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显然,他们已成了德国人炮击的目标,这时政委和副官便间或卧倒下来。不过,当他们刚刚卧倒,当附近爆炸的烟雾还没有消散的时候,政委便已经起来继续朝前走了。
副官对这个人充满了信赖,这种信赖产生于战争的一刹那间,并且一经产生就永不消失。最后的一百步他同政委并排走着,靠得很紧,胳膊碰着胳膊。他们就是这样初次相识的。
一天晚上,副官报告说,他刚从半岛回来,半岛上一切正常,只是营长波里亚科夫大尉负了伤。
“现在谁代替他?”指挥员间。
“五连的瓦西里耶夫中尉。”
“那么五连又由谁指挥呢?”
“一个中士。”
“您现在再返回去吧,”政委说道。“我不放心,您明白吗?您应当成为我在半岛上的眼睛。去吧。”
第2天早晨,政委亲自到半岛上去了。后来他不喜欢回忆这一天。昨夜登上半岛的德国人在残酷的战斗中,打死了先锋连第五连的全体人员,全连无一幸免。
在德国人的尸体中间也躺着被打死的五连红军战士。他们之中有些就躺在战壕里,是被敌人用刺刀刺死的,死者的手中还握着被折断了的步枪。另一些没有坚持住的人便散乱地倒在已结冰的草原的一片开阔地上:他们逃了出来,就在这里中了弹。政委慢慢地巡视着无声的战场,察看着死者的姿势和他们的冻僵了的脸。他在猜度着战士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如何行动的。甚至死亡也不能使他容忍胆怯行为。如果可能的话,他要把勇敢者和懦夫分开埋葬,让他们像生前那样,彼此有所区别。
他紧张地察看着死者的睑,寻找自己的副官。他的副官是不可能逃跑也不可能当俘虏的,他应当在这里的什么地方,在牺牲者的中间。
终于,在远离战壕的后面,在战士们搏斗和牺牲的地方,政委找到了他。副官脸朝天躺着,一条胳膊折到背后,另一条胳膊向前伸出,手中死死地握着那支纳干式手枪,胸前军便服上凝结着血污。
政委久久地站在他的面前,然后,叫来一名指挥员,吩咐他把军便服撩起一点,看看是什么伤,是子弹伤还是刺刀伤。
他本想亲自撩起来看一看,但是他在冲锋时被几块榴弹片炸伤的右胳膊顺着身体垂着。
“还有呼吸,”他说道。
“呼吸?”
政委丝毫不动声色。他还不知道,该不该为这个好像还活着的人激动。副官躺在这里,离战壕很远,大概当时逃跑来着。不,不会!不可能。他是很少看错人的。
“来两个人!”他厉声命令道。“抬起来,快送到卫生救护站去。或许,他还能活下来。”
“能活还是不能活呢?”他把这个问题同另一个问题——在战斗中表现如何,他为什么会死在大家后面的地里呢——混起来了。两个问题又不由地连结成一个思想:如果一切都很好,如果他表现得很勇敢,——就意味着他能活,一定能活。
一个月以后,当脸色苍白、身体瘦弱的副官,仍像一个长着一头浅色头发和一双浅蓝色眼睛的顽皮小孩从医院来到师指挥所时,政委什么也没有问他,只是默默地握了他的健康的左手。
“要知道,当时我还没有走到五连,还有一百步远,在渡口就陷入困境了,当时……”
“知道,”政委打断了他的话。“我全知道,您不用解释了。我知道,您是好样的,我很高兴,您活下来了。”
他羡慕地看了看这个受了致命伤后经过一个月重又活过来并且是健康的顽皮孩子。他用头指指自己包扎着的手,忧伤地说道;
“我和上校可已经不是那种年纪了。我的伤口到了第二个月还没有长好。他已经是第三个月了。这样,我们就用两只手指挥一个师:他用右手,而我用左手……”
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2期P04
传递光明
●乔。菲茨杰拉德 ○刘汉英 译
在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平静的城镇。茱迪一家是镇上仅有的几个犹太家庭之一。圣诞节的晚上,城镇街道和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惟独茱迪的家里,只在窗台上放着一盏烛火。它在告诉人们,今天也是犹太人的光明节。
凌晨5点左右,茱迪夫妇被砸窗子的声音惊醒。他们跑下楼去,看见窗玻璃碎了,灯盏也被摔坏了。看样子是有人用球棒打的,而拿棒子的人一定是越过树丛到达窗外的。
对茱迪一家来说,这种袭击会勾起他们对复杂经历的痛苦回忆。茱迪的父母和公婆都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再上一辈人都死在那里。当年,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的标志性开端就是“砸玻璃之夜”。为了不吓着父母和孩子们,她并没有把昨晚的事告诉他们。
那天早上,不断有邻居来她家表示慰问。其中一位邻居表白自己的心意,她说:“我知道灯火的故事,它是上帝创造的奇迹。这个典故在基督教创立以前就有了。当犹太人收复耶路撒冷的时候,看到犹太神庙已经破败,而要重开祭祠,只有一点点灯油。然而,这盏灯在点亮以后竟燃烧了八个夜晚。”茱迪说:“那是我们共同的上帝创造的奇迹,为什么有人要对爱的象征表示仇恨呢?”
让茱迪一家更想不到的是,那天,邻居们为补尝茱迪一家受伤的感情,准备做一件事。晚上,茱迪一家从亲戚家回来,发现街上是一种特别的景象。她们的街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熄着灯,仅在窗台上放着一盏烛火。烛光照亮了的窗户在向茱迪一家表示支持、同情和团结一致,好像在说:“谁敢砸她家的玻璃,就是砸我们的玻璃。”象征爱心的灯火在居民们的心里传递。
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2期P19
不打不成才
●杨 伟
儿子杨昊鸥一篇我与父亲的战争》先在《四川文学》刊发,继而国内几十家报刊转载,新浪、北大中文网等网络媒体推波助澜,尤其是拥有500万份发行数量的《读者》(2006年第12期)还把那充满火药味的标题印在显眼的封面。不用说,父亲几十年修炼的灿灿金身顿时污渍斑斑。
“那时父亲打我,我像一只小鸡被他那双练过举重的长满肌肉疙瘩的胳膊架起来,被打得哭天喊地 ……父亲本着‘不打不成才’的战略指导思想,问心无愧地殴打着他惟一的亲生儿子。”
老师将信将疑,“你真那么厉害?”
学生充满好奇,“昊鸥哥哥写的是小说吧?”
记者都是老朋友似玩笑非玩笑,“字字血泪胜斧钺哟,哈哈!”
一向坦坦荡荡的我忐忑不安了,谎言重复一千遍变成真理,何况儿子文中内容完全属实,字字句句铁证如山!
我开始反躬自问,认真回想。对儿子施暴的镜头不断闪回——
有一次是回老家,儿子白日与姐姐玩得欢快无比,忘了日记。夜间,父亲一手拧着呼呼大睡的儿子的耳朵,一手噼噼啪啪暴打,白嫩的屁股青红紫绿,梦中惊醒的儿子两眼透出惊恐,声声哀嚎像寒冬雪夜中遭受重创的小动物的哀鸣,撕肝裂肺。
长期以来,要求儿子每天练习乒乓球,如哪一天没有圆满完成指标,那通常是有一顿“笋子炒肉”(竹片打屁股)等着,最厉害的是用跳绳抽打,绳子上身,血印条条,母亲拍下儿子伤痕累累的照片,父亲凶狠施暴的“罪行”,欲“广而告之”,中了邪似的父亲却振振有辞,“不打不成才”
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里,对父母传统的定位为“严父慈母”,“慈”大同小异,“严”的程度有别,但“严”的内容中基本都有“暴力倾向”是不言而喻的,连我这个外面口碑很好的省级优秀校长也不能免俗。
“宽是害,严是爱”,严父之爱往往是一种封建的情感异化,爱子之情超越一定界线就如真理超过一小步也是谬误一样。细细反思严父的暴力倾向,也决不仅仅是让儿子的未来一帆风顺,未免就没有包藏私心?儿子的出人头地,未必不是父亲茶余饭后甚至后半生夸耀的主要谈资。
一阵急促的电话。打断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请问你是昊鸥的爸爸吗?”普通话亲切柔和。“昊鸥的爸爸”?哦,是的,当然是。只是,难道这是一个名衔吗?我的头衔不是“杨校长”、“杨老师”、“杨先生”吗?看来儿子出息了,我的头衔就多出了一项。
电话竟然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打来的。是《实话实说》栏目策划王未先生。他在《读者》上读到昊鸥的文章,兴趣盎然,他说他非常希望把父子故事搬上荧屏。
在那既熟悉又陌生的录制大厅,面对著名主持人和晶的咄咄逼问,面对台下众多观众真诚的目光,父子再度演绎“战争”,没有歇斯底里,没有凄厉哀嚎,儿子先火山爆发后冰雪消融,父亲反思“暴政”实话实说。多年来面对儿子的“成功”,社会的认可,父亲洋洋自得之际,却从未想到那是牺牲了儿子的所有童趣得来,为了一己之念,断然变为缺失情感的“冷血动物”,强令儿子去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在那样的专制暴力下,怕天使都会变成魔鬼,这样的成功实在不可取,更何况这也未必能保证“成功”,事实证明这样的“成功”几率屈指可数,绝大部分的孩子在拳脚棍棒下走向了厌学和逆反的无底深渊。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从京都返乡,我自言自语,“今后我有了孙子辈,一定珍爱善待,一定精心设计多套素质教育方案……”
“如果我有儿子决不给你们带!”已去广州的儿子在电话中斩钉截铁。
母亲问“还信不过我们?”
“隔代亲,不娇惯才怪。”
“哪你咋教?”
“打呗,不打咋成才?!”
父亲握着另一个听筒,愕然!
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2期P63
玻璃改变世界
●刘 震
一种玻璃; 两样遭遇
3000多年前; 腓尼基商人偶然发现; 灶上的硝石与海滩上的沙子混熔后就会出现一种清澈的液体; 于是玻璃便来到了人间。大约2000年前; 叙利亚的工匠发明了玻璃吹制术。很快; 古罗马人也学会了这种方法; 并在征服过程中把它传播到了整个西欧。用这种透明又脆弱的物质制成的装饰品、玻璃窗、瓶瓶罐罐;还有眼镜在西方世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奇怪的是; 古代东亚和印度等地区的人们尽管也很早就掌握了玻璃的制造技术; 却并没有拿它当一回事; 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西欧人热衷于使用玻璃器皿是可能跟普遍喝上等饮料葡萄酒有关。而在中国和日本; 人们普遍喝热茶; 当然最好是用陶器或瓷器来盛了。有了优美的中国瓷器; 谁还要玻璃呢? 在印度和伊斯兰地区; 陶器用得比较多;也许兼有宗教和经济的原因。
在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 人们喜欢在建筑物上安装玻璃窗;一是因为气候寒冷; 二是因为基督教建筑已经将哥特式彩色玻璃窗融为自己的特有风格。但是在中国; 用玻璃窗往往太热; 用类似宣纸那样的窗户纸当然再好不过; 又便宜又实用。在日本呢;频繁的地震使玻璃得到青睐的希望甚微。在炎热的伊斯兰教地区;在窗户上安玻璃恐怕也不会让人舒服。
玻璃镜子是威尼斯人在16世纪发明的; 它很快传遍了整个西欧; 但在伊斯兰教地区; 可能是由于宗教原因; 难觅镜子的踪影。在中国、日本、印度; 玻璃镜子也没得到发展; 这可能有亚洲人性格的原因; 也可能是因为已经有上好的铜镜。
以上种种都能从某一方面说明玻璃在东西方为什么具有不同的命运; 不过最合理的解释可能是这样: 古代中国人虽然也发明了玻璃; 但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 烧成温度较低; 所以轻脆易碎、不耐高温、不适应骤冷骤热; 不适合制作饮食器皿; 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西方古玻璃一直以钠钙玻璃为主; 耐温性能较好; 对骤冷骤热的适应性较强; 因此西方古玻璃的用途和生产量都远大于中国古玻璃。
总之; 玻璃在西欧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 成为一种特有的产品; 而且对西欧的文化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玻璃创造了科学
公元13世纪; 崛起的威尼斯成了西方世界的玻璃制造中心。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玻璃生产技术得到改进; 玻璃科学仪器、玻璃瓶、窗户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玻璃器具的大规模生产变成了现实。
玻璃为人们提供了显微镜、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真空瓶、曲颈甑等多种科学仪器; 由此推动了人们对自然及物质世界的探求。它实实在在地开启了人们的眼睛和心灵; 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可能性; 并使西方文明阐释世界的方法由听觉模式转为了视觉模式。英国学者举出了20个改变世界的著名实验来做例子——比如汤姆逊发现电子的实验、法拉第的电磁实验以及牛顿用棱镜分解阳光的实验——结果发现其中15个都离不了玻璃。
化学家对玻璃仪器非常依赖。借助玻璃,人们才了解到了氮的化学性质,研发出了生产氮肥的技术,这对19世纪及20世纪的农业来说是关键的一步。天文学家们也得感谢玻璃,有了天文望远镜,他们才有可能了解太阳系的结构、测量恒星的视差,否则哥白尼和伽利略的猜想将永远得不到证明。假如没有玻璃,生物学家就不能了解细胞的分裂现象,不能在遗传学上取得进步,更发现不了DNA。
没有玻璃的帮助,物理学、矿物学、工程学、古生物学、火山学、地质学的发展速度也会大大减慢甚至走上不同的道路。举例来说,没有高清晰度的玻璃,我们就发现不了气体定律,而蒸汽机、内燃机、电力、电灯、照相机和电视机的发明也就都成了泡影。没有玻璃,就不会有显微镜,胡克、列文虎克、巴斯德和科赫就无法为人类做出他们的贡献。没有玻璃,细菌理论将不会出现,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将止步不前,后来的医学革命也就无从谈起了。
可以说,正是因为玻璃生产在印度、中国和日本的萧条,才使得这些地区不可能发生欧洲那样的知识革命。
透明的文明
玻璃直接影响到人类的思想观念。教堂里的彩绘玻璃窗影响了人们的信仰,而镜子则改变了人们认识自我的方式。天文望远镜则使我们对宇宙、对更深层的空间的理解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进而完全扭转了我们的宇宙观。
玻璃镜子对于艺术中透视法的理解是极其关键的。在各种玻璃仪器的帮助下,人们才对光学原理有了新的认识,而达·芬奇、丢勒以及同时期其他巨匠也才在绘画上达到了更高的精度。没有威尼斯人制造的高品质玻璃,难以想象西方文艺复兴如何发生。
玻璃并不只是思考与认知的工具,它对改善日常生活也居功至伟。13世纪到19世纪之间,玻璃带给了欧洲许多变化,使许多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举例来说,玻璃窗延长了一天的工作时间,并改善了工人的工作条件。光线透过玻璃射入室内,房间里的尘土变得清晰可见,卫生条件和人们的健康状况因此也得到了改善。坚硬的玻璃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而且易于清洗,因此它不仅改变了私人住宅的面貌,最终也以玻璃橱窗和玻璃柜台的形式改变了商业的面貌。 玻璃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温室并不是近代欧洲人的发明,罗马人已经懂得用温室来催熟作物,并用玻璃来保护葡萄植株。在中世纪晚期,罗马人的做法再次复兴,用以种植花卉和蔬果的玻璃大棚也于此时问世。
15世纪以来,玻璃在其他许多方面得到了应用,比如防风灯、封闭马车、观察镜、灯塔和路灯。航海用的六分仪需要玻璃,精确的计时器也离不了玻璃,它们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提高海上测量精度,玻璃对航海事业的贡献由此可见。
先是玻璃容器和玻璃窗,然后是灯具、灯塔和温室,最后是照相机、电视机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玻璃制品,现代世界就这样在玻璃的海洋中诞生了。
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2期P54
奔
●管 桦
长江的浩荡波流,回旋着,翻卷着,仿佛在挣脱着什么,响出轰隆隆巨声。浪涛和浪涛彼此呼唤着,滚滚东奔,追赶那一轮红日。从最遥远的迷漫着雾气的天际,也能看见它闪亮的水面。而两岸的岩绝壁,把峻峭的山峰,高高地耸在它们头上那一片荒凉的蓝空中,俯视着澎湃的急流。只有它们知道长江已经走过和将要走过的迢遥途程的时间,是多么悠久。
我站在飞驰于长江的轮船甲板上,风吹着头发,衣襟向天空飘起。我手扶横栏,凝望着从荒古以来就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