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右归丸治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意在温壮元阳。两方均以熟地为君,左归
丸佐以龟鹿胶、牛夕引药下行,以达补髓填精益阴之旨;右归丸以桂附八
味之旨,而配以当归养血,取其“补中有动,行中有补”(按当归功能养
血、活血),益火以涵阴。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熟地是张景岳最为重视的药物。他认为该药阴中
有阳,可以大补血衰,滋培肾水,为补血要药。左、右归饮,左、右归丸
都以熟地为主药,这是因为它和人参补气有一阴一阳相为表里的作用,此
外,凡真阴亏损,阴虚神散及阴虚火升,阴虚燥动,阴虚刚急,阴虚而水
邪泛滥,阴虚而真气散失者,熟地具有缓、降、聚、静的功能。如阴虚精
血俱损,熟地还有温厚肠胃的作用,如和散剂在一起,它有发汗的作用,
所谓“以汗化于血,无阴不作汗”。重用熟地和与其他温剂在一起服用,
还有回阳作用等。张景岳归纳熟地作用如此之广,所以喜使用熟地,因而
人们对他有“张熟地”之称。
金、元、明各代是我国医学理论相当发展的时代,各家学说纷纭,张
景岳的命门阴阳论述了他对各家的不同见解。他认为刘完素阐发的“火”、
“热”学说,治病以寒凉药物为主,有“不辨虚实,不察盛衰,悉以实火
言病”的缺点。他指出,如果疾病确属“实火”,固宜治以寒凉;假如元
气已虚,仍旧施用寒凉药物,则必然致人于死地。同时,一般而论,虚火
疾病每多于实火疾病,提倡寒凉药物不免要伤害命门元气,这是违背“阴
平阳秘”原则的。对于朱震亨“阳有余,阴不足”之说。张景岳认为:“丹
溪但知精血皆属阴,故曰阴常不足,而不知所以生精血者,先由此阳气,
倘精血之不足,又安能阳气之有余?”在这里,张景岳依据他对命门阴阳
的认识,以为精血之所以生,是由于人体的阳气充实和旺盛,如果精血不
足,阳气虚弱的结果,而绝不是阳气有余所产生的现象。此外,张景岳还
指出朱震亨所论“凡动皆属火”,“火起于妄,煎熬真阴”的观点是错误
的,因此“滋阴降火”之说不能成立。
张景岳对李杲所倡“脾胃为养生之本”也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虽然承
认脾胃的重要,但是他更强调命门的作用,并把命门与脾胃认为是先天与
后天的相需关系。他说:“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先天),人之既生,
由乎水谷之养(后天)。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表明脾胃
为水谷之海,须有先天的培育,命门为精血之海,必须有后天的资养。
他还指出:“脾胃以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命门之阳气在下,正
为脾胃之母”。故人体消长盈亏,“脾胃之化”与“饮食之能与不能”都
与元阳之气有着密切关系。故又称:“先天真一之气。。自下而生,与后
天胃气相接而化,此实生生之本也。”因此,张景岳认为:照顾命门水火,
比加强脾胃更为重要。所谓“花萼之荣在根底,釜灶之用在柴薪”。可说
明命门与脾胃的关系。
张景岳对明代薛己所倡命门学说主张用张仲景八味丸和钱乙六味丸,
也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二方茯苓、泽泻渗利太过,未免减去补力,奏功
为难。
综观上述,张景岳医学理论是建立在《内经》及前人学说基础上的,
具有明显创新特色,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但是也有一些医家,
如清姚球托名叶天士所著的《景岳全书发挥》、陈修园所著的《景岳新方
砭》、章虚谷著的《医门棒喝》等,认为张景岳学说有忽略六气之邪,以
及用药偏涉温补之不足。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张景岳:类经,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
'2'(明)张景岳:类经图翼,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
'3'(明)张景岳:类经附翼,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
'4'(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上海卫生出版社影印,1958。
'5'(明)张景岳:质疑录,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研究文献
'6'(清)黄宗羲:南雷文集,四部丛刊初编,1929。
'7'(清)叶桂:景岳全书发挥,千顷堂石印本,1936。
屠本■。。
刘昌芝
屠本■字田叔,号豳叟。浙江鄞县(今宁波)人。生卒年不详,主
要活动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 年)。海洋动物学、植物学。
屠本■出身于书香门第。曾以父荫任太常寺典薄、礼部郎中、两淮运
司同知,后移福建任盐运司同知。他鄙视名利,廉洁自持,好读书,到老
仍勤学不辍。屠本■曾说:“吾于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欠身以当枕■,
愁及以当鼓吹。”
明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中国有一些
知识分子,由于深入实际考察和研究,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较重大的成就。
屠本■就是其中之一。他通过调查研究,著有《闽中海错疏》、《海味索
引》、《闽中荔枝谱》、《野菜笺》、《离骚草木疏补》等书。内容涉及
植物、动物、园艺等广阔领域。
《闽中海错疏》主要记载福建沿海一带的海产动物,是中国较早的海
产动物志。有《艺海珠尘》本、《学津讨源》本、《珠丛别录》本、《明
辨斋》本、《丛书集成》本,福建省图书馆藏有《万历刻本》,《海味索
引》记载海产动物16 种,它是作者为订正张九峻为海味作赞、颂、铭、解
16 品中的错误而作的,内容不及《闽中海错疏》所记的丰富,有《说郛续
本》。《野菜笺》1 卷,记载屠本■家乡四明(今浙江宁波)的野生植物。
《闽中荔枝谱》见《千顷堂书目》著录,作8 卷。此书也是屠本■在福建
做官时写的,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藏有此书的万历二十五年(1597)刻本,
其书名是《闽中荔枝通谱》,全书为4 卷,并附蔡襄《荔枝谱》1 卷,徐
■《荔枝谱》3 卷,合为8 卷。《闽中荔枝谱》主要记载福建地区荔枝品
种、习性以及栽培和加工等。
屠本■的代表著《闽中海错疏》是作者入闽之后,应太常少卿余寅之
请撰写的,成书于明万历丙申(1596)。全书分为3 卷,上、中两卷为鳞
部,下卷为介部,又有自序和附录各一篇。此书共记载福建沿海海产动物
200 多种(包括少数淡水种类),以海产经济鱼类为主,有中国著名的大
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4 大海产珍品,以及驰名的对虾、鲥、鳓、■
(中华青鳞鱼)等海产动物。《闽中海错疏》记载的鱼类除同种异名外,
计有鲫鱼、真鲷、方头鱼、鲻鱼等80 多种,分别属于鲤科、鲷科、鲳科
40 个科,及鲤形目、鲈形目、鲻形目等20 个目。所记载的两栖类动物有
蟾蜍(黑眶蟾蜍)、雨蛙(中国雨蛙)、虾蟆(泽蛙)、水鸡(虎纹蛙)、
石鳞(棘胸蛙)、黄■(沼蛙)等10 种,分属于蟾蜍科、雨蛙科、蛙科3
科。此外,还记有软体动物的贝类,节肢动物的虾类,以及少数龟、鳖等,
还有福建常见的外省海产燕窝、海粉等。应该指出的是,书中有些记载是
前人不曾提到的。如“海胆”一名,过去曾被认为来自日本,其实日本是
引自此书。■(一种名贵的金色小沙丁鱼),明以前不见于记载,屠本■
却对它作了描述。福建地处浙粤之间,有些海产动物是相似的,所以屠本
■对福建海产动物的描述,多用浙东沿海所产的加以比较,因此,《闽中
海错疏》可视为中国早期的海产动物志或海产动物专著。屠本■通过对海
产动物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海洋动物形态生态知识。例如,他形象地描述
方头(方头鱼)头略呈方形;虎鲨(狭纹虎鲨)头目凹而身有虎纹的形态
特点;对过腊(真鲷)、珠蚶(橄榄蚶)、丝蚶(结蚶)等海产动物形态
的描述也很具体。根据所描述的特点可以鉴定到种。与福建地区现生种类
基本相符。在生态习性方面,屠本■明确记载了泥螺的生长、繁殖情况,
“春三月初生,极细如米,壳软,味美。至四月初旬稍大,至五月肉大,
脂膏满腹。以梅雨中取者为梅螺,可久藏,酒浸一两宿,膏溢壳外,莹若
水晶。秋月取者,肉硬膏少,味不及春”。据张玺说,这种贝类动物7—9
月产卵,秋后所采是产过卵的个体,所以肉硬膏少,味不及春。当年孵出
的螺个体小,肉眼不易看见,第二年春季长到谷粒大小,到5—6 月开始繁
殖。从屠本■对泥螺自然繁殖的描述来看,反映出他对泥螺的生态习性已
有清晰的认识。他还观察到■鱼(棱鲻)在深冬时卵巢和精巢充满腹腔,
以及性腺成熟和产卵。到春天■鱼排精产卵后,即体瘦而无味。这种对■
鱼生殖期的认识,在养鲻业上有参考价值。对过腊的食性、冬季入港和第
二年春天出海的洄游规律的记载和认识,与现今福建地区过腊的渔期相
合。书中对某些海产动物的内部器官也有叙述。如指出“■鱼腹内有黄褐
色质(肝脏),有卵黄,有黑如乌■墨(墨囊),有白粒如大麦(卵)”。
以上都说明在16 世纪时,中国人对海洋动物的观察和认识已达到较高的水
平。
明代淡水养殖业已相当发达,在《闽中海错疏》中也包含一些有关的
资料。如记载肉食性的鳢鱼(即乌鱼)时说:“凡鳢一尾,入人家池塘,
食小鱼殆尽,人每恶而逐之。”指出在池塘放养鱼之前必须清除池塘中的
乌鱼。书中还介绍了福建地区饲养草鱼和鲢鱼的方法:农历二月从鱼苗养
起,先到小池,稍长后移到“■塘”,到一尺左右再移到广池,用青草喂
养,九月起水。随着鱼的成长而更换鱼池,当年可从鱼苗养成商品鱼。草、
鲢混养时,鳢鱼必须清除的经验,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也反映了明代
池塘养鱼的进步。
屠本■在《闽中海错疏》中将性状相近的种类放在一起,例如,把棘
鬣(真鲷)、赤鬃(黄鲷)、方头(方头鱼)、乌颊(黑鲷)、鲂等连续
排列,虾蟆(泽蛙)、蟾蜍(黑眶蟾蜍)、雨蛙(中国雨蛙)、石鳞(棘
胸蛙)、青■(黑斑蛙)等连续排列,等等。以上分别相当于现代动物分
类上的鱼类、两栖类。屠本■又把大类中性状更接近的水生动物排列在一
起。例如,在鱼类中,把银鱼(尖头银鱼)、面条(白肌银鱼)、浆(短
尾新银鱼)排列在一起,现在知道它们属于银鱼科;在两栖类中,把石鳞、
青■、黄■(沼蛙)、水鸡等排列在一起,现在知道它们都属于蛙科。屠
本■把海产动物分成不同的大类,在大类中再分小类,这种排列方法在一
定程度上揭示了动物的自然类群,反映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由此可见
这位16 世纪的中国生物学家已向自然分类方向迈出了一步。这些不同的大
类和小类,相当于现代生物学中的科属各阶元,其中包含着科和属甚至种
的概念。而同时代的欧洲博物学家,对动物名的记述是按拉丁字母顺序排
列,或按药用的性质和用途来分类的,还看不到自然分类的端倪。显然,
屠本■在《闽中海错疏》中采用的动物分类法,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在明以前,中国的动物学知识主要散见于医药学、农学著作中,还没
有形成一门独立的、系统的科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屠本■能写出一
部含有自然分类概念的海产动物志或海产专著,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最早
的,它在生物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海味索引》1 卷是屠本■为订正前人的错误而作的。例如,书中指
出鲤鱼和黄鱼是两种不同的鱼类,将它们视为一种鱼类是错误的。又说青
瘠鱼不是青鲫鱼。“江瑶柱为蟹类皆信伪传”。石■又名佛手蚶,不是蛤
而是蚶类。这些纠谬正误的工作,为研究我国海洋动物和开发海洋资源,
提供了可贵的科学史料。
除动物学方面的成就外,屠本■在植物学方面也做过一些调查研究,
著有《野菜笺》一书。此书是以文学小品形式写的,记载了他的家乡鄞县
常见的野生植物22 种。如描述植物形态,说百合“似莲有根如蒜”;又“甬
芋青青,田芋软,田家籍作凶年饭”,基本上反映了芋的形态和备荒的用
途。关于植物的生活习性,屠本■写道:“四明有菜名雪里■(蕻),头
昔蓄珍莫比雪深,诸菜冻欲死,此菜青青蕻尤美。”雪里蕻是芥菜类中叶
用芥菜的一个变种,叶色绿,耐寒力强,在南方冬季具有露地越冬的习性,
记载与实际情况相符。“香椿生无花,叶娇枝嫩成杈■”,“嚼之竟日香
齿牙”,并要在香椿开花前摘取其嫩芽,形象地描述了香椿的生长发育和
用途。还描述了落花生的生长情况和蔓生习性。对萱、薇、蕨、芫荽等野
生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用途也作了描述。
屠本■在海洋动物学和植物学上能有所成就,不是偶然的。首先他重
视调查研究,不以辑录古籍资料为主。因而他描述的动植物,多数能说明
其形态、生活习性等,使读者能辨认其种类。《四库全书提要》说它“辨
别名类,一览了然,颇有益于多识”,这一评价是公允的。其次以亲自观
察、调查为重点,取得直接的实物资料,故能辨别前人对动植物认识的谬
误,不以讹传讹。《海味索引》一书就最有力地反映了这一点。此外,屠
本■对前人的经验和知识颇为尊重,在《闽中海错疏》等著作中,引用了
许多前人有关动植物知识的文献,但他在吸取前人科学知识时是审慎的。
总之,屠本■在生物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屠本■撰,徐■补疏:闽中海错疏,《学津讨原》本,1805。
'2'(明)屠本■:海味索引,宛委山堂刻本,1647。
'3'(明)屠本■:野菜笺,宛委山堂刻本,1647。
'4'(明)曹溶:明人小传·第一册,稿本未刊(北京图书馆藏)。
研究文献
'5'陈桢等:关于中国生物学史,科学普及出版社,1958。
'6'刘昌芝:《闽中海错疏》中的鱼类研究,见《科技史文集》第4
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7'刘昌芝:我国现存最早的水产动物志——《闽中海错疏》,自然科
学史研究,1(1982),4,第333—338 页。
李之藻
韩琦
李之藻字振之,又字我存,号存园寄叟、凉庵居士。浙江杭州人。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生;崇祯三年(1630 年)卒。数学、天文学、
地理学。
李之藻,出身于武官家庭,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中举人,二十六
年成进士。历任南京工部营缮司员外郎、工部分司、开州知州、南京太仆
寺少卿、敕理河道工部郎中等职。
1604 年,始交传教士利玛窦(M.Ricci,1552—1610),得以阅览《坤
舆万国全图》,乃知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由此对西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李之藻首先刊刻了《坤舆万国全图》,并自撰序文,刻成后,印刷
多本,遍赠友人,在当时影响很大。此后近10 年间,他对西学(尤其是科
学方面)造诣日深。他与利玛窦、罗雅谷(J.Rho,1593—1638)等编译
的科学著作有:《浑盖通宪图说》、《圆容较义》、《经天该》、《同文
算指》、《历指》、《测量全义》、《比例规解》、《日躔表》等约10
种,使明代落后的数学、天文学转入一个新的时期。
《浑盖通宪图说》是他编译介绍的第一部西方科学著作,该书原本为
利玛窦之师C·克拉维乌斯(Clavius,1537—1612)的Astrolabium,主
要介绍星盘的原理。《同文算指》主要是根据丁先生的《实用算术概论》
(Epitome arithmeticae Practicae,1585)与程大位的《算法统宗》编
成的,这是介绍欧洲笔算的第一部著作,对后世算术有一定的影响。它分
“前编”、“通编”、“别编”三部分。“前编”主要论述整数和分数的
四则运算;“通编”涉及比例、盈不足、级数、多元一次方程组、开方与
带从开平方等;“别编”只有截圆弦算一节,有抄本传世。《同文算指》
介绍的笔算,与现今的算法十分相近,清代人对它比较重视。李之藻还与
徐光启、罗雅谷合译了《比例规解》,据研究,这本书是根据伽利略
(Galileo)的著作译成的。
《寰有诠》是他与葡萄牙耶稣会士傅■际(F.Furtado,1587—1653)
合译的,据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的教材“mentarii co…llegiiconimbricensis S.I,inqvatvorlibrosdecoeloaristotelisstagiritae”。。
一书译成,这是亚里士多德《论天》一书的注释本,内容涉及西方宗教与
宇宙论,也介绍一些新的天文发现。还提到了C.哥伦布(Columbus)发
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