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大教授李零读论语 :丧家狗-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靠的是信,说到做到。孔子认为,能做到这四点,才算君子。(君子)

  不怕人不知,就怕己无能

  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这是孔子反复强调的思想,即不怕人不知,就怕己无能。参看《宪问》14。30。(不怕人不知,就怕己无能)
  15。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我在前面说过,孔子不是不要名,不是不怕别人不知道。人有生前之名和身后之名,他对名看得很重,特别是身后之名。孔子对利也不是不要,他对禄也看得很重。
  我记得,杰克?伦敦说过,名和利,两样挑一样,他要利,如果有了利,他要名。现在的学术界,名,又臭又滥,所谓“名师”几乎和骂人差不多。虚名和实利,我宁肯选择利。(就怕死无闻)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认为,只有“无欲”,才配称为“刚”(参看《公冶长》5。11)。“无欲”的意思不是清心寡欲,而是无求于人。朱注引杨氏说,把上面三章解释为意义关联的一组,如果是这样,这三章的意思就是:“不怕人不知”(15。19)、“就怕死无闻”(15。20)、“还得靠自己”(15。21)。(君子求己,小人求人)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2子曰:“君子。”
  “矜而不争”,是自爱自尊,不与人争。
  “群而不党”是合群,拿自己当普通人,甘当群众一分子,并不拉帮结派,搞小集团。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参看《述而》7。31的“君子不党”。
  填表,“政治面目”栏,我填“群众”、“无党派”。我一直说,我就是“群而不党”。
  但有人告我说,你别臭美了,“无党派人士”,就像“爱国人士”或“民主人士”,只是年纪一大把,享有某种特殊身份的人才可以叫,你也配?你只是群众。
  我有点糊涂,如果我这样的人既不属于“有党派人士”,也不属于“无党派人士”,我算什么东西?还有“爱国人士”和“民主人士”,我也不明白,难道还有“不爱国人士”或“不民主人士”吗?
  群众当然是糊涂的。(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举”和“废”相反,举是不废,废是不举。
  人和言不同。好人可能说坏话,坏人可能说好话,同一个人的话也有好有坏,所以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当年新民学会的成员定期做自我批评,毛泽东说,他自己的毛病就是好以人废言,以言废人。
  “不以言废人”和“不以言举人”还不太一样。“不以言举人”,是不凭你讲了几句正确的话,就全面肯定你,极力推举你;“不以言废人”,是不凭你说了几句错误的话,就全盘否定你,从此不用你。(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孔子用一句话赠送子贡,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属于恕道,也见于《颜渊》1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试”,同《子罕》9。7“吾不试,故艺”的“试”,这里指考察。
  孔子自问自答说:我骂过谁?我夸过谁?骂谁,他没讲,怎么骂,不知道。夸谁,他说都是“有所试”,即经过亲自检验,有根有据,并非虚誉。他是夸必有据。
  孔子是复古主义者,他认为上古三代就是靠这种人推行直道。(直道)
  15。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孔子主张多闻阙疑,认为自己不懂的东西,最好留下来。他说,他还见过史官记录中的“阙文”。这种“阙文”留下来,是让后来者补正,就像自己有马,借给别人骑。他说这种精神,现在已经没有了。(阙疑)
  15。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反对“佞”,也反对“小不忍”,认为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一点小委屈都受不了,会扰乱大的部署,坏大事。(小不忍则乱大谋)
  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对舆论抱怀疑态度,认为舆论全都说好,或全都说坏,反而可疑。我非常欣赏这种态度,参看《子路》13。24。(群众的评价,未必可靠)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道是人追求的目标,不是帮助人出名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有错不改是最大的错(1)

  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错不改是最大的错,但天下的错误很多,自己的错误很多,改起来很累。光自己的错误就改不过来。比如写文章,就是校过多少遍,也还出错。(有错不改是最大的错)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大戴礼?劝学》:“孔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而学也。’”《荀子?劝学》也有同样的话,但没有“孔子曰”。《为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讲的就是“思而不学则殆”。(终日思,不如须臾学)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人类社会,自有贫富分化,就有劳心劳力、治人治于人的矛盾,孔子看得很清楚。人,越是土里刨食,越是饿肚子,不如读书有前途。孔子知道,即使饿着肚子读书,也没关系,只要把书读好,将来有官做,就有禄米,以前的亏空,也可以补回来。所以,他才说“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后世《劝学文》,“书中自有黄金在,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滥觞于此。孔子反对躬耕,讨厌种菜种庄稼,道理就在这里(他才不讲“耕读传家”)。他老人家觉得,种菜种庄稼,一是丢份儿,二是不划算。(君子忧道不忧贫)15。33子曰:“知(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参看《为政》2。20“临之以庄则敬”,“莅”就是“临”。这里是说,不摆出一副庄重的样子给下面的老百姓看,老百姓就不敬。孔子讲了四条,“知(智)”、“仁”、“庄”、“礼”,最后落实在礼。(动之以礼)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这段话是说,君子不可用小事考验,但可委以重任;小人不可委以重任,但很容易了解。(君子和小人)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马融和朱熹都说,仁和水火一样,是人民赖以为生的东西,人跳到水里会淹死,跳到火里会烧死,但跳到仁里不会死人。但我理解,这并不是表达人民对仁的依赖有甚于水火,而是说人民避仁唯恐不及,有甚于水火。这话表达了孔子的失望。孔子不仅对统治者失望,对老百姓也失望。他的意思是,老百姓对他的“仁”都是躲着走,绕着走,如避水火。人人都说好人好,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往往避之唯恐不及,谁都不想当好人,这不光是几千年前的事。(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我喜欢这句话。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也是类似表达。有的学生很油滑,他是“吾爱吾师,吾亦爱真理”,或“吾爱吾师,吾只爱吾师之真理”。现在,更有甚者,老师也是工具,他什么都不爱。(当仁不让于师)15。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贞”,孔注、皇疏训正。贞可训正,见《广雅?释诂一》。贞字,古文字本来是假鼎字为之,在古书中经常假为定字,后来则加卜于上,则又用作表示卜问之义的贞字。卜辞命辞常用“贞”字引出待定之事,有些是问句,有些不是。西方学者说贞与问无关,统统不是问句,我不同意。古文字的问与闻本来都作闻,只是搞清事实,取得可靠消息,是否为问句并不重要,训定与训问毫无矛盾。定字从宀正声,又与正通。贞、鼎是端母耕部字,定是定母耕部字,正是章母耕部字。它们是古音相近、意义相关的一组同源字。这里的“贞”是守信的意思,守信的含义是从定引申。
  “谅”,见《宪问》14。17。“贞”和“谅”都是信,但信和信不一样。“贞”是遵守原则的信,只要不违反原则,可以有所变通。“谅”不同,它是拘泥小信,死守诺言。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是“硁硁然小人哉”(《子路》13。20),孟子也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离娄下》)。死守“言必信,行必果”,流于偏执,不知变通,就是这里的“谅”。(君子贞而不谅)
  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敬其事”,即“敬事”,参看《学而》1。5。“敬事”是古代常用语,是忠于职守、恪尽职守的意思。这里是说,君子无功不受禄,事君,要先把事情办好,然后再谈俸禄问题。(敬事)
  15。39子曰:“有教无类。”
  这是孔子的教学原则,众所周知。它的另一面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是《论语》中语,“因材施教”不是。后者是程颐、张栻的话(见《为政》2。7—8和《雍也》6。21两章朱熹注引)。(有教无类)

  道不同,不相为谋

  15。40子曰:“。”
  这段话,现在是成语。
  信仰是最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也是最不能讨论的问题。
  “道不同”,是根本原则不同,如政治立场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学术见解不同。这里面,宗教禁忌最多,排他性最强。宗教信徒,信仰不同,根本说不到一块儿去,只好“不相为谋”。但我们不要忘记,虽然信教的是一类,不信教的是一类,信教的却最容不得其他信仰,不信教的反而是他们争取的对象。
  以前,在美国,有些传教的,好像上门推销。碰到这类人,出于客气,我总是说,对不起,我不信教。美国朋友告诉我,错,大错,如果你想彻底摆脱他们的骚扰,最好的答复是,你已加入另一宗教。(道不同,不相为谋)
  15。41子曰:“辞达而已矣。”
  “辞”,可以是言辞,也可以是文辞。
  “达”是表达思想,把想说的意思说清楚,写明白。
  翻译讲究信、达、雅。写文章,也讲究信、达、雅。信是准确,达是通畅,雅是漂亮。
  我年轻时,特别迷信雅,花团锦簇,为文造情,文学性第一,后来从事学术,又想把文章写得老气横秋,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好像特有学问。后来,我才知道,写字应该跟说话一样,自然、流畅,把话说得简简单单、明明白白,让一看就懂,才最重要,也最不容易。
  现在,我很赞同孔子,“达”确实很重要。(把话说明白)
  15。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欤)?”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孔子热爱音乐,和音乐界的人士有来往,他们多半是瞎子。
  “师冕”,是一个名叫冕的乐师。古代的师有很多种:一类是乐官之师,即《周礼?春官》的乐师、大师、小师、磬师、钟师等等,《微子》18。9的“大师”、“少师”,就是这类师;一类是师保之师,即《周礼?地官》的师氏,这种师,从西周铜器的铭文看,其实是一种军事教官,如西周铜器常见的“师某”,就是这类教官。这里的“师冕”是乐官,他是盲人。
  “某在斯,某在斯”,“某”是代指坐在席上的每个人的名字,尊者称字,卑者称名。上博楚简《容成氏》说,上古盛世,所有残疾人都会得到合理安排。这当然是理想之辞,但也不完全是虚构。比如古代经常用瞎子当乐师,瘸子看大门,就是传统。我们山西,瞎子拉胡琴吹唢呐的乐队很多,路上,一个牵一个,《老井》里面演过。阿炳也是瞎子。孔子对师冕照顾很周到,很耐心,凡台阶、席位,一一指示,这是对待盲人乐师的礼貌,孔子叫“相师之道”。(相师之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