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华安心里有修养十年的打算,但大晋周围邻国很多,敌人未必会给大晋修养十年的机会,为此华安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既要屯田修养,也要不忘训练,居安思危才能防患于未然。
#######
半年后,秋分时节,田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黄澄澄的一片很是迷人。
第二百八十九章 新建粮仓
这一年,江南的气候风调雨顺,也没有发生鼠灾和蝗灾,因此,所有的田地都获得了大丰收,老百姓和屯田的士兵都在收割庄稼,所有人都忙得不亦说乎。
华安亲临屯田之地,指挥北伐军将士收割庄稼,经过连续多日的收割,六百顷水田和八百顷旱田的庄稼全都收割完毕。
在北伐军大营内,所有的仓库都爆满,为了容纳这些收获的粮食,将士们在大营中临时搭建了多处仓库。
所有收割的庄稼经过简单的处理后,全部被安放在仓库之中,负责清点的士兵在忙着统计。
华安在各个仓库间来回的踱步,看着堆放的满满的粮食,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大营中的士兵也是满脸带笑,兴高采烈。
“大哥,统计结果出来了,您猜猜有多少?”王三走到华安身旁,笑着说道。
华安瞪了王三一眼,正色道:“别卖关子,快说,有多少。”
王三憨笑两声,伸出三个手指,放在华安面前,兴奋道:“三十万旦,整整三十万旦,水田的稻米十二万旦,旱田的高粱等足有十八万旦,哈哈哈!”说完兴奋的大笑了起来。
“什么,有这么多。”华安也感到很是惊讶,他原本估计最多也就二十五万旦,没想到竟有三十万旦之多。
这也多亏了年份好,江南一直风调雨顺,没有遇到任何灾祸,华安在心里默默的祈祷。
“大哥,这批粮食足够我北伐军三万将士三年的口粮了,以后再也不用看京城仓部官员的黑脸了。”王三快意的说道。
“是啊!半年的收成就够我军食用三年,如此算来,我军屯田的粮草足以养活十八万大军啊!哈哈!”华安说着憧憬了起来,仿佛看到自己统帅十八万大军挥师北伐,势如破竹的景象了。
当然,华安也只能想想而已,毕竟,朝廷不会给予他招募十八万大军的权利,而且,这一季之所以会收获如此多的粮食,和江南的气候适宜有关,若是来年遇上干旱和洪水,收成就不会这么好了。
“咦,大哥,这么多的粮草已经将大营的仓库全部放满了,而且还搭建了数个临时仓库,若是下一季再收获这么多粮食,我们放哪儿啊!”王三突然想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
经王三这么一提醒,华安也觉得存储粮食是个大问题,而且,今年全国都是大丰收,且未遇到大规模的战争,只怕京城的粮仓也爆满了。
华安蹙眉思索片刻,正色道:“王三,你说的对,辛辛苦苦收获的粮食,一定要安全的存储好,决不能有所损失,这些临时的仓库不牢固,若是遇到大风大雨就麻烦了,粮食一旦进水就会发霉,后果不堪设想,你立刻随我到大营外面查看一番,我们要在大营旁边专门建立一座大型的粮仓,将大批的粮草都存储在那里,以后辎重营的大半兵马都驻扎在那里。”
“嗯,好主意啊!大哥。”王三完全赞同华安的建议。
二人策马沿着驻地周围转了一圈,经过仔细考虑,决定将粮仓建在大营南面地势平稳的位置,这里的地势不高不低,既不用担心被水淹,也不必担心被雷击,紧贴大营的位置,使其可以很好的防风和防盗,可谓一举多得。
位置确定后,华安便立即行动,派遣三千将士准备各种物资,正式开始搭建,由于建立这个仓库是永久性的,华安提出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准备和建设所需的时间也比较长,三千士兵整整忙活了一个多月才建立起这座规模颇大的粮仓。
按照华安的规划,这只是这个粮仓的一期工程,建成后的空间正好可以容纳三十万旦军粮,完全可以满足今年屯粮的需要,但来年粮食多了,还是需要继续扩建的。
与此同时,北伐军在屯田之地种植冬小麦也已经顺利结束,各个水库的鱼鳖已经长大,菱角、莲藕也早已成熟。
北伐军将士利用空闲的时间,用渔网捕捞鱼鳖,收获菱角和莲藕,并将这些带回大营,这些产出成了将士们的美味,吃着自己亲自劳作的产品,将士们的感受无疑是幸福的。
牧场的鹿马牛羊还没有产出,但雌性的牲畜几乎全都挺着大肚子,来年一定会给牧场增添更多的小崽子,到时候,牧场一定是另一番美妙的景象。
取得了如此大的收获,华安自然不敢藏着掖着,在统计完各项收成后,便上书朝廷,将所有的收获一五一十的汇报给皇帝司马衍。
朝廷得知北伐军在一块荒地上收获了三十万旦粮食,全都大吃一惊,所有人都万万没有料到这个结果。
毕竟,那里以前只是一块荒地而已,谁都没有将那块荒地放在眼里。
半年前,在华安上报朝廷,收获六万旦军粮的时候,已经有不少大臣惊讶不已了,如此仅仅半年之隔,那块不起眼的荒地上居然产出了三十万旦粮食,整整五倍啊!
这个重磅的消息,让一些原本有机会得到这块荒地的士族官员后悔不迭,他们开始后悔没有早一步出击,兼并那里的土地,但他们却忽视了北伐军是通过辛苦的治理才取得如此成果的,付出的艰辛是很大的。
皇帝司马衍得知这个消息自然也是非常高兴的,他将华安召入朝堂,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连连夸赞华安有本事,有眼光,既会打仗,更会种田,并下诏给予华安很多的赏赐,以表彰华安取得的成绩。
华安连连谢恩,并趁机要求征召更多的兵马,以做未雨绸缪之用,但终因满朝大臣的反对而作罢。
####
第二年,江南仍旧是风调雨顺,北伐军在屯田之地收获的粮食,两季共有五十万旦,大营南侧的粮仓也扩建了很多,二期工程完成后,粮仓已足以存放百万旦军粮,收获的粮食全部存放在此。
同时,牧场也热闹了起来,小牛犊、小羊羔漫山遍野的来回奔跑,母鹿也产下了七八只小麋鹿,小马驹足有五十余头。
第二百九十章 扩军备战
看着收获一天天的多起来,华安时不时的便会萌生弃军从民的冲动,但此时不是太平年代,大晋所面临的战略环境是非常严峻的,北方的赵国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刀,随时有可能落下,西面的蜀国占据有利地形,时不时的骚扰大晋,也是一大威胁,南面交州的南越族人时常叛乱,对大晋的后方稳定是个大的威胁。
有了这些威胁,华安知道自己不可能安安心心的种田,只有将大晋的敌人全都消灭了,才能安享太平盛世。
牧场的几匹小马驹悠闲的从华安的身旁跑过,它们是在草地上练习奔跑,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小马驹,华安仿佛看到了日后冲锋陷阵的雄壮战马。
马匹是战略资源,地位不再粮食之下,但其繁殖能力实在有限,一匹母马一年只能生产一匹小马驹,而雌性的小马驹要长到四岁才能成熟,如此缓慢的繁殖速度比人类还要慢,而北伐军的牧场里只有五十匹母马,就算等上十年也只能繁殖一千匹左右,这远远满足不了北伐军的需要。
为此,华安左思右想,采取了几项措施,第一,将收获的粮食放到集市上售卖,而后用得到的金钱在集市上购买母马,能买多少买多少,不论质量,只要是马就可以。
第二,秘密派遣几路属下,分别前往凉州、辽东、中原、漠北、西域等地,用卖粮食获得的金钱购买各种战马,尤其是西域的优质战马,能多买就多买,这对改善江南战马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半年的时间,北伐军从江南的集市陆续购进了两千余匹母马,潜入北方的几路人马秘密购进了三千余匹优质的母马,公马足有三百匹,有了这些马匹,只需几年的工夫便可产出上万匹战马。
一年后,公元三四二年,大晋皇帝司马衍突然病逝,其弟琅琊王司马岳在群臣的拥护下登上帝位,史称晋康帝,其王妃,年仅十八岁的褚蒜子被册封为皇后,庾冰、何冲负责朝政,国舅庾翼总领全国兵马。
皇帝的更替进行的格外顺利,江南没有发生任何动乱,相邻的赵国和蜀国也没有找到进攻的时机,江南一片和谐。
就在这一年,辽东的慕容皝迁都龙城,随后派遣慕容翰、慕容恪、慕容霸等大将分几路进攻高句丽,经过几个月的鏖战,大破高句丽,威震辽东。
占据中原的石虎,为了消耗中原汉人百姓的元气,先后在邺城、洛阳、长安三地,营造大规模的宫殿,征发民夫四十余万,这直接导致中原汉人疲累不堪,三城周围到处都是累死的民夫。
同时,为了征伐江南的大晋,石虎敕令黄河以南的四个州郡整军备战,并州、朔州、秦州、雍州准备西征凉国的物资,青州、冀州、幽州的军队准备东征辽东。
为了扩军备战,石虎规定百姓中,每三个男丁中调遣两人,五人中征发三人,各州郡征集军队共有甲士五十多万,船夫十七万,规模可谓极为庞大。
为了应对石虎可能的进攻,大晋方向也进行了积极战备,江南各州郡的主力大军全部北移,身为最高统帅的庾翼亲自前往武昌镇守。
负责拱卫京师的北伐军也在加紧训练,随时准备出击,因为大营囤积了大量军粮,华安便趁机向皇帝司马岳进言,要求扩军备战,以抵挡石虎可能的进攻。
司马岳和朝中大臣犹豫了一下,但考虑到石虎征兵规模十分庞大,大晋必须做出回应,于是下令荆、扬二州的军队全部临时性扩充,华安的北伐军获得临时扩充二万人的名额,这二万人马只是临时性的,一旦边情缓和,就要立即遣散,让这些新招之兵返家务农。
尽管是临时性的,但华安还是欣喜若狂,因为他心里早就算计好了,一旦这两万人马进入军营就不会随便让他们回去了,若朝廷下令遣散,华安也打算软磨硬泡,让这些人马留下来屯田,作为民屯,每年产生的粮食大半上缴国库,绝不会给朝廷增加负担。
朝廷只需要发放三万人马的军饷就可以了,这两万人不但不需要军饷,而且还可以为国库增加粮食,种地而已,在哪儿种不一样。
当然,华安并没有打算让他们在已经得到的两千顷土地上耕种,这些土地太小了,分到两万人马的头上,平均一人才五亩地,作为职业的民屯就有些太浪费人力了。
江南优质的土地,早就被世家大族霸占完了,华安只是运气好得到一块未开发的荒地而已,但一江之隔的江北之地,却有着丰富的荒地,因为那里时常会受到北方赵国的攻击,种植的庄稼有可能还未收获就被敌人抢夺了。
要知道,种地是要付出成本的,开垦荒地成本就更大了,因此,江南的世家大族对江淮之间的土地兴趣都不是很大,他们也怕风险,颗粒无收的风险,为此,江淮之间的荒地,甚至荒芜的良田都是非常之多的,华安若是让这两万人马渡江开垦几千顷良田,还是可以行得通的。
这也是当初,华安向司马衍献计时的中策,只要有五万人马,华安的活动范围就会从江南转换成江淮之间,若是有十万人马,华安则会直接推进到淮河两岸。
征兵的工作十分重要,因为荆、扬二州的各军人马都在扩充,若不早些行动,好的兵员都被别人选走了,剩下的羸弱之兵,华安可不想要。
为此,华安多路出击,将军中能说会道的将领和小兵全都派往附近的村镇征兵,同时让军中的士兵推荐自己认识的亲朋好友来参军,若推荐之人合格,则推荐的士兵获得一笔不菲的奖赏。
同时,对于招入的合格兵员,华安也准备了足够的奖赏,新兵入营的第一天,每个士兵可以领取一旦粮食,这些粮食自然是送回家里的,这对许多吃不饱的穷苦百姓来说,是个不小的**。
第二百九十一章 又见兄弟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北伐军的有偿征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江南的百姓都争相应募,尤其以穷苦百姓为多,短短半个月,应募的百姓已经超过了招募的人数。
北伐军好中选优,优中选精,在这一大批应募的百姓中挑出了二万身强体壮的精英。
进入大营之后,所有的新兵都如约的领到了一旦粮食,这足以显示北伐军征兵的诚信。
新兵入营,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纪律教育,让士兵知道在大营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这些思想方面的教育完成后,下一步要做的便是进行操练,而后根据士兵的体格和反应能力,分别授予不同的兵器。
隆冬季节,天气很是寒冷,但北伐军的校场之上,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训练场面,新兵营二万将士分成二十个队列,在各自营主的示范下,进行刺杀训练。
华安一身戎装,带着几名亲兵在二十个队列之间来回巡视,时不时的停下脚步,亲自纠正新兵操练时动作的不规范。
有了主将在此亲自监督和指导,所有的新兵都不敢偷懒,训练起来极为认真,各营的营主也是认真负责,唯恐给主将留下不好的印象。
华安在校场来回巡视,突然发现有两名新兵动作极为到位,力度也很大,甚至超过了示范的营主,这让华安心下嗟叹不已。
“你们两个出列。”华安走了过去,指着二人。
二人闻言,向前几步,走到了华安的面前。
“以前当过兵没有。”华安单刀直入的问道。
二人摇了摇头,大声道:“回将军,没有。”但说话之间,二人的嘴角露出了别样的笑意,似乎有些激动。
这一异常的表情自然没能逃过华安的视线,这让华安心下狐疑起来,难不成,这二人认识自己。
“你们,叫什么名字。”华安盯着二人,接着问道。
“小人王五。”
“小人王六。”
二人激动的说道,说完眼睛微微有些泛红。
华安闻言一惊,眼前的二人难道就是儿时一起玩耍的小五和小六,这么多年过去了,华安一直忙于军务,竟没有返回家乡一次,如今,儿时的兄弟就在眼前,华安已经认不出来了。
“你们就是殷家亭的小五和小六。”华安几乎已经毫无怀疑他们的身份了。
“嗯。”二人点了点头,回道:“将军,正是我们。”
完全确认二人就是儿时的玩伴,华安心下极为高兴,连忙笑道:“哈哈哈!太好了,你们来了也不提前招呼一声,还有,都是兄弟,以后叫大哥就可以了。”
“是,大哥。”二人改口倒是挺快的。
华安微微一笑,拍了拍二人的肩膀,道:“王五、王六,你们给我来,多年不见,到大哥的营帐坐坐。”
“是,大哥。”二人兴高采烈的跟着华安走到了华安的中军大帐。
进入大帐之中,二人与华安聊起了家常,他们这次之所以没有打招呼,悄悄的应募,是想通过自己的实力,取得了一些成绩后,再和华安相认,免得别人说,他们是和主将关系好才得到好的职位的,不想刚入营就因为能力出众而被华安注意到了。
为此,华安大大的夸奖了他们,并表示会让他们从最底层的小兵做起,从而不被别人说闲话。
他们二人本打算四年前就前来参军的,但由于家中一些事情耽误了,直到今日才前来应募。
当华安询问另一位玩伴王扁头的时候,他们告诉华安,王扁头成亲的时候曾前往北伐军大营邀请华安和王三,不想,那时华安正好出海前往辽东,错过了兄弟相见的机会。
如今,王扁头前往京城以北的水军大营应募,因为他的水性极好,做一名水军是他的梦想。
没能见到王扁头,华安心头有些微微遗憾,不过,京北水军大营距离北伐军的大营不远,策马两个时辰就可以抵达,以后见面的机会多的是。
三人在华安的中军大帐中足足聊了一个多时辰,而后王三进入大帐,兄弟四人又聊了半个时辰。
三天后,王五、王六凭借优秀的战术技能获得了亲兵营营主的举荐,分别出任左右旅旅帅,全营士兵无一不服,为此,华安大为高兴,自己的小兄弟果然没有给自己丢脸。
两个月后,新兵营两万将士已经初具战力,华安正打算拉往附近的山中剿匪,以检验士兵的战力,不料,朝廷下达了裁军的命令。
原来,中原的赵国发生了变故,过度的征兵和一些官吏的刁难,导致赵国征集的部队三分之一都没有到达军营,许多士兵死在路上,更有一些不愿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