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症当清阳之络为要。致于病发。当治其因。又不必拘执其常也。
枇杷叶 苡仁 茯苓 苏子 桑叶 丹皮 炒桃仁 降香末
诊脉左手平和。尺中微动。右手三部。关前动数。尺脉带数。夜卧不寐。咳呛
有血。昼日咳呛无血。但行走微微喘促。夫阴阳互为枢纽。隆冬天气藏纳。缘心
烦劳神。五志皆动。阳不潜伏。当欲寐之时。气机下潜。触其阳气之升。冲脉升动。
络中之血未得宁静。随咳呛溢于上窍。至于步趋言谈。亦助其动搏气火。此咳
呛喘息失血。同是一原之恙。当静以制动。投药益水生金以制君相之火。然食
味宜远辛辣热燥。凡上实者必下虚。薄味清肃上焦。正谓安下。令其藏纳也。愚
见约方。参末俟裁。
生扁豆 麦冬 川斛 上阿胶 小根生地 真北沙参
脉细小如无。素多郁怒。经来即病。冬患胃痛。随有咯血不止。寒战面赤。惊
惕头摇。显是肝阳变风。络血沸起。四肢逆冷。真气衰微。内经有肝病暴变之文。
势岂轻渺。议用景岳镇阴煎法。制其阳逆。仍是就下之义。
熟地灰 牛膝炭 肉桂 茯神 生白芍 童便
水寒外加。惊气内迫。阴疟三年。继患嗽血。迄今七年。未有愈期。询及血来
紫块。仍能知味安谷。参其疟伤惊伤。必是肝络凝瘀。得怒劳必发。勿与酒色伤
损。乱投滋阴腻浊之药。恐胃气日减。致病渐剧。
桃仁 鳖甲 川桂枝 归须 大黄 茺蔚子
色苍肉瘦。形象尖长。木火之质。阴液最难充旺。春间咳嗽。虽系风温外邪。
但既属阴亏。冬藏先已不固。因咳逆震动。浮阳上胃。清空自阻。用药宜取沉静
质重。填阴镇阳方是。阅方辛气居半。与磁石相阻。苁蓉阴中之阳。亦非收摄。不
效宜矣。
大熟地 灵磁石 萸肉 五味子 牡丹皮 云茯苓 阿胶 怀山药 泽泻 龟板
胁膈左右。懊 不舒。呕逆带血。凡人脏腑之外。必有脉络拘绊。络中乃聚
血之地。中年操持。皆令耗血。血不和气。气攻入络。病状难以自明。宣通血分以
和络。俾不致瘀着。可免噎膈反胃。
新绛 青葱管 橘叶 桃仁 栝蒌仁 钩藤
频年发失血症。嗽甚痰出。继以呕嗳。日晡寒热。夜深汗泄。据述医见血。投
以郁金姜黄韭汁制大黄逐瘀下走。希图血止。此是有余治法。夫人禀阴阳。偏
则致病。自内损伤。即是不足。脉左动数。尺不附骨。明明肾精肝血内夺。弱阴无
能交恋其阳。冲阳上逆。吸气不入。是以咳嗽气升。旋必呕嗳浊涎粘沫。内经谓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奈何今人以咳治肺。见痰降浊清热。损者更损。殆不复藏
阴府阳消长之机。杂药徒伐胃气。经年累月。已非暴病。填实下隙。须藉有情之
属。
人参 紫衣胡桃 紫石英 茯神 五味子 山萸肉 河车胶 秋石
诊脉左数微弦。寸尺关虚数。阅五年前病原。左胁映背胀痛。不能卧席。曾
吐瘀血。凝块紫色。显然肝郁成热。热迫气逆血瘀。虽经调理全愈。而体质中肝
阴不充。肝阳已动。凡人身之气。左升主肝。右降主肺。今升多降少。阴不和阳。胃
中津液。乏上供涵肺之用。此燥痒咳呛。吐出水沫。合乎经旨肝病吐涎沫矣。肝
木必犯胃土。纳谷最少。而肢软少力。非嗽药可以愈病。此皆肝阳逆乘。实系肝
阴不足。仲圣云。见肝之病。先理脾胃。俾土浓不为木克。原有生金功能。据述凡
食鸡子。病必加剧。则知呆滞凝涩之药。皆与病体未合。
北沙参 生扁豆 麦冬 玉竹 桑叶 生甘草 蔗浆
脉右弦左濡。秋凉宿饮。上泛咳呛。入夜着枕欲寐。气冲胃脘。心悸震动。必
欲起坐。仲景论脉篇。弦为饮。背寒为饮。当治饮。不当治咳。饮属阴邪。乘暮夜窃
发。金匮法中每以通阳涤饮。与世俗仅以肺药疏降迥异。用小青龙减麻辛法。
桂枝 五味子 干姜 茯苓 白芍 炙草 半夏
衄血
属性:从前衄血。都以养阴益气而愈。知非实热。皆劳役伤胃以致阴血之动也。
今壮年肌肉不充。身动气促如喘。口中腻涎浊沫。竟是肾精损伤。收纳失职之
象。急急保养。远戒酒色。犹可向安。
熟地 人参 萸肉 湖莲 芡实 补骨脂 山药粉丸
行走多动阳。酒湿多变热。热气上升。犯冒清窍。头蒙 胀。衄血成流。上
腐疡。久必漏卮。世俗通套。每用犀角地黄。然酒性先入胆。次及胃。酒客性恶甜
腻。从苦降定议。以苦能却湿也。
桑叶 苦丁茶 连翘 荷叶边 丹皮 射干
病患述遇春季失血。烦劳必有衄血。凡冬天大气藏伏。壮年自能聚精汇
神。不加保养。春半阳生升发。反为发病根机。是皆身中精气之薄。胃旺安纳。能
自接饮静养。则神乃藏。
熟地 萸肉 山药 芡实 湘莲 茯苓 金樱子 五味子 青龙骨
便血
属性:脉左虚涩。右缓大。尾闾痛连脊骨。便后有血。自觉惶惶欲晕。兼之纳谷最
少。明是中下交损。八脉全亏。早进青囊斑龙丸。峻补玉堂关元。暮服归脾膏。涵
养营阴。守之经年。形体自固。
鹿茸 鹿角霜 鹿角胶 柏子仁 熟地 韭子 菟丝子 赤白茯苓 补骨脂
脉小。泻血有二十年。经云。阴络伤。血内溢。自病起十六载。不得孕育。述心
中痛坠血下。不论粪前粪后。且脊椎腰尻酸楚。而经水仍至。跗膝常冷。而骨髓
热灼。由阴液损伤。伤及阳不固密。阅频年服药。归 杂入凉肝。焉是遵古治病。
议从奇经升固一法。
鹿茸 鹿角霜 枸杞子 归身 紫石英 沙苑 生杜仲 炒大茴 补骨脂 禹余粮石 蒸饼浆丸
入暮腹痛鸣响。睾丸久已偏坠。春正下血。经月颜色鲜明。此痛决非伤于
积聚。乃营损寒乘。木来侮土。致十四载之缠绵。调养培土以甘。泄木散郁宜辛。
节口戒欲。百天可效。
人参 炒当归 炒白芍 肉桂 炮姜 茯苓 炙草 南枣
脉小左数。便实下血。乃肝络热腾。血不自宁。医投参 归桂。甘辛温暖。昧
于相火寄藏肝胆。火焰风翔。上蒙清空。鼻塞头晕。呛咳不已。一误再误。遗患中
厥。夫下虚则上实。阴伤阳浮。此乃一定至理。
连翘心 竹叶心 鲜生地 元参 丹皮 川斛
又 下血阴伤走泄。虚阳上升。头为清窍。参 术桂。辛甘助上。致鼻塞耳聋。用
清上五六日。右脉已小。左仍细数。乃阴亏本象。下愈虚则上愈实。议以滋水制
火之方。
生地 元参 天冬 川斛 茯神 炒牛膝
年前痰饮哮喘。不得安卧。以辛温通阳劫饮而愈。知脾阳内弱。运气失职。
水谷气蒸。饮邪由湿而成。湿属阴。久郁化热。热入络。血必自下。但体质仍属阳
虚。凡肠红成方。每多苦寒。若脏连之类。于体未合。毋欲速也。
生于术 茯苓 泽泻 地榆炭 桑叶 丹皮
脉缓濡弱。阳气不足。过饮湿胜。大便溏滑。似乎不禁。便后血色红紫。兼有
成块而下。论理是少阴肾脏失司固摄。而阳明胃脉。但开无合矣。从来治腑。以
通为补。与治脏补法迥异。先拟暖胃通阳一法。
生茅术 人参 茯苓 新会皮 浓朴 炮附子 炮姜炭 地榆炭
嗔怒动肝。络血乃下。按之痛减为虚。夫肝木上升。必犯胃口。遂胀欲呕。清
阳下陷。门户失藏。致里急便血。参术炮姜。辛甘温暖。乃太阴脾药。焉能和及肝
胃。丹溪云。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自觉冷者。非真冷也。
驻车丸
寒热如疟。便血不已。左胁有块。攻逆不已而作痛。脉弦数兼涩。弦则为风。
数则为热。涩则气结。此肝脾之气悒郁不宣。胸中阳和抑而成火。故神明不清。
肝之应为风。肝气动则风从之。故表见寒热也。人身左半。肝肾主之。肝风自逆。
故左胁攻楚有块也。肝为藏血之地。肝伤则血不守。且以风淫热胜。盖为亡血之由也。
生首乌 黄连 柴胡 黄芩 知母 枳实 浓朴
患溺血症。已三月矣。前用升补法不应。右脉涩无神。左关独弦。茎中作痛。
下多血块形色憔悴。又多嗳气。据脉论症。乃肝脾积热也。肝热则阴火不宁。而
阴血自动。以血为肝脏所藏。而三焦之火。又寄养于肝也。故溺血。茎中作痛。脾
热则湿气内壅。而生气不伸。以脾为湿土之化。而三焦之气。又营运于脾也。故
时时嗳气。形色憔悴。法当益肝之阴。则火自平。利脾之湿。则气自和。
生地 白芍 萆 丹皮 甘草 车前
稚年泻血。是饮食不调。热蒸于络。为肠胃之病。肛痔亦由湿热内蒸而致。
热甚则阴液不充。风热上升故干呛。法当与甘寒之剂。俾金水同出一源。况肺
热必移大肠。肾开窍于二阴也。
鲜生地 地骨皮 麦门冬 金银花 豆皮 肥知母
伤寒蓄血。都是邪入于里。内经谓阴络伤。血乃下溢。阴为脏病。阴气从下
走泄。阳气失恋上冒。遂令神识昏狂。乃脱症也。况在立冬大节之交关。阅医药。
今朝所服。犹是羌防菖根。前此柴防服之屡屡。身中阴阳。遭此魔障劫尽。焉有
安逸之理。虽急急收拾散越。恐未稳追返耳。
人参 茯神 禹余粮 木瓜 五味 小麦
哮喘
属性:先寒后热。不饥不食。继浮肿喘呛。俯不能仰。仰卧不安。古人以先喘后胀
治肺。先胀后喘治脾。今由气分 郁。以致水道阻塞。大便溏泻。仍不爽利。其肺
气不降。二肠交阻。水谷蒸腐之湿横趋脉络。肿由渐加。岂乱医可效。粗述大略。
与高明论证。至肺位最高。主气。为手太阴脏。其脏体恶寒喜热。宣辛则通。微苦
则降。若药气味重浊。直入中下。非宣肺方法矣。故手经与足经大异。当世不分
手足经混治者。特表及之。
麻黄 苡仁 茯苓 杏仁 甘草
色痿腠疏阳虚体质。平昔喜进膏粱。上焦易壅。中宫少运。浓味凝聚蒸痰。
频年咳嗽。但内伤失和。薄味自可清肃。医用皂荚搜攒。肺伤气泄。喷嚏不已。而
沉锢胶浊。仍处胸背募俞之间。玉屏风散之固卫。六君子汤之健脾理痰。多是
守剂。不令宣通。独小青龙汤。彻饮以就太阳。初服喘缓。得宣通之意。夫太阳但
开。所欠通补阳明一段工夫。不得其阖。暂开复痹矣。且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
肾为虚。此病细诊色脉。是上实下虚。以致耳聋鸣响。治下之法。壮水源以熄内
风为主。而胸次清阳少旋。浊痰阻气妨食。于卧时继以清肃上中二焦。小剂守
常调理。百日图功。至于接应世务。自宜节省。勿在药理中也。
熟地 萸肉 龟甲心 阿胶 牛膝 茯苓 远志 五味 磁石 秋石
脉细尺垂。形瘦食少。身动即气促喘急。大凡气出不爽而喘为肺病。客感
居多。今动则阳化。由乎阴弱失纳。乃吸气入而为喘。肾病何辞。治法惟以收摄
固真。上病当实下焦。宗肾气方法意。
熟地 萸肉 五味 补骨脂 胡桃肉 牛膝 茯苓 山药 车前子 蜜丸
望八大年。因冬温内侵。遂至痰嗽暮甚。诊脉大而动搏。察色形枯汗泄。吸
音颇促。似属痰阻。此乃元海根微。不司藏纳。神衰呓语。阳从汗出。最有昏脱之
变。古人老年痰嗽喘症。都从脾肾主治。今温邪扰攘。上中二焦留热。虽无温之
理。然摄固下真以治根本。所谓阳根于阴。岂可不为讲究。
熟地炭 胡桃肉 牛膝炭 车前子 云茯苓 青铅
疮毒内攻。所进水谷不化。蒸变湿邪。渍于经隧之间。不能由肠而下。膀胱
不利。浊上壅遏。肺气不降。喘满不堪着枕。三焦闭塞。渐不可治。议用中满分消
之法。必得小便通利。可以援救。
葶苈 苦杏仁 桑皮 浓朴 猪苓 通草 大腹皮 茯苓皮 泽泻
老年冬季喘嗽。是元海不主收摄。卫阳升举。饮邪上泛。阻遏流行。喘嗽愈
甚。阅古都主八味肾气。温养坎中之阳。收纳散失之真。不主消痰清肺。意谓非
因六气所致。奈体质不受桂附。年前议进柔阳通摄。若以创建上中之阳。乃心
脾甘温之剂。与下焦不纳无关。
紫衣胡桃肉 茯苓 补骨脂 鹿茸 肉苁蓉 五味子 远志肉 青盐 柏子霜 蜜丸
痰饮
属性:昔肥今瘦为饮。仲景云。脉沉而弦。是为饮家。男子向老。下元先亏。气不收
摄。则痰饮上泛。饮与气涌。斯为咳矣。今医见嗽。辄以清肺降气消痰。久而不效。
更与滋阴。不明痰饮。皆属浊阴之化。滋则堆砌。助浊滞气。试述着枕咳呛一端。
知身体卧着。上气不平。必下冲上逆。其痰饮伏于至阴之界。肾脏络病无疑。形
寒畏风。阳气微弱。而藩篱疏撤。仲景有要言不烦。曰。饮邪必用温药和之。更分
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不读圣经。焉知此理。
桂苓甘术汤
脉弦右濡。阳微恶寒。饮浊上干。咳吐涎沫。且食减胃衰。寒疝窃踞。阴浊见
症。岂止一端。喻嘉言谓浊阴上加于天。非离照当空。氛雾焉得退避。反以地黄
五味。阴药附和其阴。阴霾冲逆肆虐。饮邪滔天莫制。议以仲景熟附配生姜法。
扫群阴以驱饮邪。维阳气以立基本。况尊年尤宜急护真阳为主。
人参 茯苓 熟附子 生姜汁 南枣
十二月间。诊得阳微浊饮。上干为咳。不能卧。曾用小青龙汤。减去麻黄细
辛。服后已得着枕而卧。想更医接用。不明治饮方法。交惊蛰阳气发泄。病势更
炽。顷诊脉来濡弱无神。痰饮咳逆未已。谅非前法可效。宗仲景真武汤法。以熟
附配生姜。通阳逐饮立法。
真武汤去白术加人参
脉弦右涩。面亮舌白。口干不喜饮。头重岑岑然。胸脘痹塞而痛。得嗳气稍
舒。酒客谷少中虚。痰饮聚蓄。当此夏令。地气上升。饮邪挟气。上阻清空。遂令前
症之来。金匮云。脉弦为饮。色鲜明者为留饮。口干不欲饮水者。此为饮邪未去
故也。况 汗出。岂是风寒。春夏温邪。辛温发散为大禁。自云身体空飘。年已
六旬有四。辛散以泄其阳。不亦左乎。
半夏 姜汁 川连 吴萸 茯苓 枳实 竹沥
远客路途。风寒外受。热气内蒸。痰饮日聚于脏之外。脉络之中。凡遇风冷。
或曝烈日。或劳碌身体。心事不宁。扰动络中宿饮。饮泛气逆咳嗽。气塞喉底。胸
膈不思食物。着枕呛吐稠痰。气降自愈。病名哮喘伏饮。治当得宜。除根不速。到
老年仍受其累耳。
小青龙汤去细辛
冬温。阳不潜伏。伏饮上泛。仲景云。脉沉属饮。面色鲜明为饮。饮家咳甚。当
治其饮。不当治咳。缘年高下焦根蒂已虚。因温暖气泄。不主收藏。饮邪上扰乘
肺。肺气不降。一身之气交阻。熏灼不休。络血上涌。经云。不得卧。卧则喘甚痹塞。
乃肺气之逆乱也。若以见病图病。昧于色诊候气。必致由咳变幻。腹肿胀满。渐
不可挽。明眼医者。勿得忽为泛泛可也。兹就管见。略述大意。议开太阳。以使饮
浊下趋。仍无碍于冬温。从仲景小青龙越脾合法。
杏仁 茯苓 苡仁 炒半夏 桂枝木 石膏 白芍 炙草
伏饮阴浊上干。因春地气主升而发。呕吐不饥。自然脾胃受伤。六君子宣
补。方法未尝不妙。今诊得吸气甚微。小溲晨通暮癃。足跗浮肿。其腑中之气开
阖失司。最虑中满。夫太阳司开。阳明司阖。浊阴弥漫。通腑即是通阳。仿仲景开
太阳一法。
牡蛎 泽泻 防己 茯苓 五味 干姜
夏至节。两关脉弦长。五火燔燎。而肝阳胃阳尤甚。动怒抽掣为肝病。食辛
香浓味。即病至。胃病使然。痰火根深。非顷刻可除。惟静养勿恚忿。薄味以清里。
此病发之势必缓。由渐加功议药。乃近理治法。
羚羊角 犀角 川连 郁金 山栀 北秦皮 牛黄 胆星 橘红 生石膏
寒水石 金箔 方诸水法丸竹叶灯心汤送下
病起痰饮。渐为咳嗽外寒。遇劳倦即发。发必胸膈气胀。吐出稀涎浊沫。病
退则痰浓。气降乃已。凡饮邪皆阴浊凝聚。两年之久。渐渐腹中痞闷妨食。肛门
尻骨。坐则无恙。行动站立。时时气坠。若欲大便。显系肾虚不能收摄。惑于在前
见痰治嗽。苟非辛解。即属寒降。乃致养成锢疾。
肾气汤加紫衣胡桃 沉香汁
痞
属性:日前议用辛润下气以治肺痹。谓上焦不行。则下脘不通。古称痞闷多属
气分之郁也。两番大便。胸次稍舒。而未为全爽。此岂有形之滞。乃气郁必热。陈
腐粘凝胶聚。故脘腹热气下注。隐然微痛。法当用仲景栀子豉汤。解其陈腐郁
热。暮卧另进白金丸一钱。盖热必生痰。气阻痰滞。一汤一丸。以有形无形之各异也。
黑山栀 郁金 香豉 桃仁 杏仁 栝蒌皮 降香 白金丸
面垢油亮。目 黄。头胀如束。胸脘痞闷。此暑湿热气内伏。因劳倦正气泄
越而发。既非暴受风寒。发散取汗。徒伤阳气。按胀形濡涩。岂是表症。凡伤寒必
究六经。伏气须明三焦。论症参脉。壮年已非有余之质。当以劳倦损伤伏邪例延医。
滑石 黄芩 浓朴 醋炒半夏 杏仁 蔻仁 竹叶
因惊而得。邪遂入肝。故厥后热。神色昏狂。诊得面青舌白。微呕渴饮。胸次
按之而痛。此属痞结。乃在里之症。宗仲景以泻心汤为法。
川连 半夏 干姜 黄芩 人参 枳实
疟母用针是泄。肝胆结邪。瘦人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