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炼丹家们最初不能区分氧化汞与硫化汞,两者常被混淆,而统称为“丹”、
“还丹”或“丹砂”。陶弘景指出这种“汞粉”最能去虱,这是将氧化汞
作为杀虫药物的先声。陶弘景还对人工炼制的水银和天然产的水银作了区
别,并且指出:水银“甚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这里明
确提到了金银汞齐的性质以及它们在镀金镀银上的用途。
在炼丹术中,铅也是重要的原料。陶弘景说:铅丹“即今熬铅所作黄
丹也,画用者,俗方亦稀用,惟仙经涂丹釜所须。云化成九光丹者,当谓
九光丹以为釜尔,无别变炼法”。这里明确指出丹釜须涂铅丹,其作用是
在高温下分解放出氧气,以利于氧化汞等丹药的生成。陶弘景还说:粉锡
“即今化铅所作胡粉也。。。而谓之粉锡,事与经乖”。中国古代有不少
医药学家铅锡不辨,但陶弘景从炼丹实践中得出了关于铅化学极为正确的
知识。
陶弘景对黄白术也很有研究,他不仅主张服食真正的金屑和银屑,而
且对服食药金、药银也很重视。他指出:雄黄“炼服之法皆在仙经中,以
铜为金亦出黄白术中”。这是关于黄白术中以雄黄点铜为砷黄铜的记载。
他还说:空青“又以合丹,成则化铅为金矣”;曾青“化金之法,事同空
青”;石硫黄“仙经颇用之,所化奇物并是黄白术及合丹法”;■石“丹
方及黄白术多用之”;磁石“仙经丹方,黄白术中多用之。”至于雌黄,
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到它在黄白术中的用途,但他说:雌黄“仙经无单服法,
惟以合丹砂、雄黄共飞炼为丹尔。金精是雌黄,铜精是空青,而服空青反
胜于雌黄,其义难了”。这说明他认为雌黄既可以与丹砂、雄黄一起飞炼
为丹来服饵,也可以直接服饵“雌黄”,因为“雌黄”是金精。
陶弘景对水法炼丹也作过深入的研究。硝石是古代水法炼丹的重要原
料,对此,他记载说,硝石“仙经多用此消化诸石,今无正识别此者,。。
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消大同小异,■■如握盐雪不冰,强烧之,
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消,云是真消石也。。。化消石法在《三
十六水方》中”。这实际上就是现代化学上钾盐的火焰分析法。陶弘景的
这一段文字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载。文中所说的《三十六水
方》可能指西汉古丹经《三十六水法》,也可能指陶弘景本人撰的《服云
母诸石消化三十六水法》。关于水法炼铜,陶弘景说,矾石“其黄黑者名
鸡屎矾,不入药,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若酒中,涂铁,皆作铜色,外
虽铜色,内质不变。仙经单饵之丹方亦用”。这种“鸡屎矾”中显然含有
铜盐,这样才会发生铁对铜盐的置换反应。陶弘景的这一发现可能受到汉
代《三十六水法》中第一个方子(矾石水方)的启示。
陶弘景对于某些化学变化现象的观察较前人更为细致,叙述得更清
楚。例如他正确地记述了石灰的制法和化学作用,他说:“今近山生石,
青白色,作灶烧竟,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末矣。”
由于炼丹时,丹炉上须植刀或剑,并悬镜,所以中国古代炼丹家都很
重视冶铸技术的研究和革新。陶弘景也是一个锻炼刀剑的专家,曾著有《剑
经》一书。今本《古今刀剑录》题为陶弘景撰,但《四库全书总目》疑有
后人窜作。据《梁书》本传记载,梁大通(公元529—534 年)初,陶弘景“又
献二刀于高祖(梁武帝),其一名善胜,一名威胜,并为佳宝”。陶弘景在
《本草经集注》里提到,以白青炼制“铜剑之法,具在《九元子术》中”。
九元子也是古代一位著名炼丹家。陶弘景所炼的剑大概是铜制的,而刀可
能是钢制的。他在《本草经集注》里还说过:“钢铁是杂炼生■作刀镰者。”
这是最早明确记载用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即灌钢)的文献资料。梁元帝萧
绎在《金楼子·终制篇》中说,他要求在死后,带“陶华阳剑一口以自随”,
可见陶弘景炼制的刀剑在当时是很闻名的,同时也说明陶弘景对中国冶金
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除上述在化学、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外,陶弘景在天文历算和地理学方
面也是有贡献的。他曾经制做浑天象一台,高三尺左右,地居中央,天转
而地不动,无论二十八宿度数,七曜行道昏明,中星见伏早晚,以机转动,
都与天相会合;他曾检校 50 家的历书异同,起自三皇,至《汲冢竹书》
为止,撰成《帝代年历》5 卷。他“以算推知汉熹平三年丁丑冬至,加时
在日中,而天实以乙亥冬至,加时在夜半。凡差三十八刻,是汉历后天二
日十二刻也”。后来隋朝修历博士姚长谦也采用陶弘景的这本书来作《帝
历年纪》。可见《帝代年历》一书,在天文历算方面有它独特的贡献。此
外,陶弘景还著有《天文星经》5 卷、《天仪说要》1 卷、《象历》1 卷、
《七曜新旧术》2 卷。所有这些著作,都说明他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天文历
算学家。清末黄钟骏撰《畴人传四编》,其中补入陶弘景,这是有充分根
据的。在地理学方面,史称陶弘景通晓山川地理、方图产物。他著有《古
今州郡记》3 卷,并造《西域图》1 张,可见他不仅研究古今行政区域的沿
革,而且留心西域地理。
如上所述,陶弘景不仅是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大师,而且是著名的科学
家。他之所以在医药学、化学甚至天文、地理等领域取得这样大的成就,
一方面应该归因于他的宗教追求,另一方面是与他孜孜不倦的努力分不开
的。他那种“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的治学精神和不慕名利的品质,是值
得我们学习的。
文献
原始文献
'1'(南朝)陶弘景:华阳陶隐居集,《正统道藏》第726 册,涵芬楼影
印,1926。
'2'(南朝)陶弘景:真诰,《正统道藏》第 637—640 册,涵芬楼影印,
1926。
'3'(南朝)陶弘景:养生延命录,《正统道藏》第571 册,涵芬楼影印,
1926。研究文献
'4'汤一介:为道教建立神仙谱系和传授历史的思想家陶弘景,见《魏
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第十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5'王明:论陶弘景,见《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上编,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84。
'6'丁贻庄:陶弘景炼丹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第53 页。
'7'薛愚主编:中国药学史料,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郦道元
杨文衡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生年不详;北魏孝
昌三年(公元527 年)十月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潼)。地理学。
郦道元出身于官僚世家,曾祖父、祖父均为太守,父亲任刺史、尚书
右丞等职。他的童年、少年时代正是父亲郦范再任青州刺史的时候,故“总
角之年,侍节东州”。父亲死后,郦道元袭爵永宁侯,按惯例降为伯,任
尚书主客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 年),郦道元随孝文帝北巡,视察北边
四个军事重镇怀荒(今河北张北以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抚冥(今
内蒙古四王子旗东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南)。太和十九年(公元495
年),北魏都城从平城(今大同)迁到洛阳。他由李彪举荐任治书侍御史。景
明中(公元500—503 年),郦道元任冀州镇东府(今河北冀县)长史,以长史
行州事3 年,为政严格,依法办事,奸盗畏惧,逃往他境。景明末,郦道
元调任颍川太守,这里是与南朝交错的边缘地带,民族杂居,各种矛盾交
织在一起,是一个政治上、军事上很敏感的地区。郦道元为了使颍川有一
个和平安宁的环境,对那些反抗北魏政权的势力实行高压政策,派军队镇
压。永平中(公元508—511 年),郦道元为鲁阳(今河南鲁山)太守,他创办
文教事业,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延昌末年(公元515 年),郦道元为东荆
州刺史,这里民族杂居,南北政权交错,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为了巩固北
魏在这里的统治,郦道元不得不“威猛为政,如在冀州”。结果引起边民
不满,向皇帝告状,指控他太刻峻。神龟元年(公元518 年)被免官返京。
返京后,郦道元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专门从事《水经注》的撰写,经过七八
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杰出的地理名著。正光五年(公元524 年),郦
道元为河南尹。孝昌元年(公元525 年),郦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
节度诸军,打退南朝梁人的进攻,从而稳定了北魏在南方的军事局势。回
京后,被授于安南将军、御史中尉。孝昌三年,郦道元根据广大吏民的意
见,决心为众人除害,把与汝南王元悦狼狈为奸的男娼丘念逮捕入狱。元
悦向当政的灵太后求情,太后下令赦免丘念,郦道元拒不受命,依法杀了
丘念,并上书弹劾元悦。对此,元悦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与侍中城阳王
元徽合谋,故意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视察反状已露的雍州刺史萧宝夤的辖
区,借萧之手杀郦道元。十月,郦道元西入关中,来到阴盘驿亭时,即被
萧宝夤的部下围攻。亭在冈上,缺水,打井10 余丈仍无水。跟随他的士兵
因缺水失去防御能力,“贼遂逾墙而入”,将郦道元和弟弟以及两个儿子
杀死。
郦道元一生的主要著作有《水经注》40 卷、《本志》 13 篇和《七聘》
诸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水经注》一种。
郦道元从小热爱祖国山川,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看了许多古代地
理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
理志》、《水经》等,觉得这些地理著作记载的内容都不够周详和完备。
他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与古代地理著作对照,发现地理现象随时间的流
逝而变化发展。上古的情况已很渺茫,因为部族的迁徙,城市的衰亡,河
道的变迁,名称的更异,都是十分复杂的。如果不把这些变化了的地理现
象及时记录下来,后人就无法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为此,他决定以
《水经》为蓝本,替它作注。孝昌元年前后,完成了《水经注》40 卷。为
了写好《水经注》,郦道元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调
查当地的地理、历史,掌握第一手资料。足迹所至,必访渎搜渠,历山涉
水。同时收集各地史志,博览群书。由于郦道元作了充分的准备,因此,
《水经注》的内容异常丰富。它以水道为纲,将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
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古迹等,作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
从而达到“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的目的。这样一来,《水经注》在
内容和文字上都大大超过《水经》,河流数目由《水经》的137 条增加到
1252 条,文字则是《水经》的20 余倍,达到30 余万字,成为当时一部内
容空前丰富的地理巨著。它在地理学上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四项。
1.水文地理学成就
《水经注》讲的是陆地水文地理,全书记载大小河流1252 条,河流名
称有河、江、水、川、溪、渠、渎、沟、涧、伏流、峡、谷、瀑布等,并
按一定次序描述其发源、干流、支流、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流程、方向
以及水量的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等。在给河流命名时,它有一定的指
标,如河流的干支关系,长短大小,独流入海还是汇入大河等。如经水的
指标是:“水出山而流入海者”;枝水是:“引它水入于大水及海者”;
川水是:“出于地沟,流于大水及于海者”。在描述河流的发源时,不是
千篇一律,而是紧紧抓住各个河源的自然地理特点作仔细描述。例如卷九
《清水》、《沁水》和《淇水》三篇中,所记三条河流都发源于太行山麓
或黄土高原,但在郦道元的笔下,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河源类型。清水是
一条以山麓分布的诸陂散泉为水源的河流,“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
沁水是一条以山涧小溪为源流的河流,“三源奇注,迳泻一隍,又南会三
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淇水则是一条以山崖断层瀑布为
水源的河流,“水出山侧,颓波崩注,冲击横山,山上合下开,可减六七
十步,巨石磊■,交积隍涧,倾澜漭荡,势同雷转,激水散氛,暖若雾合”。
郦道元还对照地图和地方志,对汝水的发源地亲自进行了野外查勘,然后
写入注文。由此可见他对河源的重视。
关于黄河的流域范围和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郦道元大都引用历史文
献予以说明,少数是他亲自调查的结果。如黄河支流白鹿渊水“南北三百
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其水冬清而夏浊,停而不流,若夏水洪泛,
水深五丈,方乃通注”。这是郦道元调查以后的记录。
《水经注》中有不少运河和农田水利的记载,把先秦、汉晋以来各地
泽渚、陂塘、堤堰的兴废情况作了较详细的陈述。以陂来说,共记载109
个陂,较著名的水利工程有28 项,其中像都江堰、白渠、龙首渠、成国渠、
灵积渠、郑国渠、六门碣等,都是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
《水经注》不仅记载有水河道,而且还注意记载无水旧河道。所记“今
无水”的旧河道约24 条,它可以为今天寻找地下水提供线索。《水经注》
记载的洪水,不仅有当时的,也有历史上的。这些历史水文资料是郦道元
经过实地考察收集的,非常宝贵。比如谷水在魏太和四年(公元480 年)发
大水,“暴水流高三丈”。郦道元进一步考察后,发现谷水千金■的石人
记载了“太始七年(公元361 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迸瀑,出常流上三丈”。
在伊阙左壁上,也发现了测水石铭上的记录:“黄初四年(公元223 年)六
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齐此已下。”
郦道元非常重视收集历代河水和泉水颜色的资料。水色不同,反映河
水所含物质有差异。黄河水色黄浊,因为水中含黄泥多,达到“一石水六
斗泥”的程度。黄河、渭水的水色有时变赤,可能是水里含有大量氧化铁。
有的河水呈黑色,有的呈绿色,而庐陵郡(今江西吉水)南城中有一口井,
“其水色半青半黄,黄者如灰汁,取作饮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
《水经注》共记伏流30 余处,其名称有时称伏流,有时称潜水,有时
称重源。但对黄河重源说的传播,对济水三伏三见的讹传,则是《水经注》
的不足。所记30 余处伏流,大部分是可靠的。郦道元还把有些伏流周围的
岩溶地貌作一番描述。有的伏流,他还记有长度,使之更有参考价值。
对我国北方河流的冰期,《水经注》也有记载。如黄河孟津河段的冰
层厚度是:“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
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
《水经注》记载的湖泊类型名称有14 个,即湖、泽、海、坑、陂、浦、
渊、潭、池、薮、渚、塘、淀、沼等。其中有非排水湖,如蒲昌海(今罗布
泊)、卑禾羌海(今青海湖)等;有排水湖,如彭蠡泽(今鄱阳湖)、洞庭湖、
叶榆泽(今云南洱海)等;有的是人工湖,如芍陂、长湖等。有的湖泊记载
了面积大小,大的如洞庭湖“湖水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小
的如华池“池方三百六十步”。《水经注》记载的湖泊,还反映了分布不
均的特点。如广大的朔北地区只有屠申泽这样一个较大的湖泊;而在河南
汝河流域的平舆县,安徽淮河流域的新息县则湖泊分布比较稠密,有湖陂
27 处。《水经注》中记载的湖泊,有一些是季节湖,如黄河三角洲上的马
常坑,“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乱河枝流而入于海。。河盛则通津委
海,水耗则微涓绝流”。《水经注》中还记载了许多沿海的泻湖,如“温
水”的卢容浦、朱吾浦、四会浦、寿冷浦、温公浦等。在这些浦中,有的
两军可以船舰作战,浦内还可以遇到大风浪,足见这些浦面积很大,非陂
湖可比。据法国汉学家L.鄂卢梭(Anuouseau)考证,上述浦的位置均在今
越南顺化到广治沿海一带。
郦道元还多次记载排水湖泊与河流之间密切的水文关系,表明湖泊可
以调节河流水量。洪水时,河流将洪水排入湖泊;旱季,湖泊又把湖水补
给河流。如“睢盛则北流入陂,陂溢则西北注于睢。出于■环,更相通注”,
“从陂。。漳泛则北注,泽盛则南播,津流上下,互相迳通”。
2.地质学、地貌学方面的成就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阐述的关于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见解,
在中国古代地质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通过长期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