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 _2009年合订本-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热的校长,我始终都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只要一走上讲台,面对几十双童稚的眼睛,什么尘世间的烦恼恩怨统统都被 抛到九霄云外,那里才是我真正的舞台。

  可现在这种境况下,我怎么有脸回去呢?说实在的,同事们的各种眼光,包括轻蔑的、嘲笑的、曾恶的、可怜的、幸灾乐祸的……我都设想过无数次,也都 能承受,世俗的眼光就是这样。 可我的学生们呢,那些眸子里闪着清波的孩子们,他们可还没有沾染过世俗的尘埃啊!他们怎么能够接受他们尊敬的老师竟然是个令人憎恶的贪污犯呢?在他们面前我怎么抬得起头来呢?

  老领导当然明白我的心思,直截了当地说:“我知道现在要你回去你肯定很难面对大家,本来我也打算给你换所学校,但你带的高三(7)班马上面临高考,你出事后,他们的思想波动很大,再不及时挽救,别说指望考出什么好成绩,恐怕还会回到老路上去,老师们和家长们都很担心啊!”



  提起高三(7)班,我的心又酸又痛,那一直是我割舍不断的牵挂啊!两年前,我所在的学校搞基建,需要大量资金,经市里批准,我们可以收80 名线下调节生,当然,这项收费也是非常高昂的。这批学生进来后,其麻烦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他们都是有钱人家的子弟,生活富足、优越,但精神荒芜、迷茫,自傲自卑、自暴自弃是其共同点。 因成绩不好导致他们对学习厌,继而对老师厌恶对学校厌恶,甚至对生活厌恶 ,一任任老师派去了,又一任任落荒而逃。最后,作为校伏的我不顾大家反对,硬是接下这个班,做了班主任。

  开始,这些学生并不把我这个校长放在眼里,同样对我百般刁难!上课起哄、吃零食、抽烟甚至打情骂俏,下课就更不用说了,打架斗殴是常事,有时还跟外面的小流氓打架。我刚要 开口说他们,他们就朝我翻眼睛,还将粉笔灰丢进我的茶杯里。我觉得上课对他们已失去了意义,他们当务之急不是学知识而是学做人。于是我决定暂时停课。学生听到这个决定时,高兴得捶桌欢呼。随后我又宣布了另一个决定: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讲故事,一起出去玩。学生们更是拍手称快家园。

  做决定后,给他们讲什么故事呢,这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座山,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我知道,那些传统理想道德故事对这些孩子已经失效了。我上网去查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名叫“好好生活,天天向上”的帖子,虽然没有什么内容,但这个主题已经让我眼前一亮。在这个浮躁 的社会里,“好好生活,天天向上”这简短的几个字,已经构成了一句多么温暖的励志格言啊!我想,任何一个困境中的人听了这句话一定会有所触动,更何况我的这些风华正茂的学生呢?

  于是,我决定将“好好生活,天天向上”作为故事的主题,让每个人讲一个与此相关的故事。开始,大家对我工工整整板书在黑板上的这几个字并不“感冒”,只是觉得活动方式有点新鲜。我只好鼓励大家,什么时候全班每个同学都能讲出一个故事,我就带他们到附近的水库玩。大家这才有点积极性了,但不知讲什么好。我就先讲了刚在报纸上看到的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小女孩才9岁,上小学三年级。父亲早逝,如今母亲又患了肾病综合征,卧病在床。虽然有政府相助,把她的学费免了,还补助了生活费,但这对于大笔的医药费来说,真是杯水车薪。在这种境况下,小女孩仍然坚持上学,功课之余除了照顾妈妈,还上街卖报,给人家送牛奶……也许是上天被这个小女孩所感动,她母亲的病竟奇迹般渐渐好了起来。我的故事讲完了,看同学们 的表情,知道并没有给他们多大的触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在我的预料之中。但为了获得去水库玩的机会,他们开始绞尽脑汁地讲起了身边的故事。 有个同学说:“我老爸一次赌博输掉了10万,第二天又赚了回来,这算不算:‘好好生活,天天向上’啊?”教室里一阵哄笑。 我镇定自己,说:“算,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种精神算,但赌博本身是违法的,不可 取的,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台下不笑了,显然在认真地听。又有个同学说:“我们楼下有个拾垃圾的老太太算不算啊 ?”我顿时一阵惊喜,大声说:“算!老太太也许生活贫困,但她并不放弃,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积极生活。”

  一节课就这样顺利结束了,到第二节课开始时,讲故事的就有些踊跃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讲什么的都有。讲着讲着,突然有个女生趴在桌上哭了。我走过去,轻声问她是不是有伤心的故事要讲。她缓缓抬起头,擦着眼泪,说:“其实我那个有钱的爸爸早已把我和妈妈抛弃了,他又找了个女人,生了孩子。我妈妈为了不让我过得比以前差,每天 起早贪黑,打着几份工,有天晚上在路上昏倒了,是警察把她送去了医院……” 她泣不成声道,“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只为了气我爸而自暴自弃,我还有个坚强的妈妈啊!”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女生们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我也感觉有股热浪在心头涌动——我为孩子们终于向我敞开心扉而感动。

  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全班80名学生每人都讲了一个主题为“好好生活,天天向上”的故事,有书上看到的,也有身边发生的。这些玩世不恭的孩子们,他们在搜索故事的点点滴滴时,冷漠、维驾不驯的心也在一点点地被温暖、被软化。我如约带他们出去郊游。途中,他们纷纷表示要 “好好生活,天天向上”,要我监督他们。我搬动得连连点头,说不话来!

  当时被称为“垃圾班”的高一(7)班从此站起来了!仅仅一个学期后,成绩就接近了正常人学的其他6个班,到高二下学期时,已经与别的班不相比下了!可惜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出事了。




  老领导让我考虑三天,但我第二天就做出了决定:重新回到那群孩子们去上课前,我进入紧张的备课状态。教书近20年来,我从未感觉到备课竟然如此艰难:我将怎样走进教室?怎样看他们第一眼?第一句话讲什么……这些问题折磨得我坐卧不宁、寝食难安。

  几天后,是我重返讲台的日子。一大早,看到镜中的我,虽然刻意整理了发型,穿了笔挺的西服,但还是掩饰不住满脸蜡黄、满眼黯然。最紧张、尴尬的时刻到了,伴随着上课铃声,我的脚机械地向教室挪动着,直到同学们齐刷刷地站起来,响亮地喊:“老师好!”我还是不敢抬起头来而对他们。我低头转向黑板,准备板书今天要上的课文标题。这时,我突然愣住了,手中的粉笔停在了半空——黑板的右上角,赫然写着八个大字:“好好生活,天天向上。”我的眼睛顿时湿润了!我的可爱的学生们,你们并没有把我这个犯错的老师抛弃啊!你们是在用老师平日里激励你们的格言来激励你们的老师啊!我直了直腰板,高昂起头,毅然转过身去,面对80双纯真的眼睛,鞠了两个躬,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对不起!”第二句是:“谢谢!”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掌声的鼓励下,我很自然地进入了状态。。。。。。首发

  如今,我已走过了人生最暗淡的日子,不仅能坦然而对我的学生、同事,还能坦然而对社会上最势利的眼光和最恶毒的语言。是的,我犯过错,但我知道错了,并用自己的行动好好生活,天天向上,这就足够了。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7期P36

海伦:让总统们发抖的女人
包丽敏

  海伦·托马斯质问了9任美国总统,从肯尼迪到小布什。40多年来,美国人总能从总统记者招待会的现场直播中,看到她从前排站起来,盯着总统的眼睛发问。

女人走近时,总统们就会发抖

  事实上,从2000年小布什上台时,海伦·托马斯已经结束了她的白宫记者生涯,而成了赫斯特报系的专栏作家。她在2002年的一篇专栏文章中,毫不留情地把小布什形容为“皇帝总统”。她也从不讳言“小布什是美国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总统”,并把他称为“谎言家”。

  尽管海伦依旧参加总统的记者招待会,但她已被排除在提问名单之外。直到美国当地时间2006年3月21日,这位以拷问总统闻名的老牌记者,终于在三年来第一次得到了向现任总统发问的机会。

 “我的问题是,你为什么那么想开战?从你踏进白宫的那刻开始……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你说过不是因为石油,也不是因为以色列或其他,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海伦·托马斯单刀直入问道。

  “……我并不想开战,想当然地认定我想开战,恰恰是错误的,海伦——”小布什回应。海伦打断了总统的话:“所有的一切——”

  总统赶紧插话:“打断一下,打断一下,没有总统想要战争……(大段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在伊拉克——请让我说完——”

  “他们并没有对你和我们国家干什么呀。”海伦反驳。

  “对不起,请让我说完,让我说完。他们干了!(阿富汗)塔利班为基地组织提供安全避难所,基地组织就是在那儿接受训练——”

  “可我说的是伊拉克——”海伦又一次不客气地打断了总统。

  这个女人就是这样在白宫新闻发布厅里向一届又一届美国总统发难。“不用怀疑,40多年来,当这个女人走近时,总统们就会发抖。她有刀子似的舌头和利剑般的智慧。”《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新闻界第一夫人”。

  在海伦看来,向总统发问是她作为记者应有的权利。在自传《白宫前沿》中,她写道:“只有在民主制度下,记者才被允许质问他们的领导人。因为我们没有英国式的议会制度,督促政府官员向人民负责,解释他们的所作所为和政策,这份职责落到了记者肩头。”

  在她的新书《民主的看门狗?》中,她写道,“多年来,我总有机会质问这个国家最有权力的公仆——美国总统。我承认,对这个职位我抱有敬畏,可并不是对占据这一职位的那个人”,因为,“我们的职责不是去敬仰一个领导人多么德高望重,而是不时地把他们搁到聚光灯下,看看他们是否有负民众信赖。”没有人了解每天要面对记者回答世界上各种问题的那种恐怖

  叙利亚移民托马斯家9个孩子中的老七,在22岁大学毕业后决定,除了这个国家的政治心脏华盛顿外,哪儿都不去。她借口探望堂姐留在了华盛顿。

  1960年,肯尼迪当选总统。40岁的海伦调入合众社白宫记者站,开始了她一生的事业——白宫报道。

  此前,白宫女记者不允许参加白宫的记者招待会。一次,海伦向肯尼迪抗议:“如果我们不能参加,你也不应该参加。”肯尼迪表示同意。女记者们从此闯进了男记者的领地。肯尼迪总统说,海伦会是个“好姑娘”,“如果她扔掉手里的笔和采访本的话”。

  许多年里,海伦总是第一个或第二个向总统发问的白宫记者。1975年,她被推选为白宫记者团团长。

  如果没有“胖子”普莱斯,也许就不会有被朋友们开玩笑称为“总统折磨者”的海伦·托马斯。

  1896年,《华盛顿星报》这位记者被他的编辑安排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前往白宫,挖掘新闻。编辑明知当时的总统克里夫兰非常讨厌记者,想借此排挤掉“胖子”。

 “胖子”当然采访不到总统,但他老是守在白宫外,询问每一个从白宫中走出来、与总统交谈过的人士,藉此竟然搞到许多独家内幕新闻。到了1900年,大批记者被派往白宫的门口或周围街道上游荡,总统麦金利便任命一名助手每天向这些记者发布一次新闻简报。等到西奥多·罗斯福就任总统时,一个阴雨的日子,他看到一群记者像落汤鸡一样挤在白宫外的树下,便请他们到白宫避雨。

  从此,记者们就再也请不出去了。西奥多·罗斯福将他书房隔壁的一间休息室划作记者室,不久国会拨款在白宫修建了记者办公室。

 正是在这间办公室,海伦·托马斯开始了她的白宫报道生涯。“我驻守白宫报道白宫的时间比任何一个记者都长。”海伦说。

  “只有当他面对新闻媒体,总统才不得不对民众作出解释,没有其他公开场合可以就当天的议题向总统发难。”

  每次当她第一个站起来提问时,总会看到总统们不同的肢体语言:“卡特的畏缩”、“里根的低头”以及老布什的“哦不!不要海伦!”

  站到白宫新闻发布厅的讲台上时,肯尼迪可能已经让助手们“事先帮他预测好了90%的记者提问”;尼克松已经浏览过各种文件摘要,“

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卡特手边也许已经备好了所有的事实和数据;里根则可能“紧张得像参加论文答辩一样”,即使在戴维营休假也不忘
“临阵磨枪”。

  每次参加黄金时间现场直播的记者招待会,这位白宫记者团团长就戴上两只手表,以便把时间准确地控制在30分钟。时间一到,她就站起来说:“谢谢你,总统先生。”

 一次,里根在记者招待会上遭遇到尖锐问题的“轰炸”,闪烁其词地应对了25分钟后,汗津津地扫了一眼海伦,眼神似乎在问:“可以结

束了吗?”海伦对了对表,然后摇摇头。“短短5分钟里,总统竟然受制于我。”海伦说。

 “白宫新闻发布厅有时也会像法庭”。比如水门事件中的尼克松;伊朗人质危机中的卡特;“伊朗门”中的里根;还有性丑闻中的克林顿
。“就像一个证人同时被来自60个不友善的检察官的质问狂轰滥炸”。

  白宫新闻发言人马林·菲兹沃特曾说:“没有人了解每天要面对记者回答世界上各种问题的那种恐怖。”
权力会试图管理新闻,但它们并不总能成功

  “我根本不信会有一个政府不想管理、掌控,或说策划新闻。白宫总是想把总统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这再自然不过,任何一个政府都希望记者把它发布的新闻当做福音,不加任何质疑。”

  不过,“政府可以宣传它的立场,而记者的职责是发掘真相。”在新书中,海伦写道。
  白宫有时会用取消某些优待权来要挟记者,比如取消记者乘坐总统专机随总统出行的权利。有时白宫还会向记者的老板或上司告状。过优秀的老板或上司一般非常礼貌地听完,然后核对事实,如果记者没有出错,便会站在记者一边。

  林登·约翰逊总统经常会让他的新闻发言人,打电话到报社抱怨他不喜欢的报道,因为“至少可以让这些杂种知道我对他们的看法”。海伦也记不清多少次听到这位总统抱怨:“你们都有宪法第一修正案(赋予的权利),好像它是对付总统的专用武器似的。”

  也有时,白宫只向记者告知部分事实,或者故意泄漏一些利好消息,要么干脆不准职员向媒体透露一点消息。

  当然,白宫还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召开或不召开新闻发布会。约翰逊在黄金时段的新闻发布会上一般只宣布好消息,“埋葬”坏消息。

  海伦报道过的每一位总统都曾试图“管理新闻”:肯尼迪曾故意制造“好新闻”;约翰逊对写了尖锐报道的记者采取冷落态度;而尼克松政府甚至会偷听那些“刺儿头”记者的电话;至于里根,一个非常著名的姿势,就是用手拢住耳朵,假装听不见记者提问;老布什在海湾战争中,要求有关战争的报道都要经五角大楼过滤。

  “权力会试图管理新闻,但它们并不总能成功。”海伦在新书中写道。因为,总有人会“泄漏消息”。事实上,她报道过的每一位总统,都或多或少地被爆出的丑闻所纠缠。

  海伦认为,“水门事件可能是最好的明证,说明记者们的反新闻管理是有效的。”《华盛顿邮报》两名记者持续不断的揭露报道,最终导致尼克松下台。

让人民了解事实,国家就会安全

  在海伦看来,上述所有总统中,小布什政府对新闻的管理无疑是最严厉的。这位总统与她报道过的其他8位总统最大的不同是,“将新闻管理变成了彻底的政府宣传”。

  她批评小布什的新闻发言人,简直就是“只知鹦鹉学舌的机器人”。“即使明知是胡说八道,也不敢有一丝偏离”,总是照本宣科,无论记者提什么问题,他“永远在同一页讲稿上打转”。

  这位86岁的老记者,凭着她60多年的从业经验,在书中大声质问:“没有畏惧、不带好恶去寻找真相,美国的新闻人已经忘了吗?”最后,她引用林肯的名言:“让人民了解事实,国家就会安全。”

  海伦曾向那些总统扔过去的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