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证治要诀》12 卷。思恭以朱丹溪学说为本,集《内经》、《难经》、
《伤寒论》直至宋元名医22 家的学术经验,参以作者自己的心得,论述了
多种内科杂病兼及疮疡、妇科、五官科等病症诊治。书分诸中、诸伤等12
门,分门列证,先论病因,再述病源,辨证施治。于临证时检阅十分方便。
王肯堂《证治准绳》就是仿此而作。书中所载诊治经验,十分宝贵。如卷
八载:“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其病为重”。近人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细菌感染复发时,其小便会产生“气尿”,病情加
重。可见,如果在古代不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是不可能发现并详加描
述的。书中最早提出寒热发作有期是疟疾的主症,并与类似疾病相区别。
另撰《证治要诀类方》4 卷。胡■“序”说,“味其论断,出新意于法度
之中;推测病源,著奇见于理趣之极。观其随病加减之妙,不特药之咸精,
抑亦治疗之有据,诚医门之规矩准绳也。”
思恭为人诚实谨慎,且有仁义之心。晋王旧病复发而死,太祖大怒,
要治晋王府诸侍医的罪。思恭在旁从容直谏道:“臣前奉命视王疾,启王
曰:‘今即愈,但毒在膏肓,恐复作不可疗也’今果然矣。”说明不是侍
医的过错,诸侍医因此得免一死。他“位总医流,名扬四海,有正谊不谋
利,明道不计功之心,惟以活人为念”。太祖称其“仁义之人”,辽简王
大书“仁义”二字赐他。临终前,他给后辈留下“积善守法”的遗嘱,教
育后代要做好事,守国法。
文献
'1'(元)朱震亨撰,戴思恭校补:金匮钩玄,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本,
1980。
'2'(明)戴思恭撰,汪机编:推求师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点注本,
1984。
'3'(明)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55。
'4'(清)张廷玉等:明史·方伎·戴思恭传,中华书局,1974。
'5'(明)李濂:医史·戴元礼补传,抄本。
'6'(明)王汝玉:太医院使戴公墓志铭,见李濂《医史》卷七附。
'7'(明)宋濂:送戴元礼还浦阳序,见(清)黄琳《脉确》,中医古
籍出版社,据广陵鹤来轩藏清抄本影印,1981,第79—83 页。
楼英
蔡景峰
楼英字全善,一名公爽。萧山(今浙江萧山)人。元至顺三年(1334
年)生;明建文二年(1400 年)卒。中医学。
楼英出身在读书人家庭,自幼即读书识字。据载7 岁开始读《黄帝内
经》,自称“上自内经,下至历代。圣贤书传,及诸家名方,昼读夜思,
废食忘寝者,三十余载”。学习勤奋,锲而不舍,这是他成功的关键。他
与当时名医戴原礼交往密切,戴氏是金元四大名医家之一的朱丹溪的门
徒。楼英对朱丹溪的医术也深表敬佩,并潜心钻研,曾声言“私淑丹溪之
学”。广搜博采,使其学问大增,长期实践,使他的医术更臻高明。他还
深研《周易》中的哲理,因而融汇贯通,尤其精通阴阳五行学说和运气学
说在医学上的应用。在他45 岁那年,奉召进京为明太祖朱元璋治病,疗效
显著。朱元璋召他到太医院任太医,楼英坚辞不就,回家从事著书立说,
最后著成《医学纲目》40 卷,流传于世。
《医学纲目》实际上是一项庞大的医学文献学工作。楼英对各种医书
下了极大的功夫,消化吸收,融汇贯通,然后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分门
别类,进行整理。即所谓“分病析法而类聚之。分病为门。。大纲著矣”,
然后,在每一门类之下,“析法为标。标各撮阴阳脏腑之要于其条上,而
众目彰矣”。这也就是楼英的著作取名《医学纲目》的意图。全书分成40
卷,卷下再分成9 部,即阴阳脏腑部、肝胆部、心小肠部、脾胃部、肺大
肠部、肾膀胱部、伤寒部、妇人部及小儿部,最末一卷为运气部。以这9
部为纲,将人体各种常见病证约600 多种按所属部类分段叙述。每一种病
证均以论说开始,摘录从《黄帝内经》直到当时有代表性医家,尤其是宋、
金、元各代著名医家的医论、有效验方,按其所属性质归入上述各部类之
下,进行整理和论述。每一段摘录,他都注明其原始出处,这对于后世研
究病证的病因、病理、证候、治则、方药,都能获得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如肾膀胱部之下,述腰痛、寒厥、热厥、痿厥、耳聋、耳鸣、牙齿痛、齿
摇、牙蛀、发落、欠嚏、欠伸、梦遗、白■、恐等病证,读者只要按所属
脏腑,找出病症,即可温习到自《内经》以下各家对该证的论述和治疗方
剂。在摘引资料的同时,楼英间或有所发挥,加以评注,其中亦不乏精辟
的见解。
中医学自唐宋以来,出现大量的经典著作及方剂,对此,初学者常常
无所适从。楼英说这是“其道博,其义深,其书浩翰”。医家对这浩如烟
海的大量文献,花了很大的精力进行总结整理,但一般都未能进行概括性
的总结。宋代官方所修《圣济总录》,虽然完整,但卷帙浩繁,多达200
卷,一般读者难予问津。同时代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也多达100
卷,且分类粗糙而笼统。相比之下,《医学纲目》在实用性和可检索性方
面,较之其他几部医学文献书更胜一筹,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中医界一部简
明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近现代中医诊病的纲领称为“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一般认为八纲是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首先提出来的。现在看
来,最早提及这八纲的,当是楼英的《医学纲目》。他在自序中提到:“千
变万化之病态,皆不出乎阴阳五行。。表里也。。虚实也。。寒热也,皆
一阴阳也”。他认为医生只要掌握这些纲领性的原则,则“医之能事毕矣!”
他的这一论述,完全概括了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纲领,为后世所遵循。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楼英:医学纲目,世界书局铅印本,1937。
研究文献
'2'谢仲墨等:明代医学家楼英事略,中医杂志,1962,9,第30 页。
'3'(清)嵇曾筠等:浙江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
书馆影印,1986。
宋礼
程鹏举
宋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今洛宁)人。生年不详;明永乐二十年七
月(1422 年8 月)卒于北京。水利。
宋礼父宋彬,知仪陇县,有惠政。宋礼以明经出身入国子监(中国封
建时代最高学府)学习。因才能出众,洪武年间(1368—1398)被选拔任
山西按察司佥事,执法严明。后因故降职为户部主事。建文(1399—1402)
初年,又被推荐任陕西按察佥事,又降职为刑部员外郎。明成祖先棣即位,
命宋礼署礼部事,因办事干练升为礼部侍郎。永乐二年(1404)拜工部尚
书,直到永乐二十年去世。
自担任工部尚书后,宋礼多次主持了治水工程。其中最著名的是开浚
会通河。会通河是大运河的一段,开于元代至元十三年至二十六年(1276—1289)。当时称济州(今山东济宁)到须城(今山东东平)安山镇一段
为济州河,安山到临清一段为会通河,明代则总称为会通河。它沟通汶、
泗与卫河,使南方粮食可以直接水运到通州(今北京通县)。到至元二十
九年(1292)又开成通惠河,从杭州到北京的京杭大运河才全线开通。
会通河开成后,由于水源不足,运道始终不畅,所以元代粮食主要还
是靠海运,走运河的大约只占十分之一。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
在原武(今郑州北30 公里黄河北岸)决口,淤塞安山以北的运河河道。永
乐初年朱棣建都北京,漕运和元代前期类似,走海运或水、陆运结合。但
海运损失很大,河运则由淮河、黄河到河南阳武,陆运170 里,再装船由
卫河北上,民夫困苦不堪。于是济宁同知潘叔正于永乐九年(1411)上疏
请重开会通河。宋礼和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受命前往。从二月底至六
月初,开挖从济宁到临清的河道长385 里,深1。3 丈,宽3。2 丈。
河虽疏浚完成,但水源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经过调查,宋礼认为要
解决这个老问题,必须更有效地利用汶河的水量接济运河。元代在汶河上
修有■城坝,遏汶水至济宁入运河,南北分流济运。但济宁以北地势较高,
水浅难行。宋礼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在整修了■城坝以后,又在该
坝以西新修戴村坝,拦汶水西南流至南旺入运河,再南北分流济运。由于
南旺是会通河段的最高点,比济宁高约3 丈,因此南北分流都较顺畅。两
坝互相配合,可以提高水源补充的保证率。宋礼又根据河道情况,设置闸
门控制水流。南旺以北至临清,设闸17 座;以南至沛县沽头,设闸21 座。
为了利用安山湖水接济运河,宋礼对安山镇上下的运河进行了部分改道。
从汶上袁家口起新开河道,沿安山湖东岸至寿张县的沙湾接旧运河。
全部工程征发民夫30 万,捐免租税110 万石,历时约100 天,基本解
决了运河水源问题。在宋礼所建工程基础上,成化十七年(1481)建立南
旺南北二闸,南闸名柳林,北闸名十里,节制分水量。到弘治十六年(1503),
南旺分水完全取代了■城分水,成为保证运河畅通的重要枢纽。
永乐十年,宋礼巡视卫河水患,回京陈述治理方案后,又提出减少海
运、增加河运的建议。他指出海船多风险,主管官员为完成任务,往往超
量敛派,百姓困扰。海船一艘需水手百人,可运粮千石。用相同的费用,
可以建20 艘载粮200 石的河船。每船用水手10 人,20 艘共可运4000 石,
要节省得多。因此可将镇江、凤阳、淮安、扬州、兖州的大部分漕粮改由
河运,海运可改为三年两运。不久,平江伯陈■主持漕运工作,完成了江
淮之间运河的整修工程,建立漕运管理制度,运河条件大为改善。永乐十
三年(1415),海运就完全停止了。
完成会通河工程后,宋礼还曾入四川采办增修北京城所需的木料。负
责过江西的司法事务。永乐十七年回北京,身体已很虚弱,特准免于上朝。
宋礼为人性情刚直,对下属管束很严。因此办事虽迅速,却得罪不少
人。他为官清廉,死后家无余财。由于宋礼在京杭运河恢复重建中贡献巨
大,在南旺湖上还建有宋公祠。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张廷玉等:明史·宋礼传,《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6。
'2'(明)焦■:国朝献征录,明万历刻本。
研究文献
'3'周魁一等:中国水利史稿·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朱■。。
罗桂环
朱■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约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 年)生;
明洪熙元年(1425 年)卒于河南开封。方剂学、植物学。
朱■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的第五个儿子,明
成祖朱棣(1360—1424)的胞弟。他的母亲马皇后是历史上一位贤慧的女
性,对子女要求严格,尤其注重对小儿子朱■的管教。这与朱■后来的成
长可能有某种关系。洪武三年(1370),他被封为吴王,驻守凤阳。洪武
十一年(1378)改封为周王,十四年(1381)到开封任职。少年时的朱■
好学多材,有远大的抱负,常想着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以传名后世。
他政治上比较开明,到开封以后,执行恢复农业生产的经济政策,兴修水
利,减租减税,发放种子,做了一些有益于生产发展的事。
青年时期朱■就对医药很有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
他组织一些学者编撰过《保生余录》方书两卷,随后着手方剂学巨著普剂
方的编著工作。洪武二十三年(1389),他被流放到云南。在这期间,朱
■对民间的疾苦了解增多,看到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不好,得病的人很多,
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于是他组织本府的良医李恒等编写了方便实
用、“家传应效”的《袖珍方》一书。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底,朱■
回到开封。他深知编著方书和救荒著作对于民众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并
利用自己特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在开封组织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如
刘醇、滕硕、李恒、瞿佑等,作为研究工作的骨干;召集了一些技法高明
的画工和其他方面的辅助人员,组成一个集体。大量收集各种图书资料,
打下了“开封周邸图书甲他藩”的坚实基础。又设立了专门的植物园,种
植从民间调查得知的各种野生可食植物,进行观察实验。不难看出他是一
个出色的科研工作的领导者和参加者。尽管他在建文初(1399)再被流放
到云南一次,但他从未间断有关方剂学和救荒植物的研究工作。15 世纪
初,由他亲自订定,滕硕和刘醇协助编写的《普剂方》编成。永乐四年
(1406),朱■在本草学上别开生面的《救荒本草》一书刊行。后来,朱
■还作了《元宫词》百章。
朱■组织和参与编写的科技著作共4 种,分别是《保生余录》、《袖
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保生余录》,全书两卷。《袖珍
方》全书四卷,3000 多方,其中有些还是周府自制的。这部著作编著严谨,
“因疾授方,对方以授药”。总结历代医家用方经验,“条方类别,详切
明备,便于应用。《袖珍方》仅在明代就被翻刻了十余次,可见受医家重
视的程度。它的发行,对我国西南边陲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普济方》是被认为“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更无赅备于是者”
(《四库全书提要》)的巨著。全书共168 卷。其中有方脉总论、运气、
脏腑、身形、诸疾、妇人、婴儿、针灸、本草共100 余门,计1960 论,2175
类,61739 个药方,239 图。对于所述病症均有论有方,保存了大量明以前
失散的文献,为后代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引用其中的方剂就特别多。当然,该书也存有不少重复■牾的地方。
在所有著作中,《救荒本草》可能是成就最突出的。如果说《普济方》
重在整理综合前人的成就,则《救荒本草》是以开拓新领域见长。在我国
封建社会各朝各代,大体上都是赋税繁重,灾害频繁,劳动人民生活很苦,
常用草根树皮果腹。元代又加上民族压迫极其严重,到明初战乱刚停时,
人民尚未得到休养生息,生活更苦,吃糠咽菜成为常事。劳动人民在长期
食用野生植物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性的知识,急待加以总结和提高。
另一方面,我国自古药食同源,本草学的发展也为对野生植物的认识和利
用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资料和方法。朱■和他周围的学者们,正是以这些知
识为基础进行《救荒本草》的编著的。但《救荒本草》具有资源调查性质,
其编纂仅以食用植物为限,这一点又与传统本草有所区别。可以说,《救
荒本草》作为一种记载食用野生植物的专书,是从传统本草学中分化出来
的产物,同时也是我国本草学从药物学向应用植物学发展的一个标志。
《救荒本草》全书两卷,共记述植物414 种,其中近三分之二是以前
的本草书中所没有记载过的。与传统本草著作不同,朱■的描述来自直接
的观察,不作繁琐的考证,只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将植物形态等表述出来。
描述一种植物,即附一插图,图文配合相当紧凑。就形式而言,很有区域
被子植物志的意味。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书的图比以往本草著作中的都
准确、真实。所以无论是从普及植物学知识,还是便利民众寻找食物,都
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作者有实验植物园,可以随时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所以,《救
荒本草》在植物描述方面具有较高水平,能抓住植物的一些主要特征。如
花基数、叶脉、花序等。此外还使用了一些易为学者和民众接受,能够简
洁、确切地描述出植物特征的植物学术语。对植物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在这本书中,朱■记载了一些新颖的消除某些食用植物毒性的方法。
基于经典本草书中豆可以解毒的说法,他想出用豆叶与有毒植物商陆
(Phylotacca acinoca)同蒸以消其毒性的制备法。在讲述白屈菜的食用
时,他别出心裁地设计了用细土与煮熟的植物体同浸,然后再淘洗以除去
其中有毒物质。有人认为近代植物化学领域中吸附分离法的应用,可能始
于《救荒本草》。
朱■的《救荒本草》不仅在救荒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由于开创
了野生食用植物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书在明代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