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大军行军,在这段路上至少也需要五天的时间才能走完,而现在距离汉军从阳泉出发,也不过仅仅只有三天的时间,这怎么可能?
“若是先锋军轻装前进倒也不是不可能,汉军既然能够打败日本人,想必他们自身也很强大,我们做不到的,他们未必也就做不到。你见到的汉军大概有多少人?”马龙稍稍淡定了下,给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继续问道。
“差不多有上万人吧,密密麻麻的,不过属下并未看到汉军的物资。”
“上万人不携带物资就敢深入山西?这帮汉军未免也太不拿我们当回事了吧?”杨一虎听完之后,更是一愣一愣的。
至少他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哪支部队能够在不携带物资的情况下进入山西长驱直入的。
况且,他们也没听说过沿途有哪个村子被抢劫的消息。
汉军的这一路像及了在赶路的考生,一路上静悄悄的,夜不入城,休息一夜便继续走路。
“上万人?”马龙稍稍有些震惊,继续追问道:“那榆次呢?榆次的守军呢?”
“大人,小的没有进入榆次,不过我从榆次旁边经过的时候,感觉城里好像有些乱。”那信使回复到。
“完了,榆次完了。”马龙口中念叨着。
“大人,怎么就完了?咱们在榆次可是还有一千多军队呢,虽说他们抵挡不了汉军,但也不至于完蛋吧?”杨一虎问道。
“若有守军在,即便大军兵临城下又能如何?城内依旧乱不起来,没人敢在这个时候乱。现在敌军未至,城内却自乱阵脚,恐怕是榆次守军监守自盗,一旦看到汉军的影子,他们也就该哄散逃窜了。”马龙说道。
事实上,马龙猜测的很对。
这几日以来,榆次守将觉得太原那边传来的消息有些奇怪,加上太原封城,他的人也进不去,对太原的情况更是一无所知。
而如今汉军即将兵临城下,一路上锐不可挡,榆次守将也就没了作战的心思,便开始让自己的亲兵悄悄的在城内打劫,给自己多搜刮点油水以便跑路。
可谁知其他守军得知以后也乱了起来,此刻即便是榆次守将想在挽回局势也不可能了,因为他已经无法控制军队了。
ps:感谢乱世缘分和大军2016兄弟的打赏支持!另外,新的一周了,求点推荐票呗……(未完待续。)
240:花钱如流水
马龙派去的人的确是联系到了汉军,只不过,他们联络的却并非负责进攻太原的汉军。
而是负责南下的第三十师以及三十二师两个师,信使见到的部队,也正是三十二师。
根据部队之间的协调,每攻下一座城之后,便由后面的部队担任先锋,也就是说,这座城我们师打,下座城你们师打,这样所有人都能够得到锻炼,虽然锻炼的效果微乎其微,甚至是起不到任何练兵的作用。
但是没办法啊,谁让清军这么不给力呢?连点像样的抵抗都没有。
国家有如此之军队,以数倍兵力却被洋人打的丢盔弃甲,那是一点也不亏。
当然了,也难怪历史上袁世凯手中仅仅只是掌握了几万兵力之后,就能轻而易举的将清政府送入历史的河流之中。
那么负责进攻太原的二十八师和三十九师在哪呢?
他们已经进入到了龙王山区,最迟半天就能抵达太原外围。
而悲剧的是,原本被安排了走北线的二十二师,大部队倒是继续按照规定的路线行军了。
可是为了赶时间,二二三团这个先锋团则是私自更改了行军路线,他们早在二十二师进入龙王山区之前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已经一头扎进了龙王山。
而二二三团,是此次进攻太原战役当中,第三个整建制抵达太原外围的团级部队。
此刻的榆次,根本就是个不设防的县城,规模并不算大,只能算是太原东南部的一个屏障,也是东部进入太原的必经之路。
当然了,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什么必经之路这一说。
地球是圆的,只要你有心思,有胆量,处处都是道路。
说榆次是东边进入太原的唯一通路,这是对于那些商队,大军来说的。如果部队放弃了辎重,放弃了所有的车辆,那么从龙王山区也是可以进入太原的。
只不过没有辎重的部队,即便是抵达了太原也无济于事,虽然战略目的能够达到,但是战术目的却达不到。
这也是为什么要单独派南下的两个是部队攻下榆次的原因,那里将成为汉军物资补给的重要通道之一。
“这尼玛的什么情况?”部队轻而易举的进入到了榆次县城,不大的县城,没有任何的防守兵力,除了炸开城门用了两个炸药包以外,其余的情况跟进攻寿阳的时候差不多。
短短半个小时不到的时间,负责进攻的三十二师一个团的部队便全面的控制了县城。
而更让他们惊讶不已的是,城内是有守军的。
而且那些守军也并没有闲着。
只不过,忙碌的榆次守军并不是忙着组织防御,而是在组织抢劫。
就连榆次县城的百姓也不知道那些守军今天是怎么了?之前还好好的,怎么今天就跟突然疯了似的?
到处的抢劫,到处的杀人,甚至还有不少平日里只敢想想的守军,将一名名姿色妙丽的妇人拖进一间间屋内想尽办法的羞辱。
“别杀我!求求你们放过我们吧!我们没钱了,什么都没有了……”一名名榆次的百姓跪倒在攻进城内的汉军士兵面前,苦苦的哀求着。
只不过,对于榆次百姓的苦苦哀求,汉军士兵却有些无动于衷。
倒不是故意的,而是因为……
丫的到底是哪个龟儿子发明的这么多方言?此次进攻山西的士兵大多数都是来自于直隶盛京地区,那边的方言还算是稍微好点,说的慢点,听的仔细一点倒是也能够听明白大概意思。
可是山西这边的方言可就很让人蛋疼了,来自东北部的士兵压根就听不明白他们到底再说什么。
如果不是这些百姓纷纷跪在他们面前苦苦哀求的动作的话,这些士兵甚至连步枪都不敢放下。
最终,还是向导出面与当地的百姓交流了一番,这才将这里的情况转告给了三十二师的将士们。
而得知了城内的具体情况之后,三十二师师长李崇义更是愤怒万分,亲自带着警卫来到了榆次县城,对着已经进入榆次的三二二团下达了屠杀的死命令。
不过这一次的屠杀倒不是屠杀百姓,汉军也从来没有屠杀过哪怕一个百姓。
于是乎,原本应该是一场正经的战斗,就这么转变成了一场剿匪战。
榆次的百姓也纷纷踊跃报名,为汉军指引道路,甚至有些百姓就悄悄的尾随着那些天杀的榆次守军,等到汉军出现以后,便立即为他们指引守军的位置。
而那些榆次守军平日里欺负一下百姓还可以,一旦遇到了真正武装到牙齿,训练精锐的汉军正规军部队,瞬间便成为了一团乌合之众。
只用了半个小时不到的时间,还在城内的榆次守军便被全部抓获。
当然,还现场击毙了一百多名守军,并且从这些守军身上搜出了不少的财务。
而那些被抓的守军士兵,他们的命运可就没那么好了,甚至不少人都暗暗的后悔,怎么当初自己没让他们打死呢?那样的话,现在也不用再去受这种鸟气了。
那些守军士兵被捆绑在了一起,由汉军士兵看守着,百姓可轮流上前随意的处置,并且不用受到任何的惩罚。
可以打,可以骂,除了不能用刀以外,如果你的手力够大的话,就是把他们的耳朵撕下来也没问题。
等到城内百姓将这些守军折磨的不像人样之后,汉军这才出手送了他们最后一程。
…………
比起山西的风云突变,南方各省的忧心忡忡。
作为发起这场国内剧变的京城,此时此刻却是安静的很,城内百姓各司其职,该干什么干什么,商业更是一片繁华,就是洋人,也不得不佩服王思锐的能力。
而位于京城外的工业区,目前也是开足了马力,三班倒二十四小时不停的开工生产各种所需物资。
而工业的兴起,为百姓带来了不少的工作岗位,百姓的收入得到了保障,那么城内的消费水平也上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城内商人们赚到了钱,他们便想做的更大,于是,近期大清银行的贷款业务倒是忙的不可开交。
当然,税务部门也并没有闲着。
“大人,这个月京城的商业税收一共是九万两白银,比上个月增长了两万两白银,加上其他的税收项目,这个月京城的税收一共是十四万三千两白银。”新成立的税务司司长站在王思锐面前,汇报着这个月的税收情况。
一个月就是十四万三千两白银,这一年便是一百七十万两白银的税收,而大清全年的税收总和一共才八千万两,仅仅京城一座城池,便贡献了大约四十七分之一,这已经是不小的比例了。
“大人,这个月一共支出五百余万两白银,其中军费将近四百万两。”财政部负责人说道。
因为王思锐对军制的改革,所以让财政部这边顿时压力骤增,原本朝廷这边只需要负责中央军的军饷就可以了,其他地方军的军饷自然由各地自己负责。
可是现在王思锐将军权全部收了回来,地方上不再保留任何的军权,加上汉军的军饷又是高的吓人,所以,以目前汉军的人数,一个月单单只是军饷就要花掉三百多万两银子,杂七杂八的,一个月四百万两银子都还只能紧巴巴的过日子。
如果不是进攻山西的第三军基本上自给自足的话,这个月的支出差不多要多五十万左右。
而财政部的账面上还有多少钱呢?
答案是,两千万两白银不到,按照这个进度,他们最多只能支撑三个月不到四个月的时间。
虽说银行里有的是钱,可那钱却不是财政部的,而且还要还给洋人战争赔款,这样一来就让原本就缺钱的汉军,更加缺钱了。
而为了节约资金,现在连王思锐都一天只吃两顿饭,两个馒头两碗粥,外加半碗大白菜。
原本富得流油的汉军,随着地盘的扩大,军队的增加,突然间成为了穷光蛋。
而造成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去年南方各省没有将本该送往京城的税款送来。
虽说汉军治下的各个地区各自只预留了百分之二十的税收,其他的全都送了过来,可架不住汉军那么大的开销啊,完全就是入不敷出,在这么搞下去,汉军早晚要垮台。
可王思锐却听不进人劝,对于工业的发展,依旧是大手笔的投资,丝毫没有收手的打算。
‘必须要尽快的搞钱了,不然真要穷的连馒头都吃不起了。’王思锐在心中暗暗的念叨着。
虽然花费了大笔的资金用于工业发展方面,但是那些工业大多数是围绕着战略资源来布局的。
真正能够用于民生的,也只有纺织厂这一个项目,只不过纺织厂是以王思锐自己的名义入股的,而每个月的分红,大多也存入了一个单独的账户,现在里面大约有几十万两银子,虽然这笔钱还没有动,可即便拿出来也是杯水车薪。
“不该省的地方绝对不能省,至于钱的问题,我会想办法的。”王思锐揉了揉脑袋,作为一个穿越者,竟然被钱给难倒了,这要是说出去,会被人笑死的。
王思锐暗暗的叹了口气,暗道‘看来只能出此下策了。’(未完待续。)
241:王大人也出昏招了
“这……这不太合适吧?”王士珍惊讶的合不拢嘴,王思锐的提议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如果说之前******亦劻与那桐开办的‘庆那公司’是整个华夏历史上最荒唐的事情的话,那么王思锐现在的提议与‘庆那公司’并无异议。
王士珍如今管辖的区域也不仅仅只是工业园区那一座产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笔资金的投入,工业园区的规模已经被扩大了数倍。
而工业园区也划归京城管辖,王士珍也成为了整个京城的政务长官。
而王思锐也并没有延续清廷的官职,反而是给王士珍带了个北平市长的称号。
“卖爵乃伤及国之根本,不利于我们日后的发展,此举虽能筹措不少的资金,可从长远来看,极为不妥,不妥!”王士珍连连摇头道。
一旦卖爵的消息传出去,那么可以肯定,绝对会有不少的人希望能够买爵,毕竟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谁不想带着个爵位去地下见祖宗呢?
再说了,买爵这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虽说高级别爵位在传给子孙后代的时候是会被降一级传授的,可到了最低级别的时候,那就不会再降了,而是世袭罔替。
再说了,就算是最低级别的恩骑尉,每年朝廷也要发给对方四十五两银子的俸禄,而现在筹措的钱,早晚是要加倍还给他们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百年之后,光是各路爵士的俸禄就是一大笔支出。
那些捐了钱的富人们就能够换取到爵位,那么在战场上奋力杀敌,英勇献身的将士们你封不封爵?那些在工厂里为了提高产量,提高产品的质量而日夜难寐的工人们你封不封爵?
这个事虽然短期看来是有利益的,可长久看来,却是为将来埋下的一个祸根。
“聘卿,我们又不是直接买卖爵位,而是国家需要资金来发展,请那些富人们捐一笔钱而已,按照不同金额的捐款,授予不同级别的爵位。而这个爵位只不过是名誉爵位,朝廷是一文钱也不会发给他们的。现在我们已经没有钱了,这么大的一摊子,加上国家还没有统一,不想点办法挣钱又怎么能行?”王思锐解释道。
“我知道当下正是缺钱的时候,可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王士珍疑惑道。
“当然有办法,现如今国家的财富大多数都集中在各个权贵地主阶级手中,只要将他们杀光,我们自然不必担心钱的问题。”王思锐说道。
“大人,这个办法更不能用,一旦我们对那些权贵地主动手,南方各省想要收复恐怕就难上加难了,而且北方各省的稳定也将会被破坏,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王士珍急忙制止道,他可不希望王思锐出什么昏招。
汉军在北方的统治简直就是稳如狗,若是来上这么一出,那么别说南方了,就是北方都能立即乱作一团。
而汉军之所以在北方的统治没有出现问题,其实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汉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主们的利益。
比如,在各地开办工厂,大兴工业,百姓们闲暇时间又有了收入,而有了收入以后,百姓也就不再专注于去跟地主挣那一点租金,这等于是间接的‘解决’了地主与百姓之间的矛盾。
除非是那些地主们傻了,否则谁会这个时候去反汉军?他们正巴不得你跳出来了,这样就有理由免费收了你的地。
“那还有什么办法?我们的工业又是倾向于军工体系,民用体系只有寥寥数个工厂,短期内想依靠我们的工业体系来赚钱,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洋人又时时刻刻的紧逼着我们还款,为今之计,唯有统一全国,尔后才能拒绝支付赔款。”王思锐站了起来,微微眯着眼睛看向远方。
庚子赔款,不仅仅是华夏历史上的痛,更是王思锐心中的剧痛。
他赶上了,他参与了,他努力了。
可是结果呢?原本的条约是多么的划算,可那帮****的竟然在最后关头出昏招,而当时王思锐又是实力不够,也只能出此下策。
却未曾想,等待着他的,却还是那近十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
“捐银一千两着,获爵恩骑尉;两千两者,获云骑尉;三千两者,获骑都尉;四千两者,获骑都尉兼云骑尉;五千两者,获三等轻车都尉;每多一千两,爵位增加一级,此次荣誉捐爵为世袭罔替,仅此一次,时间就规定在发布通告之后的一个月内吧。”王思锐继续说着,彻底的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想要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资金,那就必须要对那些有钱人动手。
可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并不能够彻底的解决问题,反而会为以后埋下更大的祸根。
那么,现在王思锐也就只能用骗的方式来获得资金了。
要想让那些有钱人主动的出钱,而王思锐又不想支付以后他们的俸禄,那么在其他的方面上,就需要做的更加漂亮一些了。
起码得让他们有面子不是,不然的话头上顶着个爵位出去跟以前没什么两样的,要这爵位作甚?
爵位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世袭,这个就是传一次降一级,直到最低等级以后就成了世袭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