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后途-第2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群臣顿时噤若寒蝉,都想知道这封系着几位臣子身家性命的手书到底是什么内容,一个不小心,不仅朝廷震荡,就连后宫都有可能翻天覆地啊。

第四百四十三章 放手一搏做孤臣

    “本宫素闻朱学士和冯将军深明大义,今日僭越恳请二位以朝廷稳定为主,配合刘先生安抚臣心……望诸位大臣今后齐心协力,共同为大明和皇上分忧,为天下百姓谋福……”

    司礼太监哆哆嗦嗦地打开信纸,一字一句念下去,渐渐他的音调趋于平稳,声音也越来越洪亮,及至奉天殿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随着司礼太监的宣读,朱元璋的脸色慢慢缓和,群臣悬在嗓子眼的心也一一落了下来,心情从不安变为惭愧。马秀英信中没有一丝涉及自身和官员私利的言语,全是苦心相劝众臣放下私心,摒弃党派之争,共同为大明社稷谋福祉的内容。

    等到司礼太监念完马秀英的手书,宋濂伏首哽咽道:“皇上圣明,皇后贤德,此乃天下大幸。虽说后宫不得干政,然皇后此举并未涉及朝事,只是劝臣子摒弃党派之争,齐心协力辅助皇上。皇后乃我朝国母,关心皇上关心臣子并无过错,皇后的手书也非一般私信,字字珠玑,良言警句,叫臣等惭愧。臣恳请皇上将手书彰表起来,时刻鞭策臣等。”

    费聚和周德兴痛哭流涕,“都是罪臣之过,连累皇后和三位大人为罪臣之事操心。罪臣甘愿受罚,以儆效尤。”

    徐达叩首道:“此手书证明皇后并未与臣子结党营私,刘太史和朱学士、冯将军一心为国,所作所为只为了朝廷的稳定。臣认为他们三人非但无罪反而有功,还请皇上嘉奖他们的忠心。”

    所谓法不责众,这一刻无论是江南派还是淮西派又或是中间派的官员都异口同声请求朱元璋嘉奖刘基三人,并表示以后同心同德,齐心协力。

    朝堂上和睦融融,仿佛彼此的派系斗争从未发生过。

    反倒是胡惟庸孤零零地跪在地上无人搭理,明显已被群臣孤立了。对于这样一个逮着谁都咬的疯狗,显然大家都是不待见的。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胡惟庸要的正是这个结果。朱元璋疑心太重,对任何人都不放心,常常扶持一方势力打压另一方势力,等被打压的势力衰弱了他又扶持起来去压制强胜的势力。如此一来,没有几个官员能被朱元璋真正重用,只有成为孤臣,不受到党派影响,朱元璋才会认为对方是真心实意只为自己办事的,自然就会视为心腹了。

    章溢怨愤胡惟庸陷害刘基,上奏道:“臣觉得胡大人耳目通明,掌管礼乐实在大材小用,臣举荐胡大人为副都御史,专门监察黄河河道修缮的重要事务。”

    太常少卿是正四品官职,副都御史是正三品官职,看似章溢是请朱元璋给胡惟庸升官,但是让其监察黄河河道修缮却是在叫朱元璋把胡惟庸赶出京城。这分明是要把胡惟庸明升暗降了。

    众所周知,京城的官比地方的官大。就算行政的级别相同,地方官见了京官也是点头哈腰的,毕竟京官直面圣颜,能在皇上面前说上话,有更好的执行权力和更容易迁升的机会。而地方官员每隔三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查,审核他们政绩的就是京城官员。甚至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用搜刮老百姓得来的钱财向京城官员送礼、行贿,以期他们在皇上面前帮自己说上一两句好话。所以有权没权,并不能看表面文章,还得看实质。

    如果胡惟庸真的离开京城,在群臣的影响运作下,没准朱元璋很快就淡忘他了,而他的职位也就止步副都御史了。

    此言一出,淮西官员也纷纷赞同,胡惟庸的背叛好似一把尖刀插在他们心上,没有什么能比来自自己人的背叛更让他们愤怒了。

    面对群臣鄙视的眼光,胡惟庸视而不见。所有人的意见对他都不重要,只有龙椅上的那个人才能主宰他的生死。他铤而走险,放手一搏,无非就是赌上朱元璋的心思,败则一无所有,胜则达成所愿,无论哪一种结局,都比他现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处境来得痛快。

    朱元璋并没有立刻同意文武百官的意见,他看了看李善长又看了看刘基,最后视线落在胡惟庸身上,手有一下没一下地敲击着龙椅扶手,闭目沉思了片刻,缓缓睁开眼说道:“刘爱卿和朱爱卿、冯爱卿为君分忧,忠心可嘉,各赏黄金百两,如意一对。看在诸位大臣求情的份上,朕这次就免了费卿、周卿的责罚,以后不可持宠生骄。朕早就说过,对朝政得失、大臣以及百官的过错,你们随时都可提出谏言。胡爱卿上奏之事虽与事实有些出入,但其也是为了维护朝纲,故功过相抵,无赏无罚。至于监察河道修缮之事可另择其他官员。”

    刘基、冯国胜急忙上前叩谢圣恩。费聚、周德兴也感激不尽。

    文武百官默然,皇上不责罚刘基三人倒在情理之中,但对胡惟庸的态度却让人有些捉摸不定了。上次言官弹劾皇后都被下了牢狱,胡惟庸却安然无事,皇上到底想做什么?

    无人注意到胡惟庸紧绷的呼吸一滞,全身都放松下来,他终于赌对了么?他把头垂得更低,遮住了微翘的嘴角。

    李善长眼光一闪,似乎洞悉了朱元璋的心意,他静静地注视着胡惟庸的背影,脸上泛起一丝苦笑,摇摇头,或许他真的老了,还没有胡惟庸看得透了。

    朱升缓过气来,心中仍气愤不平,颤巍巍地请求道:“皇上,老臣年事已高,自觉无力再为朝廷效力。还请皇上恩准老臣告老还乡,祭扫祖茔。”

    “朱学士!”文武百官惊呼,皇上不是免除他的责罚,表彰了他的忠心,他为何还要辞官。

    李善长在背后做了一个手势,暗示淮西官员不要轻举妄动。

    朱元璋淡淡地说道:“朱爱卿乃朕的肱股大臣,不可或缺,若因年纪问题,朕可免你朝谒。”

    “臣年迈体弱,最近常有糊涂的时候,已不能帮皇上决断朝事。”朱升倔强地跪在地上,执意退隐。

    朱元璋深深地凝视着他的满头白发,终于开口:“准!”

    这一声准,如同一柄铁锤重重敲在文武百官心上,众人的心仿佛被敲开一个豁口,莫名的悲痛,莫名的愤怒,莫名的无可奈何。

第四百四十四章 交泰殿聆听皇训

    “母后!”安庆和汝宁兴高采烈地跑进殿,身后跟着的教养嬷嬷一直小声喊着,“公主,规矩礼仪……”

    “方嬷嬷,你退下吧,等她们用了晚膳你再来接她们。”马秀英笑着劝退教养嬷嬷,站起来迎接两个小丫头。

    “您看我们写的字,先生今天教我们认识天、地、人、君、亲、师……”安庆和汝宁争先恐后把自己练的字递给马秀英看。

    马秀英夸张地叫道:“呀,你们真棒,都认识这么多字了,母后看看谁写得最好。”

    “我!”

    “是我!”

    两个丫头大声地笑着、闹着,马秀英则宠溺地望着她们,煞有其事地点评她们的作业。

    坤宁宫的宫人都含笑静静地看着三人。安庆公主、汝宁公主虽然不是马秀英亲生的,马秀英待她们却视如己出,跟亲娘没有区别,所以两位公主从来就没有感受到丧母的悲伤,都把马秀英当成自己亲生的母亲,在马秀英面前无拘无束,有了开心的事也是第一个想与马秀英分享。

    逊影麻利地端来一些糕点瓜果,她对两位小公主也非常喜欢。马秀英太孤单了,三个儿子都在慢慢长大,忙碌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很少来坤宁宫。只有每次安庆和汝宁来坤宁宫,坤宁宫才会变得热闹许多。

    朱元璋的儿子中除了朱标被封为太子,朱、朱也被分别封为秦愍王、晋恭王。其他几个皇子如朱棣被封为燕王,朱被封为周定王,朱桢被封为楚昭王,朱被封为齐王,朱梓被封为潭王。还有一个不是皇子的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

    按例这些亲王到了一定年纪就要出宫住在自己的亲王府,将来成年了还要去自己的属地,这就意味着马秀英除了以后还能经常见到朱标,其他两个儿子相见就不容易了。所以逊影巴不得安庆公主、汝宁公主能够转移马秀英的注意力,让马秀英多把心思放在两个女儿身上,将来才不会为儿子们的离开难过。

    母女三人正在其乐融融地互动,突然宫中响起了警示钟,一连响了九下,这昭示宫中有大事发生,所有妃嫔都必须马上赶到交泰殿聆听皇训。

    马秀英面色忽变,宫中究竟发生什么大事为何她不知情,此时由不得她耽搁,她赶紧换上皇后朝服前往交泰殿。

    妃嫔从四面八方赶来,脸上都带着惶惶的表情,关系好的妃子相互交头接耳打听情况。

    “参见皇后。”孙氏见了马秀英眼睛一亮,近身上前行礼,欲言又止。

    “先进殿听皇上旨意。”马秀英脚步未停,进了殿,她也不知情,如何告知孙氏。

    众妃嫔依等级排列好,齐声拜见朱元璋。

    朱元璋大刀金马地坐在龙椅上,太监总管赵成随侍在他身边,他扫视了殿里一圈,吐出四个字,“平身!宣旨!”

    前两个字是对妃嫔说的,后面两字则是命令赵成。

    赵成赶紧宣布道:“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故朕要立纲纪,严内教:第一,后妃母仪天下,不可干预政事。第二,规定后妃职责,服侍皇帝宫寝。第三,制定铁质饰金红牌,镌刻戒谕后妃纪律,悬于各宫。第四,自后妃以下至嫔御等,衣食、器用、金银等供应,都按级别施行供给制。第五,禁止内外书信交往,有则论死。”

    赵成每念一条,朱元璋就点一次头,赵成念完旨意,朱元璋还意有所指地看了马秀英一眼。昨日|他还夸奖马秀英是贤后,今日朝臣一说,他又觉得马秀英干政不妥,尤其是马秀英与外臣有书信来往的行为让他生气。这次他们没有私心,难保下次没有啊,这种行为一定要提前杜绝。

    嫔妃们大惊失色,面面相窥。不知朱元璋为何突然把怒火延至后宫,纷纷猜测是不是朝廷吃了败仗,又猜测朱元璋这样宣布是不是后宫有人违制,还有人担心后宫已经缩减用度,如此一来只怕日后的生活更加拮据。

    尽管朱元璋丝毫未提朝堂上发生的事情,马秀英却知必然是自己和刘基等人的行为惹怒了他,第五条的规定摆明就是因为她写信给了外臣。她不清楚朱元璋昨天还好端端的,今天为何突然又翻了脸,但她心中无愧,故而从容镇定地领着众妃遵旨。

    朱元璋没有从马秀英脸上看到丝毫吃惊慌乱的神色,又想到她手书的内容,终是悻悻地拂袖离开。

    很快朱升被迫致仕的消息就传入后宫,马秀英重重地叹了口气,自己还是不能改变这些功臣的命运吗?转念一想,朱升选择这样的结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起码他知进退,虽失去了权利却保住了性命,到底是位智者。可惜其他的功臣却没有朱升这般豁达,被眼前的荣华富贵迷乱了眼,也不知最后会落到什么样的结局。

    其实也有如朱升般睿智的大臣,在揣测了朱元璋的心思后,纷纷提出致仕。如刘基就曾以年迈的理由提出告老还乡。却不知朱元璋是怎样想的,几次都未允准刘基的请求,反而叫马秀英去劝说刘基。

    马秀英吃惊地望着朱元璋,想从他脸上看出什么端倪。虽说朱元璋并未责罚她给大臣写信的事情,但这到底是犯了忌讳,只是大家没有说破罢了。如今朱元璋又让她去劝说刘基,这是对她的信任还是对她的试探?然而她瞧了半天,也没看出什么异样,只是恍惚觉得朱元璋愈发深沉,越来越有帝王的心术了。

    朱元璋淡淡地说道:“皇后不要多想,朕让你劝说刘基是因为他到底是你请出仕的,兴许能卖你几分面子。否则朕可架不住他三天两头的致仕,还有一些臣子也跟着请辞,让朕烦不甚扰。”

    马秀英静思片刻,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刘基的请辞必然会带动一些江南官员的跟风,但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朝廷不可能一下空缺这么多职位,更不能因为江南官员的告退而导致淮西官员的扩张,形成一言堂的局面。但朱元璋已经决意拿功臣开刀,他不会再对功臣许诺妥协,所以让马秀英出面挽留,等朝廷局势稳定,能够腾出人手安排政务了,他还是会寻找机会把功臣一个个摘除掉。

    一瞬间很多念头掠过马秀英的的脑海,她不禁心寒,“无情最是帝王家”这种现象也要落到她和朱元璋的身上吗?连她也成了朱元璋利用的工具了吗?然而想归想,她还是敛衽低眉,从牙缝里轻轻挤出一个“是”字。

第四百四十五章 大义凛然劝忠臣

    深秋临至,阳光再也无力穿透那些厚厚重重的深灰色的密云。百花凋残,原本就不茂盛的树木愈发萧条,伸展着枯秃的枝桠阴郁地站着。金碧辉煌的殿宇蒙上了一层阴影,朱栏撑着飞檐,孤单地翘向一望无际的苍穹。铜铃偶尔响动一声便又恢复肃静沉寂,只余秋蝉还在垂死挣扎般的鸣叫,仿佛在哀其短暂的岁月就要结束。

    马秀英心事重重地来到华盖殿,这里原本是朱元璋到奉天殿上朝时的小憩之所和演习礼仪的场所,如今却成了她规劝刘基的地方。

    虽是偏殿,皇家威仪同样不可疏忽。大殿被打扫得一尘不染,汉白玉铺造的地面闪耀着温泽的光芒,殿前陈列的鹤鼎、虎炉都升起袅袅香烟,缭绕殿宇。殿内居中一座两米高的小平台上摆着金漆雕龙宝座。座顶正中的金龙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镜,两旁耸立着张牙舞爪的蟠龙金柱。这些雕刻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可惜即使再逼真,它们也只是毫无感情的死物。

    马秀英坐在龙椅下方,面前立了一张精美的围屏,在她观望鎏金宝顶上绘着的双龙戏珠图案无数次后终于听到了宫人的通报声和急促的脚步声。

    “老臣来迟,还请皇后娘娘恕罪。”刘基的声音隔着屏风,听得不太真切。

    “太史因政事忙碌,何罪之有?平身,赐坐。”虽然马秀英看不到外面的情景,也能想象殿里站满了宫人,她和刘基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记录在案,呈于朱元璋查阅,故她不能像从前请刘基出仕那样畅所欲言,只能中规中矩地交谈。

    很快有人端来椅子,刘基坐定后问道:“臣下了朝便赶来华盖殿,不知皇后娘娘有何事召见?”

    “本宫听闻太史欲请辞官身,告老还乡?”马秀英不喜欢兜圈子,而且她素来尊敬刘基,觉得跟刘基说话还旁敲侧击、迂回转折很没礼貌。

    刘基的答复毫无迟疑,“臣确有此意。臣年老多病不堪厘务,有心致政。”

    “朱学士致仕已令皇上如断一臂,太史若再请辞岂不让皇上更折一翼。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皇上还需要太史的辅助啊。”

    “臣年事已高,虽想继续为皇上分忧,奈何力不从心,不如让贤于其他能臣。”

    “太史神机妙算、运筹帷幄,非其他臣子能比。”

    “江山代有人才出,老臣告退了,其他臣子的能力自然就显现了。”

    马秀英苦口劝阻,刘基执意请辞。两人唇枪舌战一番,始终各持己见。

    无奈之下,马秀英旧事重提,“太史可记得本宫当初请太史出仕的劝告?”

    虽然看不到马秀英,刘基依然站起来行礼作揖,“臣一日不敢忘。皇后娘娘曾说有能力却不为之,冷眼旁观非大丈夫所为,也多亏皇后娘娘提点,才让臣的鸿鹄之志得以实现,臣至今感激不尽。”

    “难道太史现在却要冷眼旁观,只求自保了吗?”

    “这……”

    “本宫知道太史顾虑,然朝廷正是多事之秋,实在离不开太史这样一心为国的贤臣。”因两人的交谈都有记录,马秀英不能明说,只能以“多事之秋”和“贤臣”来暗示朝堂上的局势。

    果然刘基听到这里,语气不似先前决绝,略微踌躇道:“臣惶恐、臣有愧,未能尽心报效国家。”

    马秀英的叹息从屏风后传出,“惭愧的是本宫,当初请太史出仕,未料今日让太史惶恐。本宫知道太史并不在乎权势,也不贪念荣华,只希望天下太平,四海波静,群臣和睦,百姓安乐。本宫恳请太史念及天下苍生,不要轻易请辞。”

    刘基十分感动,想不到他刘基的知心人竟然是后宫一妇人。可他明白舍不得眼前的荣华富贵,只怕最后的结局都是不得善终,不如像朱升早早退隐,独善其身。终究吞吐道:“皇上英明神武,自会让天下百姓安乐……”

    “纵使皇上英明神武,也只有一人之力,还需太史这样的贤臣辅助。太史若实在要请辞,能否再缓上几年,待到国盛民强之际,即使太史不请辞,本宫也会劝皇上放太史颐养天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