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旋转的第四堵墙-欧美戏剧史话(上)-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马洛的悲剧创作中,我们看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悲剧的主要特征都已被确定下来。它们突出地表现英雄人物的坚强性格。在人文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冲突中这种坚强性格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的英国悲剧既表现英雄人物的外在冲突,也表现他们的内心冲突。这些悲剧不接受古典主义创作法则的限制,有着极其复杂的故事情节,戏剧的次要情节能和主要情节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有力地表达悲剧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形式——无韵诗体也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了。

  本·琼森(1572—1637)莎士比亚之后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卓越的剧作家。他出身于一个新教徒的家庭。在天主教的女王玛丽统治期间,他的父亲曾被关进监狱,家产也被没收,后来从事教会工作。本·琼森的父亲在去世时,没有给他这个“遗腹子”留下什么遗产。在一位学者的照顾下,琼森曾受到极为优良的人文教育。年轻的本·琼森也曾作过泥水匠,后随军去尼德兰参加反对西班牙的战争。约在1592年,回到伦敦,开始在“命运剧院”从事演员和编剧工作。1598年,他的第一部喜剧《个性互异》问世,曾由莎士比亚的剧团上演。詹姆士一世即位以后,琼森应邀入宫,并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和年俸,曾一度在伦敦戏剧界和莎士比亚分庭抗礼,名噪一时。

  性情暴躁的因决斗杀人坐过监狱的琼森。在伦敦戏剧界,也常因创作和理论问题和同行发生论战,经常猛烈攻讦。他的言行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使他日益失去皇家的尊重。在晚年,再也领不到皇家赏赐的他,死于贫困之中,可他声誉仍在。

  琼森的一部最有力的喜剧是《福尔蓬奈》(1606),主题是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的贪婪无耻。富商福尔蓬奈贪婪成性,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竟伪装重病,让助手摩斯加扬言他将要死去,借以愚弄别人。因为他没有后代,许多人便跑来争夺他的财产继承权,商人柯温诺甚至因此愿将自己的妻子送给他。骗局最后由于争分财物而被揭发,他们都受到了不名誉的惩罚。这些贪财者的名字都很有趣:福尔蓬奈是狐狸,摩斯加是苍蝇、柯温诺是小乌鸦等。这类特定的名称,在中世纪的道德剧中已经出现,但琼森的剧中人物不再是那种抽象人物,而是有血有肉的现实人物。

  琼森的其他喜剧,如《炼金者》(1610)和《巴索洛缪市场》(1614),都是富于讽刺意义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对于伦敦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这些作品都作了很好的反映。此外,琼森还创作悲剧、诗和其他戏剧,可他的主要成就在讽刺喜剧方面。

  作为一个戏剧理论家,琼森是倾向于古典主义的创作法则的。他反对莎士比亚等人不遵守三一律,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因素混在一起,多方面描写人物性格以及利用现有的题材进行创作。在喜剧创作方面,他虽然接受了罗马喜剧的一些影响,但有自己的独创性。琼森作为英国风俗喜剧的创始人,他把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作为创作的主要任务。因而否定的人物在他的作品中占有特别显著的地位。虽然他没有象莎士比亚那样创造出鲜明而深刻地人物形象,但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琼森的一个重要理论叫气质论。他认为:人们赋有不同的气质,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产生不同的行为。《个性互异》就是对这一理论的实践。琼森作为英国戏剧史上少见的讽刺作家,就是在这部喜剧里开始显露才华的。《人各有其癖》(1599)是《个性互异》的姐妹篇。可这两部喜剧的格调迥然不同。在 《人各有其癖》里面,作者不再表现那种轻松活泼的情调,而是怀着沉重和恼怒的心情揭露了各种愚昧现象和罪恶行为。

  有人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衰落应归咎于本·琼森,王朝复辟时期那种低级的风俗喜剧也是受他影响而来的。其实,这些都是由英国历史的发展决定的。

  德莱顿 (1631~1700)英国诗人,剧作家和评论家。生于北安普顿郡一个清教徒的家庭。约在1644年进入威斯敏斯特学校学习,受到良好古典文学的教育。1654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文学士学位。他于清教徒摄政体制结束前开始文学创作。1663年他被选为当时刚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早期著名的诗歌《奇异的年代》(1667),表现1666年伦敦大火、瘟疫以及对荷战争等重大事件。

  1668年,德莱顿被封为桂冠诗人,两年后又被任命为皇家史官。此后,他写了许多政论诗和一些颂诗。德莱顿更是一个作品丰富的剧作家,他写了将近30部喜剧、悲喜剧、悲剧以及歌剧。模仿法国悲剧诗人高乃依,他写了许多“英雄剧”,其中较好的剧作有《格拉纳达的征服》(上下集,1672)和《奥伦——蔡地》(1676)等。这些英雄悲剧的主题是爱情和荣誉间的矛盾。德莱顿还把莎士比亚的悲剧《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改写成《一切为了爱情》(1678)。他虽然采用无韵诗体,但也严格遵守古典主义的三一律规则,最终完成了一部完美的古典悲剧。

  德莱顿于1700年5月1日谢世,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之角”。由于他在文学上的多方面的杰出贡献,文学史家通常把他创作的时代称为“德莱顿时代”。

  康格里夫 (1670~1729),英国喜剧作家。生于利兹附近的巴德西,父亲是英国驻爱尔兰军队中的军官,早年随父亲在爱尔兰生活,曾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1692年用笔名发表了模仿当时时髦传奇小说的《匿名者:又名爱情与义务的和谐》。很快得到文化界人士的注意,特别受到了德莱顿的提携。在德莱顿的帮助下,他的第一个剧本《老光棍》于1693年3月在伦敦鲁利街皇家剧院上演,受到观众的热烈赞赏。他一举成名。他的第二部剧本《两面派》于同年年底上演,尽管它比《老光棍》为佳,并受到德莱顿的赞扬,但在公众中并未受到同样的欢迎。

  1695年,他的名剧《以爱还爱》在菲尔兹剧院上演,轰动了整个伦敦舞台。1697年初,该剧院演出他的悲剧 《悼之新娘》更使他声名大噪。1700年3月,他的最优秀剧本《如此世道》上演,菲尔兹剧院虽以最强大的演员上演,但观众的反应并不强烈。此后,他还曾写过歌剧脚本,并与他人合作翻译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的作品。

  康里格夫是英国风俗喜剧的杰出代表和作家。他的作品感情细腻,语言文雅、流畅、含蓄,达到高度完美的境地。“时代的灵魂”

  ——莎士比亚

  从下层崛起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的生平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英国诗人和戏剧家,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巨人之一。

  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中部沃里克郡艾文河上的斯特拉福镇。他的祖上世代务农,到了他父亲约翰·莎士比亚时,弃农经商,从事皮手套生意,兼营羊毛、肉类、谷物一类买卖。1557年,约翰·莎士比亚娶当地小地主三女玛丽·亚登为妻。威廉·莎士比亚是他们的长子。1568年,威廉·莎士比亚当选为该镇镇长,同时兼任市议员二十余年。后来,家道中落,负债累累,1577年后约翰·莎士比亚最终被解除一切官职,退出政务。

  在幼年时期,伦敦城里一些著名的剧团每年都要从首都来到斯特拉福镇作巡回演出,这引起了幼年的莎士比亚对戏剧强烈的爱好。他早年曾进过法文学校、接触到古代罗马的诗歌和戏剧,这对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后因家庭破产,缀学谋生。1582年,莎士比亚与长他十一岁的安娜·哈莎薇结了婚。婚后生有三女一男,男孩只活了十一岁就夭折了。1585年前后,莎士比亚便离开了斯特拉福镇,经过一翻游历他来到了伦敦。此后一段时间,再没有有关他任何记载,在这段长约11年的时间里,他有过什么经历,从事什么工作,不为世人所知。据传闻,他起初在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当上一名雇佣演员。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1592年才出现了莎士比亚在伦敦的记录,那就是“大学才子派”的格林留下一本遗著。在这部遗著中,他对莎士比亚大肆攻击,攻击莎士比亚所取得的成功。说他是戏剧界一只“可恶的乌鸦”,根据这本书,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当时在戏剧已经是初露锋芒,颇有成就。

  此时,莎士比亚已经写出《享利二世》,1592年,他又写成《查理三世》,这是他初期历史剧中的一部杰作。事业上的成功使他越来越忙。在生活中,他既是演员又是剧作家,既是股东又是剧院雇员,既在公共剧场演出,也参加宫廷的宴东演,有时还随剧团到外地巡回演戏。同时,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扩大了他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所有的这些都为他以后杰出的剧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1592年前后,伦敦发生了瘟疫,黑死病到处蔓延开来,这场持续两年的大瘟疫使伦敦人口锐减,人们四处躲避瘟疫,整个伦敦变成一座空城这期间,城市里停止一切公共娱乐场所的活动,各大剧院连接破产,许多剧团被迫解散,以舞台为生的演员们纷纷失业。两年之后,人们恢复了原来的生活,伦敦又以繁荣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些剧院重新开放。这时只有两个主要剧团在活动,一个是“海军大臣剧团”,它的支持者是海军大臣霍德华,他曾经指挥英国舰队打败当时强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为英国立下赫赫功勋;另一个是“内务大臣剧团”,它的支持者是内务大臣、莎士比亚女王的堂兄弟汉斯顿伯爵。莎士比亚从1594年开始,就加入了“内务大臣剧团”。在剧团中,他既是演员,又是剧作家,成为其中最主要的成员。

  由于“内务大臣剧团”拥有许多受欢迎的演员以及优美的剧本,逐渐在戏坛上打败对手,占据了统治地位,成为最好的剧团,詹姆士一世时,它被选择为国王自己的剧团,经常进宫演出,数十年间再无竞争对手。莎士比亚为这个剧团不断提供优秀剧本,成为剧团的重要支柱,在这个剧团他度过自己的大半生,把青春智慧和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它。从1595年到1600年的五年多时间内,莎士比亚才华横溢,笔下生辉,表现出特殊的创作才能。每年都有一到三部剧本从他笔下产生。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趋于成熟,无论是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还是语言的运用,都取得了新的成就。这几年,他一共完成了十三部剧本,其中喜剧六部,悲剧两部,历史剧五部。

  莎士比亚在伦敦逐渐富裕起来。1596年,他以父亲的名义申请象征乡绅地位的家徽不久,得到政府的批准。1597年后,他又在农乡买了一些房地产业,包括当地最好的房子“新园”。1599年,“内务大臣剧团”的六名股东利用“大戏院”拆掉后的全部材料,建成了一所新剧院——环球剧院。此时莎士比亚不仅是这个剧院的股东,同时又是剧院的管理者,而且还要编剧、演剧以及从事其他事务。在他的全力支持下,“环球剧院”成了莎士比亚戏剧活动的中心,从始久负盛名,持续不衰。莎士比亚最辉煌的悲剧创作时期也是从这儿开始的,可以说,1599年是他戏剧事业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从1601年的《哈姆雷特》开始,莎士比亚的创作全面进入悲剧时期。到1607年为止,他连续写出《奥塞罗》(1604)、《李尔王》(1605)、《麦克白》(1606)、《雅典的泰门》(1607)等悲剧,构成莎士比亚创作最光辉的时期。此时,“内务大臣剧团”已改名为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的“国王剧团”,莎士比亚与其他一些演员受封为“宫廷侍从”。他们除了为国王演戏之外,还参加一些宫廷礼仪活动。

  1607年到1608年,伦敦又发生瘟疫,剧院关门,演员们只好到外地巡回演出。莎士比亚也经常回到老家斯特拉福镇居住。1610年,伦敦再次发生瘟疫,莎士比亚决定退出伦敦戏剧界。1611年,他离开伦敦返回家乡。最初,他与剧团保持联系,继续为“国王剧团”写戏。《冬天的故事》、《暴风雨》和《享利八世》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1613年后,他不再写作,在故乡安适度过了晚年。1616年4月23日,正当他五十二岁生日那天,莎士比亚与世长辞了,遗体埋葬在当地的三一教堂。

  爱国主义与现实批判的产儿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创作除了《享利八世》以外,其余的九部作品都是他的第一个创作期(1590~1600年)里创作的。它们是《亨利六世》(1592),《理查二世》(1595),约翰王》(1596),《亨利四世》上、下篇(1597),《亨利五世》(1598)。《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亚在创作生涯的最后一年(1612)与弗莱契合写的。

  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正当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这时,英国建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由于中央集权的专利王朝执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商业发展的政策,得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因而形成王室和资产阶级、新贵族之间的暂时结成同盟。1588年,英国的“无敌舰队”打败了西班牙的强大海军,一跃成为世界海上的霸强之一。对外战争的胜利和对殖民地的掠夺,进一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英国社会呈现上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民族意识觉醒,爱国主义精神高涨,带来了戏剧舞台上人们回顾历史的需要,整个社会等待着历史剧鼎盛之作的出现。同时十六世纪初出现的大量编年史也为剧作家们提供了素材,历史剧作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潮流。

  这种社会大环境对莎士比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上他这时对社会的认识还比较单纯,真诚相信人文主义理想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因而创作了许多具有浪漫色彩的历史剧。这些剧作不仅在质量上属上乘之作,而且在数量上也是最多的,成为英国历史剧的一大高峰和代表。

  莎士比亚创作初期写的四部历史剧,是他戏剧创作的第一个四部曲,包括《享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这四部曲表现了从1422年到1485年间六十三年的英国历史,其中有英法百年战争、两大皇族之间的红白玫瑰战争,农民大起义等等重大历史事件,是英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这四本戏按事件发生的年月顺序先后相连,合起来构成了封建社会危机时代的一部辉煌的戏剧史诗。

  《亨利六世》(上、中、下三集)内容复杂;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英国在爱德华三世当政时,就与法国开始了争夺王位的百年战争。到了亨利六世时,战争已经持续了近百年之久,爱德华三世的嫡系子孙分为两支主要王族: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这两大王族相互斗争倾轧,觊觎王位。剧本一开场,在刚刚去世的亨利五世的灵枢前,就发生了觊觎权位者之间的争吵。亨利六世年纪太小,还不能亲理朝政,大权掌握在皇叔葛罗斯特公爵手中。至此宫廷里党派林立、阴谋四起,孕育着一场新的危机。贵族们在国会花园集会,争论王朝权属问题,由于意见分歧,形成两党。萨穆塞特拥护当前掌权的兰开斯特家族,他提议:凡是跟他意见一致的,在花园里摘一朵红玫瑰;理查·约克代表已下台的约克家族的利益,他呼吁,支持他的人要佩带一朵“无色的、含怒的玫瑰”。这次分歧成为红白玫瑰战场的开端,而红白玫瑰党人的名称也是由此产生的。

  在国内王权斗争趋于激化的同时,英法军队正在战场上进行激烈的鏖战。英国骁将塔尔博在法兰西国土上纵横驰骋,所向披糜。由于英军将领们的内讧,使他身陷重围。在这极端危急的关头他碰到了分散七年的亲生儿子,父子相见格外激动。在法军的重重包围中,他们谁也不肯为保全自己的性命突围先走,最后双双战死,为国捐躯。

  中篇写的是:年青的亨利六世同法国郡主玛格莱特缔结了婚约。在这场婚约中,郡主没有任何陪嫁,而亨利六世却倒赔了英国人在法国的两处领地,把它们割让给郡主的父亲。这门屈辱的婚约是由萨福克公爵签订的,大臣们对此普遍不满。皇叔葛罗斯特对此也愤愤不平,要求废除这门婚约。而葛罗斯特的冤家对头——温彻斯特主教却支持这门婚事,他与婚约的签订者萨福克公爵,还有勃金议公爵,萨穆塞特等人结成了鼻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