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孩子向前冲-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缺欠的一种补偿。

但是,这种可以用多种方式来满足的脆弱的动机还不足以激励刘邦去奋斗和拼争,他还有更强烈的动机,并强化为他的人生理想。这样的动机才促使刘邦舍生忘死,锲而不舍地去追求。这种强烈的动机造成了他心理上的强烈的不平衡,而一旦这种动机以目标实现的形式得到了满足,那么,与此密切相关的其他一些心理失衡就能一同得以消失。这就是说,刘邦在与父母兄弟关系中所产生的心理失衡状态,在他心理的主导方面激励下形成人生理想,以后得到了调整。

刘邦人生理想目标的初步确定,是从他见到秦始皇出行的那一刻开始的。《史记·高祖本记》记载:高祖尝游咸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刘邦的志向果然不小,他就是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且在他的理想模式中,‘大丈夫’就等于皇帝。这对当时身为草芥小民的刘邦来说,的确可以说是惊人之语,狂妄之想了。但是,成为一个‘大丈夫’或者说当皇帝,确实激励着刘邦百折不挠的去奋斗。

刘邦从青少年起就不爱劳动,就好说“大言”,而他逃避劳动的方式就是设法出人头地,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看完了吧,我没有白话,没有胡诌吧?有些地方就是实在,也不无道理。”见王京已经看完,我开始发表评论。

“就算是吧。”王京边说边点头,表示赞同。

“算你赢了。”王凡也附和。

“虽然我没有创出一片天下,天可怜见,给了我一双儿子!”我激动地说着,按妻子的话说“又给儿子上政治课了。”

“其实‘穷农民’也是一种优势,也是一种特长。你们应带着这种遗传,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缺陷,去吃苦,去挑战极限。在一本书上我看到过: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一、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二、穷得不再怕穷的平民子弟。三、因为各种原因而陷入绝望的人。因为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家,秉承‘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是很重要的。”

哥俩认真地听着,点着头。

“时光如箭,你们都这么大了,总有一天要走出这狭小的天地,看到外面广阔的世界。”

话说到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叹息:“爸爸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什么故事?”

我停顿了一下,故意卖关子。

“快讲。快讲啊!”儿子催促着。

“讲永远让我记忆犹新的,在我记忆里最悠远最深刻的故事。”

“我就愿意听那个时候的故事。”王京激动地说。

小时侯,食不饱腹的我,每当母亲烧火做饭时,总是蹲在灶膛边守望着。一天,阵阵烤肉的酥香令我垂涎欲滴。

“妈妈,火里面埋的是鸟还是蚱蜢?”妈妈也不答话,关上门,随后伏下身子,拿火杖在灶膛里扒拉着,未尽的火里是一只被烧得肚子膨胀的大老鼠。

“能吃吗?”饥肠辘辘的我经不住香味儿的诱惑,还是这样问着母亲。

“小声点儿。”她起身从门缝往外看了看:“别人听见会馋的,跟你抢的。”

长大了的我,渐渐明白了,灶膛里烧的鸟、鱼、虾、蟹,可以公开吃,那些被当地人禁忌的,如蛇、老鼠、猫、青蛙等必须要偷着吃,否则,被人看见则视为异端。按母亲的话说,“被人笑话死了”。尤其是在鸡犬相闻的小村,宁可饿死也不能像妖怪一样什么都吃。

“老调重谈。”王京说着,但还是认真地听着。

“别插嘴!”弟弟用教训的口吻斥责哥哥:“不然的话爸爸又要吊我们的胃口了。”

看我停了下来,弟弟打了一下哥哥的屁股说:“都怪你!”

“那时侯的动物、昆虫很多也很容易捕捉。母亲养了一头猪和几只鸭子,还有随我们姐弟一起进出家门的大黄狗。当我们带着战利品返回家时,好事的乡邻总是爱问:‘这些能吃吗?’我们就按事先商量好了的回答:‘青蛙是给猪的,蛇是给鸭的。’我们饿呀,情愿做猪做狗。现在想起来惭愧,但无论如何在那个年代我们独享着天赐,身体里补充了动物蛋白。”

“还是奶奶伟大,把这些当时人们观念中喂猪喂狗的美餐不失面子地填到你们肚子里。听说咱们这有个风俗:吃了猫肉背叛祖宗。”王京插话道。

“我希望你背叛。”我深情地看着他,意味深长地说。

“哥哥,咱们还有什么东西没吃过?”听着我们的对话,王凡忍不住问。

“天鹅肉。”

显然王京早已明白了我“背叛”的含义。

“它是保护动物呀,吃了也违法。”弟弟眨着眼,绷着脸。

“我就是要吃天鹅肉!”王京一语双关地说。

“别吹牛了,咱们这儿天鹅、仙鹤什么都有,你敢捉呀?”

“敢。”王京故作一副认真的模样,猛地抱起弟弟在脸上轻轻的咬了一口,哥俩亲昵着。

“哥哥,今年春天你吃到白茅蒲黄了吗?”

“吃到了。”

“那是我让爸爸带给你的。”

“谢谢小弟,”说完又抬起头来:“爸爸,每当吃到咱家的这些东西,我总是想起童年的故事,有海边也有蜻蜓,有迷藏还有鸣蝉,有一望无际的原野还有老牛和老农……”

他随口吟着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是啊,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能给人以鼓励。的确,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真的想到小草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一场大火之后,第二年春天,那顽强不屈的小生命又伸出了地面。

“谈谈在校学习的感想。”我看着王京说。

“嗯,我认为我有一个好习惯,比如说思考一个题目的时候,有的同学只知道往一个方向想,想不通也想,而我想不通就换一种方向想,换个方向后可能也是错的,但错有何妨,多换几种,总能找到对的。其实这对提高思维能力是有益的,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班学习好的同学,除了写字‘快’,在思考问题上也特别大胆,各种方向都敢想。”

看着我鼓励的目光,王京又接着说:“还有定力的问题,比如有的同学课堂注意力是30分钟,我能坚持一小时。我们班有的同学写作业、看书,时间长了就厌倦了,这方面我感觉到比他们的能力强。其实中学时光,正如常说的是人生中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我们如果不好好体验,真的太可惜了。”

听着王京成熟中带着几分幼稚,却不乏幻想的议论,我想这种意志和毅力是在从小到大的玩中形成的,是“魔鬼训练”的结果。正如他说“玩就痛快地玩,学就拼命地学”就是这种性格。

和王京一起走过了这段风雨历程,天晴之后,我就要体味“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了,再以后恐怕只能“独钓寒江雪”喽。

41、把到嘴的天鹅肉吐出来

“我还是想读计算机专业。”王京礼貌而固执地回绝了清华的录取。虽然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我和妻子还是被惊呆了。劳作了一生的奶奶更是如坐针毡,试图劝孙子回心转意。还在高考之前她就设计着:趁着身体还硬朗,孙子去清华读书,她也去送。顺便实现一个愿望:逛一逛电视机里认识的天安门和紫禁城,也不枉活此生。眼下这个希望是没有了。孙子把到嘴的天鹅肉给吐了出来!

这改变今后一生命运的决定,到底会有什么结果,谁也说不清,现实毕竟是严酷的。一时间,社会上各种议论纷至沓来。

2001年8月11日下午3时,电话铃响了,王京母亲看了看电话来电显示说:“010字头,是北京?”说完拿起了电话。

“您好,是王京家吗?”

“是。”

“我是清华大学招生办的,姓李,请王京接电话好吗?”

“他不在。我是他母亲,有什么事跟我说好吗?”

“事情是这样的,考生王京同学的志愿栏上填的只有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经过我们商量,本校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决定录取他,如果同意的话按这个电话发一份传真过来,我们给他寄通知书。”

母亲不好自作主张,只好回答:“我现在去找他,然后给您打电话行吗?”

“行,快些啊!”

母亲知道王京又用弹弓和套子捉蝉去了。放下电话,她在大树下找回了晒得黑黑的王京。

听到消息,我激动的心情难以描述。“你自己做决定吧,这个专业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我说。

我翻开了招考专业简介:

“080502核工程与核技术:本专业培养具备工程热物理及核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能在各个相关领域从事核工程及核技术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应用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他思考着抬起头来,用眼睛征求着我们的意见。

“和娶妻子一样,这是人一生的大事,何去何从自己做主。”我鼓励着他。心里想着:一张前程的草图要由兴趣和环境两部分线条构成,也许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自己拥有的各方面的条件还不甚了解,以至最主要的线条还没有描绘清楚,未来的大概样子还没有浮出水面。

对这个专业,我不敢妄加评论,也许我的每一句话此刻都能让他作出决定,清华就摆在面前,放弃还是选择。

静默,王京在等待着,等待着父母的暗示和点化。

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再看看妻子的脸色,也在等待着儿子做出决定。我知道不管那决定是什么,她都会支持,这是我们事先商量好的。她知道儿子的特立独行,也同样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兴趣和快乐是最重要的。将来的工作选择最要紧的是要以兴趣为导向,以理想为目标。如果迫于大众的“趋热”舆论,违背自己的真心,选择一个看着很热却千呼万唤都激不起自己兴趣的专业,那么,大学生活将变成度日如年的苦差,将来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也难以干出热火朝天的效果。只有自己喜欢的专业,才能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在此基础上精心描绘自己的未来,形成美丽的人生蓝图。

静默……

我站起来用信任的目光看着他:“自己决定吧,省得留下遗憾,不管怎样,错了也不后悔,这个权利属于你。”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又响了。

我看了看电话来电显示:“是北京。”

“您好,我是王京。”

“……”

“我还是想读计算机专业。”王京礼貌而固执地说着。

“我们清华的招生工作已接近了尾声,各专业已招录完毕,实在没办法调剂。”电话中李老师听出不能说服王京选择这个专业,但还是抱着希望告诉王京:“这个名额我们再给你保留一天,你再考虑考虑。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再给我们打电话。”

虽然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我和妻子还是被惊呆了,因为我们知道他的性格,既然决定了就不会改变。这就意味着他不会再回头给清华大学打电话了。

劳作了一生的奶奶更是如坐针毡,试图劝孙子回心转意。还在高考之前她就设计着:趁着身体还硬朗,孙子去清华读书,她也去送。顺便实现一个愿望:逛一逛电视机里认识的天安门和紫禁城,也不枉活此生。眼下这个希望是没有了。

孙子把到嘴的天鹅肉给吐了出来!

在奶奶眼里,孙子拒绝清华就意味着拒绝“状元”。

“状元”,这个中国父辈人心中望子成龙的“最高境界”,它能让人一夜之间改换门庭。这虽然是昨天的情形,但今天它依然在国人的心中如日中天。

“是自信还是偏执,甘愿留着这么大的风险为一个专业孤注一掷?”

“明年考不上怎么办?”爷爷奶奶用颤抖的声音说着。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有上心头。一家人陷入忧思之中。

是啊,这改变今后一生命运的决定,到底会有什么结果,谁也说不清,现实毕竟是严酷的。

“无论孩子的过去多么辉煌,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奇迹或恶果都可能在一年后粉墨登场,可是……”

“太狂了,太胆大了,拿自己的前程开玩笑!”

“是唐突还是深思熟虑的特立独行?”

“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游戏清华?”

各种议论纷至沓来。

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不仅年轻而且充满活力,他敢驾驶战斗机,敢在能见度为零的情况下乘飞机去北极圈,敢从无人去过的雪峰上滑雪而下……

社会不需要过多的软体动物。然而……

自诩儿子就是我的影子,但他的果断是我始料未及的,弄得我一头雾水。

一阵凉风吹来,云雾散去,眼前是复读的队列。这个队列是失败者的队列,走进去是需要勇气的。绝大多数复读生都有一段痛彻心肺、以泪洗面的日子,整个高三,犹如魔鬼训练,那种紧张拼搏终身难忘。而王京仅仅为一个专业的不理想而放弃清华,再走那么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恐怕很难再找第二个人。这对他的身心是一种压力和考验,绝非每一个人都能承受,其行为本身就是对命运和自我的再次挑战。

用他的特立独行诠释着“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虽然昌黎历史上大概要几年偶尔才有一个最优秀的理科生进入清华,虽然和很多的孩子一样,儿时听说的第一所大学就是“清华大学”,虽然这几多辛酸,几多美丽的情节牵引他多年的希望和憧憬,然而,他却生生地拒绝了她,他只是一个年仅15岁的农家少年啊!

校长无可奈何地摇着头:“历尽百年沧桑的河北昌黎一中曾以严谨的治学、良好的校风闻名遐迩。她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学子,桃李满天下,英才遍神州,但考入清华的能有几人?”

班主任吴老师更是长吁短叹地惋惜,她多么希望在他的教师生涯中能够有一位读清华大学的学生,成为她的骄傲。

校园躁动了,小县城沸腾了。

“是不是想申报吉尼斯?”

“无法理解。”

省里一家媒体争先报道了这一条爆炸性新闻。

《天津日报》记者李雅民驱车几百公里来到昌黎一中,来到潮河村。他不敢相信站在他面前的孩子就是拒绝清华的王京,他甚至怀疑这是一个冥冥之中流传的故事。

“不行,我还是不相信。”他委婉地打听了清华大学招生办的电话号码,李老师的手机号也要去了。

经过一番核实,《天津日报》于2001年9月7日登出了李记者的长篇报道《贪玩村娃拒清华》。而此时,王京已经坐在了昌黎一中高三的教室里,开始了新一轮的征战——复读。

多好的父亲!编这本书时,我告诉了周围一些朋友。听说是一个农民写的,很多人对书的销路表示怀疑,这个社会上高层次的人多了,谁会去听一个农民说教?我说你错了,农民只是一种身份,并不代表素质。正因为他是这种身份的人,有着最强烈的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而当机遇就在面前,清华就在面前,一伸手命运就可以改变时,他却从容地说了声“不”。这种勇气,这种素质,又有多少人能够具有!

如此重大的问题,就这样由孩子自己定了,这样的民主,这样的尊重,难道不是现代文明的表现?人的现代化不是由穿皮鞋还是穿草鞋来判断的,在意识深处,我们这些城里人,说不定比他更土!

——鲁稚

42、残月还可以变圆

校门口的老师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怎么不让儿子去原子能专业呀?你知道吗,清华大学的校长、核工业部部长,他们都是核专家!”

我懊恼:一个梦做了这么多年,但这种结果是我始料不及的。关键时刻我们漫不经心地让他全部“自己决定”,让他感到了困惑和迷惘,让他独自承受了一切的压力。

有人说:“他们父子是牲口。”

还有人说:“他们父子走在街上看到一只鸡,就可能议议鸡血是什么味道,然后把鸡买过来,杀了尝一尝。”

我无可奈何地摇头付之一笑。

王京在人们惊异的目光中坐在昌黎一中的教室里,开始了他的高四学习生活,用个性演绎着他自主意识的更高追求。

有人说清华代表实力、拼搏与超越自我。拒绝清华是一种自信,这种自信是王京通过努力获得的。凭着这份自信,他创造了奇迹,同时也送给自己一份挫折,使他在成长的烦恼中,感觉到无处不在的压力。

无意中看到王京的摘抄本,上面写道:

近代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他发生在18世纪中期,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利用。

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革命。

电力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推动了生产电气化的实现。主要标志是电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运用,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器时代。

第三次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

随着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进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兴起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