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小地主 作者:弱颜(起点vip2013.12.13正文完结)-第1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的看,将一群已经有些瞌睡小鸡仔,闹腾的叽叽咕咕地叫。
  “三十只,”小七将小鸡仔都摸了一遍,就对连蔓儿,“二姐,这些小鸡仔花了多少钱。”
  “五文钱一只,你算算花了多少?”连蔓儿就道。
  这样简单的题,当然难不过小七。
  “一百五十文啊,都是母鸡不?”小七装作很老练的样子问。母鸡能下蛋,在庄户人家眼里,比公鸡金贵。
  “不知道哎,小七,你给看看呗。我看你翻来覆去,都看了老半天了。”连蔓儿就逗小七。
  小七吃吃的笑,他可看不出来小鸡仔的公母。
  “二姐,我不会看。”小七笑过后,就老老实实地道。
  “还得姐教你吧,”连蔓儿忍笑,也在旁边蹲下来,指着小鸡仔告诉小七,“这个得看鸡冠子。”
  “哦。”小七真的就去看小鸡仔的鸡冠子。
  连蔓儿其实也不懂得怎么分辨小鸡仔的公母,看鸡冠子的话,还是她问了张氏才知道的。即便如此,连蔓儿还是分辨不出。因为小鸡仔都太小了,鸡冠子更只有那么一咪咪,除了很少的几只雄性特征比较明显,其它的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
  就是最有经验的庄户人家主妇,也不能百分百地分辨这样大小的小鸡仔的公母。
  张氏挑的这三十只,也不能保证都是母鸡。
  “娘说了,到时候要是有公鸡,咱就留下一只打鸣,剩下的,养到过年,都杀了给咱吃肉。”连蔓儿告诉小七。
  想到香喷喷的炖鸡肉,姐弟俩相互看了看,又都笑了起来。
  …………
  等到青阳镇的下一个集日,连蔓儿又跟着张氏去赶集,这次,她们买回来二十只小鸭子。也是刚出壳没多久的小鸭子,却比小鸡仔大了许多。这当然是因为鸭蛋比鸡蛋大的缘故,连蔓儿是这么认为的,她觉得应该没错。
  小鸭子也都是黄色的绒毛,鸭嘴颜色只是略深,嘎嘎的叫声带着奶味。
  鸡圈中央,已经用帐子隔开了。因为鸡鸭如果在一起,它们会打架。现在这个时候,小鸭子的体型较大,打起来会占上风。可是等小鸡仔长的再大一些,尤其是如果里面有小公鸡,它们会用尖嘴啄小鸭子,而且它们行动比鸭子灵活,那时候往往就是小鸭子吃亏。
  这一鸡圈的小鸡小鸭,整天叽叽咕咕,嘎嘎嘎,叫的分外欢快,尤其是连蔓儿去喂水喂食的时候。
  周氏历来只养鸡,不养鸭。她今年养的小鸡仔还比连蔓儿家的少,她很不高兴。周氏不高兴,从不会埋在心里,她的情绪,都戴在脸上。
  “成天嘎嘎嘎地,半夜里也没个消停,叫的人脑瓜仁子疼。”周氏向连守信抱怨,“养那玩意儿干啥,吃的多,下蛋少,味也大。过年要杀,也没几两肉,还不好吃。”
  “赶紧卖了,要不就拿你们那边养着去!”周氏命令连守信。
  “你们养那老些鸡,你们有东西喂吗?可别惦记我再多分给你们口粮!”说完了鸭的问题,周氏又跟连守信说鸡。
  第二百四十四章 工具
  周氏这样说,连守信只能唯唯诺诺地听着,过后他也没将这些话告诉张氏。但是周氏找连守信说话,也没特意背着人。在这个家,她就是天,她所说的、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所以她没必要背着人。所以张氏很快就知道了。
  “咋咱养点鸡鸭,又害着他奶的事了?”张氏皱眉。
  连蔓儿点头,周氏这是鸡蛋里挑骨头。他们的鸡圈是在上房西屋窗下,离着周氏住的东屋有着好大一段距离。而且小鸡小鸭,就算叫,那能有多大的声。庄户人家,听惯了这些庄稼院特有的声响,根本就不会对生活有任何的妨碍。
  而且这些天晚上,张氏都是将小鸡小鸭抓进西厢房里过夜的,连蔓儿一家不是睡的挺香,根本就不关周氏什么事。
  “我看我奶是觉得咱鸡鸭养多了。”连蔓儿就笑道,“娘,你没看见,我奶这些天给她那些鸡喂食,可舍得喂了。”
  这些天只要连蔓儿或者连枝儿给自家的鸡鸭喂食,周氏随后就会去喂她的那些鸡,哪怕她刚给那些鸡喂过食,也是一样。
  张氏也笑了。
  “你奶那人要强,”张氏道,“这是怕咱的鸡鸭养的比她好,她没面子。”
  连蔓儿点点头,还有一个想法,她没说出来。周氏之所以不高兴,还因为她自认为是这个院子的掌权人,她无法忍受院子里有任何超出她掌控的事物。
  不过,人都是要学会适应环境的。连蔓儿想,以后这院子里,不受周氏掌控的人和事物还会更多,周氏不能忍受,也得学着忍受。
  虽然周氏说了这些话,而且每次看见连蔓儿几个都脸色阴沉。但是连蔓儿一家并没有给小鸡小鸭换地方的打算。
  她们还有更多的事要忙。
  俗话说,瓜菜半年粮。由此可见,菜蔬对于庄户人家的重要性。连老爷子分给连蔓儿家的菜园子,只有两三分地,就是边边角角都种上菜,要供她们一家吃,绝对是紧紧巴巴的,怕是不够。要想吃上丰富的蔬菜。她们需要另开菜地。
  菜地的位置连蔓儿早就选好了,就在新建的铺子后面,她们刚买下的那块地上。
  被连蔓儿打算用来做菜地的这一片,除了有一块是原来人家的菜地。其他的一直都荒着。在新铺子破土动工之前,连守信放了一把火,将那些没用的荒草和灌木都烧了。烧出来的灰,落在原地,经过一场春雨后,与土地完全融合,就成了滋养土地最好的肥料。
  只是这样的地,还不能用来种菜。烧掉荒草和灌木,只是开荒的第一步。
  接下来要做的。是要将这些荒草和灌木的根都刨出来,还要翻地、整地,修整出菜畦,才能开始种菜。
  天气乍暖还寒,离粮食耕种和种菜,都还有些日子,但是翻地却是迫在眉睫的。
  连守信要带人盖房。五郎和小七要上学,每天能帮忙干活的时间有限。开荒翻地的活,就主要落在了张氏、连枝儿和连蔓儿身上。
  张氏干劲十足,连蔓儿信心满满。
  吃过晌午饭,张氏带着连枝儿、连蔓儿扛着铁镐和锄头来到的地里,五郎和小七也扛着铁镐跟了来。离下午上学还有些时间,兄弟俩没有歇着,想趁着这个工夫。帮家里多干点活。
  连蔓儿挥着比她还高的铁镐。这块地是肥沃的黑土,种植土层几乎没有石子。但是这不代表翻地的活计就轻松。因为地一直荒着,有的地块,表层很坚硬,要用铁镐才能刨开。而有的灌木根系发达,要挖的很深。才能将这些根都挖出来。荒草的根倒是埋的比较浅,但却到处都是。
  娘几个干的满头大汗,半个时辰过去了,也才开出小小的一块。
  “哥,小七,你俩别干了,赶紧上学去吧,要不该迟到了。”连蔓儿就道。
  五郎直起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蔓儿,这活比我想的累多了。就你和姐,还有咱娘,这得多少天才能弄完?”
  “你俩赶紧上学去吧,别操心这些。这菜地,不用你们,我们娘三个,也肯定能开的出来。”张氏也暂时停下手,说道。
  “娘,我知道你能干。”五郎道,“可咱工夫不够用啊。你看,咱家里还有一大堆鸡鸭,这铺子一早一晚的活也一大堆,你们还得给盖房子的人做三顿饭。再开这块地,就是我爹那样的劳力也受不了。”
  五郎提的这个问题很实际,连蔓儿举目四望,除了要留作未来宅基地的那块地,还有那片杂树林,她想留着不动之外,她打算将买下的这一大片地都开出来。
  可是依照这个劳动强度,以她们娘三个的进度,要完成这个任务,真的需要很多天。
  时间是一个问题,还有更重要的问题就是:正如五郎所说,她们都不是铁打的,每天家里的一大堆活计,再加上这个,她们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够。
  “娘,看来咱得请人帮工。”连蔓儿很快地面对现实,提出了解决方法。
  “对。”五郎道,“娘你看,铺子里离不开你,蔓儿要记账,还得管洗衣裳那一摊,家里的活都指着我姐,再开菜地,根本就忙不过来。”
  连蔓儿点头,早点铺子,收揽洗衣,这都是赚钱的营生,一点都不能耽误。换句话说,她们现在的人工非常值钱,要用来创造更大的价值,也就是多赚钱,而不是绑在地里做这样的活。
  “现在这菜地,以后就是地里的活,咱恐怕也得请人帮工。”连蔓儿想了想,说道。
  她们现在共有田地三十一亩,家里成年的劳力只有连守信和张氏两个,要种这些地,显然人手不够。而且,她手里还有些银子,还打算在春耕钱再买进些地。
  “娘。你看那是啥?”连蔓儿心中盘算的时候,目光从官道上扫过,心中立刻一动,指着一处让张氏看。
  一个老农赶着一头黄牛在官道上慢慢的走,黄牛身上绑着帮套,后面拖着一架犁,老农一手拿着鞭子,另一只手握在犁的扶手将。铁犁刀略微提起,高出地面。
  “犁杖!”张氏恍然大悟,“蔓儿,你是想雇架犁杖。帮咱把这地翻了?”
  用犁杖翻地,那样她们就只需要跟在后面将些草根之类的杂物捡出去就行了,既省力,又省时。她们现在很能付得起雇犁杖的钱。
  “娘,我想,咱应该自己买架犁,”连蔓儿慢慢地说道,“还有牛,咱也该买一头。”
  …………
  用牛拉犁杖。代替人工,能够大大地提高生产力,降低人的劳动强度。但不论是牛,还是一架犁杖,都是相当贵的劳动工具,不是每户庄户人家都买的起的。
  连家就没有牛,也没有犁杖。
  连家从前的事。连蔓儿当然没经历过,她知道的都是从连守信和张氏那听来的。连家再最富有的时候,连老爷子在三十里营子买了房和地,一家人并没有立刻搬回来。买的地都是佃给人耕种的。
  后来,连老爷子带着一家人搬回来,地也没有一下子收回来。再后来,因为花销大,连老爷子开始卖地、开始收回土地自家人耕种。却没舍得买牛和犁杖。
  再到后来,连家有了足够多的男丁,同时地更少了,他们一切都是自己动手,就更买不起同时也舍不得买这些了。
  买牛和犁杖,是笔大开销。也是庄户人家的一件大事。所以吃过了晚饭,连蔓儿一家坐下来,就开始商量这件事。
  “蔓儿,你算了没,咱的钱够不够?”连守信问连蔓儿。
  新的早点铺子要在种地前盖好,还有桌椅、盘碗、锅铲等等的东西,都要采办,连蔓儿按照预算,留了一笔钱出来,早点铺子也需要一笔留作周转的流动资金,另外连蔓儿还留出了一些钱,打算做种地的开销。当然,在这之外,连蔓儿还留了一些银子,作为突发事件紧急备用的。这四笔钱是不能动的。
  至于她们的日常开销,还有五郎和小七上学的花费,现在早点铺子每天的盈利就能完全负担下来。
  “这样的话,咱还有九十两银子能动。”连蔓儿道。这九十两,是连蔓儿打算在春耕前再买些田地的银子。
  “这牛和犁杖,还真得买。”五郎想了想,就道。
  连守信也点头。
  “先把牛和犁杖买了,到时候地就先少买点。”连守信道。
  事有轻重缓急,他们已经有了三十一亩地,增买土地的迫切性就落在了购买必要的生产工具的后面。
  一家人商量定了要买,接下来就讨论该怎么买。
  “咱家从来没有够这些,我也不懂,咱得找懂行的人帮咱买。”连守信道。
  “明天靠山屯的集,王石榴不是跟你说他要去赶集?”张氏就道,“我让他给孩子他大舅捎个信,让我爹帮咱买。”
  比起青阳镇的大集,靠山屯的大集,有一个更大、生意更兴隆的骡马市。张青山家现养的有牛、有羊,还有骡子,家里也有犁杖。他以前还贩过马,对于牛马骡子等大牲口都很熟悉。就是现在,他已经把这些手艺传给了张庆年,有时候他还是会亲自去靠山屯的骡马市上,帮着人相牲口、做买卖的中间人。
  连蔓儿家要买这些东西,要人帮忙,真是没有比张青山更合适的人了。
  “娘,”连蔓儿赶紧巴住张氏,两只大眼睛亮晶晶地道,“除了买牛和犁杖,咱再让我姥爷帮咱点别的忙呗!”
  第二百四十五章 买牛
  “蔓儿,”连守信出声制止,“你这孩子,别总麻烦你姥爷。”连守信认为已经欠下岳父母家许多人情,怕连蔓儿年纪小不懂事,说出什么让人为难的话来。
  连蔓儿撅嘴,瞪连守信。
  “我这还不是先跟爹和娘说说,要是不合适,咱就不跟我姥爷说呗。”连蔓儿道。
  “就你个性,咱蔓儿可懂事了。蔓儿,你有啥话就说。”张氏道。
  “娘,你看咱家买下那一大片地,除了开菜地,留着以后盖房子的,还有老些空地了,种菜和种庄稼都不大合适。我想,干脆咱也栽两棵果树呗。”连蔓儿丝毫没有被连守信影响,依旧高高兴兴地说道。
  “栽果树啊!”张氏的眼睛亮了。
  “我也想着要种些树。”连守信道。买下的那块地,正如连蔓儿所说,并不是都适合来种菜种庄稼,连守信也有打算要种树。不过他想种的也就是柳树、杨树这些三十里营子常见的树种。
  种树可以遮阴,可以美化环境,树枝可以做柴禾,等树成材之后,还可以砍伐了卖木材。
  果树的价值当然更高。
  张氏原来在娘家的时候,也跟着侍弄过果园。她从小吃惯了各种水果,嫁到三十里营子来之后,这里没有果树,想要吃水果只有买。连家过日子非常俭省,哪里会花额外的钱买水果?每年都是等张青山和李氏送些水果。张氏爱吃水果,但是做了人家的媳妇,这爱好就说不得了。张青山每年送来的水果,她从不藏私,都是交给周氏,由周氏来分配。
  结果可想而知,最后张氏能吃到的少之又少,不过只能跟着尝尝味。
  现在分家出来,如果她自家能栽种一些果树。那以后她就能像没出嫁前在家里一样了!想到这个前景,张氏从心里笑了出来。
  “对,我咋没想到那。得让你姥爷给咱多弄些果树苗来,要桃树、梨树、山楂……”张氏嘴里说出一大串,也坐不住了,就兴冲冲地站起身,“我得赶紧找王石榴媳妇去,让她两口子给咱捎信去。”
  要带的话比较多。又很重要,张氏和连守信一起去了王石榴家。
  连蔓儿几个孩子留在家里,就把上次画的图纸拿了出来,又用毛笔在上面圈圈点点。把打算种植果树的地方圈画了出来。
  “这几个地方,咱都种上果树。”连蔓儿道。
  “嗯,到时候咋种,恐怕还得让姥爷和大舅来一趟。”五郎道。
  几个孩子看着图纸,也都满脸憧憬。
  ………………
  第二天就是靠山屯的大集,连蔓儿想着等王石榴捎话过去,得需要几天,张青山那边才能帮着把事情办成。
  刚刚吃过晌午饭,连守信正要带着人继续去干活。铺子外面就响起了吆喝牲口的声音。
  “哎呀,是你姥爷来了。”张氏在屋里听见了,立刻就跑了出去。
  张氏说的没错,是张青山来了。还有张庆年,两人赶着一辆大车。连蔓儿一眼就看见车后面用绳子拴着一头牛,车上还放着一架犁杖。
  今天刚让人捎信去,张青山就把牛和犁杖给送来了?!
  一家人自然都是喜出望外。
  “……正好我今天和庆年一块赶集。这一到集上。就遇见王石榴了。他说你们要买牛和犁杖。这事可是给大事,不能耽搁,我赶紧就给你们在集市上踅摸,也是运气好,一下子就都买齐了。”
  张青山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番。他们听了张氏捎过去的口信,当即就放下别的事,买了牛和犁杖之后,也没有回家。直接就到三十里营子来了。也是从王石榴的嘴里,他们知道这个时辰,连蔓儿一家人都在铺子这边,就直接来了铺子里。
  为了买这牛和犁杖,他和张庆年赶这个集,却没有做任何生意。
  “看看咋样。还满意不?”张青山就让连守信去看牛和犁杖。
  五郎和小七吃了饭,还没去上学,也围了过去。
  张氏就问张青山,这牛和犁杖都花了多少钱。
  张青山也没有隐瞒。现在一头耕牛的价格,从五两银子到十两银子不等,张青山给他们挑的这牛是刚刚成年的小公牛,正是开始能干活的时候,价银是七两银子。这还是张青山去买,如果换做别人,怕是八两银子都买不下来。那一架犁杖,价银是一两一钱银子。
  连守信将牛和犁杖都看了一遍,面露喜色。即便不是很懂行,他也能看出来,这都是上等的货色。张青山这多半辈子历练的一双利眼,可不是白给的。
  连蔓儿也高兴,这事找张青山帮忙找对了。
  张青山也很高兴。他的几个儿女中,张氏的性格最温顺,模样也最好。可婚后的日子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