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 _2009年合订本-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十双眼睛盯着女友。女友的眼睛湿润了,泪水慢慢的像地下泉水,流了出来。她然后微笑着向学生们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雪花一样飘落,竟使这寒冬的教室格外多了一种婆娑和妩媚。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自己握着的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有力的橹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薄薄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汹涌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在身后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6期P55
 

   

危险的标准答案
冯国伟

  二战时,美国军方委托著名的心理学家桂尔福研发一套心理测验,希望能用这套东西挑选出最优秀的人来担任飞行员。结果很惨,通过这套测试的飞行员,训练时的表现很亮眼,可是一上战场,所驾驶的飞机大多被击落,死亡率非常高。桂尔福在反思时发现那些战绩辉煌,身经百战打不死的飞行员,多半是从那些退役的“老鸟”中挑选出来的。他非常纳闷儿,为什么精密的心理测量,却比不上“老鸟”的直觉呢?其中的问题在哪儿呢?

  桂尔福向一个“老鸟”请教,“老鸟”说:“是什么道理,我也说不清。不如你和我一起挑几个小伙子看看,如何?” 桂尔福同意。

  第一个年轻人推门进来,“老鸟”请他坐下,桂尔福在旁观察、记录。

  “小伙子,如果德国人发现你的飞机,高射炮打上来,你怎么办?”“老鸟”问。

  “把飞机飞到更高的高度。”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作战手册》上写的,这是标准答案啊,对吗?”

  “正确,是标准答案。恭喜你,你可以走了。”

  “长官,只有一个问题吗?没有其他要问的吗?”

  “你没有问题,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的。”

  “是的,长官!”

  第一个“菜鸟”走出去后,进来第二个“菜鸟”。他刚一坐下,“老鸟”问了同样的问题:

  “小子,如果该死的德国佬发现你的飞机,高射炮打上来,怎么办?”

  “呃,找片云堆,躲进去。”

  “是吗?如果没有云呢?”

  “向下俯冲,跟他们拼了!”

  “你找死啊?”

  “那摇摆机身呢?”

  “是你开飞机还是我开?书,你都没看?”

  “长官,你说的是《作战手册》吗?”

  “对,难道叫你看《灵犬莱西》?”

  “《作战手册》我看过,但太厚,有些记不清。长官,我爱开飞机,我要替美国开飞机。但读书对我就像读食谱。”

  “什么意思?”

  “我煎蛋、煎牛排都行,我还会帮我老妈烤苹果派。但要我像食谱那样讲出一二三我就搞不懂了。”

  “好,你可以下去了。”

  “长官,我是不是说错了什么?”

  “‘菜鸟’,现在不要问问题。”

  等“菜鸟”走出门,“老鸟”转过身来问桂尔福:“教授,如果是你决定,你要挑哪一个?”

  “嗯,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我会把第一个刷掉,挑第二个。”“老鸟”说。

  “为什么?”

  “没错,第一个答的是标准答案,把飞机的高度拉高,让敌人的高射炮打不到你。但是,德国人是笨蛋吗?我们知道标准答案,他们不知道吗?所以德军一定故意在低的地方打一波,引诱你把飞机拉高,然后他真正的火网就在高处等着你。这样你不死,谁死?”

  “噢,原来如此。”

  “第二个家伙,虽然有点搞笑。但是,越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小子,他的随机应变能力反而越好。碰到麻烦,他可以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方法越多,活命的机会就越大。像我这种真的打过很多仗没死的人,心里最清楚,战场上发生的事,《作战手册》里不会有。只有一样跟书上写的一件事情相同。”

  “哪件事?”

  “葬礼。只有这件事和书里写的一字不差。打仗都靠背书,那你只能战死!”

  桂尔福经此教训,重新改造他的测试。新的测试里有“如果你有一块砖头,请说出50种不同的用途”这类激发创意的问题。他的测试不但为美国选出了真正优秀的飞行员,他也因此创造了“创意测试”,成为现代创意活动之父。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6期P14
 

   

睡屋顶的美国校长
蒋家平

  美国新泽西州一名小学校长戴维斯先生为遵守对学生的承诺,7日傍晚爬上校舍屋顶,度过一个寒冷的夜晚。此前,他曾对学生说,如果他们在几个月内读完一万本书,他可以任由学生处置作为奖励。学生提前完成读书任务,他们选择的奖励是,把戴维斯的头发剃出学校名称缩写“HP”字样,并让他在屋顶住一个晚上。

  笔者看到这则报道,禁不住轻声笑了出来:这些孩子想出的处置校长的法子也太绝了点,典型的捉弄人嘛!可你不得不承认,这个法子很有创意,从捉弄人中透出了孩子们的顽皮可爱。我猜测,当戴维斯校长在屋顶上冻得哆嗦的时候,屋子附近的篱笆墙外,肯定有不少孩子忽闪着大眼睛在偷着乐呢。

  这种事儿,搁中国或许根本不会发生。中国的校长们在斥责孩子不上进时,也常说“这道题你要是会做,我认你做老师”一类的狠话,不过,这只是火冒三丈时的言不择词,根本没打算兑现,被“承诺”的孩子即便做出题目来了也不会想到要校长“认师”。就算真有倔强的孩子盯住不放,中国的校长不但不大可能“住屋顶”,反倒可能大光其火,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也会反过来批评孩子不懂得尊敬师长,伤了校长的面子的。可人家戴维斯校长就不是这样。尽管当天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他仍然很坦然地主动带了帐篷、睡袋和一些冬用装备,自己爬上校舍屋顶,住了下来。事后还说“冷”得值,如果这样能鼓励学生们阅读,他下次还会照做。

  戴维斯校长之所以觉得“冷得值”,我看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自己在屋顶上住一宿,换来的是学生读完一万本书,大大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这笔“生意”做得值;二是兑现自己的承诺,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诚信守诺的良好品格;三是“住屋顶”期间,收获了学生和家长送来的热巧克力、甜点,以及路人的友好问候,不但没有让自己失去尊严,反而融洽了校长和学生、家长的关系,用我们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体现了师生间的“和谐”。

  诚信的说教再多,抵不上老师、家长的一句自食其言。从这个意义上讲,戴维斯校长“睡屋顶”的行为,给我们所有为人师表者树了一面镜子,我愿为之深鞠一躬。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6期P47
 

   

水终有澄清的一天
林清玄

  在我童年居住的三合院里,沿着屋檐滴水的沟槽下,摆了一排大水缸。

  水缸有半人高,缸口大到双手不能环抱过来,是为了接盛从屋顶流下来的雨水。从前的乡下没有自来水,为了生存,村民们必须寻求各种水源,他们一方面凿井而饮;一方面到河边挑水灌溉;下雨天蓄在水缸的水,则用来洗衣洗澡,这样不但可以惜福,还能减轻到河边挑水的负担。

  刚下过雨的水缸是浑浊的,放一些明矾进去,等个两三天,水才会慢慢的澄清。

  由于要让水澄清很难,需要很长的时间,但使水浑浊却只要一下子,因此,妈妈严格规定我们不能去玩水缸的水。玩水的后果就是在水缸边罚站。

  “不可以玩水缸的水。”不只是我们家的规矩,乡下三合院的孩子们全都知道这个教训。

  但是,不玩自己家的水,并不表示不玩别人家的水。

  我们家正好在去中学必经的路上,每天有成千上百的学生走过。有一些喜欢恶作剧的孩子,路过的时候会突然冲进院子,每个水缸都搅一下,然后呼啸着跑走。

  这可恶的举动,使我们又愤怒,又紧张。为了防止水被弄浑,我们终日都坐在院子里,等待恶作剧的孩子。

  但是,我们也不可能整天坐在院子里,有时要上学,有时要工作,一旦稍有疏忽,孩子们就冲进来把水弄浑。

  这使我们更陷入痛苦之中。

  妈妈看我们被几缸水弄得心神不宁,就安慰我们:“你们的心比水缸的水还容易混乱。那些恶作剧的孩子,你们愈在乎,他们就愈高兴;如果不理他们,时间一久,他们就觉得没什么好玩了。你们各人去做该做的事,不要管水。水,终有澄清的一天。”

  我们听了妈妈的话,该上学的上学,该工作的工作,不再理会恶作剧的孩子。他们也很快就失去兴趣,水,也自然的澄清了。

  “水终有澄清的一天!”妈妈的教诲,常常在我被误解、扭曲、诬陷的时刻,从水缸中浮现出来。我们的心像水一样容易混乱,但在混乱之际,不需要过度的紧张与辩白,需要的是安静如实的生活。当我们的心清明,水缸的水自然就澄清了。

  如今,我每次走过乡下的三合院,童年院子里的水缸历历在目,就会想到一个洁身自爱的人,心境就有如水缸的水,来自天地,自然澄清。生命中的曲解,是一时一刻的,智慧与情境的清明追求,却是生生世世的。

  一秒钟的混乱,可能要三天才能清明,但只要我们能够迈向更高的境界,水,终有澄清的一天。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6期P11
 

   

谁也阻止不了你去梦想
任欢颜

  他叫吕克·贝松,法国人。

  那一年父母带他去摩洛哥度假,晚饭后沙漠上开来一辆拖拉机,有一条白色带暗花的床单又被横空扯起来,用两根树干状的东西支在了沙漠上。忽然,白色床单上竟然出现了人影与音乐,他顺着一束有很多飞虫在跳舞的光望过去,发现它们来自拖拉机里一台神秘的仪器。

  “那是放映机”,妈妈说,“我们看的是电影。”

  他安静下来,仰着头看电影,那是一部喜剧片,但他并不觉得怎么好笑。看到一半的时候,有只骆驼刚巧经过,因为床单挡住了它的去路,它看样子是打算把床单扯下来。于是很多人就跑去抓骆驼,这一回他笑了,对他来说,“屏幕”下的这部喜剧更可乐。

  他后来说那是他第一次看“三维电影”,事实上,那也是他第一次看电影,“第一次,我认识到电影是这么有趣的东西。”

  那一年,他9岁。

  青春期的时候,满脑子的奇异幻想简直令他痛苦,他就写下来,并把那些文字自称为“剧本”。大多数剧本的第一阅读者都是那只黑色的垃圾桶,可是,那发生在23世纪的《第五元素》就是16岁那年写的,这部影片在他40岁那年被搬上银幕,全球票房2亿美元。

  20岁的时候,他已经写了30个剧本。因为想象力太过发达,更因为无事可做。他的法语拼写实在不怎么着,所以不太敢把那些剧本拿出来给人看,那些令日后的人们惊喜的奇思妙想就这样成为他青春里的秘密。不过他也有这个年龄里特有的狡黠,去找班上法语成绩第一的女孩帮他纠正错误和打印剧本——因为他发现 “她有点喜欢我”。可是事实上她有点丑,他并不想和她在一起,但又必须有人纠正他的错误……很多年以后,他评价说:“你看,艺术家的生活就这样。”

  就在20岁那年,他去报考一所电影学院。第一关面试,考官让他说出他最喜欢的导演,他就说了几个名字,可还没等说完,就被制止了,对方告诉他不适合这里。而15年后,已名满天下的他被这所电影学院请去教书,他说“我教的东西你们不适合”。是的,这个大导演还有点儿记仇。

  他确实不打算原谅他们。20岁,他那么年轻,他浑身上下充满那么不可思议的力量,他刚刚确定自己一生的梦就是“电影”,可是,他们说他不适合。

  这个“不适合”的年轻人此后摸爬滚打于好莱坞的电影圈,从最底层的小工做起,四年之后他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皇太子影片公司”。之后,《碧海情》《尼基塔》《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五元素》……他拍摄了九部影片,部部经典,成为世界上最牛的导演之一。

  2006年12月,他的第十部电影在法国上映,而48岁的他就在此时宣布:这之后,他将放弃电影,投身于慈善事业,去帮助那些有梦的年轻人。

  “梦想对一个人来说就相当于汽油对汽车一样。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政权下,谁都不能阻碍你去梦想,这是一种难以置信的力量。即使你被关在一个很小的囚室里,什么都不能做,但是谁也不能阻止你去梦想。”是的,谁也阻止不了,而他更要帮助那些有梦的年轻人去实现梦想,因为他们就是曾经的他自己。

  电影的本质不就是梦吗?48岁的吕克·贝松在他美梦成真之时,要让更年轻的人去做梦,这是他对电影最虔敬的理解,更是他对梦最深邃的感悟。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6期P23
 

   

诗两首


  时间的玫瑰

  北岛

  当守门人沉睡

  你和风暴一起转身

  拥抱中老去的是

  时间的玫瑰

  当鸟路界定天空

  你回望那落日

  消失中呈现的是

  时间的玫瑰

  当刀在水中折弯

  你踏笛声过桥

  密谋中哭喊的是

  时间的玫瑰

  当笔画出地平线

  你被东方之锣惊醒

  回声中开放的是

  时间的玫瑰

  镜中永远是此刻

  此刻通向重生之门

  那门开向大海

  时间的玫瑰

  路歌

  北岛

  在树与树的遗忘中                       

  是狗的抒情进攻

  在无端旅途的终点

  夜转动所有的金钥匙

  没有门开向你

  一只灯笼遵循的是

  冬天古老的法则

  我径直走向你

  你展开的历史折扇

  合上是孤独的歌

  晚钟悠然追问你

  回声两度为你作答

  暗夜逆流而上

  树根在秘密发电

  你的果园亮了

  我径直走向你

  带领所有他乡之路

  当火焰试穿大雪

  日落封存帝国

  大地之书翻到此刻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6期P09
 

   

生灵
梁晓声

  牧羊犬天天和羊在一起,对样相当忠诚。倘若狼来了,它又最肯于奋勇前进,自我牺牲。但雄牧羊犬求欢与羊,母羊掉头默默离开,去找公羊。并不计较和谁在一起更有“共同的语言”,也不认为对牧羊犬的破碎了的心负什么道义的责任。

  蝴蝶不停地扇动双翅挣扎着,然而徒劳无益。它痛苦,它悲哀,它绝望。惟一使它感到安慰的是,窗子开着,它可以望到窗外,望到它的恋人。 人,不要再用活的蝴蝶做标本

  宠物之所以是宠物,盖因其聪明。纵然是一条蛇成了某人宠物,那也必是一条专善解某人之意的蛇。否则人断不会宠它。而普遍的规律是,宠物一经被宠,原本超过于同类的聪明便往往“发扬光大”。 

  成为宠物的一只鸟儿,是不必再多此一举地踢给它什么自由的。。。。。。

  只有某些猴子可以爬到树干的最上方。首先当然是猴王,其次是猴王所亲呢待之的猴,再其次是强壮善斗的猴。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6期P61
 

   

上帝不干预
陶杰

  国家地理杂志频道播映动物世界,时时有弱肉强食的血腥场面:一只母狮窥伺着一头斑马,一步步静静逼近,摄影机纹风不动,观众不忍,暗呼温文的斑马快逃。母狮猛扑出来咬住斑马的咽喉,摄影机还是没有动过,因为摄影师和探险家要守行规:天地不仁,不可以干预,不可以出手相救。

  做探险家,是要有一副无情的专业心肠。当他面对一只失去母亲、整整饿了一个月肚子的小北极熊,不能喂牠吃,而且要把牠赶走。一个心智正常的文明人,很难硬得下这样的心肠:北极熊有超凡脱俗的外表,浑身雪白四肢圆胖,与童话故事里的插图无异,小熊哀求的眼神,可以令人忘记牠嗜血的本性,怜爱地把牠一拥入怀。

  但探险家不可以头脑发热,不可以婆婆妈妈,他要想到自己离开以后更漫长的未来:野生的小熊如果由人喂养,将完全失去捕猎的能力;小熊长大后重有千磅,人类绝没有资格豢养这等猛兽;因此,为小熊着想,只能撒手不要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