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写杂谈-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给了我较大影响的还是另外一些人,倘使没有他们,我也许不会成
为现在这个样子。

我的第一个先生就是我的母亲。我已经说过使我认识“爱”字的是

她。在我幼小的时候,她是我的世界的中心。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

字。她使我知道人间的温暖;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她常常用温

和的口气,对我解释种种的事情。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贫或富;

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

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骂。母亲自己

也处过不少的逆境。在大家庭里做媳妇,这苦处是不难想到的。①但是母

亲从不曾在我的眼前淌过泪,或者说过什么悲伤的话。她给我看见的永

① 见《新约·约翰福音》第八章第十二节。
① 《家》里面有一段关于母亲的话,还是从大哥给我的信里摘录下来的,“她又含着眼泪把她嫁到我们家
来做媳妇所受的气一一告诉我。。。爹以过班知县的身份进京引见去了。她在家里日夜焦急地等着。。这
时爹在北京因验看被驳,陷居京城。消息传来,爷爷时常发气,家里的人也不时揶揄。妈心里非常难过。。。
她每接到爹的信总要流一两天的眼泪。”

远是温和的、带着微笑的脸。我在一篇短文里说过:“我们爱夜晚在花
园上面天空中照耀的星群,我们爱春天在桃柳枝上鸣叫的小鸟,我们爱
那从树梢洒到草地上面的月光,我们爱那使水面现出明亮珠子的太阳。
我们爱一只猫,一只小鸟。我们爱一切的人。”这个爱字就是母亲教给
我的。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
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
全性格的根柢。

因为我有这样的母亲,我才能够得到允许(而且有这种习惯)和仆
人、轿夫们一起生活。我的第二个先生就是一个轿夫。

轿夫住在马房里,那里从前养过马,后来就专门住人。有三四间窄
小的屋子。没有窗,是用竹篱笆隔成的,有一段缝隙,可以透进一点阳
光,每间房里只能放一张床,还留一小块地方做过道。轿夫们白天在外
面奔跑,晚上回来在破席上摆了烟盘,把身子缩成一堆,挨着鬼火似的
灯光慢慢地烧烟泡。起初在马房里抽大烟的轿夫有好几个,后来渐渐地
少了。公馆里的轿夫时常更换。新来的年轻人不抽烟,境遇较好的便到
烟馆里去,只有那个年老瘦弱的老周还留在马房里。我喜欢这个人,我
常常到马房里去,躺在他的烟灯旁边,听他讲种种的故事。他有一段虽
是悲痛的却又是丰富的经历。他知道许多、许多的事情,他也走过不少
的地方,接触过不少的人。他的老婆跟一个朋友跑了,他的儿子当兵死
在战场上。他孤零零的活着,在这个公馆里他比谁更知道社会,而且受
到这个社会不公平的待遇。他活着也只是痛苦地捱日子。但是他并不憎
恨社会,他还保持着一个坚定的信仰:忠实地生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火要空心,人要忠心。”他这“忠心”并不是指奴隶般地服从主人。
他的意思是忠实地依照自己的所信而活下去。他的话和我的母亲的话完
全两样。他告诉我的都是些连我母亲也不知道的事情。他并不曾拿“爱”
字教我。然而他在对我描绘了这个社会的黑暗面,或者叙说了他自己的
悲痛的经历以后,就说教似地劝告我:“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
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自己不要骗人,不要亏待人,
不要占别人的便宜。。。”我一面听他这一类的话,一面看他的黑瘦的
脸、陷落的眼睛和破衣服裹住的瘦得见骨的身体,我看见他用力从烟斗
里挖出烧过两次的烟灰去拌新的烟膏,我心里一阵难受,但是以后禁不
住想是什么力量使他到了这样的境地还说出这种话来!

马房里还有一个天井,跨过天井便是轿夫们的饭厅,也就是他们的
厨房。那里有两个柴灶。他们做饭的时候,我常常跑去帮忙他们烧火。
我坐在灶前一块石头上,不停地把干草或者柴放进灶孔里去。我起初不
会烧火,看看要把火弄灭了,老周便把我拉开,他用火钳在灶孔里弄几
下,火就熊熊地燃了起来。他放下火钳得意地对我说:“你记住,火要
空心,人要忠心。”的确,我到今天还记得这样的话。

我从这个先生那里略略知道了一点社会情况。他使我知道在家庭以
外还有所谓社会,而且他还传给我他那种生活态度。日子一天一天像流
星似地过去。我渐渐地长大起来。我的脚终于跨出了家庭的门限。我认
识了一些朋友,我也有了新的经历,在这些朋友中间我找到了我的第三
个先生。


我在一篇题作《家庭的环境》的回忆里,曾经提到对于我的智力的
最初发展有帮助的两个人,那就是我的大哥和一个表哥。我跟表哥学过
三年的英文;大哥买了不少的新书报,使我能够贪婪地读它们。但是我
现在不把他们列在我的先生里面,因为我在这里说的是那些在生活态度
上(不是知识上)给了我很大的影响的人。

在《我的幼年》里,我叙说过我怎样认识那些青年朋友。这位先生

就是那些人中间的一个。他是《半月》的一个编辑,我们举行会议时总

有他在场;我们每天晚上在商场楼上半月报社办事的时候,他又是最热

心的一个。他还是我在外国语专门学校的同学,班次比我高。我刚进去

不久,他就中途辍了学。他辍学的原因是要到裁缝店去当学徒。他的家

境虽不宽裕,可是还有钱供他读书。但是他认为“不劳动者不得食”,

说“劳动是神圣的事”①。他为了使他的言行一致,毅然脱离了学生生活,

真的跑到一家裁缝店规规矩矩地行了拜师礼,订了当徒弟的契约。每天

他坐在裁缝铺里勤苦地学着做衣服,傍晚下工后才到报社来服务。他是

一个近视眼,又是初学手艺,所以每晚他到报社来的时候,手指上密密

麻麻地满是针眼。他自己倒高兴,毫不在乎地带着笑容向我们叙述他这

一天的有趣的经历。我们不由得暗暗地佩服他。他不但这样,同时还实

行素食。我们并不赞成他的这种苦行,但是他实行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

却使我们齐声赞美。

他还做过一件使我们十分感动的事,我曾把它写进了我的小说
《家》。事情是这样的:他是《半月》的四个创办人之一,他担负大部
分的经费。刊物每期销一千册,收回的钱很少。同时我们又另外筹钱刊
印别的小册子,他也得捐一笔钱。这两笔款子都是应当按期缴纳不能拖
延的。他家里是姐姐管家,不许他“乱用”钱。他找不到钱就只好拿衣
服去押当,或是当棉袍,或是当皮袍。他怕他姐姐知道这件事,他出去
时总是把拿去当的衣服穿在身上,走进了当铺以后才脱下来。当了钱就
拿去缴月捐。他常常这样办,所以他闹过热天穿棉袍的笑话,也有过冬
天穿夹袍的事情。

我这个先生的牺牲精神和言行一致的决心,以及他不顾一切毅然实

行自己主张的勇气和毅力,在我的生活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我第

一次在他的身上看见了信仰所开放的花朵。他使我第一次知道一个人的

毅力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母亲教给我“爱”;轿夫老周教给我“忠实”

(公道);朋友吴教给我“自己牺牲”。我虽然到现在还不能够做到像

他那样地“否定自己”,但是我的行为却始终受着这个影响的支配。

朋友,我把我的三个先生都简略地告诉你了。你现在大概可以明白

是些什么人把我教育到现在这个样子的罢。我自己相当高兴,我毕竟告

诉了你一些事情,这封信不算是白白地写了。

1936 年9 月

爱尔克的灯光① 

① 他很喜欢当时一个流行的标语:“人的道德为劳动与互助:唯劳动乃能生活,唯互助乃能进化。”
① 本篇最初发表于1941 年4 月19 日《新蜀报·蜀道》。

傍晚,我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
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
友。但是它们的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我认识它们,就像认
识我自己。还是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
狮子,那一对常常做我们坐骑的背脊光滑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
山。然而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
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
感情抓住了,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八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
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守门的卫兵用怀疑的眼光看我。他不了解我的心情。他不会认识十
八年前的年轻人。他却用眼光驱逐一个人的许多亲密的回忆。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
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向着
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
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
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
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
克点的灯罢。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
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
望进入坟墓。

街道仍然是清静的。忽然一个熟习的声音在我耳边轻轻地唱起了这
个欧洲的古传说。在这里不会有人歌咏这样的故事。应该是书本在我心
上留下的影响。但是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自己的事情。

十八年前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我离开这个城市、这条街的时候,我
也曾有一个姐姐,也曾答应过有一天回来看她,跟她谈一些外面的事情。
我相信自己的诺言。那时我的姐姐还是一个出阁才只一个多月的新嫁
娘,都说她有一个性情温良的丈夫,因此也会有长久的幸福的岁月。

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毁坏了。这应该是一个“意外”。但
是这“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我离家不过一年半光景,
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讯。我的哥哥用了颤抖的哭诉的笔叙说一个善良女性
的悲惨的结局,还说起她死后受到的冷落的待遇。从此那个作过她丈夫
的所谓温良的人改变了,他往一条丧失人性的路走去。他想往上爬,结
果却不停地向下面落,终于到了用鸦片烟延续生命的地步。对于姐姐,
她生前我没有好好地爱过她,死后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她寂寞
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死带走了她的一切,这就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
式女子的命运。

我在外面一直跑了十八年。我从没有向人谈过我的姐姐。只有偶尔
在梦里我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在上海我常常睁起眼睛做梦。我
望着远远的在窗前发亮的灯,我面前横着一片大海,灯光在呼唤我,我
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沉重的梦压住我的心灵,我好
像在跟许多无形的魔手挣扎。我望着那灯光,路是那么远,我又没有翅
膀。我只有一个渴望:飞!飞!那些熬煎着心的日子!那些可怕的梦魇!

但是我终于出来了。我越过那堆积着像山一样的十八年的长岁月,
回到了生我养我而且让我刻印了无数儿时回忆的地方。我走了很多的


路。

十八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死了许多人,毁了
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接着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
要的悲剧。浪费,浪费,还是那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
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我去的时候是这样,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
样的情形。关在这个小圈子里,我禁不住几次问我自己:难道这十八年
全是白费?难道在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是装束和名词?我痛苦地
搓自己的手,不敢给一个回答。

在这个我永不能忘记的城市里,我度过了五十个傍晚。我花费了自

己不少的眼泪和欢笑,也消耗了别人不少的眼泪和欢笑。我匆匆地来,

也将匆匆地去。用留恋的眼光看我出生的房屋,这应该是最后的一次了。

我的心似乎想在那里寻觅什么。但是我所要的东西绝不会在那里找到。

我不会像我的一个姑母或者嫂嫂,设法进到那所已经易了几个主人的公

馆,对着园中的花树垂泪,慨叹着一个家族的盛衰。摘吃自己栽种的树

上的苦果,这是一个人的本分。我没有跟着那些人走一条路,我当然在

这里找不到自己的脚迹。几次走过这个地方,我所看见的还只是那四个

字:“长宜子孙。”

“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年龄比我的不知大了多少。这也该是我祖
父留下的东西罢。最近在家里我还读到他的遗嘱。他用空空两手造就了
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
着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书画。但是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
同样的字:分和卖。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
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样生活技能,不向
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
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
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①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
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
挨着日子。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
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于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依旧是十八年前的那些人把我送到门口,

这里面少了几个,也多了几个。还是和那次一样,看不见我姐姐的影子,

那次是我没有等待她,这次是我找不到她的坟墓。一个叔父和一个堂兄

弟到车站送我,十八年前他们也送过我一段路程。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但是
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
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
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
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
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

① 
1956 年12 月我终于走进了这个“公馆”。“长宜子孙”四个字果然跟着“照壁”一起消失了。(1959 
年注)


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
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1941 年3 月在重庆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
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②为着追求光和热,人

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

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

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

灰。

7 月12 日

再访巴黎

一个半月没有记下我的“随想”,只是因为我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

到法国去访问了将近三个星期。在巴黎我遇见不少人,他们要我谈印象,

谈观感。时间太短了,走马看花,匆匆一瞥,实在谈不出什么。朋友们

说,你五十多年前在巴黎住过几个月,拿过去同现在比较,你觉得变化

大不大。我不好推脱,便信口回答:“巴黎比以前更大了,更繁华了,

更美丽了。”这种说法当然“不够全面”。不过我的确喜欢巴黎的那些

名胜古迹,那些出色的塑像和纪念碑。它们似乎都保存了下来。偏偏五

十多年前有一个时期我朝夕瞻仰的卢骚的铜像不见了,现在换上了另一

座石像。是同样的卢骚,但在我眼前像座上的并不是我所熟悉的那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