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个故事,就发生在我身边,那个路口,在我单位临街的窗外。
第二个故事是从报纸上看的。
第三个故事,是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里播的一则新闻。
三个人,都是犯罪嫌疑人,他们触犯了法律,但并未完全丧失理智,没有失去人本性的善良。这样的人,同样值得人们去注目,去尊重。
(徐成栋摘自《辽宁青年》2007年第31期)
和平年代我们依旧崇尚英雄
澜涛
古往今来,无论历史如何演变,人们始终有一种不变的心理:崇尚英雄。究其原因,可以简单地总结为,因为英雄是人类行为至高至美至善至洁的体现,是人们情感、精神以及灵魂的精髓与支柱。现今,谈起英雄,人们越来越多的却是摇头,感叹在喧嚣与诱惑中,英雄已经越来越稀有了。
英雄真的越来越少了吗?
那是一个4月的下午,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实验小学4年级学生房瑞丽领着在同一学校读2年级的妹妹房苗苗回家。当她们路过离家不远的红旗河时,看到河里有不少小鱼。贪玩的房苗苗在河边捡起一个小破网,把书包交给姐姐,挽起裤脚下河网鱼,网到小鱼就递给岸上的姐姐。20分钟后,在岸上整理小鱼的房瑞丽突然听到“扑通”一声,她抬起头时,只看到深水中露出妹妹的两只胳膊和半个脑袋。房瑞丽试图把妹妹拉上来,但没有成功,她开始大呼“救人”,房瑞丽喊了10多声后,放学路过的虞城县一中高一(25)班的张曼丽跑过来,跳进河里。张曼丽跳进深水处后,水一下子没到她的嘴边,她抓住苗苗举起来就往河边走。可能是因为河床比较松软比较陡,她走了好大一会儿还是在老地方“打转转”。几分钟后,张曼丽再次举起苗苗时,苗苗终于死死抓住了姐姐递来的木棍,房瑞丽把妹妹拉上岸,苗苗吐了几口水后哆哆嗦嗦地站了起来。此时,她们再回头看河里时,十几米深的红旗河一片宁静,河面土已经没有了张曼丽的影子。当日晚20时许,虞城公安、消防等部门把只有17岁的张曼丽的尸体从红旗河打捞上来,人们发现张曼丽的双手依然向上举着。
那是一个2月,因为儿子突然身体不适,河北省辛集市某医院护士郭钗提前去幼儿园接儿子。接到儿子后,她向幼儿园的一名老师询问起儿子的一些症状。突然,一名男子闯进幼儿园,一句话都没说,掏㈩一把长刀向郭钗旁边的老师连刺3刀,鲜血飞溅。接触过太多死亡的郭钗却毫不犹豫地冲向手持血刃的歹徒,死死地抱住了歹徒及其拿刀的手,并喊叫报警。她的瘦弱和歹徒的剽悍对比鲜明,但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紧抱着歹徒持刀的手,在歹徒拼命的挣扎和厮打中没有退缩。歹徒见有人抱住他不放,又掏出一把斧子,向郭钗连砍数十斧,郭钗终于倒在地上,她28岁的生命从此定格。丧心病狂的歹徒又将郭钗那哭着要妈妈的儿子砍死后,挥舞着斧头冲向幼儿园的教室。而此时,楼上的老师和63名孩子在得到那名受伤的老师通知后,已经集中到一间教室内,死死地用桌子顶住了教室门。民警终于赶来,此时,找不到人的歹徒已经砍烂了一间间空教室内的桌椅
那是一个冬季的傍晚,两名歹徒在武汉市武昌中百仓储收银台持枪抢劫,打死打伤3人后逃窜。路过此处的武警某文;厂闭政治指导员尹飞先是听到一声“杀人了”的惊呼,随即见一名男子挥舞着手枪从对面狂奔而来,他意识到,对面那满脸凶残的人一定是实施犯罪后逃跑的歹徒,宋不及多想,他毫不犹豫地冲向歹徒。扭打中,歹徒的枪响了,尹飞只觉得自己的右手臂有凉风急速刮过,但他丝毫没有停止搏斗,几番搏打,终于,他将高出自己一头的歹徒摔倒在地并将其制伏。事后,人们从歹徒的身上缴获手枪两支、子弹6发。而直到歹徒被押上警车,尹飞才注意到自己的右衣袖被子弹穿了一个洞。
如果英雄真的越来越少了,是不会每每危难突降时,总有英雄出现。我们之所以鲜见英雄的风姿,多半是因为我们当今的生活充盈着祥和与安定,越来越少危难,而英雄只在一些危难的关口才能够显现他们的光芒。
原来,英雄遍布在我们身边,我们看不见英雄,是英雄将其光芒内敛在心中。
实际上,只要用心,我们仍旧可以随处感受到英雄的光芒。成为英雄,缺少不了在生死面前的无畏与勇敢,取舍面前的无私和从容,而这些恢弘与磅礴,是在生活的点滴与琐碎中凝练与锻造的。要想在祥和与安定中领略到英雄的风采,只需要细心就能够捕捉到:比如,在公共汽车土那个给老幼病残让座的人;比如,街头那个为迷路者耐心指引方向的人;比如,那个路拾他人物品急切寻找失主的人……他们或许就是英雄。因为,时刻以宽爱、善良、无私、正义的心去对待生活,哪怕是生活中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细节也是英雄耀眼光芒中无法缺少的一环。
这样,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英雄的光芒:常怀一颗宽爱、善良、无私、正义与勇敢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这个方法不仅可以让我们离英雄更近,或许还可以让我们自己成为英雄。
我相信英雄就在身边。或许,我们每天都和英雄擦肩而过,每天都沐浴在英雄的光芒之中。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
(张萌摘自《八小时以外》2007年第11期)
砸烂背后的眼睛
许知远
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有个可憎的训导主任,他喜欢在上课的时间,通过各个教室的后门窗户观察学生的动向,心怀期待地寻找沉浸在金庸小说或者窃窃私语的快乐中的学生。所以每次上课,当我们无法拒绝小说或者同桌女生轻言细语的诱惑时,就必须同时提防讲台上的老师,还有后门的那双神出鬼没的眼睛。后来,有勇敢的同学把窗户用报纸封上,那一天大家过得很舒服。报纸不断被老师勒令撕掉,又不断被人贴上,老师也就服了。可是,不久我们发现训导主任还是能够准确无误地抓住吃零食的可怜鬼。原来,后门的窗户下有个小洞,训导主任的一只眼睛可以顺畅地观察我们。一天课上到一半,训导主任不顾尊严地冲进来大吼道:“谁干的,到底是谁干的?”这时我注意到,他的右眼又红又肿,因为疼痛一眨一眨的。猜得出,肯定有人往那个小孔上抹了大剂量效果显著的清凉油。从此,没有人再从后面监视我们了,到现在我还在感激那位机智勇敢的同学。
我估计训导主任在右眼遭受重创的同时意识到两个问题:其一,从背后监视学生是不得人心的;其二,不要把人逼急了。还有一点,他、可能至今还意识不到:他们虽小,也是个人,需要人的基本尊严,教育的努力是给人尊严,而不是剥夺尊严。尽管最后一点,当时的我还不能清晰地表达,但是我知道我不喜欢被人从背后盯着,即使她是个漂亮的姑娘。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我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说最近许多中学在教室后方墙壁上安装了监视器。校长坐在办公室里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查看到每个学生和教师的上课状况。报道说,一开始,学生不适应,但是时间一长就习惯了,而且学生听讲专心多了,没人再搞小动作了。一位律师同志说,教室和商场一样是公共场所,安装监视器很合理;一位家长同志说,只要孩子可以专心学习,装就装呗;一位校长同志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不是为了监视学生;更可气的是一位和我当年一样大的高中生说,从此大家不传条子了,也没什么不习惯的。
我明白了,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精神状况根本没有随着科技进步而进步;在很多时候,我们被技术压迫得精神委顿。校长老师现在以“学习”的名义剥夺了孩子们的隐私。他们搞了几十年教育,却不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管那些孩子成绩好不好,能不能考上大学,起码我们的学校都应该让他们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个人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自然成长,尤其在青少年时应该尽量减少负面的影响。那些老师家长怎么不好好想想,当你意识到自己总是活在别人眼皮底下,还会正常思考问题吗?反正,在中国历史上,越没有自我空间,人就越虚伪越残暴。如果一个民族的花朵们都在这种阴影里成长.那么这个民族的未来就可以想见了。还有那个可笑的律师,把学校类比成商场本身就滑稽之极,商场的监视器是在无奈的情况下才出现的,它是以人性本恶为前提的,是否合理另说。但教育应该激发人内心光明的一面,这些幼小的没有成形的生命是应该被爱与美引导的,而不是用先进的手段来监视的。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驯化,没有了我们当年抗争的自觉性,况且,在面对学校40万元的高科技武器时,抗争也是无力的。我真希望,这些可以当黑客的孩子也可以用砖头砸烂监视器,即使让你考上哈佛,这种对于生命尊严的付出也是不值得的。
(阿紫摘白海南出版社《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一书)
瓜田豆棚的文化
雷杆雁
孔子周游列国,西行不到秦。
“为啥?”关中人会笑眯眯、直愣愣地问你。你懂历史,学富五车,立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说出一大堆理由来。关中人听着、狡黠地笑着,摇摇头说:“不对!”
到底为什么?你迷惘了。想知道?请读“乡村版史记”。
且说那年夏季,孔子坐了牛车,领了弟子热烘烘过了潼关。放眼望去,关中好山好水、沃野千里,真是人杰地灵之处。孔子暗想:只是不知礼义尚存否?正迟疑,忽然有一弟子急呼:“快瞧快瞧!”孔子一惊,转头去看,却只见几只金黄色的田鼠一字排开在田埂上。“大惊小怪!”孔子不悦。可是转眼之间,奇迹出现了:那些田鼠两条后腿作人形站立,对着太阳,一双前爪合拢成作揖打躬状,口中还“吱吱”有声,似念经诵文。这一惊,非同小可。孔子心想,了得!这关中连田鼠都知道礼仪,何况人乎!立马叫弟子拨转车头,不再远行。
信不信由你!乡村版就这么写着,写在口头上,传在子孙中。
每到大年初一,县剧团必演《龙凤呈祥》。乡下人穿了新衣领了老婆孩子也要去看一回戏。孩子看翻跟头,刀来枪往;老婆看相公小姐“吊膀”,驸马公主荣耀;只有老年人闭了眼听唱。这时,他们就不只是观众,更是评判官、评论家,除了评演员的唱、念、做、打,也评剧情的通达顺理。
“刘备哭了一辈子,娶了孙权他妹子。”两句话,概括了一个上午的演出。
“借你荆州还荆州,借我东风还东风。”好!乡下人爱抬杠,两句话把对方逼到了墙角,得劲!
也看才子佳人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只是觉着不过瘾。同窗三年,梁山伯怎么就看不出祝英台是女人?咱们村那傻子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颠倒,还分得出男女,见了女人就追着要亲嘴。祝英台面如敷粉、口若樱桃,当然,男人也有长成女相的。祝英台胸部平平、发育不好,装装男人也行,但她总得上茅房呀!那男女能一样吗?乡下人认定是编剧的严重疏漏,便自作主张,改编了一个口头本。
梁山伯与祝英台去上茅房。小便,梁山伯撩起衣服站着,祝英台蹲着。梁生疑心,问:“贤弟,男人撒尿都是站着,你却为何蹲着?”祝答道:“梁兄不曾听人说吗?站着撒尿狗浇墙,蹲着撒尿写文章。”梁山伯认为祝英台的回答有道理,有文才,疑心顿失,此后,撒尿也便蹲着。
这么一改,不就好了!
剧团不理会,嫌俗,自己唱自己的;农村人也不理会,自己说自己的。两个版本并行不悖。农村人认为自己的版本好,有理,有趣。俗?不管。本来就是俗戏。冬日夏夜;聚拢在一起,饮茶吸烟,把这一段“补充”到梁祝故事里去,赢得呵呵一笑。
于右任是我的“乡党”,官高、位显,写得一手好字,但让乡下人倾慕的还在于他那一把好胡子。人们不称他官号,不提他名字,一说起,便是于胡子长、于胡子短。貌似不尊,实则亲切。
乡村版“于右任传”,较正宗版更为丰富、有趣。说是有一日,于胡子还乡来,清晨早早起床,在马路上散步。突然,迎面走来一位捡粪老汉。看那老汉衣衫破烂、身上肮脏,臭烘烘挎着一筐粪便。让于胡子惊异的是那老汉也有一把如他一样的大胡子,脏脏乱乱地在嘴边飘动。于右任感到有趣,便喊住老人聊天。最后,竟要和老汉比一比胡子,看看谁的好。于右任何等人?那一把胡子平日爱如至宝,细梳慢拢,又是抹油,又是喷香。长须飘然,黑漆一般光亮。捡粪老汉过的什么日月,吃早缺晚,一把胡子长得茂盛,是先天的遗传,平日也不梳不拢,吃饭时胡乱分开,找见嘴就行,更不用说涂油保养了。于胡子手捋胡子,以为胜券在握,沾沾自喜。不料,那老汉不服,说:“这里没法比,要比到家里比。”于胡子说:“好!”老汉放下粪筐,到了于右任的住处,让人盛一脸盆水来,说道:“我们两人把胡子往水里插,看看谁的胡子能插到底。”
怪比法!于右任先来。他把胡子往那水盆里伸,胡子只是漂在水面,不肯插进水里。轮到捡粪老汉,只见他的胡须根根散开,好似银针,丫插到底,磨得铜盆底“嚓嚓”响。
于胡子只得认输。你想,他的胡子抹着那么多油,能不输吗?
故事显然是杜撰的。可是传得远,家乡人都知道。故事虽说没有褒贬,说着好玩,听着也好玩,却约略显出乡下人的自信、聪明和骄傲。
文学有写在书上的,有流传在嘴上的。前者可以叫“都市版”,后者则是“乡村版”。写在书上,传不开,便死在纸上;流传在嘴上,看不见,却活在世上。
(邵林摘自《喜剧世界》2007年10月下)
坐着的泥土
吴守春
一个农夫好逸恶劳,他的庄稼长势总没有别人家的好,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于是,他来到寺院,向菩萨顶礼膜拜,求神灵保佑。
这个农夫心满意足地从寺院回了家,心想,今年的庄稼肯定能有个好收成。过去年年歉收,是因为自己没有虔诚地求菩萨保佑,心中无佛,庄稼怎能有好收成。结果到了年底,光景依旧。他想,都说菩萨灵验,有求必应,怎么失灵啊。平心而论,他给菩萨叩首,动作绝对标准,一点没有掺假,菩萨普度众生,难道我不是众生之一?这个农夫恍恍惚惚,再次来到寺院。他向菩萨倾诉自己的委屈和疑惑。菩萨说:“常言道,叩头拜佛,不如弯腰求土,你求我保佑风调雨顺年年有余,我承认,你的态度无可挑剔。可是,回到土地那里,你就摆出另外一种姿势,简直判若两人。如果,面对脚下的土地,你能像在我面前这样,弯腰俯首,土地是绝不会亏待你的。人勤地不懒嘛。”这个农夫似有所悟,羞愧得无地自容。
农夫按照菩萨指教,面对土地,换成差不多在菩萨面前那种姿势了。果然,农夫丰衣足食,过上了幸福生活。为了感谢菩萨指点迷津,这个农夫拎了香油、扯了红布,去寺院还愿。
菩萨见农夫笑逐颜开心满意足,便问:“你知道人们为何对我顶礼膜拜?”农夫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你是菩萨,生就一副大慈大悲的心肠啊!”菩萨颔首,沉吟良久,说:“其实,我只不过是一堆塑了形的泥土。”农夫闻言,愕然。活菩萨等同一堆泥土?这话,若是出自他人之口,农夫是会和他唇枪舌剑的,那无异于是诋毁,是冒犯,是大不恭,可是,这偏偏出自菩萨之口。这正是菩萨不居功自傲的谦词啊。菩萨窥出农夫的将信将疑,真诚地说:“的确,我只是一堆泥土。”农夫联想到一句俗语: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这么说,菩萨真的不过是一堆泥土!
恍然大悟的农夫,当即有了上当受骗的感觉。他躬身自问:“难道,我堂堂的大男人,只是在给任人蹂躏的泥土叩头?”
菩萨接着说:“现在,你知道真正保佑你的是谁了吧?作为泥土,我感到羞愧,因为,我没能帮你们种庄稼,你们却给我行如此大礼,让我诚惶诚恐,可我这样,事出有因。我权且把自己当成泥土的代表,接受你们的感恩。在泥土面前,只要你们弯下自以为高贵的头颅,根本不需要下跪,只需向匍匐在地的泥土作揖,泥土就会保佑你财源滚滚。可惜,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懂。人啊,只有在死去后,才心甘情愿地把泥土置于灵魂之上,但为时已晚。”
农夫还是不解地问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