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心血,做成坚如牛角的泥活字10 万多个,印成《泥版试印初编》等五部
书,他的泥活字现在尚存。1850 年,外国人在中国也试制过泥活字,证明
可行。
和雕板印刷比,活字印刷工艺简单,使用方便,工效高,用材省,因
此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是印刷技术史上一项重要的成就。毕■的发明比德
国谷腾堡发明铅活字要早400 多年,但在中国,由于活字印刷一次性投资
大,一套活字常常需要刻20 万个活字,一般人购置不起,活字印刷效果比
雕板印刷稍差,容易出错,加之其它的社会、技术条件,活字印刷在中国
远不如西方普遍,但毕■的首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文献
原始文献
'1'(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研究文献
'2'张秀民: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3'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钱乙
陶广正
钱乙字仲阳。郓州(今山东东平)人。约北宋明道无年(1032 年)生;
政和三年(1ll3 年)卒。中医学。
钱乙祖籍浙江钱塘,其曾祖■随吴越王北上,遂定居于郓州。其父颢(一
作颖)精于针灸之术,为人放达,喜欢豪饮交游。钱乙3 岁时,其父弃家出
走,东游海上,隐姓埋名而不复返。在此之前,其母早已去世,钱乙成了
孤儿。他的姑母吕氏十分怜悯他,收为养子。姑父吕君以医疗为职业,品
德高尚,给钱乙很好的教育。钱乙自幼跟随姑父读书学医。凡《内经》、
《难经》以下的医书无所不读,尤其对《本草》诸书的研究更为深刻。经
过10 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刚刚成年的钱乙医术已经比较高明,于是在家乡
悬壶行医。他医疗技术全面,尤以儿科见长,成为山东著名的儿科医生。
及姑母吕氏年老病笃,临终时告之以家世,钱乙悲恸非常,请求到东
海寻父。他不避艰险,渡海五六次,终于打听到父亲的下落,又过了好几
年才迎得父亲归乡。这时钱乙已经30 多岁。他的孝义行为使乡里父老友人
十分感佩,很多人为之落泪,并赋诗歌颂钱乙的孝行。7 年以后,其父寿
终,钱乙葬之以礼。他对待姑父,就像侍奉父亲一样。姑父无子,钱乙以
孝子礼服其丧。钱乙的医疗技术和道德品行更加驰名了。元丰年间(1078—1085)长公主女儿患病,众御医束手无策,召钱乙为之诊视,收到了良好
的效果,于是奏请神宗皇帝授翰林医学,赐绯。第二年皇子病■■,国医
不能疗,长公主推荐说“钱乙起草野而有异能”,于是召钱乙为皇子诊治。
钱乙投黄土汤,皇子的病很快就好了。神宗皇帝问道:黄土怎么就能治愈
皇子的疾病呢?钱乙回答说: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且众多医
家为皇子治病,即将治愈,而我刚好赶上收功就是了。神宗十分满意钱乙
的回答,于是提拔他为太医丞,赐紫衣和金鱼绶带。得到皇帝的赏识,钱
乙的名声为之大振,不论官宦人家还是庶民百姓,都争相延请钱乙为他们
治疗疾病,挽救了许许多多的内科、妇科和儿科危重病人。钱乙医学功底
丰厚,精通医学理论,即便是医界耆宿与他辩论也没人能难倒他。后因病
去职。及哲宗即位,重新征用复职。但过了几年,他再次称疾辞归,史书
记载说,由于钱乙自幼失去了父母的抚养,致使身体羸弱,周身疼痛,虽
经自身治疗,仍是未能根治,所以钱乙嗟叹地说:“我所患的病正是《内
经》所说的周痹呀,周痹入脏者死,难道我的寿命快完结了吗?”经过一
番思考之后又说:“我能将病由脏腑移到四肢。”于是自己配制药饵,早
晚服之。大约一月时间,左手足忽然拘挛,他高兴地说:“我成功了!”
又指引家人为他采多年茯苓服之。虽然左手足偏废,但其余皆坚悍,就像
没病的一样。此后退居里舍,孜孜不倦地读书,仍坐在榻上为人治病。病
者日聚于门,或扶携,或襁负,经常有百里之外来求诊的病人,钱乙都细
心诊治,疗效非常显著。晚年,周痹之疾逐渐增剧,而他嗜酒喜寒食的习
惯又不肯稍改,自知已无法挽救,于是召亲戚诀别,换上寿衣,等待气绝,
终年82 岁。
据徐春甫《古今医统》及《钱乙传》等史籍记载,钱乙著有《伤寒论
指微》5 卷、《婴孺论》百篇、《小儿方》 8 卷,只可惜早已失传。现存
《小儿药证直诀》(又名《小儿药证真诀》)是与钱乙同时而略晚的阎季忠
将钱乙有关小儿方论、医案收集起来加以整理而成的儿科专著,阎五六岁
时经常患惊痫、癖瘕等病,多次危殆都赖钱乙拯救。阎季忠作为病人亲身
体验到钱乙医术的高明,多受其益,所以他收集整理钱乙的方论医案不唯
理出自然,而且可靠可信。阎氏自乡间到汝海一直注意收集钱乙的杂方、
证论和医案等著作,“比于京师,复见别本,。。因得参校”。但正如阎
氏所说,钱乙名闻朝野,他的著作也就有很多人争相传抄,因而难免有杂
乱的地方。阎氏将这些“互有得失”的各种传本加以参校,编排先后次序,
删去重复,订正谬误,改易俚语,最后所成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儿科专著,也是唯一能够反映出钱乙学术思想及儿科成就的不朽
文献。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虽皆有儿科方面
的内容,但毕竟仅以少小为专章,未能形成儿科专著,宋以前的儿科专书
虽有《颅囟经》,却散佚已久,不可复见。钱乙精通数科,更以儿科见长。
他以《内经》理论为指导,继承前人的儿科成就与临床经验,每能融会贯
通多所发挥,《小儿药证直诀》则仅仅是他儿科成就的一部分而已。尽管
如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仍然给予它很高评价:“小儿经方,千古罕
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
生之功。”足见钱氏《小儿药证直诀》影响之深。
钱乙在儿科理论方面贡献很大。首先,他注重体质学说,强调小儿的
生理病理特点。钱乙在《颅囟经》“小儿纯阳”之说的启发下,认识到小
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在这
一思想指导下,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比如论小儿诸疳:
“小儿疳病、皆愚医之所坏病”,“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
耗损,渐令疳疲”。“故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
疳”。又如论腹胀:“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
则生热”。因此就造成了腹胀。以上二例,均可看出钱乙是如何结合小儿
生理特点认识疾病的。基于这种认识,钱乙对小儿疾病的治疗是十分谨慎
的。即使是运用补法,也不忘小儿脏腑“易虚易实”的特点,丝毫不敢孟
浪。如肺脏怯见唇色白,当补肺,所用阿胶散在补肺阴的同时又用牛蒡子、
马兜铃开宣肺气,以防止肺气壅塞。又如小儿肾虚,自当补肾;但小儿纯
阳,无烦益火,故将张仲景金匮肾气丸去附、桂而成六味丸。虽只去了两
味,其方义则大大不同了。钱乙将六味丸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即
是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化裁出来的。当然,这种灵活权变也是符合中医
理论体系中辨证论治的根本法则的。
在小儿望诊方面,虽然不如《内经》之详,但却有自己的特色,而且
能执简驭繁。其望面,以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
肾。其望目,赤者心热,淡红心虚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这些说
法是钱乙独到之处。其他如手足是否动摇,睡卧是仰是俯,睡时是上窜还
是下窜等,都作为特异性诊断的依据。看起来十分简单,临床上意义却大,
所以后世医家多崇信此法而沿用至今。
钱乙论小儿脉法说:“脉乱不治,气不和脉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
急,风浮,冷沉细。”小儿疾病单纯,更无情志抑郁,而以饮食及外感所
伤者为多见,最多再添上禀赋有强弱之分,便可以将小儿病囊括无遗了。
以上六种脉象正可以反映出上述病因所呈现出的各种脉象。可见,钱乙的
小儿脉法同样体现了小儿的病理特点。钱乙以《内经》五脏主病为依据,
总结出既具有小儿特点又符合临床实践的五脏所主疾病。例如:“心主惊、
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或作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肝主风,实则目
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湿则内生气。”
虽然简要,却仍分出虚实证候,使学者在辨证时能提纲挈领而又不失其准
绳。尤能体现五脏本身的生理特点,明确指出肾主虚而无实。这足以证明
钱乙对中医理论体系是十分精通的。将钱氏“五脏所主”与“五脏病”结
合起来一起分析,更能相互印证和补充,颇有相得益彰之感。由于钱乙抓
住了小儿五脏的生理特点及病变规律,所以能提出小儿脏腑辨证的纲领。
以脾病为例,钱乙仅用“困睡,泄泻、不思饮食”八个字便将脾病的特点、
脾脏常见病概括得很精当。钱乙总结出的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体系并不
局限于内伤杂病,同样也适于外感六淫诸疾。比如说外感火热有余,则心
阳太亢而多见身热、喜饮。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心热过甚则火炽风
生,引发肝风内动,所以钱乙在心病条下都有惊悸和手足动摇等证。钱乙
以五脏为纲进行五脏分证并不意味着分裂五脏之间的联系,相反,他极为
重视五脏间的相互影响。他在论肝病胜肺时指出:肝病发于秋令肺金当旺
之时,即为“肝强胜肺,肺怯不能胜肝,当补脾肺治肝。益脾者,母令子
实故也”。如此治法,不仅注重五脏间的联系,而且也注意到四时五行对
人体的影响。
钱乙对小儿惊痫、痘疹等疾病颇多创见。他将惊分成急惊、慢惊两类,
分别论述其病因、病机、病证、治法和方药。同时也指出了一些错误的治
法,提醒人们注意。他认为小儿急惊的根本原因在于热生于心,热甚则生
风发搐。也有因热痰客于心胃而成急惊的。慢惊则是由于病后或吐泻致使
脾胃虚损而造成的。急惊属阳盛阴虚,慢惊属阳虚;急惊宜凉泻,慢惊宜
温补。钱乙认识到麻疹、天花(痘疹)皆属天行,传染性强,治疗上自应快
疾。所用治痘方药皆寒凉■下之剂,如百祥圆、大黄圆、抱龙圆、玉露散、
惺惺圆等。这种治法虽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确已摆脱用热药治痘的旧习。
董汲在批评俗医治痘多用热药时,对钱乙的治法已经充分肯定。后来的朱
震亨在《格致余论》“痘疮陈氏方论”一文中对钱乙治痘方法亦有中肯的
评价。
钱乙因脏腑虚实而巧制补泻之方一向为人们所称颂。所制泻青丸(当
归、龙脑、川芎、山栀、大黄、羌活、防风)清肝热、疏风定搐,用以治疗
搐搦、脉洪实、目青直视、手寻衣领及乱捻物等证。导赤散(生地黄、生甘
草、木通、竹叶)清心与小肠之火热,治小儿合面而睡,上窜咬牙、目赤。
泻黄散(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泻脾胃之热兼以疏风,治小儿弄
舌、目黄。用益黄散(陈皮、丁香、诃子、青皮、甘草)理气健脾,治脾胃
虚弱或脾疳腹大身瘦。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粳米)泻肺热而
护胃阴,治疗小儿肺盛、气急喘嗽、上气、或胸满短气、或唇深红、或壮
热饮水、喘闷。诸如此类的方剂不仅与中医脏腑补泻的传统理论丝丝入扣、
君臣佐使巧运其中,而且轻灵剔透、不尚繁芜。又以青赤黄白本脏之色命
名更具特色。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方剂验之于临床每能获得显著疗效。因
此,钱乙脏腑补泻之法被后世奉为圭臬,其补泻之方也被后世医家所喜用。
钱乙的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无论对当时还是对后世影响都很大。阎季
忠对钱乙十分崇拜,私淑钱乙并整理了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他继承
钱乙的学说和医疗成果,自己也作了一篇《阎氏小儿方论》。钱乙的同乡
董汲也学钱乙学说,对小儿斑疹较有研究。所著《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其理论渊源即出于钱乙。辨证纲领与用药法度皆有钱氏风格。钱乙在董汲
书后作序时说:“比得告归,里中广川及之出方一卷示予,予开卷而惊叹
曰:是予平昔之所究心者,而子乃不言传而得之。予深嘉及之少年艺术之
精而又惬素所愿以受人者,于是辄书卷尾焉。”从这段话里也略可看出钱
乙对董汲的影响是很大的。后世医家继承钱乙学术思想的人很多。如南宋
的张元素,金元时的李杲、朱震亨,明代的薛铠、薛己父子及赵献可等。
张元素对钱乙脏腑辨证及五脏补泻诸方推崇倍至,常在临床中体现出来。
钱氏补肾学说以及由肾气丸化裁而成的六味丸为后世养阴学派提供了理论
依据。如李东垣所创益阴肾气丸,朱丹溪所创大补阴丸皆受钱乙六味丸的
启发,而薛立斋推崇六味丸并用它作为治疗肾阴亏损所致一切疾病的圣
药。赵养葵则把六味丸作为补命门真水的专剂等等。由此观之,有人认为
钱乙开滋阴派之先河确也不无道理。钱乙的脏腑辨证和五脏补泻诸方并不
仅限于小儿科,临床各科都在广泛应用。但是,钱乙只强调肾阴虚而不认
为小儿也会有肾阳虚,这不能不看作是他个人思想上的一种局限。尽管如
此,钱乙仍不失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儿科医学家。
文献
原始文献
'1'(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
研究文献
'2'赵璞珊:儿科学家钱乙,健康报,1964。1。18。
'3'静修:宋代名医钱乙与陈自明,福建中医药,4(1959),10,第31
页。
'4'钱今阳:钱乙传与画像,新中医药,9(1958),6,封底。
'5'李经纬:古代名医钱乙,中医杂志,1960,7,封三。
'6'马堪温:我国宋代杰出的儿科学家——钱乙,光明日报,
1978。7。22。
庞安时
蔡景峰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人。宋庆历二年(1042 年)
生;元符二年(1099 年)卒。中医学。
庞安时出身于世医家庭,父亲庞之庆为当地名医。他从小与医药接触,
喜爱医方。父亲也督促他继承家业。庞安时天资聪敏,读书常过目不忘。
年轻时即开始为人治病,效果甚好,一时求医者接踵不绝。他禀性豪放,
治愈病家多不收酬谢。不仅如此,还在家中设病床,为远道而来的病人调
治护理,亲自奉侍汤药,痊愈后才送其回家,表现出高尚的医德。
中年以后,庞安时突患耳聋,这使他陷入痛苦的境地。从此,专心读
书。他遍读医经医方,有《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皇甫谧的《针灸甲乙
经》等等,又到民间购买各种医书,并向亲友借来医书抄阅,终于,医术
更进一步。据载,他所治疗的病人,几乎百发百中,誉满天下。
庞安时的医术较为全面,尤其对伤寒病的研究成就突出。他对汉代张
仲景的《伤寒论》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个人多年的临证经验,写成《伤
寒总病论》,全书共六卷。他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及治疗进行综合研
究,在首卷中将六经证的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
阴证和两感证、三阴三阳传病证分节论述。如对太阳证的脉象、病象、传
变、预后以及治疗方药,做了简要的概括,共列出10 条经文,把太阳证都
囊括起来,而治疗方法则有桂枝汤、芍药甘草汤、甘草干■汤、调胃承气
汤、葛根黄芩汤几种及针刺法;阳明证条文14 条,治疗有大承气汤、麻黄
汤、桂枝汤、栀子香豉汤几种;少阳证条文12 条,治疗方子有白虎汤,小
柴胡汤、调胃承气汤三种;太阴证条文5 条,治疗有桂枝芍药汤、桔皮汤、
五苓茵陈汤、大承气汤;少阴证条文21 条,治疗有四逆散、猪肤汤、猪苓
汤、通脉四逆汤、半夏散、桔梗甘草汤、茱萸汤、黄连阿胶汤、麻黄附子
甘草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共10 种;厥阴证21 条,治疗有乌梅丸、干■甘
草汤、爪蒂散、茯苓甘草汤、麻黄升麻汤、干■黄芩汤、四逆汤、白虎汤
等8 种。这样,庞安时就用83 条文、34 个方子把张仲景在《伤寒论》中
所列的六经辨证和治疗概括起来,使读者一目了然。这是在张仲景伤寒原
著397 法、113 方基础上的概括,它把伤寒证的重点加以总结,使人便于
掌握伤寒病证的基本内容,是现存研究张仲景《伤寒论》较早较有影响的
专著之一,流传不衰,也是研究伤寒学说的重要著作。其次,他还把治疗
伤寒的方法总结出可发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