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鹰”沿着椭圆形轨道不断爬高,从后下方飞近“哥伦比亚”。“哥伦比亚”把指令舱的前端指向“鹰”。“鹰”则启动会合灯闪光,让制动发动机喷射调整着姿势。飞船的双方互相用会合雷达和光学测定仪取得联系,都做好了对接工作的准备。距离越来越近了,柯林斯把“鹰”上的十字型对接目标正好对准了窗口上的六分仪刻度。好,对接!双方都屏住呼吸,密切配合,只听“哐当”一声,对接上了。
然而就在着个时候,整个舱开始剧烈晃动起来,并且还伴随着强烈的响声。一定是有什么地方出了什么问题,于是他们准备重新分离然后对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随着一次大的颤动,两个飞行器对接上。就这样他们成功了。“鹰”又回到了“哥伦比亚”的身边。此时接近7月21日18时。
当“哥伦比亚”与“鹰”重新连接在一起之后,柯林斯迫不及待地打开两舱的连接甬道,开始向“鹰”舱内吹送氧气,目的是防止来自于月球的“鹰”携带了未知的月球细菌。三位宇航员终于又见面了,此时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是多么的激动。
两位登月宇航员将登月舱“鹰”内的所有要带回地球的东西转移到指令舱里,然后他们重新聚集在指令舱。
此时的登月舱“鹰”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的使命,为了节省燃料和不影响指令舱与服务舱的飞行,在成功对接后不久,“阿波罗11号”不得不抛弃“鹰”,尽管它劳苦功高。宇航员将“鹰”与母船分离,并且点燃它的发动机,让它在绕月轨道上继续飞行下去。三位宇航员怀着深深的感情目睹登月舱的离去,心里充满着感激与留念。
《月之暗面》 第二部分《月之暗面》 凯旋的英雄(1)
凯旋的英雄
随着登月舱的离去,“阿波罗11号”剩下的指令舱与服务舱也开始了返回地球的准备工作,他们还是先继续在月球轨道上飞行着,等待恰当的时间启动发动机脱离月球轨道,进入月球与地球中间的过渡轨道,然后再进入地球轨道,尔后便脱离地球轨道,穿过大气层溅落在太平洋的某个海域。
一切准备工作进行完毕,他们便等待地面指挥中心的指令。
和前几次喷射一样,这次脱离也在月球背面进行,所以地面的指令到时候无法到达,因此在22日午夜0时10分,休斯敦通知“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开始进入地球喷射。”喷射活动在46分钟后准时进行。
“阿波罗11号”飞行到了背面,此时它与地面指挥中心的联系已经中断。幸好准备工作已经完毕。
同样这是一个令人感到着急的时刻,因为如果此时喷射的发动机失灵,那么这就意味着“阿波罗11号”不能脱离月球的引力而不得不继续绕月飞行,永远绕月飞行,三位宇航员将永远与“阿波罗11号”一起留在了绕月轨道上。
“阿波罗11号”是幸运的,此次喷射非常顺利。
7月22日0时56分,“阿波罗11号”准时点火,发动机急速喷射。“阿波罗11号”顺利脱离绕月轨道,开始了返回地球的飞行。这时,船舱里洋溢着宇航员们轻松的、成功的幸福感。
发动机的成功启动使“阿波罗11号”飞出了月球轨道,与地面的联系也随之而恢复,这使得地面上的人们欣喜若狂,“阿波罗11号”要返航了,这大概需要60个小时的时间。
由于长时间的工作,三位宇航员感觉到非常累,因此在“阿波罗11号”脱离月球轨道之后,他们还是进入睡眠状态,这一次睡觉时间持续了很长,他们太需要休息了。
回家无疑是令人高兴的,地面上的人们好像比飞船里的三位宇航员更加高兴。大家衷心希望返航的旅程一帆风顺。
随着时间的逝去,地球在三位宇航员眼里逐渐变大。尽管由于月球的引力使“阿波罗11号”的速度越来越慢。可是当“阿波罗11号”在7月22日13时39分通过了月球和地球引力的平衡点后,由于地球引力不断增大,速度也随之不断加快了。
同日下午15时16分,“阿波罗11号”按照地面指挥中心的指令,进行了一次轨道修正。由此公布在太平洋溅落的时间为7月23日12时49分。
轻松的返程之旅显得是那么的惬意。为了给宇航员们解闷,地面指挥中心专门安排他们回答地面人们的提问。这一天晚上“阿波罗11号”还向地面播送了电视录像,他们的轻松表演也让电视机前的人们受到了感染。为了让地面的人们进一步了解飞船内的情况,他们还特意让人们观看了舱内的各种设置和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各种物品,这让地面上观看电视节目的人们大开了眼界。
23日照常飞行,三位宇航员依旧没什么可做的。因为接近地球,地面指挥中心安排了这次旅行的最后一次电视转播。晚上7点刚过,转播开始了。
指令长阿姆斯特朗首先来到摄影机前,他激动地说:“观众朋友们,你们好!我是‘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100年以前,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写了一本月球旅行的小说。书中的宇宙飞船‘哥伦比亚号’从佛罗里达起飞,在完成月球旅行后,溅落在太平洋。明天,现代的‘哥伦比亚号’就如同小说中的‘哥伦比亚号’一样溅落到太平洋。借此机会,谈一谈我们成员组的想法。”
柯林斯站到摄影机前。平时活泼、健谈的柯林斯这时似乎有些紧张。他认真地说:“诸位很可能把我们这一次月球旅行想象得既简单又轻松。我非常愿意向诸位指明,情况并非像大家所想像的那样。”
“把我们送入循环轨道的‘土星5号’火箭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复杂装置,它的每一个部件都毫无差错地发挥了作用。在我头上这部计算机,储存着38000个词汇,每个词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便于我们最有效地利用它。现在我手指上的开关,外观上和它完全相同的,在这个指挥舱里就有300多个。此外,还有数不清的接点、柄、按钮和其他控制器件。”
“服务舱尾部的火箭发动机——SPS火箭推进装置工作得十分顺利,否则我们很可能在月球轨道上就搁浅了。高悬在我头上的降落伞,明天就会完善地发挥作用,否则我们也将在太平洋上摔得粉身碎骨。对于这些精确工作着的全部器械,我们一直是信任的,在最后的航程中我们还要依靠它们。”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耗费了许多人的血汗才获得成功的。首先是那些在工厂里生产这一装置各部件的工人们,其次是从事装配和装配后进行检验的各工作队的精心劳动,最后是那些在‘载人宇宙航行中心’,不仅在管理机关、飞行计划、飞行指挥方面工作的人员,而且在宇宙飞行训练方面的工作人员也贡献了力量。从事这项工作有点类似于潜水艇上的:各位所能看到的全部就是我们三个人,但是在这个表面的下面,还有成千上万的其他的人,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这些努力中的小小一部分而已。我在此向所有这些人表示非常感谢!”
接着,奥尔德林用严肃的、从容不迫的语调说:
“关于这次飞行的意义,在这三天里,我们从各个方面进行过讨论,意见归根到底就是:这次旅行不仅仅是我们三人的力量,也不仅仅是美国政府和产业的力量,也不仅仅是国家的力量。它是探索位置世界的人们的无尽的探求心使我们这样做的。我们把定为‘阿波罗11号’标记的徽章,当做我们三个人的共同心愿,精心地放到月面上。”
最后是阿姆斯特朗发言:“致使我们这次飞行成功的是迄今为止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探明宇宙真理的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从事阿波罗计划的所有人员、美国人民、政府和议会、产业界。现在,我向他们以观看这次电视节目的全世界观众表示崇高的谢意。”
这次电视转播,历时10分钟,于19时15分结束了。
转播结束之后,“阿波罗11号”的三位成员开始休息,明天将是他们重返大气层的日子,前面的路又是一次考验。
一切正常,时间很快就到了7月24日中午。这时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飞船在重返大气层的时候必须先将服务舱抛弃,让服务舱自行冲入大气层烧毁。分离后的指令舱须将隔热盾置于其前端,这样飞船在冲入大气层的时候才能够保持舱内宇航员的安全,因为飞船在高速中与大气产生摩擦会产生巨大的热量,不过幸好这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
飞船以每秒约为11千米的高速进入大气层。它强大的冲力与大气层产生强烈摩擦,使放热罩的温度高达3000度左右。火焰从指令舱底直窜到它的周围形成一条长长的火尾,像流星一般从天空中划过。
进入大气层18秒后,指令舱周围的高温空气已使指令舱的电波不能传播,隔断了舱内人员同外部的电讯联络。预定通讯断绝时间约3分45秒。指令舱渐渐减速,沿斜线下降飞行。
《月之暗面》 第二部分《月之暗面》 凯旋的英雄(2)
与此同时,地面的搜寻人员正全力捕捉“阿波罗11号”的身影。而三位宇航员在下降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速度减低,舱内的重力也开始逐渐增大,他们发出的声音显示他们正在忍受来自于下降的压力。终于在预定时间之后的不久,“阿波罗11号”与地面的通讯联系恢复了。当“阿波罗11号”下降到8千米高空时,宇航员打开了小型副降落伞,然后在大约4千米高空打开了三个大型主降落伞,使飞船速度减慢,并徐徐地降下来,溅落在太平洋上。
飞船是大头朝下进入水中的,这时宇航员们使舱顶的三个气球充气,不一会儿船舱就翻了过来。这时是7月24日12时49分。最后一道难关终于过去了,现在他们的唯一工作就是等待海面搜寻人员的来临,因为他们已经平安地溅落在海面上了。
这时,在预定降落地点,美国配置了强大的捞救舰队,为了捞救三位宇航员和他们的飞船,共派遣了近7000名海军,9艘船只和4架飞机。主要捞救船是长期服役的航空母舰“大黄蜂号”。它停泊在夏威夷西南方向约1200千米的海面上。航空母舰上共有2200人。他们提出了“大黄蜂+3”这个口号,用此表达该船在返航时船上人员将比由珍珠港启航时增加3个人。
在“阿波罗11号”登月飞行前,在美国曾畅销过一本科幻小说。书名叫《比拉流星菌种》。内容是说航天员如何从外空带回一种可怕的病菌并肆虐地危害人类。在此背景下,美国生物学家虽怀疑月球上会有什么病毒或细菌,但国家科学院宁可信其有,并对从月球返回后的航天员及其物品制订了严格的隔离措施。因此休斯敦专门在“大黄蜂号”上设置了活动隔离室,三位返回地球的宇航员要在这个隔离室中被隔离3天,然后再到休斯敦的月球资料研究所去。
为了迎接三位英雄的平安归来,美国总统尼克松专程来到“大黄蜂号”上参加迎接三位宇航员归来的迎接庆典。随从尼克松总统的还有其他几位政府重要成员。与此同时世界上近百个国家约5亿人坐在电视机旁观看“阿波罗11号”的返航,至少有十几亿人在收音机旁边收听实况播音员的描述。
发现“阿波罗11号”溅落的地点之后,“大黄蜂号”马上开足马力,驶向溅落点。两架直升机将“蛙人”放下水。他们驾驶橡皮艇,划到宇宙飞船那儿,先消毒密封舱。因为飞船首次从地球以外的天体飞回,很难说是否从月球带回各种细菌和病毒,因而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和消毒。紧接着,一个“蛙人”打开舱门,给每个宇航员一套特制的防病菌的黑色隔离服,在密封舱的周围,用软管喷上了一层茶色液体。舱口终于打开,宇航员每人带一只红色救生袋走出来。宇航员身上也撒了消毒药。他们互相抹擦消毒,消毒完毕,爬上直升机,前往“大黄蜂号”。
航空母舰上的人们对三位宇航员的归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军乐队奏起了进行曲,大家列队欢迎。三位宇航员在医生的陪同下走进了隔离室,然后关上门。这时总统来到隔离室的外边,他通过麦克风向他们表示了欢迎,并对他们的成功归来表示祝贺。他又说道:
“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我要你们知道,我想我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人,我说这句话,不单因为我有作为美国总统的光荣,尤其是我有代表那么多的人欢迎你们回到地球的特权。”
“我要告诉你们,我们在华盛顿收到100多个外国政府、皇帝和总统、总理和国王拍发的贺电。他们代表世界上20多亿人民,他们都有机会看到你们的成就。由于你们各位所取得的成就,全世界人民更加亲近了。”
接着尼克松总统又和宇航员谈棒球、世界新闻和他对宇航员妻子——“最伟大的夫人中的三位”的致敬,并邀请她们和宇航员参加一次国宴。
阿姆斯特朗代表三位宇航员作了回答,他说:“谢谢您,总统先生。我们回来真是非常高兴,阁下那么客气,跑到这里来欢迎我们,我们感到非常非常光荣!我们盼望走出这个隔离室畅谈一切。”
在这简短仪式结束时,总统向他们挥手,然后走向甲板。在“大黄蜂号”上响起了掌声和笑声,通过电视向全世界作了实况转播。
“阿波罗11号”和它的三位宇航员在经历了人类第一次登上另一个天体之后,在经历了8天3小时又22秒的非凡旅行之后,安全而健康地回到了人类的故乡——地球上。
三位宇航员结束了月球旅行,但还不能立即回家去。他们呆在“大黄蜂号”的移动隔离室里,随同它在珍珠港、夏威夷停留。空军运输机洛克希德C141型“星式升降机”于7月26日把移动隔离室空运至休斯敦的艾灵敦空军基地。三位宇航员和自己的家属也只是隔着玻璃会了一面,就被拖车送到载人宇航中心的月面资料研究所。他们将在那里度过一段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生活。
月球资料研究所是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专门为接待月球归来者而耗费巨资建造的豪华建筑物。其中设有宽敞舒适的隔离室以图书室、娱乐室和实验研究室等。三位宇航员及其宇宙飞船、从月球采集的样品等要在这里与外界隔离,曾与宇航员接触的医生、工作人员以研究人员也不例外,要在这里隔离起来。
这里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墙顶、房顶和地板都是密不透风的。呼吸用的空气完全是经空调装置过滤的。呼出之后,在吹入空间之前同样经过多次过滤。所有残渣和尘屑物在排出之前都要经过生物柜干热消毒灭菌。在工作的隔离区内,对外界稍小的压力也要控制,以避免在漏气时不至于把含有感染病菌的内部空气扩散到外面,而外面的空气则可向内流入。
月球资料研究所的生活条件十分优越,这里设备华丽,布置考究,还有各种各样鲜美可口的食品供宇航员享用。尽管如此,宇航员还是不愿意呆在这里,他们十分想念家人和朋友,急着想出去。
研究所里的研究人员、医生和工作人员理解宇航员的心情,每天都紧张而繁忙地工作着,做各种各样的试验,进行各种研究。医生每天对每一宇航员的身体进行严格检查,大小便也要检查。
经过两周的一系列的检查、试验和研究,结果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确信他们没有携带任何月球细菌。8月10日,三位宇航员终于得到可以回家的消息,高兴极了。
《月之暗面》 第二部分《月之暗面》 访问奥尔德林
访问奥尔德林
1969年7月16日,载有三名宇航员的“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进入太空,经过四天的航行,两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首次登上了月球。为了纪念“登月之旅”,凤凰卫视中文台记者许戈辉采访了现已70多岁的奥尔德林。“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阿姆斯特朗的这句名言曾使亿万人激动不已,但谁又知道,如果这一步没有成功迈出,又会怎样呢?目前,一些科学家对30多年前登月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相信最准确的答案将会是历史给出的。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更有兴趣听一听奥尔德林怎么说。
出发前不知悼文已写好
“这些勇敢的人来到这里,打破了它的平静,但最终却要在平静中死去。他们清楚自己已经失去生还的机会,但他们更知道这种牺牲将给整个人类带来新的希望。”这是登月前美国政府为出发的宇航员写好的悼文大意。
记者:美国《洛杉矶时报》披露,在阿波罗11号登月前,美国政府已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尼克松总统甚至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