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帝师-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突厥如今竟然内忧外患如斯?”李世民眉头一挑:“此言可当真?”

    “微臣哪里敢欺瞒陛下!”那名间谍说道:“陛下可向夏州讯问。”

    李世民点了点头,又问道:“方才你说颉利信任赵德言?听此名是个汉人,却是何人?”

    “回禀陛下,此人的确是一名汉人,只是听闻其在武德年间便已经北投突厥。此人深得颉利可汗信任,颉利可汗听从赵德言的建议,加强突厥可汗的权力,加深对其他部落的统御,而且在突厥制定了极其严苛的法令,使突厥各部首领纷纷不满。关于此人其他的信息,臣等就不太清楚了。陛下若是想知道,此番返回之后臣便加紧搜集。”间谍说道。

    “呵呵,此人倒是帮了朕的大忙。”李世民淡笑了一下,又说道:“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共推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可汗,倒也是一件可以从中操作的事情……爱卿所传回的消息极为有用,尔等深入突厥王庭,搜集信息,极为危险。爱卿放心,朕荡灭突厥之时,便是卿等加官进爵之日。朕相信,这一天不远了。”

    “微臣谢陛下隆恩!”那名间谍很是激动的向李世民见了礼。

    “好了,爱卿且回去休息休息吧。”李世民对那名间谍说道:“夏卿且留下,朕有事要问。”

    段瓒与那名间谍告退一声,便离开太极殿了,等两人走出去,李世民看看夏鸿升,问道:“以夏卿来看,此事该如何应对?”

    “依臣来看,还是该召长孙大人、杜大人、房大人及李靖、李勣几位将军,前来一同商议才是。”夏鸿升躬身说道。

    李世民顿时一脸黑线:“莫要给朕耍滑头,说!”

    “呃,那臣觉得可以打。”夏鸿升说道:“陛下不知道听说过一句话没有——趁他病,要他命!突厥现下内忧外患,正是攻伐的好时机。”

    李世民默然不语,沉默片刻,抬头对王德说道:“速去召无忌、房、杜、萧瑀等人来见。”

    王德见礼一下,便速速出去找人传唤了。

    没有等上多久,几人就到了太极殿中。众人向李世民行了礼,就各自分列了开来。

    “夏侯,今日你可是又搞出了什么事端来?”魏征站在夏鸿升的身侧,悄声向夏鸿升问道。

    “呃,魏伯伯,这话说的……什么叫我搞出来事端呢……”夏鸿升悄声的回到:“是关于突厥的消息,好消息。”

    魏征了然的点了点头,心里有了个大概,就不再说话了。

    很快,人就到齐了,李世民令夏鸿升将方才的情况又说了一遍,然后问道:“诸卿,颉利君臣昏虐,危亡可必。如今有内忧外患,正可谓是洗刷我大唐渭盟之耻的大好时机。不过,朕尚有顾虑,今击之,则新与之盟;不击,恐失机会。依诸卿看来,该如何而可?”(未完待续。。)

第237章 打还是不打,这是个问题

    听了李世民的问题,一众大臣相视一眼,继而就听房玄龄出列说道:“此事乃是夏侯所奏,臣想先听听夏侯是何看法。”

    “回房大人的话,我认为可以进行攻伐。突厥先前连番征战,不仅屡次南下犯我疆界,又先后攻破薛延陀、回纥等部族,这些举动耗费了突厥的国立,却并没有真正得到薛延陀诸部的归心,相当于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反而却给自己带来了暗伤。因为薛延陀诸部定然会一有机会就脱离突厥的控制。如今依附于突厥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亦趁突厥内部不合,争斗严重,又遭受天灾,丧失民心的时候群起而反抗,共推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可汗,同颉利可汗分庭抗礼,就能够说明这一点。这是突厥外部所面临的问题。至于突厥内部,遭受天灾,颉利却不赈灾不利,反而征收重税,导致突厥百姓离心,突厥贵族之间也不再同颉利可汗一心,突利可汗更是向陛下上书愿为臣属,以求陛下帮其反击颉利的压制。反观我大唐,兵强马壮,百姓归心,又收复朔方,可做征伐突厥之后方,正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占尽。”夏鸿升向这一众大佬款款而谈,说道:“故而,我的意见是可以发兵攻伐之。”

    “不错,老夫与夏侯所想一致。陛下,如今突厥外有薛延陀诸部分崩离析,虎视眈眈,内有天灾降临,民心离异。加之牛马羊群大量冻死。突厥军队实力大减。合该是咱们趁机攻伐的时候!”萧瑀笑了笑。捋须向李世民说道:“是故,臣请击之。”

    萧瑀的话音刚落,魏征却先一步走了出来,施了一礼,然后说道:“萧老大人之言,征不敢苟同。臣闻匹夫不可为不信,况国乎?如今我大唐既与之盟,彼又并未无礼于我。大唐岂能利其灾,而邀险以取之?陛下仁圣之君,岂可行无名之师,恐被诟病。”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长叹一声,说道:“魏卿所言,不无道理。朕与颉利杀白马为盟,是为盟友,如今其未曾无礼,若是朕举兵攻伐。是为无名之师。然,朕却又与突利有昆弟之约。不可不救。奈何?”

    这时候,时任兵部尚书的杜如晦上前一步走了出来,躬身行礼之后说道:“陛下,夷狄无信,屡屡叩关劫掠,我虽如约,彼常负之。今乱而击之,侮亡之道也,乃是突厥自取灭亡。陛下,臣附萧老大人、夏侯之议,请击之。”

    “我有一言,还请诸位听之。”长孙无忌总算是开了口,深吸了一口气对李世民和殿内众人说道:“陛下,突厥虽内忧外患,而我朝亦是天灾未退,关内各地饥荒,饿殍遍野,此何谓之天时?前隋天下混战,民生凋敝,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如今我朝初定,理当休养生息,安抚百姓,若立即用兵,难免令百姓恐慌,担惊受怕,此何谓之人和?且夫突厥如今并未有犯塞之举,若是陛下先行攻伐,则背信弃义的却是陛下了。弃信而劳民,非王者之师也。师出而无名,将士不力,百姓不喜,空耗民力,百姓离心。故而,臣以为如今之大唐,务在戢兵养民,不在再起狼烟。陛下可安抚百姓,恢复民生,积聚其力,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如今便若深入虏廷,臣未见其可也!”

    李世民默然不语,微微低着头,指节却在跟前的案几上面轻轻的一下一下轻叩着,声音在针落可闻的太极殿中分外明显。

    众臣都已经阐明了自己的看法,这时候是该李世民自己分析决断,拿主意的时候了。

    良久,李世民方才又抬起了头来,说道:“无忌说的对,如今实非用兵之时。天下初定,朕若无故征伐,再起战祸,百姓定然会以朕比之炀帝,天下离心。须其无礼于我,乃伐之。”

    众人没有言语,连方才主张趁机攻打突厥的萧瑀和杜如晦也没有再出来反驳。夏鸿升也觉得长孙无忌说的有理,现在关内还闹着天灾呢,百姓本来就已经苦不堪言,若是这个时候再行起兵,势必会加重百姓的不满情绪,而且师出无名,更是让百姓心中诽然,觉得无缘无故自己就又要受到战乱的苦害,更加排斥用兵。

    攻打突厥,时机绝对已经成熟了。关键在于两个问题。

    一个是师出无名。毕竟虽然突厥多有不礼之举,却并未有撕破脸皮,发兵叩关。所以若是这时候由大唐先行发兵了,那就会令大唐站在道义的低点,在注重道义的古代,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甚至会被一些有心之人利用,来攻讦皇帝。第二个问题是民心所向。百姓经历了前隋末年的战火纷飞,已经对战乱有了很深的阴影,打心底里的对战争痛恨和抗拒。此时民心不可用,作战起来就会少了许多支持,甚至受到蛊惑利用,激起民变。

    看的出来,李老二对于不能趁着这个时机去攻伐突厥,其实心里面很是遗憾。毕竟李老二雄才大略,是一个很有自尊心的君王。前有太上皇李渊向突厥称臣纳贡,后有颉利可汗攻至长安城下渭盟之耻,若是不能洗刷掉突厥带给大唐的耻辱,那李老二绝对整天如鲠在喉,不得安宁。而要想洗刷突厥带来的耻辱,在李世民的心中,就唯有以铁血之姿,荡灭突厥才行了。

    想到这里,夏鸿升走了出来,躬身说道:“陛下,如今不能攻伐突厥,说到底,其因有二。一曰师出无名,二曰民心不许。此二者若要解决,说来也易也难。”

    “哦?”李世民抬起了头来,看向了夏鸿升:“如何个也易也难?”

    夏鸿升躬身施了一礼,然后又答道:“所谓易者,无非使其师出有名,民心所向而已。若是让突厥先行叩关,边疆告急,则是突厥背信弃义在前,届时陛下大军便可倾巢而动,师出有名。而民心……呵呵,陛下,民心亦是人心,而人心,却是最容易动摇的东西了。”

    “夏候可有甚子办法?就不要再卖关子了,且速速道来,让陛下与老夫等也听听夏侯的奇策。”听了夏鸿升的话,房玄龄捋须而笑,说道。

    夏鸿升笑道:“师出有名还是师出无名,说白了就是个谁先动手的问题。战争需要理由,和平时期的战争更是如此。毕竟战乱纷飞是任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以战争就需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告诉大家,不是我愿意战斗,而是我有不得不动手的原因。臣以前从一本孤本上看到过,在东方海外之地有一弹丸小国,此国民生性残虐,曾想要发动战争,攻伐邻国,苦于没有借口。于是暗中使人着邻国兵卒衣物,趁夜焚毁边城良田数顷,掘断管官道。翌日前去质问,又借口有一名兵卒失踪,要入城寻找。邻国将领自不答应,其人便以此为借口,向邻国用兵。如今陛下要师出有名,便要引突厥先行动手。突厥如今内忧外患,百姓离心,此时最是需要一场对外战争来转移其百姓之注意。陛下可暗中沟通薛延陀等部,许其承诺,增其底气,使其肆扰突厥。又暗中与突利互通曲款,迫使颉利挑起事端,攻伐大唐。如此一来,我大唐便有了对突厥动手的理由。具体如何操持,如何迫使突厥来攻,陛下及诸位大人比微臣更有谋略的多,自不需要微臣多说。”

    夏鸿升躬身一下,又继续说道:“至于民心所向……陛下,有句话虽不中听,微臣却觉得十分有道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除却道义之外,世间最能操控人心的,就是一个利字了。百姓不愿意战乱,是因为战乱会毁掉田地,会危及性命,这损害了百姓的利益,所以百姓不愿意发生战乱。四海升平,安居乐业,百姓不必担心朝不保夕,不必担心吃不饱、穿不暖,这是百姓所获之利,故而百姓都愿意过这种生活。如今,若是能够让百姓因为攻打突厥而获得利益,取得好处,那百姓就不会再反对攻打突厥,就会转而支持陛下攻打突厥了。”

    “夏侯此言差矣!”魏征走了出来,对夏鸿升说道:“自古以来,穷兵黩武,耗损民力,百信离心,天下大乱之事常有。前朝繁盛无匹,而炀帝举天下之兵三征高丽,除了落得个民变四起,国灭朝亡之外,又获了什么益?前汉武帝杀灭匈奴,征伐半生,除了致使百姓不堪重负之外,又有何利之有?圣人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夏侯以利而驱天下之民,岂是君子所为?!”

    呃,咱们讨论的该怎么让百姓欣然支持朝廷动兵,攻伐突厥,怎么又跑到君子小人的辩论上面了!夏鸿升看了看魏征,战争就是诡道,就是要胜利,讲什么君子。讲君子的那叫友谊交流赛,不叫战争!(未完待续。。)

第238章 战争之益

    战争不是比赛,讲究公平公正公开,战争就是为了胜利,想法设法的为自己谋取胜利,谋取利益。

    于是夏鸿升笑着摇了摇头,说道:“魏大人,您读过圣人之书,听过先贤之言,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知道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反是。可那些百姓呢?他们大多数连字都不认识,不晓得什么君子之言小人之行的,不晓得什么圣人先贤的。他们只知道种田可以获得粮食,粮食又能果腹,于是他们便辛勤劳作,种植庄稼。若是没有这饱腹之利,谁又会去事话农桑?——怎么就没见过有人去种植狗尾巴草呢?!利是恒久存在的,是驱使人们做出某些事情某些行为之根本动力。而道义则是对自我的约束。正因为我们深受圣贤教导,懂的君子与小人的道理,所以我们才知道不能见利而忘义。小到百姓辛苦农桑,是因为饱暖之利,大到荡灭突厥,是因为安国之利,这怎的不是一个利字?如今能灭突厥而利百姓,又有何不可?”

    “即便如你所言,所利者且先不谈,可战乱纷争又有何利可获?你可知道,一旦朝廷作战,军府男丁召而入伍,青壮劳力充入军中,田地无人耕种,百姓却仍需缴粮纳税,负担更甚,得到了什么好处?反而是战祸越多,百姓越苦,朝廷越穷,天下越乱,又何利之有?!”魏征据理反驳,那副较真的样子一点儿也没有平日里对待夏鸿升时的亲切劲儿了。

    夏鸿升也不愿意在这时候妥协,于是又说道:“的确,魏大人说的很对,不良的战争会让国家越来越穷,百姓越来越苦,一如当年隋炀帝三征高丽的战事。可要知道。战争不仅仅只会消耗财富,还同样能够带来无数的财富。咱们就拿突厥人来说吧,突厥人为何会屡屡南下犯我疆界,生杀掠夺?是突厥人闲着没事所以活动身体的么?还不是因为通过南下叩关,突厥人可以得到不少的财富?!劫掠了男丁,回去可以充当奴隶。替他们耕种干活;劫掠了女人,回去可以被他们肆意蹂躏,增加他们的人口;缴获了兵器,回去可以分发给战士,让他们再去劫掠更多的东西回来。突厥南下,战胜了固然可以侵占更多的土地、良田、马匹、人口……就算是战败了,中原之国也会为了彰显圣人恩德,不仅不予以惩罚,反而送其金银牛马。这又获得了一大笔的财富。正是因为南下叩关能够获得如此多的好处,所以突厥人才屡教而不改,草原上人人都愿意作战,愿意去攻打、劫掠大唐,不仅不害怕,还以此为荣,谁能劫掠的多,谁就是勇士。这就是战争给突厥人带来的财富。魏大人何以说战争不能带来利益好处呢?!”

    “讲下去,朕想要听听。夏卿如何使我大唐百姓,从攻伐突厥之中获得好处。”这一次没有等魏征开口,李世民便接下了话头,问道。

    夏鸿升躬身行了一礼:“是,陛下。突厥人能够掠夺,咱们的军队也能掠夺。战败了突厥。可以掠夺回来大量的牛羊。这些牛羊完全可以分给出征的军户,以其功劳大小,分于不同的数量。等战争完毕,军户们卸甲归田,便可牵回去牛羊数头。牛可以耕田,羊可以果腹,皮可以制作衣物,马可以再上战场。战败了,突厥的土地就也是咱们大唐的了。完全可以迁民过去,只要愿意迁过去,就给他几十头牛,几十头羊,给他几十亩地的,不愁没人愿意去。如此一来,突厥之地全都为我汉民所用,俨然大唐又一道耳,几代人之后,谁还知道这片地上曾经有过一个突厥?根本就没有突厥啦!有的只是大唐的一个道,哪里还会有犯边叩关的事情?”

    夏鸿升向太极殿中的一干大臣们朗声继续说道:“那您可能要问我了,那那些突厥人哪里去了?陛下,突厥人屡屡犯关,烧杀抢掠,罪大恶极,且不思悔改,是断然不能放了他们的,不然就是放虎归山。所以这些突厥人咱们不放,百姓不是要服徭役么?开山、修路、采矿、做工、建筑……这些都是需要百姓劳力的地方。突厥人身体强壮,力气大的多,咱们为什么不能用这些突厥俘虏去代替了百姓了徭役?繁重、劳累的徭役交给俘虏去做,百姓只需要做一些不太重的徭役。如此一来,百姓的负担就极大的减轻了啊。百姓富裕了,有田有地有耕牛,还不用服徭役,那就真的安居乐业了,就心满意足了,还会有所怨言么?有了这么些好处,还会反对朝廷的战争么?不会了,百姓从战争中获得了实打实的好处,尝到了甜头,就不会再反对,再抱怨,说不定还会盼望着朝廷再同谁赶紧开战,通力支持朝廷胜利,然后获得了土地分给他们,获得了战俘替他们服徭役。这样的战争,岂不是越打百姓越轻松,越富裕。百姓富裕了,国家也就富裕了,百姓也同国家更加一心了,这样的国家还会有敌手么?所以就更加容易取得胜利了。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样的战争才是有意义的战争,才是一个国家应该做到的战争!陛下,内圣外王,圣人教导我们的道德良善与仁义礼智信,是针对咱们自己人的,可对方若是敌人,那便要行那王霸之道啊!”

    太极殿里面鸦雀无声,众人都惊愕的看着夏鸿升,他说出来的话实在是太令人震惊了,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过,战乱居然还能够有如此般往好处的作用。可一时间又觉得夏鸿升说的很有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