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局道-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次,赵匡胤乘驾出游,突然,有人向他射来一箭,正中黄龙旗。禁卫军大惊,有人上奏追捕杀手。赵说:“谢谢他教我箭法。”下令不准禁卫追捕射箭人。

  赵匡胤的近攻,有效地抑制了功臣和皇亲国戚的势力的不良发展;远交则网罗了大批人才,导致宽松的政治气氛与社会环境,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赵匡胤就这样不动声色地完成了领导班子的大换血,在这个局中,没有发生流血事件,也算是他控局有道吧。   


内紧外松制造烟雾

  《三十六计》中有“瞒天过海”之计,就是利用行为定势、情绪定势和思维定势,回避矛盾,绕开困难,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的智慧。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反复刺激会造成感官上的麻痹和思想上的懈怠。兵家常利用这种懈怠,以假乱真,给敌人以错觉,就掩盖住真实的军事动机,从而能够获得出其不意的制胜效果。

  在风险叵测的政治斗争中,巧妙隐藏自己,以达到瞒天过海的目的,是非常必要的。近代史上的蔡锷就是这样蒙骗袁世凯,得以脱身的。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不久,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北京建立了地主买办联合专政的北洋军阀政权。随后,又积极进行毁灭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成果、阴谋恢复帝制的勾当。

  袁世凯一系列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包括国民党革命派在内的强烈反抗。但他仍然一意孤行,顽固推行其反革命策略。

  为了保证称帝阴谋得逞,袁世凯一面叫自己的儿子袁克定训练所谓“模范军”,加强自己的武装实力;一面则调遣部队加强上海、南京一线的防卫;同时还采取一系列暗杀手段翦除“异己”,只要是被他所怀疑的人,都在其暗算之列。一时间,暗杀事件迭起,包括宋教仁在内的一批国民党志士一个个都倒在刺客的枪口之下。袁世凯满以为,采取这些措施便可以镇慑人心,为自己称帝扫清道路了。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他的种种罪恶行径只能更加暴露其反革命嘴脸,激发人们用各种方式与他进行前仆后继的抗争。

  却说这时有一位人物也被袁世凯列为怀疑对象之中,他就是前云南都督蔡锷。蔡锷从云南卸任奉调入京,便一直为袁世凯所密切注意,尽管他表面上对蔡优礼有加。每天袁都要将蔡召入总统府中磋商“要政”,其实是有意加以考查和约束,防他生变。蔡锷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深知袁世凯的险恶用心,便尽力收敛锋芒,不露声色。每次与袁交谈都装作呆钝无知。一再表示自己年轻望浅,阅历不深,除军事上略知一二外,其余都茫昧无知,不识大体。袁世凯多次向他问难,蔡锷便多次装作失言,所答非所问,弄得袁世凯虽然对他极不放心,却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听从左右心腹的意见,对蔡暂时实行收买政策,一次又一次给蔡锷封官,又是高等军事顾问兼政治会议议员及约法议员,又是将军府将军,又是陆海军统帅处成员,又是全国经界局督办,还被选为参议院参政,等等。袁世凯以为把这一大堆桂冠戴在蔡锷头上,也许可以稳住他的心了。而蔡锷呢?对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始终不露声色,无论袁世凯封他什么官,都随来随受,得了一官也不表现出十分欣喜,添了一职,也从不推辞,搞得袁世凯也有些莫明其妙了,但他打定主意,还是要对蔡进一步考查。

  一天,袁世凯又在总统府召见蔡锷。这次见面,袁世凯开门见山便谈起了恢复帝制的事,并问蔡锷的意见。蔡锷听了,立即离座起身说道:我起先是赞成共和的,但见到南方二次兵变,才知道我国确实是不能没有皇帝啊!前一段时间,因为担心别人说闲话,未便开口,今天您有这个想法,那真是好极了,我首先表示赞成!袁世凯听了蔡锷这番话,有如醍醐灌顶,心里舒服极了。但转念又想,蔡锷说的是真心话吗!仍然有些不放心。便又探问道:你既然早有这个想法,可前次赣宁起事,你为什么却想出面调解呢?蔡锷见袁世凯问起了前事,便支吾答道:“彼一时,此一时,那时我还在云南,离北京很远、长江一带,多是民党势力,我有点投鼠忌器,才不得不作点姿态呀!失言之处,还请您多多包涵!”袁世凯听了蔡锷的这番解释,也觉得无懈可击,随便扯了几句,便端茶送客了。

  离开总统府时,蔡锷手心里捏了一把汗,心想:亏得自己临机应变才遮掩过去,好危险哪!想着自己现在羁身虎口,险象环生,真悔恨不该来北京,又带来了家眷,真不啻是自投罗网,如今要想一个人脱逃也不可能了。回到家中,一个人躺在床上左思右想,才又想出一个主意。

  自从袁世凯在总统府与蔡锷摊牌要推行帝制后,蔡锷凡是遇到帝制派人物,什么六君子、十三太保等等,一概都与他们握手言欢,表示亲昵,还同他们组织了一个“消闲会”,每当公务之暇,便凑拢在一起,饮酒谈天,闹着闹着,连六君子、十三太保也觉得过去对蔡锷有误会,是错怪了“好”人。他们在闲谈中,少不得还要谈起女人,说到北京妓女谁谁好,特别是谈起名妓小凤仙如何有姿色,有风韵,更是眉飞色舞。蔡锷听到这些,心想:如果自己装作一个浪荡公子,成天寻花问柳,或许更能消除袁世凯的疑心,从中找到某种脱身之路哩!于是他便扮成一个大商人到云吉班去会小风仙。谁知小凤仙竟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女性,她与蔡锷初次相会便一见倾心,并且猜出了蔡锷为并非等闲之辈,更是钦佩不已。这样,蔡锷便经常出入云吉班与小风仙相会,连一切公务都搁置不理了。

  有人把这事告到袁世凯那里,袁世凯非但不生气,还笑着说:“松坡(蔡锷的号)果真乐此不疲,我也就高枕无忧了。”但是,老奸巨猾的袁世凯还是不放心,命令他的密探继续跟踪,蔡锷每天的行止都要向总统府报告。蔡锷也觉察到了这一点,索性花天酒地,闹个不休,并且故意对袁世凯的心腹梁士诒说,想要购置一栋公馆,以便“金屋藏娇”。真是假戏真做,越演越像了。这时,蔡锷又与夫人商议,再搞了一个“苦肉计”,就是夫人对蔡锷在外面胡混很为不满,成天寻着蔡锷吵闹,连家里的东西也打毁了不少;蔡锷一气之下,拳脚交加,把一个好端端的夫人打得鼻青脸肿,还坚决表示要与夫人离婚;夫人不甘受辱,连夜收拾行装,带着佣人回了老家。

  蔡锷“赶”走了夫人,剩下只身一人,免除了后顾之忧。于是,有一天他趁人不备,到邮局给云南唐继尧、任可澄拍去一个密电,说是“帝制将成,速作准备”。这八个字,任凭怎样解释都可以,但蔡锷的本意是要唐、任二人速作起义准备,以后蔡锷便利用小凤仙作掩护,偷偷地搭乘火车离开北京到达天津,又从天津转至日本,再从日本取道越南到达云南与唐继尧、任可澄会合,成立了以唐继尧为都督的护国军军政府,并于1916年元月正式发布讨袁檄文,展开了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战。

  天机不可泄露。在与对手博弈时,一定要掩盖你的真实意图,扰乱对手的判断,这样才能减少自己的损失。当年英美盟军准备诺曼底登陆的时候,也是一再地制造假象,使德军摸不清盟军确切的登陆地点。瞒天过海,其实也是为了把斗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对局之争 把对手拆得七零八落

  当对局双方实力不相上下时,要尽量避免真刀相见,两败俱伤。因为这是一场零和博弈,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所谓渗透战术,就是在和风细雨中瓦解对方,而不必大动干戈。可以先给对方一些甜头,使其入局,等他感觉不妙时,已成骑虎之势。把青蛙扔到沸水里,它能跳走活命;如果把它放在温水里慢慢煮,它会舒舒服服地死掉。

  无论多么紧密的伙伴,总是有不同利益的;只要有不同利益,就有隐藏的矛盾,就可以分化。分化之后,其力量就会削弱很多,你就有机会战胜和瓦解对方了。

  利用敌人来打击敌人

  在对局的斗争中,你所面临的,往往不止一个对手,而是方方面面的形形色色的对手。此时,最坏的局面就是各方敌人都团结起来,对付你一个。而最好的局面就是他们单个为战,这时,你就有了瓦解他们,然后利用敌人打击敌人的条件了。

  蒋介石1927年被迫下野后,一直伺机出山,而出山的障碍是有好几股反对力量,如汪精卫,特委会,西山会议派,胡汉民等等。广州事变后,汪精卫到处受到打击,蒋介石为了对付他复职的最大障碍特委会,决定再联合汪精卫。因此,他处处为汪偏袒。作为回报,汪精卫抢先在1927年12月10日的会议上提议,请蒋介石复职。他说:“惟有在预备会议日催促蒋介石同志继续执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权,才是解决党务、政务、军事问题的当务之急”。李宗仁看到了汪精卫抢了头功,也急忙向报界发表声明,称汪精卫拥蒋反复无常,而他自己则一贯拥蒋。这时,阎锡山、冯玉祥促蒋复职的电报也到了上海。于是在这次预备会上自然而然地通过了蒋介石复职的决议,并决定,1928年1月1日至15日在南京召集二届四中全会,公推蒋介石负责筹备。这样,蒋介石复职的障碍——特委会扫除了。

  西山会议派、自恃元老身份,很看不起蒋介石。为了挫掉他们的傲气,蒋介石与陈果夫策划了南京“一一•;二二”血案。11月22日,南京举行“庆祝讨唐胜利大会”。陈果夫在蒋的授意下,布置喽啰到会场捣乱,发表“打倒西山会议”的演说。会后游行,队伍行至复成桥,枪声大作,击毙四人,伤二十余人,开枪者逃之夭夭。陈果夫的走卒立即抓住这件事,在各地发动反对“一一•;二二惨案”运动,指控此次惨案是江苏省党部常委、西山派分子葛健时一手策划的,要求惩办凶手葛健时。又借题发挥,把矛头指向西山派,并把它推上被告席。西山派忙于应付所受到的控告,气焰顿消。蒋介石利用这件事,剥夺了西山派的一切发言权。

  梁山舟学士尝南归。将渡河,河督某公留住署中。学士屡欲行,某公盛言水势甚大,宜稍待。学士不得已诺之。然住斋中,甚苦寂无聊。偶睹架上佳纸名笺,罗列甚富,案头笔砚,亦颇精良,遂日以写字消遣。忽忽将纸用馨,主人始出。言:“水势稍减,可以逞渡,已为具舟楫矣。”梁拱手称谢,将议行。忽主人顾架上纸,问仆曰:“此间纸皆何往?”仆惶惊若不能置辩。梁乃白实己所书,因指案头书示之。主人曰:“吾此纸特使人至南中购求,供己临池之需。不意乃为汝用去,奈何?”梁默然而别。既而忆此公为京官时,尝托人求书不允,故为此以报。其言水涨水浅,咸饰词也。

  1927年12月11日,共产党在张太雷、叶剑英等人的领导下,发动了广州起义。这下子,李济深、李宗仁、吴稚晖等人又利用这件事,再次向汪精卫发起联合进攻。蒋介石看到了这是驱逐汪精卫的绝好机会。

  上次,蒋介石用得着汪精卫,为他解了围,这一次已用不着他了。于是,蒋介石决定用两面派的手段来对待他。汪精卫为反驳诬称他为共产党,拼命进行了反击,但终究抵挡不住,被迫躲进医院,称病谢客。蒋介石看到汪已陷入重围,就故意出来解围。汪精卫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也致电李福林,服从蒋令协力讨共。于是,在蒋、汪的导演下,各军阀奋力向广州反扑,掀起了反苏反共的恶浪。

  但这并未减轻汪的压力,吴稚晖等人反诬汪反共是“苦肉计”。南京政府监察委员邓泽如等提出了“查办汪派集团案”。白崇禧甚至找杜月笙及法国领事帮忙,企图秘密杀害汪精卫。遭拒绝后,白又亲自布置。这时,蒋介石看到驱汪时机已到,便以十分“关切”的姿态“劝告”汪精卫,为了安全起见暂时离开上海。汪精卫无奈只好出走欧洲。

  对于胡汉民,蒋介石对付得也很巧妙。12月31日,监委邓泽如、古应芬等,将查办汪派集团的提案报到南京政府。蒋介石这时有意拖延,袒护汪派。这激怒了与汪派势不两立的胡汉民。他们认为蒋反复无常,偏袒与共匪有来往的人,无法与他合作,表示拒绝参加即将召开的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1928年1月25日胡汉民、孙科等人,以出国考察为名,离开上海去西洋远游。

  国民党中与蒋介石一样有可能问鼎国民党领袖的人就这样都被赶走了,蒋介石自然而然地成了唯一的候选人。

  西山会议派、胡汉民和汪精卫都是与蒋介石争权的对手,如果不把他们搞掉,就匆忙出山,必会陷入下野前的矛盾重重的窘况。而蒋介石正是分化他们,利用对手打击对手,开始了除掉对手的行动。

  把对手分而治之

  在对局的激烈斗争中,对手的势力有时大于自己,在这种局面下,硬拼往往是拿鸡蛋去碰石头,是要吃亏的。此时,天下的做局者们,对这种形势是如何应付的呢?他们想出了分而治之的策略。正如那个著名的折筷子的故事,就是非常形象的比喻。把对手阵营拆成一块一块的,然后一口一口吃掉。而对手阵营是否可以如愿地被拆散呢?且看春秋时晏的策略。

  春秋时的晏子博学多才,聪明机智,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为齐国的富强做了很多事。齐景公提拔晏子做了相国。当时齐国有三个大力士,一个叫公孙捷,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他们因为勇猛异常,被齐景公宠爱,晏子遇到这三个人总是恭恭敬敬地快步走过去。可是这三个人每当见晏子走过来,往往坐在那里连站都不站起来,根本不把晏子放在眼里,仗着齐景公的宠爱为所欲为。当时,齐国的田氏,势力越来越大,他联合国内几家大贵族,打败了掌握实权的荣氏和高氏,威望越来越高,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田开疆正属于田氏一族,晏子很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危害国家,想把他们除掉,又怕国君不听,反倒坏了事。于是心里暗暗拿定了主意:用计谋除掉他们。而晏子设的什么局能把铁板一块的“三杰”解决掉呢?

  晏子的局是这样的。一天,鲁昭公来齐国访问。齐景公设宴招待他们。鲁国是叔孙恪执行礼仪,齐国是晏子执行礼仪。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佩剑立于堂下,态度十分傲慢。正当两位国君喝得半醉的时候,晏子说:“园中的金桃已经熟了,摘几个来请二位国君尝尝新吧!”齐景公传令派人去摘。晏子说:“金桃很难得,我应当亲自去搞。”不一会儿,晏子领着园吏,端着玉盘献上六核桃子。景公问:“就结这几个吗?”晏子说:“还有几个,没太熟,只摘了这六个。”说完就恭恭敬敬地献给鲁昭公、齐景公每人一个金桃。鲁昭公边吃边夸金桃味道甘美,齐景公说这金桃不易得到,叔孙大夫天下闻名,应该吃一个。”叔孙恪说:“我哪里赶得上晏相国呢!这个桃应当请相国吃。”齐景公说:“既然叔孙大夫推让相国,就请你们二位每人吃一个金桃吧!”两位大臣谢过景公。晏子说:“盘中还剩下两个金桃,请君王传令各位臣子,让他们都说一说自己的功劳,谁功劳大,就赏给谁吃。”齐景公说:“这样很好。”便传下令去。两个桃子,三个人,如何分?这就是矛盾了。铁板一块的三杰入了套。

  果然,第一个入套的是公孙捷,他走了过来,得意洋洋地说:“我曾跟着主公上山打猎,忽然一只吊睛大虎向主公扑来,我用尽全力将老虎打死,救了主公性命,如此大功,还不该吃个桃吗?”晏子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应该吃一个桃。”公孙捷接过桃子就走。

  听到这话,第二个入套的古冶子喊道:“打死一只虎有什么稀奇!我护送主公过黄河的时候,有一只鼋咬住了主公的马腿,一下子就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我跳到河里把鼋杀死了,救了主公,像这样大的功劳,该不该吃个桃?”景公说:“那时候黄河波涛汹涌,要不是将军除鼋斩怪,我的命就保不住了。这是盖世奇功,理应吃个桃。”晏子急忙送给古冶子一个金桃。

  此时,第三个入套的田开疆眼看金桃分完了,急得跳起来大喊:“我曾奉命讨伐徐国,杀了他们主将,抓了五百多俘虏,吓得徐国国君称臣纳贡,邻近几个小国也纷纷归附咱们齐国,这样的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桃子吗?”晏子忙说:“田将军的功劳比公孙将军和古冶将军大十倍,可是金桃已经分完,请喝一杯酒吧!等树上的金桃熟了,先请您吃。”齐景公也说:“你的功劳最大,可惜说晚了。”田开疆手按剑把,气呼呼地说:“杀鼋打虎有什么了不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