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挥火器的作用与各兵种的协同动作。如说:“用车在用火”。“用火在叠阵”。所谓“用火”即是发扬火力;所谓叠阵即步、骑、炮重叠配置。彼此协同,长短相补。战斗队形也要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使用方、圆、曲、直、锐等各种队形,向人们展示了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步、骑、炮等诸兵种协同作战的雏形,在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因为,孙承宗的《车营扣答合编》并不考虑成本,仅仅从军事角度探讨17世纪的火器部队。能够达到的极限。
但是明朝末年,既没有宽裕的财政,底层军官基本素质普遍是不合格的。而且,孙老头一心报国、灭虏的志向,与辽东混日子的军阀兵痞们的想法产生严重抵触。辽东的哪些官兵们,仅仅是接着抵抗鞑子为名义,在关外囤地发财,这些兵痞对于和鞑子拼命,并不感冒。孙承宗有理想有抱负。但是遇到一群混日子,暗中扯后腿的军阀式官兵,两次督师皆不能完成自己的梦想。
而此时,崇祯皇帝令人请孙老头出山,提出只有培养出一批军事素质过硬。忠君爱国,不怕牺牲的年轻军官。以这些有理想的军官作为基础,重新组建一支新式军队,才有希望消灭鞑虏、中兴大明。孙老头也觉得非常有道理。便欣然担任了南京皇家军校的校长。
南京皇家军校的门槛很高,首先要读书识字。考试的内容《孙子兵法》、《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三本兵书,以及弓箭、火铳、体力、格斗、冷兵器多门科目。等到正式教学时,将会以《车营扣答合编》作为正式教材,传授这些新式军官全新的军事知识。
而孙承宗的旧部,大明另外一位军事专家茅元仪,也被邀请道军校中担任教官。茅元仪在一生留下著作《武备志》,被后世誉为大明军事百科全书。里面科普性质的介绍了大量的火器、兵器的制造、使用、威力等等常识。
而皇家军校门前的对联写着:“贪生怕死,莫进此门。;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这幅对联,是皇帝本人御笔所书。更是吸引了大批热血青年们,参加南京皇家军校的考试。
如此高的门槛下,报名人数也达到了5000多人。而第一期的皇家军校,仅仅招生300人,对于这批学生实行两年制的军事教育。之后,孙承宗将负责,依靠这批军校生作为基层指挥官,建立“皇家新军第二师”!
现在已经很明显了——天津皇家新军第一师、南京皇家新军第二师。随着皇家新军为编制的军事单位不断的发展,传统的大明军队,无论是募兵,还是卫所兵,皆会是杂牌军队。未来,只有皇家新军的编制,才算是正规军。正规军拥有崇高的理想和素质,并且拿的薪水,也不是旧式军队可比。
而除了南京皇家军校之外,“皇城小区”、“商业街”、、“工业小区”等等三个项目,也在拆迁皇宫的基础上,破土动工。
“皇城小区”主要是开发高档住宅区,炒作皇城概念,从许多地主豪强手中圈一笔钱。而“商业街”则是准备开发店铺,用以出租牟利。“工业小区”则以振兴工商业为主,投资建成一些纺织、造纸之类的轻工业产业。
整个南京充满活力,百废待兴。但是宫殿却依然显得破旧,皇帝仅愿意简单修葺,而不会大兴土木的浪费钱。
崇祯神色庄重的望着显得破败的南京宫殿,忽的提笔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伺候在身边的王承恩,略显的惊讶道:“迁都南京后,皇上诗词水平大为进步,居然得了气势如此恢宏的诗!百万雄师过江,可是缅怀当年太祖北驱鞑虏?”
崇祯心中想道,这是后世共和国太祖,指挥百万大军消灭蒋家王朝的感慨。
当然了。迁都南京后,大明的形势,倒有点像蒋家王朝了。内部众多的军阀藩镇林立,中原有农民起义,关外有满清鞑子几十万精锐大军。而蒋家王朝之所以覆灭。主要是官僚资本的短视。哪怕是国破家亡时,也要抓紧时间捞钱,弄的民不聊生,败坏了蒋家王朝统治根基。而后世的蒋家王朝。有是依靠这些官僚地主资本支持,从而维护统治的。最终,也因为纵容这些官僚资本,黯然退下历史舞台。
事实上,逼迫农民揭竿而起。动摇江山社稷的,主要不是朝廷和皇帝本人的问题。最重要就是这些底层的地主官绅们,迫使百姓活不下去。毕竟,理论上朝廷的税率是3。3%左右,到了基层哪怕苛捐杂税严重一些,官府也最多能从百姓身上剥掉10%左右的收入。而地主的田租,是剥削掉底层百姓50%的收入,如果再加上高利贷,绝大多数底层百姓只能从自由民变成奴隶。
“王承恩。朕对北方农民起义的问题,近期有所心得。其实,这些农民起义,绝大多数并不是朝廷逼迫,而是底层的佃农和自耕农被富户地主们逼迫。锦衣卫探查民情。很多的造反乱军首领也说‘君非甚暗,臣皆昏庸’。而许多底层的百姓,也并不恨朕,反而更仇视当地的大地主。以及和大地主勾结的官绅。”
“自耕农是被一些不良的官吏逼反的,而佃农是被地主官绅逼反的。每到荒年。朕皆是对灾荒地区减税,能够减轻自耕农、小地主的负担。但是对于佃农来说,减税免税的好处,根本落不到他们头上。只有让地主减租减息,佃农才能真正的获得好处。若是朕下旨令地主减租减息,让地主将田租降低到三成,将放贷的年息压低到2成。让底层百姓喘口气,你认为有没有可行性?”崇祯忽然问道。
王承恩震惊道:“这简直是从地主身上剥皮,比之‘官绅一体纳税’这个想法更加不切实际!”
大明的财政问题是,明初制定的税率太低。并且,明朝历代皇帝又喜欢不断对官绅、勋贵们减免税收,令不纳税的人群越来越多,用以笼络官绅士民的心。
对于官绅贵族们的税,一减再减,但是国家总税收变化不大。减了官绅的税,自然要从没有减税自制的小地主、自耕农身上平摊。于是,小地主、自耕农税负越来越重,甚至不少小地主自耕农将土地卖给免税的官绅贵族,主动去当佃农。这样,纳税的小地主、自耕农数量越来越少,不纳税官绅权贵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多。
税收体制的败坏,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
到了明末,官绅权贵们垄断了8成的田地和财富,他们已经成为了不纳税群体。而他们攫取财富的手段,一是田租、二是高利贷。
“官绅一体纳税”若是落实,官绅们最多和老百姓一般按照三十税一的比例缴纳大明国税,对于地主们来说是九牛一毛。
而减租减息,让底层佃农得利,会让地主年收入缩水五成!
官绅一体纳税,朝廷多收一些税收,最多令地主年收入缩水一成!
崇祯叹息道:“国家最大的蛀虫,实乃官绅!朕知道,但是却动不得,一动,恐怕朕的位置都坐不稳了!”
儒家社会,一向崇尚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士大夫皆是地主阶级,皇帝面对具体某个士大夫,拥有巨大的优势。但是,损伤大批士大夫的整体利益,皇权也会显得非常脆弱。
王承恩沉思道:“肖大人曾经谈及,说官绅地主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自古以来,皇权依仗官绅地主才能维持统治,所以,皇权很多时候只能向官绅地主集团妥协。而能够对付官绅地主的,只能是另外一股新的利益集团。这个新的利益集团,必须与官绅地主们又激烈的矛盾。而新的利益集团,必须必地主集团更为朝气蓬勃。皇权暗中扶持新的利益集团,等到新的利益集团壮大,皇权抛弃旧的地主利益集团,与新的利益集团融为一体。天下治乱循环,便不再是围绕土地展开……”
“新的利益集团是什么?”
“恐怕是工商!不是与地主利益集团同流合污的旧工商,而是新的工商利益集团!或者说,这个新的利益集团是资本!”
“资本降临世间,也不知道是祸是福?”
“奴婢也不知道,但是资本恐怕是比地主官绅更庞大的力量,一旦壮大,便绝不肯退出历史舞台。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皇权如果不能与资本同流合污,只会被日渐壮大的资本碾压成碎片!”
第二一三章 新兴工商势力、宝船、郑家叔侄
南京。!工业小区。
众多宦官、商人慷慨激昂的致辞,破土动工仪式正式开始。工业小区,拆迁皇城所建,土地算作皇帝的私人股份,与工商资本合资办厂。这种举措,无疑是千古未有。但是,经过宦官们和蔼的宣读圣旨,充满冒险主义精神的新兴工商资本,开始充满信心。
一般的商人,需要投靠官员作为靠山。而与皇上合股,那么皇帝岂不是他们的靠山。这么一想,商人们念头通达了。
李慎之擦干了额上的汗珠,笑道:“工商之利,十倍于农桑。宋朝时,偏安江南,也能够岁入1。6亿贯。若我大明,能获得宋时财政,有生之年,中兴有望。”
站在李慎之身边的,却是崇祯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王承恩。
去年十月,李慎之便奉命到南方组建皇家纺织江南分公司。分公司设立在松江府上海县,起初的成本不过是50万两。但是,凭着公司纺纱机的技术优势,再加上在江南棉花产地就近采购原料,更令江南分公司的布匹生产成本低廉。每匹江南分公司产出的棉布,价格仅仅0。4两银子。而江南分公司低调行事,仅仅通过自己建立布庄销售网点的形式出货,每匹布的价格0。6两左右。如果一次性购买两匹,只需1两银子。
这种非常保守的经营策略,也使得江南分公司短时间内赚到了30多万两银子。并且,在松江、苏州、杭州、南京都有自身的销售网点。
更巨大的成就是,李慎之在南方不断扶持棉农。提前支付少量定金的方式,与数万名棉农签署了销售合同。等到明年棉花成熟,南方分公司将会获得几千万斤的廉价棉花原料。事实上,通过商人的渠道采购棉花,一斤棉花是要70~150文钱之间。而实际上,棉农将棉花出售给采办商人,一般只有30~50文钱一斤。
三斤棉花制造一匹布,原料的成本其实可以压缩到150文钱左右。而人工成本、机器折旧成本。再消耗200文钱。也就是说,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棉布的生产价格可以降低到350文钱。按照棉布的600文钱一匹的市场价,还是有250文钱的利润空间。
但是,明末的棉布生产者。多是一些机器非常落后的手工业者。纺织工厂的管理者们。也没有工业的思维,而是将棉布生产过程认为是农业生产的延续。眼界决定了他们,并不重视改进机器和提升管理、采购的效率。
而李慎之经过了思想的蜕变,已经逐渐拥有了工业资本家的思维。
王承恩一身常服。道:“皇上自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大力鼓励工商发展。对了,圣上昨日与杂家商议,说解开党禁,准许公开结党。阉党、东林党。在官府登记备案,提出自己的明确政治主张和发展方式,便可以公开发展。慎之老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慎之皱眉道:“如此一来,东林党岂不是如虎添翼,实力大涨!”
东林党早期是起于东林书院,由于东林书院出身的官员,不断的提携东林党后进在科场、官场平步青云。通过这种抱团发展,使得东林党对于其他的朋党。具备了压倒性实力。
再后来,东林党人甚至控制了南方的科举考试,安排越来越多的东林党关系户在科举考试中一路过关斩将。甚至,崇祯年间某次科举考试,考试还没有开始。东林党人已经将部分考生的名次预订下来。
当然,东林党人权势滔天,也一概否认自己朋党性质,仅仅认为自己是一批志同道合的“清流”。甚至恬不知耻说什么“君子朋而不党”。
王承恩微笑道:“东林党能够公开发展,我党同样也能够合法化。毕竟。我当背后还有陛下的支持!”
李慎之点头道:“只是,我觉得我党的名字与宗旨似乎越来越不协调。”
顾问党,仅是肖图白临时起意,考虑不周的产物。发展至今,党员人数已经5000余人。党员成分,主要是以商人、军人、工人、宦官为主。虽然不像东林党那么在朝野中只手遮天,但是借助特区的经营和皇家新军的军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实力派。再加上,有崇祯皇帝在朝中遥相呼应。更令顾问党人,拥有的政治资本非常雄厚。
王承恩道:“杂家也有所感。不过,杂家考虑许久,更觉得我党最薄弱的环节,这在士子中的影响力。东林党人不断通过科举提携后进,使牢牢掌握朝堂。我党只能在天津特区,获得政治影响力。所以,杂家认为,我党未来发展路线中,务必要培养士子参加科举,让我党掌握更多政治资源……”
李慎之想到顾问党人背后有皇帝暗中支持,在科举上发力,也拥有巨大的优势,点头道:“王公公考虑的非常好,对于我党发展非常有利,不如我们联名写信写党魁,当党魁决断党务。”
————————
南京城将秦淮河隔为内外秦淮,流经城内的内秦淮,也被称为十里秦淮。明末的秦淮河,是大明风气奢靡的象征。
崇祯年间的散文家张岱在《秦淮河房》中如是描写十里秦淮的盛况:“秦淮河河房,便寓、便交际、便淫冶,房值甚贵,而寓之者无虚日。画船萧鼓,去去来来,周折其间。河房之外,家有露台,朱栏绮疏,竹帘纱幔。夏月浴罢,露台杂坐。两岸水楼中,茉莉风起动儿女香甚。女各团扇轻绔,缓鬓倾髻,软媚着人。年年端午,京城士女填溢,竞看灯船。”而后世人,对于秦淮河的印象多是来自于“秦淮八艳”。因为此八女各有才气、美貌,加上乱世中悲欢离合的传奇经历,令文人雅士一再写文传诵。
而南京北城外,秦淮河流经三汊河汇入长江的龙江关,却是曾经世界上最大的船厂“龙江船厂”的所在地。龙江船厂采取干船坞造船技术,造船时候用门阀将船坞与江水隔绝。等到船只造好之后,则打开门阀,江水灌入船坞。船只借助水的浮力驶出船坞,进入宽阔的长江。
龙江船厂建立之初的目的,是朱元璋为战胜陈友谅水师,奠定统一江南地区的基础。后来,龙江船厂果然发挥出了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战船。令朱元璋大胜陈友谅的水师。击败陈友谅后,明太祖朱元璋对于造船的重视不减反增加,龙江船厂的规模获得了进一步扩充,而为了准备造船原料。明太祖更是在南京钟山开辟了漆园、桐园、棕园,植树数万株,用以桐油、棕缆等等造船必须品。
明初时的龙江船厂,从各省调集了400户最擅长造船的匠户,集中全国造船技术精英。打造世界规模最大的造船厂。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令龙江船厂加紧造船,仅用一年多时间,龙江船厂既制造了60多只大型海船,以及数十艘小型船舶,令三宝太监郑和率领27800多人的船队,七下南洋走访整个北亚、南亚、中东、印度,航程最远达到东非地区。后世,有学者推测。郑和船队有可能登陆过美洲和澳洲。
时至今日,龙江宝船厂在嘉靖年间就开始式微,理论上,造船工匠后代有5万多人口。但是,实际上龙江船厂的后人。多以种田、捕鱼、经商为业,能够造船的工匠却是非常稀少。
当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龙江船厂虽然不造海船。但是依然在造漕运船只。并且龙江船厂的一些工匠们,家中依然保存一些祖传的宝船设计图纸。
按照图纸摸索。制造出当年的大型宝船,理论上也是可行的。毕竟,朱元璋草创龙江船厂的时候,也仅仅能造内河上航行的船只。明初短短几十年,永乐年间便逐渐掌握了制造大型海船的能力。由此可见,只要有心努力,龙江船厂还是能够恢复当初的辉煌。
崇祯十年的六月,龙江船厂忽然热闹起来。因为,龙江船厂为天津水师造的首批宝船,已经造了四艘。
每艘1000料宝船,不包括武器装备在内,制造成本6500两银子,而天津水师给出了每艘1万两银子的采购价格。这使得宝船厂船工,哪怕是绞尽脑汁,也会将祖上失传的技术给重新摸索回来。
毕竟,龙江船厂的兴盛,靠是明初两位皇帝不计成本的拨款支持。而在洪武、永乐两位皇帝之后,其余的皇帝对于造船并不重视,每年拨款有非常有限的。
而大明需要用船的各路水师可从来不讲究订单付款,直接用行政的方式令龙江船厂造船,但是既不能给与足够的资金,又不能拨给充裕的材料。龙江船厂越造船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