧的墙壁上就是那副顾恺之的画作,而东侧的墙壁上,则是满满的一长排的货架,而这些货架上摆放的就都是当年那斯坦因,从中国倒腾回来的绢画。

这些绢画说来也很有来头,是敦煌的绢画,这样的绢画对于中国的历史来说,也不多见,到目前为止,整个中国的所有博物馆,没有一家收藏有敦煌的绢画。

而世界上收藏敦煌绢画最全的两家,居然是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和法国的枫丹白露宫。

现在想想,真是有够操蛋,自己国家创作的历史文明遗迹,结果居然成了两个强盗家里的展品,自己本国的人民,居然根本无缘能亲眼目睹一遍。

一想到这些,金沐晨心里就只有一个字能表达他现在的感情,那就是:草!

这些绢画,主要是从唐朝时期开始创造的,那个时代佛教盛行,敦煌的画师们除了在洞窟石壁上作画外,还会将他们的信仰和虔诚绘在素绢之上,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宋初。

而他们画在绢布上的画作,和当时留下的一些经书,就被存放在了敦煌石壁上凿出来的一个石窟里,那个石窟被当地的僧人命名为藏经洞!

后来敦煌寺庙的僧人们封闭藏经洞时,这些色彩绚丽、技法成熟的艺术珍品和文书、和经卷就一起被码放其中。

1900年,藏经洞被王道士发现并且打开,近千年的绢画大多保存完好。

7年以后,英国人斯坦因得到了东印度公司的赞助第二次踏上了丝绸之路的探险之旅。在敦煌休整时,一个姓蒋的师爷告诉他藏经洞的事情。

于是斯坦因用4个马蹄银大概200两白银,廉价骗购了藏经洞敦煌写本24箱、绢画和丝织品等5箱。

这些东西都是王道士从洞里取出的,也许是对价钱不太满意,这王道士在拿绢画时多了一个心眼,专门挑那些破旧的塞给斯坦因,总共大概500件。

但是这王道士哪里知道,那些绢画越是破旧,就意味着它们更古老更有价值。

后来证实,他给斯坦因的破旧绢画大多是唐代的,是敦煌绢画中的精髓。

而剩下来较新的绢画也没有能留在中国,被法国人伯希和一扫而空,全部带回巴黎,那些画大多是五代和北宋时代的。

这就是斯坦因密室里这些敦煌绢画的来历了,只不过这斯坦因非常混蛋,那些绢画中有很多都被他撕成两半,送给东印度公司抵数了。

这些绢画历经千年,本来就非常脆弱,把斯坦因这么一番折腾,等剩下这些到了大英博物馆的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