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获取这些情报,倒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也不需要耗费多大的气力,更不需要冒多大的风险,不过吴邵刚对于这些情报是异常重视的,每每接到这方面的情报,都看的很是仔细,而且还会做出专门的标记。
大元朝廷为了维持征伐所需的开销,不惜对百姓课以重税,甚至到了不顾百姓死活的地步,这本来就是末世的征兆,以前蒙军也时常的征伐,但没有因为税赋的繁重出现什么问题,那是因为蒙军每每攻陷城池,都会屠城,都会毫不客气的予以盘剥,这从一方面补充了军饷的开销,加之大宋羸弱,大量的财富被蒙军抢夺,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明军的强悍和强硬,让蒙军已经不敢随意的劫掠地方了。
征南大军在南方征伐的过程之中,曾经劫掠了大量的财富,当时的阿术可谓富可敌国,可惜的是,这些财富全部都落入到吴邵刚的手中,包括大量的粮草,有了这些钱粮支撑,进入山东的三十万大军,可以维持好长的时间。
吴邵刚可不会因为大规模的征伐,就无限制的增加百姓的负担,特别是两淮、京西路和荆湖路等地百姓的负担,这些地方的百姓遭遇到战火的侵袭,需要的是官府的帮助,继续盘剥知会让他们走投无路。
南方相对稳定,四川、陕西、山西与河南等地,更是风平浪静,反观大元朝廷占据的地方,百姓已经是怨声载道,故而战斗厮杀尚未开始,大明朝廷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四章 终极一战(5)
时间转眼到了七月中旬,正是酷暑季节,吴邵刚亲率的明军,驻扎在莒县一带,而忽必烈亲率的蒙军,则是驻扎在沂水一带,双方谁都没有发起主动的进攻,似乎都在等待对方首先发起进攻。
僵持的局面暂时维持,莒州也被一分为二,莒县靠南的地方,悉数被明军掌控,各级的官府也悉数都归顺大明朝廷,而沂水以北的地方,依旧为大元朝廷所掌控。
酷热的气候,对于军队来说,消耗是很大的,不仅仅是军士的消耗,还有战马的消耗。
相比较来说,吴邵刚一点都不着急,明军的补给运输线早就建立起来,源源不断的物资运往了莒县,提供大军的开销,而保证军士以及战马的吃喝,成为了吴邵刚要求最为严格的事情,为了防止运输线遭遇到蒙军的进攻,所有的物资都是从两淮进入到海州,运往莒县的,如此蒙军就算是想着劫持,也是望洋兴叹,要知道绕道两淮进攻,除非蒙军军士个个都是神仙,否则尚未抵达两淮,怕就要遭遇覆灭的命运。
忽必烈却有些承受不住了。
正是秋收季节,朝中的末哥亲王以及左丞相阿合马,正在拼命的征集粮草,供应大军的开销,可问题是大军的人数太多,消耗太大,战马加上军士每日里的消耗是惊人的,一两个月的时间还好,若是时间再长一些,恐怕末哥亲王与阿合马在没有多少办法了。
大元朝廷从未一次性出动如此多的大军,就算是征南大军,当时的总兵力也不过十五万人,而且征南大军的很多开销,都是通过在南方劫掠获取的。
蒙古铁骑的军士,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不喜欢携带大量的粮草,这源于他们作战的习惯,以前蒙古铁骑在草原作战的时候,没有携带粮草的习惯,都是就地取材,携带的粮草能够维持三五天的时间,就算是顶天了。
不过蒙古铁骑的移动速度非常快,有时候强行军,每日最高能够达到六百里到八百里地,凭着闪电般的速度,他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击垮对手,从未获取必须的开销。
可现在不一样了,蒙军与明军对峙,蒙古铁骑闪电般的速度,暂时不能够发挥作用。
如此一来,百姓就遭殃了,田地里的庄稼,老百姓根本得不到,全部都被蒙古大军劫掠,而且百姓还要负责到田地里面收割,尔后将收割的粮食一粒不剩的交给蒙军军士。
可以预料的是,莒州、济南府、泰安府、密州、益都府以及淄州一带的百姓,年底和来年春耕季节,将陷入到绝境之中,家中没有粮食的百姓,肯定活不下去。
不仅仅是寻常的百姓,就连那些士绅富户,此刻也难免遭遇到劫掠,家中的粮食被大军强行的征收,若不是这些士绅富户藏起来家中的钱财,恐怕来年也没有粮食吃了。
大元朝廷控制的山东各地,已经变得乌烟瘴气,到处都是怨声载道,甚至有百姓因为偷藏粮食,被蒙军军士毫不留情的斩杀。
无数的百姓开始逃离家园,这里面也包括士绅富户,可惜他们想的太简单了,蒙军军士岂能够让他们轻易的离开,官道上面设立了诸多的关卡,不准任何人离开本地,蒙军的军官很清楚,这些人若是大量的离开,必定涌向河北一带,大量的蒙军都集中在山东了,地方驻扎的蒙军军士数量不足,若是这些人到河北去作乱,那蒙军的后方就难以稳定了。
忽必烈很清楚这一点。
对于百姓的境况,忽必烈一点都不关心,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第一次,以前也有过,那个时候屠城,在村镇大肆的劫掠,几乎造成千里无人烟的局面,也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
忽必烈担心的还是粮草供给的问题。
近四十万的大军,而且有精锐的十五万蒙古铁骑,消耗太大了,仅仅依靠朝廷,真的是无法承受的,长时间这样拖下去,恐怕不需要征伐,自身就要被彻底拖垮,故而守在沂水等待明军的进攻肯定是不行的,必须要发起主动的进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打垮明军。
忽必烈做事情异常的果断,一旦下定了决心,马上就会发布圣旨。
当然,身经百战的忽必烈,做事情是有把握的,派遣出去的斥候,早就将莒州的情况侦查清楚,明军驻扎在莒县一带,兵力也是很多的,莒县县城已经被明军占领,蒙军若是贸然开进,前往莒县与明军作战,会存在诸多不利的因素。
不过想要明军移动作战,这也是不可能的,毕竟拖延时间对于蒙军是最为不利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握好时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一举打垮明军。
思虑再三,忽必烈做出了决定,大军朝着莒县的方向开进。
合丹、哈必赤以及兀良合台等人,对于皇上做出的决定,也是完全赞同的,若是长时间与明军在莒州对峙,这样的情况,对于蒙军来说是很不利的。
近四十万的大军,分为了前军和中军两个部分,前军有哈必赤统领,一共五万人,忽必烈则是坐镇中军,合丹负责指挥大军行军。
前军主要由新附军组成,有少量的蒙古铁骑,而前军与中军之间的距离,大约五十里左右,若是遇有特殊的情况,前军与中军之间的最远距离,不能够超过百里地。
忽必烈丝毫不担心前军遭遇到明军的突袭,相反他还希望这样的情况出现。
选择哈必赤作为前军的指挥官,这也是忽必烈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哈必赤从未与明军交手,内心对于明军是没有丝毫畏惧的,兀良合台与合丹两人就不一样了,一个曾经惨败给明军,甚至被明军生擒,一个与明军交手数次,可就是没有能够获取到胜利,这两人内心都是有阴影的,一旦去统领前军,则会产生前怕狼后怕虎的情况。
哈必赤就不一样了,遭遇到明军的进攻,必定会拼死的抵抗,绝不会轻易的退缩。
忽必烈需要的就是拼死抵抗的指挥官,哪怕明知不是明军的对手,也顽强坚持。
唯有这样,才能够为中军争取到时间。
忽必烈的计划是很明确的,严格的说,前军算是诱饵,抛出五万人作为诱饵,足见忽必烈的决心和魄力,多次研究明军作战的部署,忽必烈发现明军习惯于从弱到强,首先剿灭相对较弱的对手,从整体上削弱对手的实力,接着才会发起总攻,而且明军习惯采用围城打援的方式,也就是说蒙军前军遭遇到进攻的时候,会有大量的明军负责抵御驰援的蒙军,一旦阻隔了蒙军的驰援,那前军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明明知道和清楚明军每一次作战的安排,忽必烈偏还要如此做,这不免让人感觉到奇怪,合丹亲王与兀良合台都提出了异议,而且是直接提出来的,两人在这件事情上面倒是认识一致,都建议近四十万大军整体前进,那样明军绝不敢偷袭。
可惜的是,忽必烈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坚持将大军分为了前军和中军两个部分,而且前军主要由新附军组成。
作战部署确定下来,就在哈必赤将要率领前军出发的时候,忽必烈终于说出了原因。
忽必烈要求哈必赤一定要坚持,若是遭遇到明军的偷袭,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来,不管明军多么的骁勇,都要和其拼死的搏杀,牢牢的将明军拖住。
至于说中军,忽必烈毫不犹豫的说自己统领大军作战。
作战本来就是赌博,这一次忽必烈也要赌了,他赌的就是明军无法抵御驰援的大军。
忽必烈几乎可以断定,明军一定会偷袭前军,毕竟是五万大军,可不是小数目,若是能够剿灭这五万蒙军,则明军将能够最大限度削弱蒙军的实力。
不要说吴邵刚,就算是忽必烈,遇见这样的机会,也是不会错过的。
当然了,明军在偷袭前军的同时,也会派遣大量的军士,阻止中军的驰援,而且是不遗余力的阻止,不管是在海州,还是在开封,甚至是洛阳,这样的情形都出现过,偏偏明军就是阻止了驰援的蒙军,获取了最终的胜利。
但这一次,忽必烈就是要打破明军这样的神话,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忽必烈是大元王朝的皇帝,有着充足的自信,他相信麾下的大军能够打败阻止驰援的明军。
一旦突破了明军的防线,前军与中军会和了,则战局将在瞬间发生变化,一方面明军的部署将会出现混乱的情形,另外一方面蒙军的士气会大振,到了那个时候,忽必烈就会调动全军,对明军展开最为勐烈的进攻了。
前军就是诱饵,要将明军引诱出来,为中军打败明军争取到机会。
当然这样做,危险还是存在的,万一没有能够突破明军的防线,则前军将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就算是突破了明军的防线,前军与中军会和了,前军也会付出巨大的牺牲。
到了这个时候,合丹、哈必赤与兀良合台等人,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他们内心剩下的,唯有对皇上的敬佩与敬仰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五章 终极一战(6)
蒙军的前军刚刚从沂水出发,吴邵刚就得到了斥候的禀报,这一次的情报非常清楚和准确,蒙军的前军为五万人左右,主要由新附军组成,由蒙古亲王哈必赤率领,中军则由忽必烈亲自指挥,前军与中军之间的距离,大约五十里左右。
斥候禀报的这个情报,让蔡思伟等人异常的激动,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御驾亲征的忽必烈,居然会做出如此的安排,这不是给与明军最好的机会,让明军彻底打败蒙军的前军,给与忽必烈和大元朝廷当头一棒吗。
吴邵刚还没有开始部署的时候,蔡思伟、张炳辉、张珏、常明全、张世杰等人,纷纷请战,请求率领大军,彻底剿灭蒙军的前军。
可惜的是,吴邵刚一直都没有发话,眼看着蒙军从沂水出发已经三天时间,马上就要抵达莒县了,要知道沂水到莒县,不到两百里地。
机会在一点点的消失,若是不能够抓住,那就没有机会了。
蔡思伟等人,已经忍不住了,大军若是还不调动,就要失去歼灭蒙军前军的机会了。
中军帐。
吴邵刚看着颇为激动的众人,脸色很是严肃。
倒不是说吴邵刚愿意失去这次机会,可在仔细思索之后,他还是决定放弃这次机会。
忽必烈的意图,吴邵刚很清楚,无非是以五万前军为诱饵,换取蒙军与明军之间的决战,而且前军的指挥官是蒙古亲王哈必赤,此人从未与明军交手,内心没有丝毫的畏惧,但忽必烈不清楚的一点是,明军的鼎坤炮与轰天雷,能够保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打垮蒙军的前军,等到忽必烈率领中军想要驰援的时候,根本没有机会挽回。
吴邵刚担心的还是明军高昂的士气。
这说起来就有些奇怪了,按说有高昂的士气是天大的好事情,为什么会担心。
其实不然,高昂的士气,在很多时候代表明军将士对蒙军军士的蔑视,以及必胜的信念,可这一次的战役不一样,是决定两个王朝命运的战斗,是终极一战,吴邵刚必须要保证胜利,不能够出现丝毫的失误,高昂的斗志,若是稍微把握不好,就很有可能转化为骄狂。
要知道这一次是忽必烈亲自指挥的战斗,蒙军的精锐几乎都集中了,其战斗力是绝不一般的,要知道当年的蒙古铁骑,能够以七万人打败数十万欧洲的十字军,这足以证明其骁勇的作战能力,面对这样的大军,稍微的疏忽,就很有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打错。
在终极一战的面前,吴邵刚也变得谨慎了。
涟水县之战,明军剿灭了大元朝廷的征南大军,这就让明军的将士处于高度的兴奋之中,由于多次的打败蒙军,明军的诸多将士,甚至没有将蒙军当作强悍的对手,理所当然的认为每次面对蒙军作战,就是要取得胜利。
这个想法很可怕,一旦作战遭遇到挫折,则心气太高的明军将士,怕是难以坚持,甚至可能出现突然的、难以控制的溃败局面。
这个道理,吴邵刚内心明白,可也要给蔡思伟等人说清楚。
还有更加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吴邵刚已经数次提醒蔡思伟等人,可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毕竟多年作战取得了胜利,已经让蔡思伟等人有了足够的信心,甚至开始蔑视蒙军了。
这一次的请战,就充分表现出来了,按说蔡思伟和张炳辉都是副帅,应该是协助吴邵刚统领全面的事宜,绝不应该请缨指挥大军去剿灭蒙军的前军,就算是两人有这样的想法,也应该按捺住,给下面的张珏等人做出详细的解释,以及做好全面的部署。
这是一种浮躁的氛围,穿越的吴邵刚很清楚,千年之后这种浮躁的氛围,在各处蔓延,导致很多人急功近利,不愿意踏踏实实的做事情。
看见吴邵刚很是严肃,蔡思伟等人逐渐的安静下来,他们也察觉到情况不对了。
眼看着众人逐渐的安静下来,脸色恢复了平静,吴邵刚才慢慢的开口。
“朕也知道此番的机会很是不错,按说应该是首先围剿蒙军的前军,就算是忽必烈算定了一切,朕也是不在乎的,蒙军的前军主要由新附军组成,他们的战斗力一般,击溃他们不是很困难的事宜,故而诸位都来请战,这个心情朕能够理解。”
“可朕不打算这样做,朕还是决定,与忽必烈正面对决,就算是忽必烈麾下有近四十万大军,朕也不畏惧。”
看见众人跃跃欲试、稍微有些失望的表情,吴邵刚内心再次叹气。
“朕不畏惧,不代表朕不重视,忽必烈敢于派遣前军先行,其也是思虑清楚之后做出的决定,此番参与作战的蒙古铁骑,总人数达到了十五万人,这十五万的蒙古铁骑,可不是新附军,他们参加过无数次的战斗厮杀,其战斗力是异常强悍的,就算是遭遇到惨重的损失,以及沉重的打击,也是轻易不会撤离战斗的。”
“反过来看看,朕麾下的明军将士,做好了什么准备,想没想过一击不中,接下来应该怎么办,朕看,包括诸位在内的所有将士,都是想着能够一下子就打败蒙军,就如同涟水县之战一样,蒙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崩溃。”
“这等的想法,几乎深入到每一个将士的内心,诸多将士士气高昂,纷纷请战,这本来是大好事,可惜朕不看好这样的心态。”
“哀兵必胜,这个道理,朕不需要多说,现如今的蒙军,就是哀兵,他们虽然也渴望胜利,可绝没有想着能够在一次战斗之中就获取完胜,就彻底打垮朕麾下的三十万明军,他们只是希望此次的山东之战,能够获取胜利,能够让朕退却,接下来他们才会继续进攻,只到获取最终的胜利。”
“心态上面的比较,朕已经处于劣势,诸位若是不相信,朕问你们一个问题。”
“若是在与蒙军的战斗之中,出现失利的情形,特别是在关键战斗之中出现失利,你们该如何的应对。”
吴邵刚提问之后,看向蔡思伟。
蔡思伟一脸的愕然,他压根没有想过会失败,拥有了鼎坤炮与轰天雷,怎么可能失败。
蔡思伟没有开口回答,其余人也没有开口回答。
吴邵刚身后的张文谦,首先开口了。
“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