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掌握中国人性的管理方法-曾仕强-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甲微笑地说:「我会好好工作,以后还请多多提拔。」这种「看得开」的态度,必然对
他将来的升迁,带来良好的契机。因为老板听了,会觉得他很善于领会老阅的话意,也能够
体谅老板的心意,因而对他产生歉意。以后有机会,自然优先考虑王甲。 

 


 张丙愤慨地说:「平白遭受流言,实在不甘心。希望彻查是非,以明事实。」听起来很有
道理,也是「不要让自己的权利睡着了」的一种表现。但是,老板会觉得他根本听不懂自己
的话意,把安慰的借口当做是真的。如果听懂自己所说的,不过是一种借口,却坚持要彻查,
那就是不够体谅的态度。 

 

 老板可能口头答应他一定查明,心里则好笑得很,转而庆幸自己没有升错人,暗中告诫
目己,此君「看不开」,最好不要招惹他。 

 

 看开并非看破,看不开却必然看不破。我国的云门禅师说过这么一句话:「日日是好日」,
便是看得开的最好说明。一个人的理想未能如愿达成,不妨在鸟云密的云层上面,假想有一
道明朗的阳光。忧郁的心情,自然会跟着明朗,这就是看得开。 

 

 孔子说:「富贵于我如浮云!」他不是看破,却是真正的看开。孔子并不是不在乎富与贵,
他只是明白「努力和成功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的道理,主张「尽人事以听天命」,希望我们
「尽力去追求,却不必把富与贵当作永久存在的东西」。 

 

 有些人失败之后会成功,有些人则失败之后不会成功,这是什么原因?我们不是常说「失
败为成功之母」吗?.为什么有不同的后果呢? 

 

 仔细观察的结果,很容易发现那些遭遇失败,却不怨天尤人,不乱发牢骚,反过来好好
检讨自己,进而充实自己,等待下一次机会到来的人,他就获得成功。 

 

 至于那些失败之后,便归罪于别人,认为自己受委屈、吃大亏,因而到处发牢骚,就算
下次机会到来,他也把握不住,自然无法得到成功的果实。 

 

 王甲看得开,知道「多人竞争,不可能人人成功」的机率,也明白「原本要升你」只是
安慰的话,更了解「这一次不成,还有下一次」的道理,因此坦然地接受失败的事实,洒脱
地微笑着,并且表达出「以后还请多多提拔」的愿望,等于开始下一梯次的部署,所以助力
最强。 

 

 张丙看不开,心中始终不服气,说不定认为老板有意歪曲事实,竟然拿「有一些流言」
做借口,真是令人不平则呜,要求彻查真相,自以为「如果不反驳,等于默认」,因而据理力
争。 

 

 老板可能承认自己编造籍口,请张丙原谅吗?老板会由于张丙要求查明是非,便坦承自
己的过失吗?他只是觉得好笑,这种话也听不懂,幸好没有升他当主管。 

 

 一个人不可以看破,一旦看破了便无所争,失去竞争的原动力。在世俗的社会上,显得
过份消极。一个人不可以看不开,否则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就算成功,后面的路也走不通。
因为不可能没有挫折,依然通不过。 

 

 看开不是看破,看破一切,就觉察所有一切都是假的。明知是假的,在未破之前,仍然
是真的,叫做看开。 


 

 看不开的人,十分苦恼。人生不如鸢事十常八九,那里受得了?看破的人,往往流于「不
争」,群体就不会进步。看开而不看破,乃是「不争之争」的最佳原则。 

 

 

 

第四讲 圆通绝非圆滑 

 

 

 朱先生自己经营一家小型生产工厂,制造一些零件,分别供应外商和本国厂商使用。他
喜欢汽车,拥有一部华贵的进口车,但是却坚持一个原则,到本国厂商去接洽生意,一定不
开那部进口车。 

 

 他的理由十分简单,本国厂商多半是家族企业,采购人员不是老板的亲戚,便是相当可
靠的亲情,看见他开豪华的进口车,马上就会联想到他赚了他们公司很多钱,而提出杀价、
延期付款或其它的要求,势必弄得自己焦头烂额。朱先生白认为是聪明人,当然不做这种对
自己不利的事情。 

 

 至于外商公司,老板是外国人,采购人员心中只有公司,一切公事公办。看到未先生有
能力开进口车,则认为短时间内大概不会倒闭,和他打交道,不但可以放心,而且对公司也
有交代,至少可以证明自己的选择能力还不差。 

 

 李老板经常朝令夕改,弄得左右的干部摸不着头脑。不过李老板自己却坚守一个原则:
碰到银行界的朋友便吹嘘公司的获利力很强;遇见税务界的朋友则抱怨自己运气差,赚不到
钱。笔者自己也何尝不是如此? 

 

 西方朋友听了我的演讲,赞美我讲得很好,我会回答:「谢谢你的欣赏。」日本朋友夸奖
我,我会说:「请多多指教。」如果是中国朋友,我必然说:「那里,那里!」 

 

 这种态度是「圆滑」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若是一口咬定:「这样的回答,
根本就是圆滑。」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 

 

 中国人最讨厌「圆滑」,任何人只要给人家一种「滑头」的感觉,便成为别人心目中「狡
猾的人」,注定没有前途可言。常言说得好:「看他一副滑头滑脑的样子,做事一定不牢靠。」 

 

 千万不可以圆滑,这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互相勉励的。很多人很痛心,大骂「推、拖、
拉」的坏习惯,因为他们只看到「圆滑」,却看不清「圆通」。「圆通」和「圆滑」仅仅一宇之
差,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彼此的境界和产生的观感,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 

 

 朱先生若是脑筋转不过来,只会在Yes或N0之间选择;便只能够在「开」与「不开」
之间,选择其中的一项。 

 

 朱先生若决定开进口车,而且也不避讳让本国厂商知道,万一真的惹本国厂商眼红,诸


般打击纷至杳来,吃亏的难道不是朱先生自己? 

 

 为了避免本国厂商的不愉快,朱先生只好决定不开豪华进口车,然而他辛辛苦苦地经营
事业,难道连个人的乐趣都要被剥夺吗?何况开华贵汽车,并不是什么不良嗜好。 

 

 朱先生并不是在「是」或「否」之间作个抉择,却两者兼顾满足自己的喜好,买下一部
豪华进口车,并为自己订下一个原则:「开豪华车到外商,开普通车到本国厂商。」他这样做,
算是「圆滑」?还是「圆通」? 

 

 李老板遇见税务人员,倘若不抱怨自己赚不到钱,却吹嘘自己获利力很强,请问大家对
他的看法如何? 

恐怕会觉得这个人脑筋有点问题。相对地,如果他对银行界朋友抱怨经营不顺,有朝一日想
要贷款,是否开得了口? 

 

 有人会认为,何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实情实说岂不更好?相信没有人反对这
种论调,也没有人否定这种说法。但是,当事人为了强调某一种立场,建立某一种关系,有
时会稍微调整一下,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李老板说话朝三暮四,算是「圆滑」吗?还是为了
「圆通」? 

 

 其实,人生是阶段性的发展,圆满境界绝非一蹴可几。只有能力开普通车的人,属「看
山是山,看水是水」阶段,几乎没有选择的馀地。真正有钱的大老板,也是「看山是山,看
水是水」的第三阶段,买豪华汽车闵来开去,根本不必有所顾虑0朱先生则是第二阶段「看
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说没有能力开豪华车吗?.「不请司机,自己驾驶,自己保养应该
还可以。」说有能力开豪华车吗?「开出去的时候,常常需要有意无意地指明自己是车主,否
则常常被误认为司机」,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多亏他头脑灵光,否则便要苦恼万分。 

 

 将心比心是圆通的先决条件,多以欣赏的眼光,来体会他人的圆通,便比较容易吸取他
人的经验,而能迅速成长。常以厌恶的心情,来批评他人的圆滑,结果便只有生气的份儿,
而失去学习他人的经验的机会。 

圆通绝非圆滑。圆滑的人,大家都厌恨,也等于断了自己的前程。圆通的境界虽然很难达到,
但却是不可轻易放弃的。 

 

 

第五讲 尊重而不盲从 

 

 

 经常向总经理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您讲什么,干部们总是百依百顺,您觉得怎么
样?」他们几乎没有例外地都会表示:「不好,这样不好。」追问原因,则会得到同样的答案:
「我迟早会被这些人害死!」这真是中国人的智能。 

 

 换一个角度,请教这些总经理:「如果您讲什么,干部老是有意见,您觉得怎么样?」他
们通常都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马上回答说:「那怎么行,存心要捣蛋,那还得了。 

 


 其实,总经理心中明白,自己并不是万能的神仙,那能担保所有的决策都十分正确?依
中国人看法,神仙打鼓也有失误的时候;所以部属百依百顺,对主管说来,真是危险万分。
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总经理开口,干部便不动脑筋,顺口叫好。如果总经理的决策是对的,
当然很好,表示上下一条心,步调一致。若是总经理的决策是错误的,不免会被这些有口无
心的Yes Mam害得死死的? 

 

 当然,总经理心里也有数,自己再笨再蠢,也不可能所有决策都错。干部样样有意见,
很明显的是存心不合作,自然难以忍受。 

 

 干部完全听话,不好;完全不听话,也不好;必须把「听话」和「不听话」做一番合理
的安排,才能合乎「中」的道理。 

 

 总经理不欣赏「几事都有意见的干部」,正如唐明皇有一回忍耐不住,大声指责高力士:
「每一件事情都依你的,朕还当什么皇帝?」部属样样有意见,就算真的比主管高明,也会
弄得主管没有面子,因而老大不高兴。 

 

 然而,总经理也不放心「凡事都说好的干部」,特别是那些「话还没有讲完,他那边就已
经答好」的人,更是叫人担心害怕,所谓轻诺寡信,大概就是这一型干部的写照。 

 

 总经理最欣赏也最放心的干部,是那些「应该听话的时候听话」而「不应该听话的时候
不听话」,也就是「听话听得合理」的干部。部属「有所听有所不听」,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
与赏识。「有所听」是「作用」;「有所不听」则是「根本」。我们深深懂得「本立而道生」,因
此更应该切实把握「根本」的「有所不听」,而不是处处留神「作用」的「有所听」。着重「有
所听」,就狠容易落人「唯唯诺诺」的「歧途」。因为存心听话,就很难把握做到「如果不合
理,便不要听」的地步。 

 

 时时以「有所不听」为念,才能够不马上答腔应好,而冷静地听完、思考、判断,应该
说好时才说出口,不应该答好时则不说话。换句话说:部属必须站在有所不听的立场来有所
听,才能够确保「听得恰到好处」的良好品质。反过来,以「有所听」的立场来达成「有所
不听」,则相当困难。具体的行为表现,应该是下述三种方式: 

 

 一、注意聆听上司的指示,边听边思考,最好能够在听话完毕以后,便马上判断是否合
法、合理?有否困难? 

 

 二、如果上司的指示合理合法,当然要听话,这时要明显地应好,有问题则可以提出来
请示。 

 

 三、万一上司的指示不合理、不合法,当然不要听话。不过,最好不要马上表示自己的
观点,亦即当场提出异议,让上司没有面子。应表现出一直在思考的样子,不答腔、保持沉
默。 

 

 第一种方式的要点,在于听的速度必须快过说者,通常保持在四倍左右。避免听完再思
考,因为如此一来,便会和第三种方式混淆不清,很容易引起上司的误解,以为部属有不同


的意见。部属惟有边听边想,才能很快地有所反应,亦即听毕之后,马上可以选择第二或第
三种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听话」或「不听话」。 

 

 第二种方式是:「听话」的讯息既容易表现,上司也很容易接受。这种管道比较畅通,收
受与发放之间,不易遭受扭曲,不致产生误解。 

 

 第三种方式是「有所不听」的信号,上司和部属平时应该彼此了解,才不致引起误会。
部属听完指示之后,居然保持沉默当然不可能是「听话」的表示,也没有什么「默认」的必
要。部属保持沉默,便是「有话要讲」。既然有话,为什么不讲出来?为什么要保持沉默?这
正是中国人的沟通艺术之一。 

 

 想想看,部属与主管看法不一致,马上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主管受得了吗?面子上
过不过得去?就算表面上宽容大度,笑着采纳不同的意见,内心的感觉又如何?无论怎样。
部属毫无顾虑地表示自己的异议,是一种对上司的不敬,等于是一种对自己的伤害,何苦来
哉!部属有相反的意见,并不马上表现出来,正是对上司的一种尊重。部属听毕指示,沉默
不语,即在发出这样的讯息:「我有不同的意见,不知道您要不要我讲出来?.如果不要我讲,
我便不讲。」既客气又合乎自己的身份。 

 

 上司接收到这种信息,如果不想让部属表」不意见,便会接着说:「我看,就这么办好了?」
部属这时当然以不说为宜,至于是不是真的照办,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可见主管必须在察觉
部属有异议时,再予详细的解说,或者干脆请他们把不同的意见说出来,以便进一步有所沟
通。 

 

 如果上司有意听取部属的意见,便可以问:「你有什么意见?.」部属此时便不用客气,
尽管把不同的意见表达出来,但须注意口气婉转。部属也可以不当场讲出来,因为会伤害到
在场的其它同仁,或者会让上司没有面子。有了这种顾虑,可以表现出相当为难的样子,让
主管知悉「有意见,但此时此地不便直说」的苦衷,真正具有诚意的上司,就会另作安排,
让部属得以畅所欲言。并不是所有的部属,都可能得到上司如此这般的重视。部属尽管发放
他的信号,如何处置仍然是由上司做主的,例如: 

 

 一、对一向表现良好、值得信赖的部属,上司当然会倍加尊重,耐心地听取他的意见,
甚至乐鸢另外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详细地个别和他商量。 

 

 二、对偶有卓见的部属,主管可能提供一些机会,让他得以顺利表达。 

 

 三、对若干爱胡乱表示意见的部属,主管多半会以忙碌为理由,委婉拒绝听取他的意见,
以免浪费时间。 

 

 部属仅仅用沉默不语来传达「有话要说」的讯息,至于如何处置,依然由上司做主,这
种尊重上司的态度,是部属必须具备的修养。而上司了解部属的行为表现,知道他有话要讲,
也能够合理地「有所听取」或「有所不听取」,这种尊重部属的态度,正是上司与部属之间合
理的互动。部属不必埋怨上司不公平:常常接受别人的异议,却不愿意听取自己的不同意见,
筒直是看不起我,至少也是对我怀有成见。 


 

 部属最好自己反省;为什么上司不喜欢听取我的意见?是不是我平日所表达的鸢见,并
无实质的助益 中国人的?或者表达的态度或方式有所偏差,以致上司不愿鸢听取?只要自己
充实、谨慎发.言,必然蓄逐渐改变上司对自己的观感,因而愈来愈受到上司的尊重。 

 

 上司不要责怪部属有鸢见并不表示出来,却应该自我反省:是不是我平日的态度过分严
厉,让他们觉得害怕?是不是我听不到几句,便打断他们的鸢见,不让他们讲下去?是不是
我对他们不够尊重,使他们舍不得把意见说出来? 

 

 双方面都各自反省而无不当,上司就可以放心地让部属表示意见,因为他既不会平白浪
费时间,也不致使上司难堪。 

 

 我们不必再相信那些「中国主管爱用乖乖牌,部属能听话就好」的传言,事实上主管所
重视的,是那些「有所听有所不听」也合理接受指示的部属。 

 

 换句话说,部属不应该存心听话或不听话,却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最好站在有所不
听的立场来有所听;惟有如此,才能够听得恰到好处,成为最受主管敬重的「时中」(时时刻
刻合理反应)的部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