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帝师-第3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轮番的破坏中,一直坚持到了现在的铁皮船,总算是被炸开了花,咕嘟嘟的涌入了水,缓缓沉入了大水塘之中。

    只是一发。

    “好!太好了!”李世民眼睛明的好似要发光,手搓个不停。

    一整天的功夫,李世民都在军机坊中,到处参观,见识了许多新奇的东西。他对耕地的用具以及军备方面十分感兴趣,逗留的时间最长。

    中午在军机坊中吃饭,对这种自助餐式的工作餐也很推崇,觉得应该推广开来,在朝廷也实行工作餐的制度,既省去了官员们去酒楼里面吃饭所造成的浪费,和有损朝廷官员形象的诸多问题,又能像这些匠人们在一起边吃饭边讨论技术上遇到的问题一样,朝廷的官员们也可以一边吃东西,一边互相讨论政务,增加交流。

    然后,自然又免不了一番很是蛊惑人心的讲话,总结起来也就一句,那就是:你们好好跟着我混,只要用心工作,忠心耿耿的,那老李家就保证你们都能吃香的喝辣的,加官进爵,大家一起发达。

    军机坊的匠人们太过激动,在底下直抹眼泪。

    大概,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过,自己会有能够见到皇帝,同皇帝面对面的说话,受到皇帝的感谢的那一天吧。

    夏鸿升和阎立德都可以感觉的出来,军机坊的所有人,劲头都比之平常又足了许多,整天都跟打鸡血一样,还得强制他们下班休息才行。

    封建时代,人们对皇权的迷信与崇拜,以及中央集权的整体,带来朝廷极大的执行力的同时,也能给一位英明的皇帝带来极度的个人崇拜。李世民亲自来看望他们,给这些工匠带来的激励和动力,可以用恐怖这个词汇来形容。(未完待续。)

第682章 绿矾油

    本身,隋唐时期的造船技术就已经是领先于世界的了。

    船只的工艺先进、结构科学、形体巨大、稳定性强。比方说水密舱结构,极大的增强了抗风浪击打的安全性。榫钉接合与油灰捻缝技术,使木料延长,能造大船。而且船舷置防浪板,形如鹘翅,既可防倾侧,又可掩挡海浪,保护甲板上的人员与物品安全。另外,在船舷安装四根长长的粗木,用长钉牢固地与两舷结合,称“大腊”。大腊既防外部撞击,又强化船体自身的稳固性。泉州所造安海船,“银锒船舷十五格,可贮货物二至四万石之多。”十五格,即十五个底舱。

    而反观当时的外国船只,木料脆,用椰子皮为索联结,橄榄糖灌塞缝隙,很少使用钉榫,故船体小,抗风浪性差。

    海船途径天竺,唐朝船交一千个当地的银币,其他国家船交二十,至多二百个当地的银币就足够了。唐朝的船过口税比其他国船舶多四点五,甚至于四十五倍。足见中国船载货之多,船体之大了。

    所以大唐的海船,放之于世界,本身就已经是“海上霸主”了。

    如今,经过夏鸿升和这些船匠们的技术改良,使大唐的船只更为先进,尤其是钢铁材料的加入,使海船更为坚固。铁皮外涂装的漆和桐油等,也能够有效进行防锈,防止海水侵蚀。风帆的改进,使其达到了后世里宋朝的水准——“风来八面,唯头不可行”,即除了当头的方向而外,船可以向其他7个方向前进,亦或是从七个方向调整桅帆,使其只要不是迎头的风向,就都可以借助风力航行。

    可以说,利用这艘铁皮船的技术,所造出来的大船,再配合已有的航海技术,已经足以达到后世里明朝宝船的程度,规模、装备和技术都超过了后世里开启大航海时代的时候的西班牙、葡萄牙的海船。

    若是想要使海船更进一步,那就要指望蒸汽机的出现了。

    所有参与造出这艘铁皮船的船匠们,全都获得了十分丰厚的赏赐。当然,他们的家人也已经全都被接到了军机坊专门安置工匠家属的地方。而这些船匠,则在李世民看了铁皮船之后的第四天,就从长安出发,在大唐刀锋队员的护送下,动身前往泉州。

    在那里,有一个更加巨大,更加专业的船坞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他们要在那里,打造出大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铁甲战舰。

    自然,夏鸿升又立大功了。

    算上之前的火药和火器,就又是两件盖世之功了。

    就算是火药算是给李老二的聘礼,那铁甲船总该封赏一番吧?

    不过还是没有动静,大约李老二已经对夏鸿升立下盖世之功这件事情麻木了吧。

    所以李世民是这么对夏鸿升说的——“朕现在实在想不起来还能给你什么封赏了。论钱财,你不欠缺,论地位,如今你已经是开国县侯,又是中郎将,还是谏议大夫,若是在往上提,会惹来无数非议。所以思来想去,也想不出个结果来,只得问问你,你想要甚子封赏?”

    于是夏鸿升就说了:“既然陛下这么问了,那微臣也就斗胆的说一说,微臣想要一些懂的咱们汉话,又懂得大秦话的人。也想要一些在天文啊、算法啊、地理啊……之类,精通这些杂学的人才来。倘若陛下能够帮微臣找来这种人,就是对微臣最好的封赏了。”

    于是,夏鸿升得到了几个老头子。

    国子监中算学一科的教材书《缉古算经》的著作者,王孝通。

    五世祖传的天文学家庾俭。

    还有傅仁均,崔善为。

    都是集算学与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于一身的厉害人物。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官不大!

    可能,善于研究知识的人,不愿将那么多的精力放到去经营官场上面吧。

    一纸诏令,他们就全都保留原有职位的同时,被皇帝命令去往泾阳书院教书去了。

    夏鸿升自然又少不得摆开一场家宴,来欢迎这几位新来的教席。

    别的不说,一人一套房子先!

    盖这么多别墅,就是用来留人的!等到什么时候泾阳书院不缺老师了,再考虑去卖学区别墅区。地,多的是,盖别墅的钱,也不缺。就是这么任性!

    众位新来的教席,自然是被泾阳书院给惊的不轻。盖文达几人很是得瑟的教他们如何使用泾阳书院中的诸多新奇东西,看着他们那惊的合不拢嘴的样子,别提心里有多得意——渐渐的,他们对于泾阳书院,已经打心底的同书院一条心了。

    造船的去造船,火药和火器由着李世民安排,夏鸿升总算是又闲了下来。

    在泾阳的日子轻松而舒惬,每日里起来逛逛泾阳集,去庄子里转转看看,跑到田边地头的瞅瞅,闲扯一会儿。去书院上几节课,跑去看看张道士和那个来自大秦的炼金术师炼丹。那俩人互相听不懂,互相学说话,相互比划着都还能够一起吵架,真神奇。

    夏鸿升见他俩吵的欢实,于是在一旁很坏的咧开嘴看笑话。所谓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所以夏鸿升心里面还暗道着打一架,打一架!

    正想着坏心思,就忽然听见一阵滋滋啦啦的声音传来,顿时就见那张道士也不吵架了,回头一看,顿时一拍大腿,叫道:“哎呀!都怪你缠着贫道吵架,贫道这一炉子的绿矾都烧过头,成了绿矾油了!”

    说着,就端起水盆要泼过去。

    “等等!”夏鸿升出声叫住了他。

    那滋滋啦啦的声音听着耳熟,夏鸿升跑过去一看,就见一股透明的液体缓缓流出,所过之处慢慢变黑,不禁大吃一惊。

    这是……硫酸?!

    “张道长,这是什么玩意儿?”夏鸿升问道。

    “回侯爷的话,这是绿矾油。”张老道给夏鸿升告状道:“本来这是一炉子上好的绿矾,煅烧成粉,就成了一味上好的材料。可惜这胡子太可恶,硬是要与老道吵架,一不小心过了火候,都给煅成绿矾油了!成了绿矾油,就不能用了。这绿矾油很是霸道,但凡碰到它的,都会叫它给融了!”(未完待续。)

第683章 棉花种子

    夏鸿升低头看看那液体,又看看张老道手中的水盆,问道:“你往哪儿浇?”

    “火上啊,得赶紧灭了炉子。”张老道对夏鸿升说道:“不然炉子往后就用不成了。”

    “别浇,派人去取几个玻璃瓶来,将这个东西……绿矾油,收集起来。”夏鸿升对张老道说道。

    “啊?!侯爷,这绿矾油危险的很,若是稍有不慎沾上了少许,就足能将血肉化作一滩黑水,您要这东西干啥?!”张老道很是诧异的问道。

    夏鸿升做出一副不怀好意的神情看看那张老道,笑道:“自然是留着灭口,你若是不听话,本侯就叫人将这东西对你当头淋下!”

    张老道顿时脸色一白,吓的立马就要喊冤求饶,却被夏鸿升笑着打断了:“玩笑话玩笑话,这东西虽然危险,可却也有大用,只要使用得当,是很有用处的。不可用铜铁之类去盛放此物,而当以玻璃盛放,且瓶口也要用玻璃盖子塞住,切不可沾上身子,唾沫星子那么点儿也不行,明白么?”

    “贫道明白,贫道明白!”张老道连声点头说道。

    “随这胡人来的那人呢?”夏鸿升环视一圈,问道。

    “他?”张老道挠了挠头,说道:“他似乎正在那边睡觉。”

    夏鸿升顿时一恼,循着张老道指的方向到了后面的小屋,果然见一人横躺于一团干草甸子上面,呼呼睡的正香。

    夏鸿升过去朝着他屁股上面就是一脚。

    “谁踢我!”那人一个鲤鱼打挺,蹭的站了起来,一看是夏鸿升,顿时就又萎了下去,讪讪讨好道:“侯,侯爷……”

    “我让你来将那胡人的话翻成汉话给张老道听,你倒是清闲啊。”夏鸿升笑看着那人:“今日天气也不凉快,这里面又有炉子,更热的慌,睡也睡不踏实。齐勇,来,给他扔到外面的水池子里去,让他好好睡。”

    “好嘞公子!”齐勇应喝一声,一步跳将了过来,一手揪住那人衣领,一手提起他的腿来,用力一举,就将那人举过了头顶。

    “哎哟哎哟!侯爷,侯爷小的再也不敢偷懒了侯爷!”那人大声求饶了起来:“小的再也不敢了侯爷!求侯爷饶命!”

    夏鸿升朝齐勇使了个眼色,让齐勇将他放了下来,对那人说道:“本侯每月付你一贯工钱,是叫你来干活的,却不是叫你来偷懒的。你若是再偷懒,本侯也不拿你如何,只是叫你离去,另寻他人就是了。一个月一贯钱,想要做的人多的是啊。”

    “小的再也不敢偷懒了!”那人唯唯诺诺的对夏鸿升认错,又说道:“可是,侯爷,这也不能全怨小的啊。他们俩……他们俩老是吵架,一吵起架来,小的拉都拉不开,那胡子一吵架,说话快的跟放爆竿似的叽里呱啦,就更听不清楚了,小的就是想给翻成汉话,也翻不出来啊!”

    “算了,你去取张纸来吧。”夏鸿升摆了摆手,让那人过去了。

    很快,那人就拿过了一张纸来,夏鸿升过去蹲下来,将那张纸给放到了那液体上面。

    迅速的,就看见纸张粘上了那液体的地方变成了焦黑的一团,并渐渐扩大,成了一片黑炭般的东西烂开。

    果然是硫酸。

    这东西在精练和处理石油,以及钢铁的时候都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不过,似乎这绿矾油还达不到浓硫酸的标准啊。

    夏鸿升摸着下巴,貌似将稀硫酸变成浓硫酸还挺麻烦,倘若直接蒸馏或熬煮使水蒸发,可那到后来硫酸似乎也会蒸发,造成很严重的污染吧?夏鸿升又开始恨自己没好好学理科了。

    正思索着,就见外面传来一声喊声来,问道:“打搅,敢问公子可在这边?”

    夏鸿升看看齐勇,转身出去了张老道的炼丹房,就看见是家中一个小厮找了过来。

    “公子,那个胡人阿尔罕到了府上求见公子,说是上回公子命他找的东西找来了,交代的事情也办好了。他拉来了好几口箱子,管家也不知那是什么,不知道该如何处置,所以令小的出来找找公子。”那个小厮见夏鸿升出现,于是行礼说道。

    “好。”夏鸿升点了点头,又回去同张老道交代了一些要注意的事情,又特意警告他不可用水直接泼那绿矾油,告诉他地上的不再要,炉子里的装入玻璃瓶中放好,若是炉子坏了,可以再弄一个。然后,便离开了那里,会家中去了。

    到了家中,见了阿尔罕,自打从间谍营里出来,他消瘦了许多,见了夏鸿升,立刻就过来行礼,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

    “把东西抬进来。”夏鸿升说道。

    阿尔罕立刻出去招呼了人,将那些箱子给抬了进去。

    “侯爷,您让我找的棉花,阿尔罕问了些人,都没听说过,不过,商队里倒是有个西域来的,说听侯爷的描述,似乎是白叠子。小的找了白叠子,也觉得跟侯爷所形容的一样,于是就带来了一些,让侯爷辨别一下。”阿尔罕一边说着,一边将那几口箱子给打了开。

    果不其然,里面装的都是棉花。

    夏鸿升点了点头:“不错,就是这东西。种子呢?”

    阿尔罕恭恭敬敬的递上去了一个布袋。

    夏鸿升示意齐勇将棉花子收好。

    当初为了解决征伐辽东时的御寒问题,夏鸿升想要找来棉花。棉花做成棉袄,御寒的效果比现如今军队中士卒御寒的衣物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了。

    而棉花在此时并未大量种植,只在西域才有零星种植,所以夏鸿升去找阿尔罕。他经略西行商队,西域诸国都是经常走动的地方,夏鸿升打算让他使人在西域寻找棉花及种子,却正好遇见了阿尔罕服用底也伽。

    后来强制阿尔罕戒掉了底也伽,放阿尔罕出来的时候,给他交代了两件事情让他去办。

    第一件,就是寻找棉花,还有棉花子。因为四五月份,正是种植棉花的时候。

    第二件事情,就是让阿尔罕去查一查,究竟有多少商队会携带底也伽回来,将这些商队登记造册。

    “有多少商队回来会带底也伽?”夏鸿升又问道。

    阿尔罕立刻从怀中掏出一本册子,双手呈上去:“侯爷,所有会带底也伽回来的商队,不管是自己用,还是拿回来卖药的,小的都给记下来了!”(未完待续。)

第684章 棉纺织机

    夏鸿升让阿尔罕继续从西域收棉花和棉花籽,阿尔罕离开之后,又从庄子上着急来了几个中了一辈子地的老农到家中,准备将棉花籽给他们,让他们试着种棉花。

    夏鸿升后世里没有种过地,依稀记得棉花是喜光喜温的,而起似乎并不怎么挑地。

    具体的,夏鸿升就不知道了。不过,这些老农们种了一辈子地,就算是刚开始种不好,多种几次也必然能够找到规律。

    将棉花籽分给了这些老农们,这些老农一个两个的拍着胸脯保证不会叫夏鸿升失望。

    棉花可是个好东西,由于棉纤维细度较细有天然卷曲,截面有中腔,而且又可以相互交织,所以保暖性十分好,蓄热能力很强,且不产生静电。纯棉花在阳光的照射下,会使棉花纤维的弹性恢复,伸长,纤维中蓄热能量多。因此,经过太阳照射后的棉被厚度会明显增加,摸起来非常柔软,穿在盖在身上,就会感觉到棉花里面的热量缓慢施放,使人感觉贴身、贴心的温暖、柔软。

    辽东之地,一旦战事持续到了冬天,就必须要退兵。否则,将士们会受不了那里冬天的寒冷,会生病,会生冻疮,会变得体弱无力,进而丧失战斗力。

    实际上,历史上不管是隋炀帝,还是李世民,在征伐高丽的时候都遇到过这个问题。

    倘若能够有足够的棉花,做出棉袄和棉被,取代普通士卒们使用的劣皮、丝麻等御寒物的话,就能够解决征伐高丽的时候所要遇到的寒冷问题。

    不过,光有棉花还不行,摘取下来的棉花若是不经过处理,是没法直接作为填充物来做棉袄的。

    至少,棉花要弹过之后,成为柔软的絮状物之后,才能够作为填充物来做棉袄。

    又或是经过纺织,成为棉线、棉布,做成衣物。

    这就又涉及到两个问题了。

    弹棉花,还有棉纺织。

    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虽然后世里在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但是年纪大一些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种魔术,让孩子们惊讶不已。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后来随这技术的先进,手工弹棉花已经不多见了,但是在比较偏远的村落,还是会有手工弹棉花的存在,一种十分简单,依靠人手,用弓弦似的弹面工具,用榔头敲击弓弦,使板上棉花渐趋疏松,以后由两人将棉絮的两面用纱纵横布成网状,以固定棉絮。纱布好后,用木制圆盘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