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都市模拟人生-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儿,为娘觉得,确实是‘不费’好一点,更平仄押韵一些。”

    出身安平(旁边的一个县)崔氏家族的母亲,自幼研习诗书,是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大家闺秀,诗词鉴赏水平,比半桶水的父亲田奉(字原),还要高大一截。

    说起母亲出身的这个安平崔氏,来头可是不小,跟远在中州的那六姓八家中、可以排名前三的清河(郡)崔氏,有一定的渊源。

    或者说,青州的安平崔氏,就是清河崔氏开枝散叶出来的一条支脉,先祖都是同一人。

    算上这点渊源,以这个世界的门第观念,大地主身份的父亲,根本配不上出身安平崔氏的母亲,即便走到了一起,无疑也是高攀。

    实际上,父亲田奉,和母亲崔氏,却是完全门当户对的一对恩爱夫妻,郎貌女才,天作之合。

    原因嘛,是周鸣出身的海平田氏,跟南方数千里外的扬州广陵(郡)田氏,也有莫大的渊源……不过,海平田氏,却不是广陵田氏的旁支,而是五百年前,因为一场战乱,在一场巨大的变故中,原本屹立千年不倒的青州田家,被迫分化成了两支:嫡脉一支,走了几百公里,落户在了海平县;旁脉一支,走了数千公里,到了南方的扬州,靠贩卖海盐,现成了一头庞然大物,成了六姓八家中的一家,可谓风光无限。

    所以,父亲田奉也常常感叹:如果当年先祖能够走的更远一点,找个好点的地方安家落户,青州田氏,何以沦落至这等地步?祖牌族谱被那广陵田氏强行夺走不说,族谱上那原本标明为嫡脉的海平田氏,竟被那帮无耻庶子,强行改成了庶支旁脉,曾祖父田光,气的呕血三升而死,祖父田承,早早积郁而逝,到了父亲田奉这里,虽有心振作,奈何天资平平,无力回天。

    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辈身上,希望他们能振兴家族,从无耻的广陵田氏手中,夺回族谱,夺回嫡脉!

    所以,在天份极高的儿子田建的身上,他倾注了很多心血和期盼。

    “父亲、母亲,这首诗你们慢慢探讨吧,我要去练字去了。”看这对夫妇越来越腻歪,周鸣适时说道。

    “建儿你去吧,路上小心点……”

    父亲田奉道,看儿子走远,这才把妻子崔氏搂在了怀里。

    ……

    练字亭中。

    五千个毛笔字写完,毛笔抛在一边,坐在四角亭的长椅上,两手搁着下巴,枕着椅背,看着前方那布满荷叶的水塘,以及池塘中央那块假山和荷叶下游来游去的鲤鱼,百无聊赖的周鸣,感觉这方世界,很是空虚无聊。

    没有电视电脑,没有精神食粮,封建礼制的约束下,他连一个一起玩闹的同辈伙伴都没有(当然,他这个心理年龄,也不需要什么玩伴,就是有点孤独,缺乏交流倾诉的对象)。

    整天就是跟父亲请来的各路“名师家教”学习五书六经,练习琴棋书画,日程排的很满,每五天,才能休息一天。

    周鸣现在的状态,跟他那个世界,天天背着知识炸药包去上学的学生差不多,还有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没有什么“减压”、“减负”的说法,就是刻苦学习……谁让他来到这个“文化鼎盛”的时代呢。

    现在的周鸣,不过只有六岁,大脑发育还不完全,能在容纳一个成人灵魂的基础上,再消化一张【高级书法技巧】技能卡,几乎已是极限了,再想使用其他包含大量知识/记忆信息的技能卡,起码也得10…12岁以后。

    实际上,周鸣脑中的各类书籍、技能卡、工程图纸等系统物品,并不会占用大脑记忆容量,但是会占用“内存”和“带宽”,如果把这些书籍、技能卡、工程图纸,比喻成一张张的“硬盘”,那他的大脑,就是包含cpu和内存的“主板”,如果主板的cpu处理速度不够,内存不够大,读取那些大容量“硬盘”信息的时候,只会极其缓慢和卡顿,甚至还可能导致“死机”。

    所以,12岁以前,周鸣只会在少数领域,表现的天赋异凛,不会太过妖孽。

    所以,这个世界的“五书六经”还是要背的,琴棋书画,也是要学习研究的,他最擅长的“种田暴兵”,却连实践操作的机会都很少。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在这个科举取士,已取代门阀士族取士的时代里,为了挤上那条如千万人过独木桥的上进之路,不说普通百姓,砸锅卖铁,拼了命的供出一两个读书子弟,就是一些中小型高门大户,想在政治上获得一定地位,也只能走科举取士这条路。

    当然,像六姓八家这样的世家豪门,皇帝还是会给他们保留一些门荫举荐的名额,不然,这些发现上进受限的世家豪门,得联合起来,把你皇帝的宝座给掀了。

    有人可能要问了,既然世家豪门这么好,周鸣为什么不兑换一张【豪门之子】、【世家之子】这类的角色卡,这可比【大地主之子】起点高多了,他为什么不选?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一个,这些所谓的豪门世家,家大业大,人多口杂,规矩也多,就算你是族长之子,想做点什么业绩,也必须征得族里那些德高望重、思维僵化的族老同意,很多族叔族伯的意见,你也得聆听参考一下……就像一个大型家族企业,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想把这个企业做大做强,不说去搞那些大刀阔斧式的改革,你哪怕是触动了其中一位家族成员那一丁点利益,你也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改革家,碰上家族企业,那是选择地狱难度。

    相比之下,大地主之子,拳脚要好伸展一些,各方面的掣肘要少很多,接管家业后,不必整天跟人勾心斗角。

    另一个,就是那位千古女帝上台后,各地豪门世家纷纷起兵造反,后来被这位女帝,以高超手腕灭了十之七八,若是选择投生在这些豪门世家里,说不定会被满门抄斩!

    又有人要问了,周鸣可以造反啊,为什么不造反,自己当这个王朝的皇帝,多爽?

    “你们以为我不想造反么?但是不行啊!”

    上一局游戏里,注入模式下,那位【节度使之子】,在掌握了30万兵马,并打造了一只10万人的全火器化军队后,十余年时间,就横扫整个大周,建立了一个叫“大梁”的新国度,国力更强,控制疆域面积更大,还进入了大航海时代,在海外占据了无数殖民地……

    但……

    游戏结束,评分竟是低的吓人的d。

    原因就是步子迈的太大,把“盛世”变成了“乱世”,把“文化鼎盛”变成了“人文荒漠”,触动了系统的惩罚机制,所以,哪怕你是占据了整个星球,评分也是最低的d或f。

    盛世华章,没有“盛世”,哪来的华章?

    所以,只能在不把这个“盛世”搅的天翻地覆的前提下,拿到1000万成就点,通关这个副本。

    有哪些职业道路,可以供周鸣选择?

    参加科举,考个状元,当个大官,慢慢爬上宰相之位,做出一番改革和政绩,青史留名?

    抱歉,一点都不感兴趣,给皇帝干活打工,干得好,可能安稳致仕,也可能功高盖主,受到猜忌……干的不好,脑袋直接搬家……这对一向以“穿越不造反,一切都白干”为理念的周鸣而言,做官,那是给自己找罪受。

    “权,这条路是没什么好走的了,只能在名和利两方面,走的稍微远一点。”

    怎么出名?

    还不简单?

    在这个文化鼎盛,才子佳人如过江之鲫的时代里,自己脑袋里的那些【四大名著】、【唐宋诗词大全】、【经典古文大全】……可不是放在那里当摆设,做个文抄公,这抄那抄,混个“大诗人”“大文豪”头衔,简直轻松至极。

    不过,抄来抄去,抄多了也没意思,没什么成就感,周鸣也打算等自己“琴棋书画”这四项技艺全部“大成”后,弄一些这个时代没有的东西出来,如写写半白话文小说、现代诗,画一些山水画、工笔画、漫画,给这个时代的人们,演奏一些现代音乐等等,脑洞是大了一点,但这是一个“人文开放”的时代,多来一点多样性,让这个世界更精彩!

    出名不用担心,怎么赚钱发财,周鸣稍稍费了一点脑。

    不过,在【世界地图】和【矿产资源分布图】上微微一扫,他心里,立刻有了十几项计划,从里面挑出三项较为容易实现的计划,列了一份计划书,挑了个时间,周鸣走进父亲田奉的书房,把这份计划书,展开在了他的眼前……

第三章 因地制宜

    “这……建儿,这些方略,当真能成么?”

    田奉有些难以置信地看着自己的儿子。

    面前这份内容详尽、颇具可行性的计划书,真是自己儿子写的?

    才六岁啊,就知道这么多连他都不知道东西了?

    还说是从一些杂书上看到的……

    周鸣一脸笃定道:“肯定能成的,父亲,你其实是不知道,海平县这个地方,比别的地方真得好太多了,在这里发展一些产业,比其他地方有很多难以想象的优势和好处。”

    “可是这……你说的农牧结合式农业,拿出一半的田地,用来饲养牛马牲畜,这不是太浪费了么?那可是数万亩良田啊!”

    “还有海水晒盐……”

    父亲田奉更一脸不相信道:“海水怎么可能晒出盐来,用柴禾煮还差不多,要是真能晒,别人为什么不去晒,要等到你去晒才会出盐?”

    还有发展海洋捕捞,那更不靠谱了,首先是田家没有那么多的渔民和渔船,就算是弄一批渔民和船过来,出海打渔,一方面冒着大风大浪和生命危险不说,那些海鱼就算打回来了,放在岸上一晒,很快就发腥发臭了,根本不能吃。

    “父亲大人,且听我说。”

    周鸣上前解释道:“农牧结合式耕种模式,其实比单纯的小麦大豆轮作有更大优势和多重优点,一个是休耕地多了,土地肥力能得到更好保持,二个是牲畜多了,佃农们的负担大大减轻了,能腾出来的人力和人手也就多了,三个,空闲人力和人手增加了,无论是海水晒盐,还是发展海洋捕捞,都有足够的人手去参与,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顿了顿,周鸣条理清晰地道:“至于说海水晒盐能不能成,父亲,我们按照古书上的方法,先弄一小块地方,试验一下不就行了么?又花不了多少人力和时间。至于海里捕上来的那些鱼,只要海水晒盐试验成功了,有了足够的盐,还怕那些海鱼没法处理么?煮熟晒干,用盐腌制一下,制成的咸鱼干,还怕售卖不出去么?”

    “这……”

    听着这环环相扣,相互紧密关联的三项计划,父亲田奉不得不承认,假如儿子田建说的都是真的,这套计划,真是有不小的可行性。

    可是……

    自己这个儿子,不好好琢磨五书六经,光耀田家的门楣,好告慰先祖在天之灵,整天研究这些事情做什么?

    况且,田家有十万亩良田,光粮食每年就能收获几十万石,折合铜钱万贯,不愁吃不愁穿不缺钱,还要搞那些事情干什么?

    还不如好好读书,争取考上进士,当个大官,这样已上百年没有子弟出仕的海平田家,才能打响名号,重新成为名门郡望……

    看父亲田奉脸上的热情渐渐消退了下去,对面前的计划书,态度变得冷淡消极,并开始板着一副脸,准备要训斥自己一顿时,周鸣一句话,立刻让他极度不淡定起来:

    “父亲大人,难道您不想在有生之年,从广陵田家手里,把原本属于海平田氏的祖先牌位和族谱,重新夺过来么?”

    这话仿佛刺中了父亲田奉的g点,他顿时涨红了脸,瞪着周鸣说道:“何出此言?”

    周鸣指了指桌上的计划书道:“广陵田家,之所以能成为六姓八家中的一家,凭借的无非是两样东西,一个是权,一个是盐,而盐就是广陵田家的根本,如果没有长芦盐场每年给广陵田家带来数千万贯的收益,广陵田家,根本没那么雄厚的资本,助其族人步入朝堂发展,也没有资本,拿出海量资源,资助本朝太祖,助其夺取天下,成为凌烟阁七十二开国功勋之一……”

    周鸣振聋发聩说道:“所以,父亲大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钱财的重要性,要想压服广陵田家,逼迫其把祖牌族谱归还回本家,我们田家,除了要在朝堂上有所作为,钱财方面,也必须要达到能与广陵田家,相提并论乃至更胜一筹的程度!”

    父亲田奉的脸色变了,变得极其严肃和认真起来,重新审视面前的这份计划书,嘴里不时喃喃着“盐”“海鱼”“广陵田家”“族谱”这些字眼,忽然一拍桌子,抓起计划书,看着周鸣说道:“建儿,此三策,当真可行?”

    “可不可行,试一下不就知道了。”

    “那便试试!”

    ……

    之后的两个多月,原本经常与好友饮酒聊天,整日跟妻子风花雪月的父亲,事业心难得上来了一次,不需要旁人督促,就按照周鸣计划书上的规划,先从庄园土地中,划出了一万亩良田出来,搞半农半牧式的新耕作模式试验。再亲自带着上千号佃农,去东边二十里外,在海水浸泡区边缘,挑土筑堤,围海造田,奋战了一个多月,终于搞了一块面积约二十亩的盐田出来。

    这天,风和日丽。

    经过长达二十五天的蒸发晾晒,占盐田总面积约95%的蒸发池中的海水,被蒸发成盐度接近饱和的卤水后,导入到了结晶池里那十几口平底大陶锅中,陶锅下面加了几把柴火,加快了盐卤水的水分蒸发。

    不一会,用一根木棒不断进行搅拌的老盐工,看到木棒下部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半透明结晶颗粒,当即兴奋大喊道:“出盐了,卤水出盐了!”

    “这里也有盐出来了!”

    “太容易了!这些晒了很多天的卤水,出盐太容易了!”

    架在土灶上才烧了一会的十几口平底大陶锅,纷纷传来了好消息。

    大陶锅连续提炼了三天,过滤提纯后,第一批总重量接近五吨的海盐,一起装车运到了坞堡的大仓库前。

    入库前,打开一口装盐的盐袋,手指拈了一撮颗粒均匀细小、白如冬雪的海盐,放在嘴里尝了尝,周鸣点点头道:“味道不错,是上等的好盐,应该能卖一个好价钱,就是产量太低了点,一块二十亩的盐田,一个月只能提炼100石海盐(1石=50kg)。”

    一旁的最近皮肤都被晒黑了不少的父亲田奉,兴奋说道:“不少了建儿,这100石盐,差不多够庄里所有人吃一年了,我们再也不用从盐商手里,买那些价高质劣的差盐了!”

    “光自己吃还不够!”

    儿子的话让他微微一惊,却又听到一个炸雷般的信息在耳边释放道:“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可以把海平县海水浸泡的大片区域,向东深入十五里,修一条总长八十里、高十米的海堤,围一块30万亩的盐田出来,这片盐田,只要在一年雨量最少的两个月,晒两批盐出来,就可以得到750万石盐,这么多盐,别说一个小小的田家庄,就是大周国所有百姓,都不一定吃的下这么多盐。”

    这……

    父亲田奉瞠目结舌,心脏猛烈跳动,不知该说什么为好。

第四章 海洋战略

    海水晒盐试验获得巨大成功,对于农牧化耕作模式和海洋渔业计划,父亲田奉,几乎不再抱有怀疑,从家族仓库里拨出大笔钱粮,加大投入,搞周鸣所制定的“大农庄计划”、“大盐田计划”和“海洋捕捞公司计划”。

    大农庄计划,顾名思义,就是把土地、佃农、牲畜、农具全部统一起来,推行半农半牧式耕作模式,推广农业机械化,改原先佃农自耕自地的劳作方式,为雇工劳作方式,在确保佃农温饱无忧的情况下,再根据土地最终收益,发放一定的年终奖励。

    这个“大农庄计划”,步子迈的确实有点大,对土地极其依赖甚至可以说当做命根子的佃农们来说,顾虑很多,为此,父亲田奉只能先在那一万亩“试验田”上做实验,摸着石头过河。

    不过,对一些思想不那么保守,身上还有股子冲劲的年轻佃农而言,新的雇工制,有股独特的吸引力。

    首先,雇工制收入稳定、旱涝保收,比看天吃饭,丰两年涝一年、时刻担忧交不上租(这世界的地主,地租一般在6…7成)的佃租制,要稳定很多,虽然年终奖励不确定会拿多少,起码中间不必担忧会挨饿受冻。

    其次,成为大农庄的雇工,福利很多,很多壮牛牲畜、先进农具、肥料农药,可随意选用,统一灌溉,省时省力,就像上战场打仗的士兵,拿石头穿破衣,跟拿刀剑穿铠甲,两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便是那一日可播种百亩的耧车,就不知吸引了多少佃农眼馋的目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