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弦徊剑弊嗟溃骸案咝兄芑褡锎笾埽魑渲鳎霰艘炎跃觯菜懔僦帐土嗽┏穑渥游薰迹绷碜鞅鹇邸=袢找潞佣萌酥剩斯憬崽煜掠⒔埽缢憔稍抟山怪诙嘤⑿酃悴磺埃车掠⑽渲哪训茫菹驴矶弥私绻苤俣“咨涮煜卵剑 �
那柴荣本性聪慧,乃英明之主,何用匡胤多说,马上回嗔作喜,说道:
“御弟所讲甚是。朕何能因故仇而结新怨,因一已之私而误天下英杰!”他说着,又问怀德:“看你的勇力,可以使用,不知你骑射功夫如何?”
高怀德说:“小人自幼练功,诸般武艺皆通,而箭为兵家之首,也不在话下。”
世宗即命给怀德坐骑、弓箭,怀德翻身上马,弯弓搭箭,三箭连发箭簇追箭尾,射法不俗,三箭流星般奔向靶心。世宗心中大喜,暗想:怪不得高家不服先皇,果然英雄。于是决定封高怀德为御前侍卫之职。
赵匡胤听了,上前奏道:“怀德勇力出众,武艺超群,陛下需要重用,以充分展施他的才力,今驸马、三弟未决高下,仍在虎视眈耽,若先锋给了怀德,岂不一箭三雕!”
世宗允奏,就命将先锋印给了怀德,以郑恩、永德为副,又当厅赐了三人金花御酒,给予特殊恩宠之后,高高兴兴地起驾回宫。
怀德向匡胤深施一礼:“遵父命前来京城投奔仁兄,不期地教场相遇,若非仁兄相助,怀德命不保矣!”
匡胤拉住怀德,不胜感慨:“你我通家世好,贤弟不必客气,今后尚望彼此多多照料!”
山不转水转,三家恩恩怨怨,倏然之间,便一笑泯恩仇!
柴荣是君主,而关键的粘合剂却是赵匡胤,群雄并峙,而最后能统一于他,是有其道理。
第三天,出征军马点拨已毕,世宗以高怀德为第一队,郑恩、张永德为第二队,赵匡胤石守信为第三队,随后接应,自己领了众将和大军在后,浩浩荡荡出发了。
且说高怀德领精兵先行,大军离开汴京,不日便来到天井关,在天井关前安营扎寨。
这天井关在泽州东南四十余里的太行山上,是由中原通向河东的第一交通要道,刘崇为了攻下泽州、潞州,特派了部将李彦能袭夺了此关,一是为了切断潞、泽两州守军的退路,想关门打狗,二是在此阻击周朝援兵。这李彦能是刘崇手下的第一战将,身材高大,性如烈火,使一条点钢枪,重六十余斤,有万夫不挡之勇,听说周兵来犯,勃然大怒,点炮出关。
先锋高怀德看那来将,生得相貌凶恶狰狞,打扮得丑陋怪异。头戴虎头盔,身穿金锁甲,坐着青鬃马,手持点钢枪。他看见高怀德,用枪一指,吼声如雷:“呔,周将听了,你主既占中原,夺了汉家天下,就该知足而止,如今反而兴兵来犯,岂不是自己找死!”
高怀德答道:“如今四海一家,吴越一统,北汉弹丸之地,不来归顺,反而兴兵来犯;夺我关隘,围我城池,今天子发兵问罪,尔等就该速速投降,不然,关隘一破,玉石俱焚,那时悔之晚矣!”
李彦能一听,哇哇怪叫,脸气得如紫猪肝一般,青筋暴突,不再答话,拍马举枪便刺。高怀德微微一笑,一抬枪把对方的枪磕向一旁,两人厮杀在一起。
二将来来往往,约有二十个回合,也算那李彦能功夫非凡,若是一般平庸之辈,不是早已被擒,就是死在高怀德枪下。李彦能左架右拦,被高怀德枪花点得眼花缘乱,抵敌不住,回马而逃。
后面赵匡胤、郑恩、张永德、石守信也都带兵来到,与高怀德合兵一处,追杀一阵,北军损失不小。
李彦能率领残军逃回关内,坚闭不出。周军连天攻打,一时难以攻克,前进不得。高怀德给赵匡胤献了一计,他说:“如此强攻,耗时伤人,仍难奏效,不如智取。”
“如何智取?”
“我率精兵三千,事先埋伏关旁,见可领大军离关撤走,三天之后再返回来;在撤兵这几日内,李彦能必然放松警惕,我可乘机混入关中。里应外合,此关必得!”“好,此计绝妙!”赵匡胤夸了高怀德一番,就按计议行事,先由高怀德率兵隐蔽,第二天赵匡胤便率主力撤走。李彦能见周军撤走以为是计,暗派探子秘密查踪,果然周兵拨营而去。李彦能哈哈大笑:“周兵伎俩不过如此!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岂不羞哉!”他一方面派人向刘崇报捷,说已打退周兵的挑衅,同时城门开放,让老百姓出入采樵经商,往来活动。
到了第三日,探子忽报:“周兵复又返回。”李彦能紧急闭关加强防御,那知高怀德率领部分勇士已混入关内了。等到赵匡胤大军来到城下,李彦能故技重演,紧闭南门,背靠山险,坚守不出。赵匡胤、石守信来到城下,李彦能亲自督战,滚木擂石打将下来。入夜,周军围住南城门齐声发喊,佯作攻城,李彦能诸将像护天灵盖一样,紧守南城,三更时分,李彦能正在城头督战,忽见关中火起。他领一拨人马前往查看,怎知高怀德率着他的精锐之师已到跟前,黑暗中,怀德手起一枪,李彦能登时一命呜呼。
连主将都料不及,一般士卒更不知会有一彪军从天而降,一时惊慌失措,迷迷糊糊地就作了周兵刀下之鬼,城防大乱,被高怀德斩关落锁,赵匡胤人马一拥而进,天井关余下兵将全部投降。
赵匡胤迅速安定秩序,严禁掠抢,违令者斩。并于次日贴出安民告示,城中秩序井然,百姓无不拍手庆贺。
接着世宗驾至,请将迎接进关,俱各朝贺,匡胤极称高怀德智勇兼备,破关有功,世宗闻报,喜之不尽,高怀德受到重赏。上下一片喜气洋洋。世宗释怨任能,怀德立功报恩,这次胜仗,意义不同寻常。赵匡胤心中也是格外的高兴,因为他可以对九泉之下的高行周,有个初步交待了。因世宗心里高兴,另有一种独特的唯他才有的心境:从赵匡胤收取潼关,自己登极到此北征,虽不是改朝,却是换代,不仅主上换了代,而一代新的战将,已经驰骋沙场,赵匡胤、高怀德、郑恩、石守信等猛将云聚于他的殿下,是他实现平定四方,真正统一天下雄心的可靠力量,这一仗初试锋芒,首战告捷,作为一个有抱负和远见的君主,他高兴的内涵是有点与众不同的。周军上上下下真可说是皆大欢喜,世宗大摆酒宴,犒赏三军。周主下令:全军将士休整三天,然后向泽州进发。
到了泽州,与从中路先进入河东的樊爱能、何徽、史彦超、白重赞、向训诸将会合。也不停留,反而令各军留下辎重,轻装去解潞州之围。
禁军指挥使赵晁见了,不免担心,就把通事舍人郑好谦拉到一边,悄悄地说:
“刘崇势力并不小,咱们越向北走,离他就越近,主上不可如此冒进轻敌,应该谨慎缓行,以防不利,望你能在方便时说与主上,要小心行事。”
郑好谦就鹦鹉学舌似的将这话禀报给世宗。正在乘胜前进,这胆怯气馁的话使世宗很为恼火,但他隐忍不发,耐着性子,又问了一句:“这可是你的想法?”
“不,陛下,这是指挥使赵晁说的。”
世宗把案子一拍:“身为指挥使,出此败军之言,长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惑乱军心,罪不容诛!”当即下旨:“将赵晁拿下斩首,以儆效尤!”
赵匡胤见状,急忙奏道:“陛下,赵晁经过通事舍人进言,并非向外流布,这是忠心的表现。如人人都像赵晁,抛心以事陛下,陛下的洪福也。望陛下明察,宽恕赵晁。”
世宗虽然余怒未息,但感到赵匡胤言之成理,就命人把赵晁放了。几句话几乎人头落地,赵晁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自此,军中无人敢再议论,一路急行。
再说那北汉主刘崇,攻打潞州数日,不能奏效,忽听李彦能派人求救,就舍了潞州,一路南下。当世宗大军驻扎于泽州城东北之时,北汉的大军已经来到高平,两军相距只有五十多里,但那刘崇并不知道世宗御驾亲征,没有想就是北汉与北周两军最高统帅的生死较量。
北周军继续前进,在高平以南相遇。汉军刘崇把兵分三路,自领中军驻在高地巴公原上,东翼军张元徽、西翼军杨衮,互相策应,成犄角之势,队伍看去极为严整。
周军因为急军速进,不期然而与北汉大军相遇,世宗意坚气盛,他和先头部队一起来到这里,把河阳节度使刘词统领的大军远远丢在了后边,遭遇了敌军,他没有半点畏惧,以白重赞和侍卫马步虞候李重进为左军,樊爱能、何徽为右军,史彦超、向训率精锐骑兵于中,自己有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禁军保卫,另有赵匡胤、高怀德、郑恩诸将护驾,亲临前线督战。
双方虎视眈眈,严阵以待。
远远观望,刘崇见周军队伍不及自己的一半,他后悔不该请大辽来帮助。他心中轻松了许多,微微一笑,回头对众将说:
“像这样的对手,我就用自己的汉军就足可把他们打垮,何必请契丹!今日一战,不仅要打败北周,也将叫契丹心服!”
众将官不知心里是怎么想的,大家都一致地点头。
契丹大将杨哀策马向前,仔细审视了周军的列阵,他看周军人马虽少,但战将如云,一个个都透出英俊威武的气势,队列整齐,也显出士卒训练有素,确系精锐之师。
杨衮回到刘崇面前,低声告诉他:
“别看周军兵少,可说是劲敌,不可轻视,切莫轻进!”
刘崇看了看杨衮,感到他过于胆怯了,哈哈一笑:“将军如果害怕,先撤在一切观阵看孤家如何破敌!”
这杨衮就是杨业的父亲,久经沙场经验丰富,在北契丹是有名的骁将,今日好心劝刘崇小心行事,反受到奚落,快快不乐,一脸没趣地退回本西营去了。
当双方列阵时还刮着东风,这时忽然转为南风。北汉司天监李义不知有什么典故依据,还是为了拍刘崇的马屁,见风迎面刮来,他对刘崇说:
“陛下,天助我南风,时机已到,可以决战了!”
刘崇的枢密直学士王得中,上前用手拉着刘崇的马,神色慌张地说:“陛下,如此大风迎面而来,岂是天助我们吗!李义巧言诓主,可杀也!”
刘崇瞪着王得中,大声斥责:“打仗靠人,何须天助!我意已决,老书生如再多言,看我先拿你祭刀!”
刘崇说罢,把左手一挥。张元徽领着自己东军一千多精锐,冲向周营。汉军左翼一时金鼓齐呜,一片喊杀之声。
南军右翼一通鼓响,樊爱能挺枪跃马,出阵迎敌,两员将在震天的喊声中,来来往往,杀有近百个回合,看那樊爱能枪法渐乱,有些招架不住了,右军副将何徽举大斧纵马出来助阵。这张元徽也算一条好汉,力战二将,全无惧色。又战了一会,北营中飞出一骑,乃是白从晖,舞刀拍马冲了过来。
樊爱能、何徽二人正战张元微不下,心中不免着急,见一将又命弓箭手一齐放箭,矢如飞蝗,周军士卒中箭倒下的不少,樊爱能的兵跟着主将纷纷后退,阵脚开始溃乱。
世宗柴荣见状,拍马而出,冒着流矢上前督战。因为周军继续后退,把他暴露在最前面,汉军忽啦一下围了上来。这时,赵匡胤怒目圆睁,大喝一声:“主上危急之时,正是我等拼死报效之日,各位将军,杀上前去!”
郑恩、石守信、高怀德三骑并出,把手向前一挥,带一彪人冲进敌阵。
赵匡胤又与张永德义议道:“敌兵骄横,挫去他的锐气,我军必胜!驸马麾下善射的人多,请引兵占左翼高处,远伤敌军;我引兵从右翼出击。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永德点头,引亲军抢占了制高点,雨点般的飞箭向敌营射去。这边匡胤引着他的两千人马,带着郑恩、石守信、高怀德等兄弟,如猛虎下山一般,扑向汉阵,人人奋勇,个个当先,遇到这样的神威之旅,北军哪能抵挡得住,像潮水一般,向后溃退。
这时南军左营马仁瑀,把手中鬼斗大刀一举,“主上受困,要我等何用,随我救驾!”率领部下,向敌军压去,杀死数十人,解了世宗的围,他对世宗说:
“贼人败势已露,万望主上勿动,按辔看清将杀敌!”说罢领了数百人又向北军阵中冲杀过去。
这群虎将,在敌人阵中左杀右砍,中心开花,真如虎入羊群,北军死伤甚众,阵中大乱。刘崇急命身边的亲族刘显、刘达上前抵挡,正遇郑恩、高怀德,没有两个回合,刘显被郑恩一棍打得脑浆四溅,刘达被高怀德一枪刺于马下。
原来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刘崇,这时才知道南军中竟是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而柴荣被自己军队包围后又被救了出去,他恨得牙痒,懊丧不已。他回头抓住他最得意的猛将张元徽,说道:“张将军快上,柴荣正在我军包围之中,捉住他或把他首级取来,我封你为并肩王!”
张元徽二话没答,向南阵中冲来,正遇着杀红了眼的马仁瑀,二人也不同姓名就杀将起来,战有四十个回合,张元徽渐渐有些不支,又见自己的军队纷纷后撤溃退,眼前这位将军刀刀生风,有如霹雳闪电,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项上的人头能不能保住,哪里还有心去管“并肩王”!因此回马便走。马仁瑀也不追赶,弯弓搭箭,“嗖!”的一声,正射中马的后胯,那马一打趔趄,把张元徽颠了下来,正好周营中军马全义赶到,手起刀落,齐腰把张元徽挥为两段,一命呜呼了。
北汉上下都知道张元徽是本朝第一勇将,他一死北营士卒将军都胆战心惊,没有人敢出来迎战。士气一散,北营的阵角稳不住了。
那契丹大将杨衮,原是一员猛将,见周营将士那种气势和力量,也有些胆怯,特别是刘崇刚才对他的奚落,使他耿耿于怀,他感到刘崇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自己犯不着去为他卖命,因此领本部人马向北撤走了。刘崇左顾右盼,见无人出阵,为了稳住阵角,他飞马而出,把正在后退的一个士兵,劈面一刀砍翻在地,大喊:“再后退者,以死论处!”刘崇刚刚出阵,就碰上飞马而来的张永德,刀枪并举,火花四溅,二人战有二十多个回合,刘崇毕竟年纪大了,后力不加,露出了破绽,被张永德一枪刺中左肩,刘崇回马,把手一挥算是撤销了他“后退者以死论处”的“圣旨”,他带头向北方逃去。
兵败如山倒,满山遍野望风奔逃的汉军,成了周军的俎上之肉,只有任人宰割,哪有还价的权力,降的降,伤的伤,刘崇号称的十万大军,只有数百骑保着主上亡命奔逃,其余全军覆没,赵匡胤、张永德、史彦超等率军追出近二百里,见刘崇已逃得无影无踪,方才收兵。
胜军无败将,古之常理,追杀中,周军将士人人立功,各有建树;但这次以少胜多最后彻底打垮敌人的战斗,却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外。
当北军狼奔豕突往北败逃时,南军也有一彪人马正惊慌失措,和刘崇军背对背地向南溃逃:这就是樊爱能、何徽二人率领的右军。他们一路逃窜,军旅不整,更无所谓军纪,沿途还大肆抢掠,形同官匪。
当世宗柴荣稳住阵脚,开始反攻时,曾派人召他们返回杀敌,樊爱能斥使者说:
“主上已陷重围,充其量也只能向北逃往潞州李筠处,安有脱围之理!”他一刀杀死了使者,继续南逃。
正逃间,他们又遇着率大军北进的宁江军节度使老将刘词,刘词急问:“主上何在?”
樊爱能摇摇头:“契丹军厉害,我军大败,主上陷入重围,可能北上潞州了,你去也不当用了!”
刘词发了火:“圣上有难,我等应奋不顾身去救,怎么反倒后撤!”他领着大军火速前进,正碰上追赶而来的不足干人的汉军,刘词趁着陡起的南风,把大军压将过去,这几百人的小股敌军,要和刘词的几万人大军对抗,岂不是以卵击石!因而全部被刘词解决了。
刘词急速前进,来到前阵,正是汉军溃退之时,他们忽然见周军铺天盖地而来,以为中了埋伏,所以开始全面溃逃,而刘词的及时赶到,也是这次胜利的一个关键。
大获全胜,当晚就露宿野营。刘词向世宗禀报樊爱能临阵溃逃时,柴荣气得咬牙切齿,说:“作为大将,如此表现,猎狗不如也!”
灯光下,柴荣难以入眠,躺下起来,起来躺下,如此反复再三,正在愁难解时,张永德告进。张永德是郭威的驸马,他们也算是至亲,这关系当然与众不同。张永德对世宗说:
“今日之战,赵匡胤当为首功。在主上受困之时,他身先士卒,带着几个兄弟冲入敌阵,打乱了敌人的阵脚,此人忠勇双全,陛下宜当重赏。”
世宗说道:“御弟匡胤品行,为朕了如指掌,重赏自不在话下。我如今有一事难以决断,就是那樊爱能。若不杀他,今后将无以治军;若杀了他,他是先主故臣,先主新丧,故臣就戮,我也有点不忍!”
张永德说:“樊爱能从无大功,给他以如此高的职务,就因为他是故臣,故臣之劳已得到照顾;而今,见乱先逃望风披靡,先帝在也不以故臣而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