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墉育女成功三部曲:再试一次,就成功(节选)-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复习,前面学的不忘,才能“功不唐捐”。
  只是我又叹口气,说人生真难,要做人上人更难。想想最近特别走红的美国电视剧《实习医生(Grey's Anatomy)》里面的那一群年轻医生,已经不知在医学院流了多少血汗,进医院做实习医生,还得受上一堆磨练。
  电视剧里他们都一付睡眠不足的样子,累了,躺在走廊上的空病床上就睡了;饿了,吃两口甜甜圈、喝杯咖啡,已经很满足。常常正在这头忙,紧急情况发生,又得应付另一头,搞不好,还可能被踢出医院。加上主治医生的冷言和病人的冷眼,甚至精神病患的骚扰,日子真不是人过的。
  电视里演得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开医院的王伯伯说,纽约州前两年才通过一个规定,住院医师不能超过七十二小时不睡觉。天哪!二十四小时已经不得了,居然能七十二小时不睡,实习医生的日子还是人过的吗?
  所以我对你说,好多人受不了,都半途而废了,也有些人身体不够好,甚至医学院没毕业就死了,连那些熬过来的医生,平均寿命都比一般人短得多。
  问题是,为什么他们还要当医生?只因为赚钱多、社会地位高?抑或因为那是理想的工作?他们只是追求超越?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像你为了争取毕业班第一名,每天搞到三点才睡。还为了担任校刊主编,下课后留在学校,天黑才能回家。
  今天中午我也跟你妈妈谈到这件事,说为什么你小小年岁要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只是当我们回顾自己的过去,也是在连串的压力下过来的,甚至可以说,压力成为一种挑战和目标,当那目标达成、压力消失,往往是最快乐的时刻。
  只是,可能上一个目标才要达成,压力正要解除,我们已经开始为自己找麻烦,设定下一个目标、接受下一个挑战。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敢于面对挑战、承受压力的。
  说到这儿,我盯着你的脸问:
  “你是喜欢挑战、喜欢压力,还是宁愿轻轻松松过一生?”
  你没正面答,只淡淡地说你一没有压力就会生病,所以你没得选择。
  我也笑了,转身离开厨房,却抬头看见外面一片密雪,在风中像纱帘一样牵过湖面。于是回头提醒你:“别忘了欣赏一下风景,零下十度,冷死了,但是也美极了!”

  谈考试——学与思

  【读书与梦想】
  台湾的诚品书店邀请我作校园巡回演讲,我定的讲题是:《读书最好,有梦相随》。
  朋友看到,笑说有问题,因为去掉了中间的标点,好像是读书最好能接着做梦。
  我说这有什么错呢?没见前两天的报纸上才登,美国有个研究,分两组人,一组上午九点钟上课,晚上九点问他们记得多少;另一组则是晚上九点上课,接着各自去睡,第二天早上九点再问他们记得多少。同样相隔十二小时,后者成绩好得多。可见读书要想效果好、记得牢,最好跟着去睡觉。
  我这番话,只能供你参考,千万别书本一摆,就去见周公了。
  但是,我敢说那些有成就的学者,绝不是死读书的,他们很可能像大思想家罗素所说,他想不出怎么写论文,跑出去玩,玩回来就文思泉涌。或像爱因斯坦,在他想通“相对论”的前一天,离开办公室时还对朋友说只怕一辈子都搞不懂了,结果第二天一醒就找到了答案。
  更实在的例子是发现了苯环分子结构的柯库尔,他不是由梦到—条蛇咬着自己的尾巴,得到白天百思不解的答案吗?
  可见书要读,梦也要做;读书是紧,做梦是松。
  许多年前,有一首很流行的歌,叫《青春不要留白》,那时我常对学生说,对!青春不能白过,但是读书不一样,我们的脑海好像个仓库,不会管理的人,只知把东西堆进去,塞到连转身都不方便;会管理的人则知道分门别类,把容易坏的常拿出来检查,不堪用的扔掉。因此,仓库里有条不紊,不但进出货方便,空出来的地方说不定还能摆张乒乓球桌呢!
  所以,脑仓库的管理一定要留白,只知道博学强记,不断往脑里塞东西的人,在今天是不容易成功的。
  因为他们既懂得“思而不学则殆”,更懂得“学而不思则罔”。于是在脑海里留下空间———思想的空间、梦想的空间、玄想的空间、完成理想的空间。他们在读几十本书之后,很可能就创作出一本自己的作品,而且超越他读的那几十本书。
  相对地,却有不计其数的学者,焚膏继晷、皓首穷经,学问塞满一肚子,好像乱堆的仓库,该用的时候找不到,碰到问题不能以所学的解决;说得出一番大道理,却毫无自己的创意。如果把书当做人生旅程的行囊,那些“死书”非但没能帮助他走得远,看得多,反而成为累赘,压得他没见到多少人生的风景。
  我写过一篇文章——《摇一摇,沉淀的爱情》,意思是许多人在一起久了,爱情都沉了底,上面淡如白水,必须找机会摇一摇,使上面的白水与底下“爱情的果粒”重新融合。
  现在,我要说“摇一摇,沉淀的学问”。当你发现书已经读死了,记不住了、想不开了,就暂时把书放下,看看外面的绿树蓝天,让思想驰骋,让理想飞扬,想想,那书里有多少东西,可以给你启发。而且你可以由读这本书,想到读那本书,把相关的东西串起来。这样,书才能成为活的,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但让你用来应付老师的考卷,更能应付人生的考试!
  于是,你成为真正的爱书人,书为你实现梦想、打开心窗。
  所以我说:读书最好,有梦相随!


  第六章 谈成长

  谈成长——残缺与完美

  【那些跳动的人影】
  “阳光亮得让人张不开眼,感觉上有好多人影在旁边跳。”
  当我问你对这次宁夏之行的印象时,你这么形容。
  确实是,因为宁夏属于干燥的沙漠气候,树少,光线的反射强,我们去的日子又多半是大晴天,常常阳光耀眼,使你张不开眼。
  于那些跳动的人影,则是招待我们的朋友。
  虽然他们多半是残疾人,行动不方便,却坚持陪我们去看“西夏王陵”。他们拄着拐,在我们前面带路,烈日下,一步一拐的动作,就成为我们记忆中一跳一跳的印象。
  宁夏,多么遥远的名字啊!
  从上次我到大陆,就听到这个名字。盲文出版社的朋友说宁夏方面一直要求,希望我能增加银川一站。连我到南边的昆明时,都接到他们的电话。
  但我的行程实在太满了,连这一次去,原本也没办法安排。直到听说那里的活动全由残疾朋友主办,才临时决定延迟回美,全家从北京再飞往银川。
  走的那天,是另一位残疾朋友开车。虽然他的双腿不良于行,但是车子经过特别改装,开得顺手极了。
  一路上,他谈到他的学业、事业、家庭、子女,脸上满是幸福与自信,笑得像是车外灿烂的阳光。
  可不是吗?如同我以前在文章里写的——
  如果这世上的人都没有腿,没腿就不是残疾。如果这世上每个人都有前后四只眼睛,只有前面两眼的人就要自认为残疾。
  残疾的感觉是比较出来的。当我们以平常心对待残疾朋友;当他们能发挥所长,不但照顾自己,还能服务社会的时候,残疾的伤感就被遗忘。

  谈成长—单一与丰富

  【你是同性恋吗?】
  最近我去看了李安的《断背山》。
  片子描写两个牧羊的大男生,因为在山上苦闷寂寞,日久生情,酒后其中一个男生主动示爱,产生了同性恋。
  从此,两人虽然各自成家,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相约出游、共续前缘。最后一人离了婚,另—人留貌美的妻子在家,竟出去找男妓,又外遇出轨、意外身亡。
  电影中途,有观众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好,就落荒而逃。但是绝大多数的人一直看到结尾,还有些流下眼泪。
  或许这正反映了社会对同性恋的看法吧!有人排斥,有人接纳,有人同情,有人以平常心对待。
  据心理学家研究,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爱恋同性的情愫,尤其青少年,女孩常欣赏男性化的女生;男孩又对带女孩气的男生特别有好感。
  大部分的人在长大之后,都会回到异性恋,但是也有少部分,就像《断背山》里的两位主角,对同性恋念念不忘;又有些人一生都只对同性感兴趣,不能接纳异性。
  过去即使米开朗基罗和柴可夫斯基是同性恋者,在社会的压力下,也不能不隐藏。直到时代进步,人们的观念愈来愈开放,同志才出柜。
  我从不歧视“同志”,甚至写过文章,说同性恋的男性,兼具男人的强壮与女人的细腻,往往在艺术上的表现更杰出。连许多女人都说,同性恋的男人常能作女人的好朋友,因为他们使女人不觉得有压力,又能从男人的角度,提出许多客观的建议。
  女同志如果终身不养孩子,常能全力献身工作,开创一番事业;男同志更有个优点,是他们没有女性的“更年期”,能把女性年轻的浪漫延伸到七八十岁,产生另一种成熟与婉约。而且男人加男人,两个男人结合的力量,加上没有家累,特别令人刮目相看。
  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也不得不说,同性恋违反了生物进化的原则。想想,如果人人都是同志,人类不是很快就绝种了吗?而且由于发生同性恋的时间往往在青少年期,当其中一人成年之后回到异性恋,另一人不愿意,则造成失恋的悲剧。进一步想,如同《断背山》让我们省思的,假使没有机会“跨过红线”,那两个人、两个家,还有一群孩子和亲友,会不会更能快快乐乐过一生?
  所以在这儿我要对年轻朋友说:
  当你到了青春期,正寻找人生定位的时候,如果发现同性对你示好,而且你愈来愈离不开对方。要想想,你们是不是会走上那条路?抑或可以守住分寸,一辈子作义气相投的弟兄与知心的手帕交?

  谈成长——爱与疼

  【黑堡的疼痛】
  ——给维吉尼亚州布莱克斯堡的朋友
  一九七八年三月初。
  车子驶入黑堡(Blacksburg),小城正下着细雪,番红花已经钻出地面,连翘也露出黄色的花苞,缅街旁依然是一片一片一层一层的寒林,有淡雾牵过,雾里有红,应该是糖枫嫩芽的晕染。
  近百年的大学,在寒林另一侧,砂岩和花岗岩的古老建筑立在嫩绿的草坪上。黑堡,初见你,我有惊也有喜,因为你是我来美见到的第二个城市,也是我开课和画展的第一个地方。从这里,我出发,在新大陆的土地开始生根。
  到达的第二天,我就在大学演讲。只记得那晚很冷,但无风无雪,校园里暗暗的,许多人影匆匆走向一处灯火辉煌的建筑,据说当晚《六十分钟》节目的主持人将莅校。
  学生全拥了去,我的中国绘画讲座就相形显得冷清,来的多半是中老年人,还有当地华人社团捧场的成员。我忘了当天的讲题,只记得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场英文演讲,一边放幻灯,一边用我破得不能再破的英语解说。但是掌声很响,主办的蒋宁熙教授事后说,人虽不多,听起来却像满场。好些人还在结束后特别跑到台前与我握手致谢,用一堆形容词赞美我。
  黑堡!你真是维吉尼亚州具有古典英国风、充满人情味与学术气息的小城。我至今感谢在那个寒夜,你们给我的温暖,使我这个初到地球另一边的异乡人,能鼓起勇气走下去。只是我要问:
  你们现在还好吗?
  对不起!我谈到族群了。但是而今怎能不想到族群?血案发生后,先听说那是华人,在上海拿的签证,又在电视上看到警察把一个亚洲人压在地上。虽然后来知道是韩裔,但是韩国人、日本人、华人,在外表上,甚至血源上,有什么大不同呢?
  听说事情发生后,韩国政府当做国家重大危机处理,连Rain的演出计划都作了更动,许多韩国,甚至中国社区都对民众提出警示。直到新闻说有些亚洲人非但没被敌视,还收到白人慰问的鲜花和卡片,表示:“你们受到的伤害更大”。“这不是人种的错,是个人的错。”才让我稍稍放心。
  其实我早看出黑堡是个宽容的城市。否则当年不会请我这个还嫌嫩的画家在学校教课,黑堡美术馆也犯不着开那么大的欢迎派对。记得有一天下午,美术馆的十几位义工请我饮茶,欣赏大户人家后园的牡丹。我真不好意思说,那才是我这辈子第二次见到牡丹,何况是主人特别由中国引进,洛阳名品“魏紫”和“金系腰”了。
  枪响时,校园的树梢已经绿了,在电视里我看见春雪,看见辛夷,看见熟悉的建筑。看到树上绑着橘色气球和栗色布条,那是Virginia Tech的象征。我还看见在风中颤抖的黄色丝带,看见暗夜校园中三千盏烛光间默哀、捂脸、拥抱、低泣的面孔。你们都可能是我的朋友、我的学生、旧识或他们的儿孙。当你们在办公室、在家,听说校园的噩耗。如同我,在电视上看见紧急特报时,会有何等惊恸?而我,怎么能跟你们相比?你们在现场、在黑堡,你们的亲人可能早上才飞吻上车,中午已经永远离开这个世界,三十三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一下子破碎了。失去亲人的你们,要用怎样的蜷曲、怎样哭到极处的呜咽、怎样的顿足捶胸、怎样漫长的岁月,去平复那永难平复的伤痛……
  生命很沉、爱很疼,在这仲春,我与你们一起哀悼四月十六的春寒。

  谈成长——公平

  【穷学生,向前站!】
  昨天你听说有人进了哥伦比亚大学旁边的巴纳女子学院(Barnard College),立刻打电话给你的好朋友克莱尔,问她进了没有?
  克莱尔居然还不知道已经发榜,立刻开计算机找,还叫你别挂电话,好分享她的好消息。
  你在电话这头屏息等待,一直没声音,接着传来了哭泣……
  “克莱尔平均九十五分,她那么用功,又参加许多校外的比赛,她怎么可能没进?那进了的人一点也不比克莱尔强,真是太不公平了!”
  我在楼下就听见你跟妈妈抱怨,抱怨那些名校入学的不公平。
  确实,听说好多人明明不怎么样,但进了名校;又有好多人,杰出极了,却没被录取。还听说皇后区有一所重点高中,学校里叫前十名都去申请某大,第九名的进去了,其余的全部落榜。
  真弄不清这些名校到底怎么评选——有些人进了耶鲁,却被哥大打回票;有些人哥大都进了,却被排名远在十几名之外的学校拒绝,原因是条件太好,后者知道申请的学生只是当“安全学校(safe school)”,作为“垫背”,为了不影响全国评鉴的排名,所以不收。(按:美国大学评鉴,其中包括报到率,录取的学生不到,会影响学校得分。)
  话说回来,你们这些成绩特优,一心想进名校的学生,会申请几个“垫背”的学校,不也正因为“人人有信心,个个没把握”吗?
  你们可能因为是亚裔,尤其华裔,申请书打开来,先被扣几分。理由是亚裔都太拼了,在大学里的比例已经太高。也可能因为只是功课好,没有课外表现。有了课外表现,又看来像是学校和家长“做”出来的,而不列入纪录。
  还可能因为同一地区,已经收了好几个,甚至只是一个,就不再多收。
  甚至有人猜,前一年某名校收了,但那学生没去,去了别的学校,那名校就火大,下一年不再收同一学校的学生。
  当然这些都是道听途说,没有人敢肯定。唯一肯定的是,许多名校对贫穷地区和非洲族裔的学生特别照顾,就算成绩差些,也以他们为优先。
  听完这个故事,想想,如果今天某名校,没录取你们,却录取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贫穷的、来自落后国家地区,或有特殊遭遇的难民时,你能怨那学校瞎了眼吗?
  对不起!说这些给你听,可能增加你的不安。
  我只是希望你能了解,也能谅解,在“上面”的人让出路来,给下面人一些机会,也是一种公平。
  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必须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出头,才能让不同的文化、思想、族群、宗教与价值观,相互融合、彼此尊重,激发出更多的火花。
  也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充满活力,不致像古代的许多皇室,富贵的永远富贵,最后成为颓废……

  结语

  【妈妈我爱你】
  哥哥小时候,跟我们去过四次迪士尼,可以想见,这次去,会勾起许多美好的回忆。只是,那回忆愈美好,唤起的亲情愈浓,就愈不舍,愈难别离。而由迪士尼回来没几天,哥哥为了工作,又得坐上飞机,横过北美和太平洋。
  也可以想见,我们全家去迪士尼,会有多么快乐。如你所说,这是你上大学之前,再一次重温儿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