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当学生们翻开亨尔教授的论文手稿时,发现这些手稿已经非常工整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根本没有重抄一遍的必要,做这种没有价值而又繁冗枯燥的工作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搞研究。他们的结论是,傻子才会坐在那里当抄写员。最后,他们都去实验室里搞研究去了。让人想不到的是,竟然真有一个“傻子”坐在教室里抄写教授的论文手稿,他叫科赫。
一个学期以后,科赫把抄好的手稿送到了亨尔教授的办公室。看着科赫满脸疑问,一向和蔼的教授突然严肃地对他说:“我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孩子!因为只有你完成了这项工作。而那些我认为很聪明的学生,竟然都不愿做这种繁重、乏味的抄写工作。”
“我们从事医学研究的人,不光需要聪明的头脑和勤奋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具备一种一丝不苟的精神。特别是年轻人,往往急于求成,容易忽略细节。要知道,医理上走错一步,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而抄那些手稿的工作,既是学习医学知识的机会,也是一种修炼心性的过程。”教授最后说。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科赫年轻的心灵。在此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科赫一直牢记导师的话,他老老实实做最傻的人,一直保持严谨的学习心态和研究作风。这种做事态度让他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现了结核菌、霍乱菌。而第一个发现传染病是由于病原体感染而造成的人,也是这位叫科赫的“最傻的人”。1905年,鉴于在细菌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瑞典皇家学会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了科赫。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8期P19
最容易的路最好走吗
作者:陈彤
早些时候,看过一本书,《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个妻子》,当时不明白,在他杀了他的第一个妻子时,为什么还有女人肯赴汤蹈火地嫁给他?
现在我不会问这么愚蠢的问题了——他就是杀了十个老婆,后面还有赶不尽杀不绝的女人排着队自荐枕席,因为他是亨利八世,嫁给他,自己就是王后,自己生的孩子就可以继承王位。毕竟这是通往荣华富贵最近的一条路——虽然从结果看,也是通向死亡的最短的路,但在最终结果降临之前,普天之下的女人都会认为这其实是通向幸福的最容易的路吧?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你可以认为它不说明任何问题,但我想人生有的时候就是这么极端——我们每个人都想找到一条通往山顶的捷径,就像每个人到股市买进卖出都是为了赚到钱而不是为了血本无归。人生就是充满这么多的不确定性。
一个女友失了恋,我们说天下男人又没有死绝,你那个男朋友也很一般,赶紧再找一个更好的弥补回来。于是我们把我们所认识的钻贵都往她那里推,因为这是一条捷径,每个女人都知道,这是最短的幸福之路——在千百万成功富有的男人中,只要一个肯对她说“YES”,她这辈子的幸福就到手了。
这事儿难吗?从理论上说,不难。她美丽,年轻,单纯,而且还很温柔,多才多艺,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吧?但偏偏就等了很久很久。不是没有人追求她,但总是在谈婚论嫁的那一瞬,那些她中意的男人们,全身而退。也不是没有男人肯娶她,但那些肯娶她要她的,她又不肯——因为那些男人显然是一条太远的路,她说要跟那些男人吃多少苦,才能享受到丰收的喜悦?
于是,她的人生像在沙滩上找珍珠——难道她没有发现,沙滩上挤满了像她这样的女孩子,每个人都光着一双脚,即使有珍珠,她凭什么能找到?即便是她有这个运气,她又有这个实力攥住这颗珍珠吗?
很多时候,人生最容易的路,看上去是那么短,但走起来,却是那么长——在沙滩上,最多捡到几枚花纹漂亮的贝壳,但珍珠,哪里轮得到你来捡呢?
我很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故事。她生于1890年,那个时代女人大部分是没有工作的,尤其是贵族妇女。可惜阿加莎没有那么好的命,她爱上了一个没有多少钱的穷男人,嫁给了他,为他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他们同甘共苦,曾经有过相当拮据的日子。后来男人发迹了,他们买了大房子,以及只有富人才拥有的轿车。然后,男人爱上了另一个女人。
她等了一年,期待丈夫回心转意。当然她的期待落空了,于是她同意离婚。她说:“再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剩下的就是为自己打算了。”她为自己打算得很好,她不仅以写神秘谋杀案闻名于世,而且还嫁给了比自己小14岁的年轻考古学家。她在39岁那年遇到25岁的他,人们劝她不要接受这个年轻人的爱情,她回答:为什么不呢?他热爱考古,所以我不用害怕变老——我年纪越大,他就会越爱我。
事实确实如此。她活到很老,受到女王接见,被封了爵号,再不必为金钱、名望、荣誉、地位、爱情而发愁。她看上去走了一条漫长的路——写侦探小说,在她之前,还没有女人通过写侦探小说而成功呢。
人,如果不是被逼到悬崖边上,谁肯跳下去呢?即使跳下去可能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人,尤其是女人,总是喜欢安逸,喜欢不劳而获,喜欢不必费什么力气就已经全部得到。
这是一个讲求双赢的世界。你没有实力,没有硬碰硬的素质,单凭一颗恨嫁的心,最多是嫁到二流三流的男人,而且等到他们厌倦你抛弃你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及时成长起来,除了茫然无措,追悔莫及,你还能得到什么?
我不是鼓励你去走一条很长的路,一条布满荆棘蜿蜒崎岖的路。我是想说,许多路,许多看上去很容易的路,实际上是最艰难最没有可能性的路。它们不过是看上去很短,仿佛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但跨越那一步,你需要的不只是运气。
还不如索性咬紧牙关,把你的人生当作是一场长途旅行,也许当你终于达到光辉的顶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周围到处都是美丽人生。你不需要去巴结谁,讨好谁,迎合谁,你就已经得到了你想要的一切。
就像舞蹈奇才伊莎朵拉·邓肯,无论生活怎样对她,她都一直在向自己的希望努力。即使希望落空,遭受巨大打击,依然充满信心。这使她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并且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光芒四射。我想她应该也是想过要走捷径的吧?在她的自传中,她自己说过,“……数年来被拒之门外;不过,这最后的打击对于我的感情本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以后,我把感情的所有力量投入到我的艺术之中,爱情没有给予我的快乐,我从自己的艺术追求中得到了补偿。”而事实上,她得到了更多更丰富的爱,并且也拥有了更丰富更传奇的人生。
假如你不幸没有生在豪门,没有像帕丽斯·希尔顿那样幸运——既拥有美貌又拥有财富,而且还只有25岁,那么你并不是真的不幸。这个世界上幸福的女人很多,但她们都不是帕丽斯·希尔顿。一个女人真的不幸并不是她们没有找到通往幸福的捷径,而是她们以为自己找到了,但走了一辈子,最后却发现原来这条路是条最远的路,且不通往任何地方。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8期P38
遭遇感恩节
作者:王力平
访美期间恰逢感恩节,街上的店铺,包括麦当劳快餐店都关门放假了。这个细节的变动,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首先,早饭没着落了。更严重的是,厕所没着落了。
对于旅行者来说,寻找公共洗手间的最简便方法是,在城市找快餐店,在旅途找加油站。
事情往往是这样,越是屋漏,越是逢上连阴雨,立即就有人要求去厕所。我们的旅行车在波士顿大街上兜着圈子,没人知道是为了寻找公厕。街头冷风凄凄,路人行色匆匆。
终于发现一间还在营业的面包店。导游玛瑞前去接洽,希望能借用面包店的洗手间,但店家拒绝了,理由很简单:我们的洗手间不是公共设施。再有人去接洽,提出愿意付费,仍被拒绝了,理由仍很简单,我们的洗手间不收费。又有人去接洽,提出如果购买店里的商品,是否允许使用洗手间?这次店家同意了,表示愿意为自己的顾客提供帮助。
我没有立即使用洗手间的需要,因而可以轻松地坐在车上“看风景”。
我想,店家如果重义,就应该基于人道和人情的立场,允许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使用洗手间。毕竟不是天天感恩节,面包店的洗手间不会因此变成公共设施,况且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多半是妇女和孩子。当然,店家也可以重利,那就应该接受付费使用洗手间的建议,即使每人收取半个美元,获利也会大于每人买去一个面包圈。
波士顿面包店老板的想法不得而知,他的做法是:是我的权利则寸土不让(拒绝借用并非公共设施的洗手间),不是我的权利则不敢越雷池半步(未经许可绝不收费),是我的义务则竭力恪守(愿意为顾客提供帮助)。
曾经听说欧美社会人情淡薄,信然!说欧美人做事认死理儿,刻板,不知变通,亦信然!坐在车上的我如是想,其他人的想法也不会相去太远。因为使用过洗手间回到车上的人们,虽然不是人人都骂面包店老板,但却没有人发自内心地称赞他,感谢他。
为他人提供了帮助,经济上并没有得到好处,却显得做事没有人情味儿。
波士顿面包店老板在哪里出了错呢?
错在认真吗?但认真何错之有?
也许就是曹雪芹说得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到达机场后得知,本次航班不提供食品。已经没有时间去找饭店就餐了,洛杉矶华文作协秘书长雪菱女士在波士顿面包店买了一大包面包圈,原本是为了把“路人”变成“顾客”,现在则是我们迟到的早餐和提前的午餐。
我衷心感谢波士顿面包店老板能够跳出“义”与“利”的二元思维模式,感谢他恪守权力与义务统一的契约原则,感谢他的认死理儿、不知变通。否则,我们将一直饿着肚子,直到晚上感恩节火鸡大餐端上桌来。
顺便说一句,感恩节的火鸡无趣且无味。比起烤鸭来,那距离真的是从洛杉矶到北京。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8期P60
在大学里要作的20件事
作者:薛涌
在“波士顿环球报”上看到一条新闻,综述了许多专家给大学新生的建议。题目叫“为了找到好工作现在要作的20件事”,不妨边抄录边评论,看看美国大学教育的理念和我们是怎么不同。
第一,走出图书馆。你可以拿到学位,有很高的平均分,但仍然没有为实际工作做好准备。大学是四年人生经验,不是120个学分。在美国的大学,课外活动常常和功课一样重要。
第二,在你的宿舍里开始做生意。记住,雅虎,谷歌都会争先恐后地买你弄出来的网站。这也许是和中国的大学最不同的。清华曾禁止学生开小买卖。这次因为香港诸大学的冲击,我提出了北大清华“二流”说,有人义正词严地驳斥:北大清华学术气氛浓,香港的学生,老是打工作生意。要按美国的标准,香港的大学确实在这方面领先一步。别忘了,谷歌本身就可以归于大学宿舍里诞生的买卖。
第三,别债务缠身。在普通的州立大学和名牌但昂贵的私立大学之间,最好选择前者。因为目前州立大学质量很好。从个人前途上看,无债一身轻比花钱买个名牌要有利得多。
第四,积极参加校园的活动。比如有个二年级的学生去年给新生当校园导游,今年成了导游部的主任。通过这种活动,她学会怎么理解,帮助别人,满足别人的需要,和别人沟通。这在美国文化中,是所谓“领袖素质”的基础。找工作时会被别人另眼相看。
第五,不要读文科博士,除非你离了学术不能活。读博士对实际工作毫无帮助。美国的文科博士,培养出来只去大学教书,除此而外几乎别无出路。我写博士论文时叫苦: “早知如此,还不如去当出租车司机。”同事听了笑着说:“你知道吗?那些出租车司机,许多都有博士学位。”在中国,博士泛滥成灾。干什么都要有个博士学位。仿佛是教育的炫耀性消费。实在太过浪费。政府应该砍掉博士课程去办好中小学。
第六,别上法学院。前几天看报道,纽约律师事务所的起薪已经涨到十四万多美元,无怪法学院挤破门。但律师总是代表别人去争利,压力奇大。自杀是律师中第一号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第七,参加体育运动。调查表明,大学从事体育的人,毕业后比那些不沾体育的同学明显收入高。特别是企业总裁,从大学体育中获益甚大。这一点,在中文世界中,大概数我的近著“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中论述最详,也是国人理解最浅的面向。美国人从事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而且是培养竞争的才能和领袖素质。一个大学运动队的队长到华尔街找工作,优势不可限量。
第八,别按着父母的期待生活,要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第九,干一些你并不擅长的新事物。这一点我自己可以现身说法。大学生很爱给自己下定义,什么自己不擅长这个,不擅长那个,作茧自缚。你对自己未必了解。这是苏格拉底给人类的教诲。所以,请给你自己一个机会。我大学不学英语,觉得不喜欢,也无才能。后来被逼无奈,居然要靠说英语吃饭。如果我二十岁时有人给我指出这样的前程,我一定觉得是个笑话。我敢和现在的大学生打赌,你们中许多人,二十年后会生活在自己完全没有设想过的现实中。
第十,以自己为中心来定义成功,别以外在的东西(比如金钱)来定义成功。美国一位巨富之子,后来成了CNN的节目主持人。他说和名人长大再当记者,一大好处就是看破人生。那些从小见到的传奇般的富翁,有时比小老百姓得生活悲惨多了。他自己的一个兄弟就自杀了。
第十一,好工作要自己去找,不要等着天上掉馅饼。
第十二,选修关于“幸福”的心理课程。在哈佛,这一课程是最热门的课之一。大学开不出这样的课,我看是不合格。
第十三,上表演课。美国社会整个就是个舞台。从教授,政治家,企业总裁,到律师,将军,记者,不会表演就很难出头。
第十四,学会赞美别人。在生活中,既要当好演员,也要当好观众。
第十五,使用职业咨询服务机构。美国大学一个重要部门就是求职咨询机构。专业人员帮助你分析自己的长短,以及就业市场,帮助你准备面试,修改申请信。没有这样的机构的大学,也是不及格的。
第十六,被拒后应该坦然以对。我有一位朋友,当年没有上清华,后来对我说:高考给人一种自卑心理。因为清华那个分,我发挥多好也到不了。所以见了清华的就自觉得一头。其实,他事业远比许多清华学生成功。一句话,要自己定义自己,不要用外在指标定义自己。
第十七,从上一点延伸下来,就是要傲视名校,别觉得上了哈佛有多么了不起。
第十八,不要过分追求完美,不要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
第十九,要靠打工读完大学,积累工作经验。
第二十,把你的目标列成表,因为你没有计划就不可能成功。
其实,这20件事就是一张表。这些建议,凝聚着许多在哈佛等校长期执教的教授的经验。我看了后,对比自己读大学时从老师那里接受的教导,简直目瞪口呆。这20件事,没有谈课堂,没有谈读书。上来就让你走出图书馆。其实美国学生阅读量很大。但是,上课读书,只是大学生活的一角。大学生从走进校门那一天起,就要想到并且不断练习怎么走出来。我并不认为美国这一套完全都好。但是,毕竟人家主宰着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对比一下,总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在大学应该干什么。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8期P22
袁崇焕,明朝最后的救命稻草
作者:彭勇
中国的王朝,缺什么也不缺冤案。
轮到袁崇焕喊冤时,情况有点倒霉。他才死,明朝就亡了,没了平反的主,跟谁喊去?
再者,通敌卖国的罪名固然冤枉,可有两条罪,袁崇焕倒受之无愧。第一条,在崇祯皇帝面前夸下“五年复辽”的海口,够浪漫,够气魄,也够他渎职罪名成立了。第二条,拿着尚方宝剑,砍了同样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的脑袋,大伙踊跃地歌颂道:督师好胆量;背过身就咬牙:好你个专权的袁崇焕呀!
有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