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戊贰(类推其余地)分二:己壹、二地至七地以上数类推;己贰、清净三地以尘数类推。
己壹、二地至七地以上数类推:
如极喜地诸功德,如是住于无垢地,
当得功德百千种,余五菩萨得百千。
得百俱胝千俱胝,次得百千俱胝量,
后得俱胝那由他,百转千转诸功德。
由上述极喜地诸功德之数来类推,住于无垢地的菩萨当得十二类千功德,其余五地菩萨当得十二类百千转功德:如三地菩萨得十二类百千功德,四地菩萨得十二类百俱胝功德,五地菩萨得十二类百千俱胝量功德,六地菩萨得十二类百千俱胝功德,七地菩萨得十二类百千俱胝那由他功德。
己贰(清净三地以尘数类推)分三:庚壹、八地功德;庚贰、九地功德;庚叁、十地功德。
庚壹、八地功德:
住不动地无分别,证得量等百千转,
三千大千佛世界,极微尘数诸功德。
安住第八地不动地的菩萨于人、法皆无实执分别,证得量等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中极微尘数十二类诸功德。
庚贰、九地功德:
菩萨住于善慧地,证得前说诸功德,
量等百万阿僧祗,大千世界微尘数。
菩萨安住于善慧地时,证得如前所说的十二类功德,量等百万阿僧祗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之数。
庚叁(十地功德)分二:辛壹、明十二功德;辛贰、明其余功德。
辛壹、明十二功德:
且说于此第十地,所得一切诸功德,
量等超过言说境,非言说境微尘数。
第十地菩萨所得如前所说的一切功德,量等超过了言说境、非言说境,其十二类功德如同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之数。
辛贰、明其余功德:
一一毛孔皆能现,无量诸佛与菩萨,
如是刹那刹那顷,亦现天人阿修罗。
于自身的一一毛孔皆能显现无量的诸佛与菩萨,演说微妙深法,如是一刹那刹那顷亦能显现无量的天、人、阿修罗等而不相杂乱,随所显现各类身相,方便教化各类有情。
丙贰(宣说究竟地)分三:丁壹、最初得正觉之相;丁贰、此得正觉之本体;丁叁、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丁壹(最初得正觉之相)分二:戊壹、真实义;戊贰、彼之破释妨难。戊壹(真实义)分三:己壹、何时得;己贰、何境得;己叁、如何得。
己壹、何时得:
如净虚空月光照,生十力地复勤行。
如清净的虚空中月光照耀,十地菩萨净治了一切能障佛法之冥暗,了知自身能得佛法,为能生起不共十力得成佛地而更精勤修行。
己贰、何境得:
于色界顶证静位,众德究竟无与等。
于色界的最顶处入金刚三昧定,断尽最微细的所知障,证得最极寂静的无上智位,此位众德最极究竟圆满,无与相等。
己叁、如何得:
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
是故正智同一味,妙智刹那达所知。
譬如瓶盘等器虽有大小方圆的无量的差异,而遍于一切器皿的虚空无任何差别,诸法依各自不同的因缘产生的现分虽有千差万别,而彼等的无生本性则是一味一体。大菩萨以胜深无漏的智慧正知器情的本性,都是同等一味的法界大空性,以此微妙智慧在一刹那顷通达了一切所知法的本性而成佛。
戊贰(彼之破释难)分二:己壹、出妨难;己贰、彼答。己壹(出妨难)分二:庚壹、证悟所境无生不应理之难;庚贰、若能境一体则知所境于其他宣说不应理之难。
庚壹、证悟所境无生不应理之难
若静是实慧不转,不转而知亦非理,
不知宁知成相违。
小乘有部具慢心之声闻辩难:既然许寂静无生的本性为真实谛,则于佛的法身智慧应成不转,亦即不能起到能知的作用,因此就无法了达所知法的本性。倘若彼智不转而能了知法性,显然是非理之谈,以不知而宁谓佛是遍知者,明显有相违的过失。
庚贰、若能境一体则知所境于其他宣说不应理之难:
无知者谁为他说。
既然所知之缘、能知之识于法界中本不存在,则无有知者。那么,谁又能知自己的所证境界——真实义之相,又如何向他人宣说呢?
己贰(彼答)分二:庚壹、证所境无生之应理;庚贰、虽证能所境一体而说法之应理。
庚壹、证所境无生之应理:
不生是实慧离生,此缘彼相证实义,
如心有相知彼境,依名言谛说为知。
从胜义角度而言,万法的究竟实相是不生不灭的法界本性,佛的法身智慧也是超离一切生灭之相。从名言世俗谛角度而言,以出世的无漏智慧仍能证悟法界的无生本性,即此能知的智慧缘彼所知的空寂形相能证悟究竟的真实义,如同能知的心识了知所知境的色相一样,故依随名言谛来说法身智慧能够了知通达所知境法界本性。
庚贰(虽证能所境一体而说法之应理)分二:辛壹、真实;辛贰、比喻。
辛壹、真实:
百福所感受用身,化身虚空及余物,
彼力发音说法性,世间由彼亦了真。
以百福资粮所感得之受用圆满身,及所示现之化身,能于虚空中为应机众生宣说法性,及于余物中亦出妙法音,此全赖报身的加持力而有,世间众生由此音声亦能无倒了悟法的真实义。
辛贰、比喻:
如具强力诸陶师,经久极力转机轮,
现前虽无功用力,旋转仍为瓶等因,
如是佛住法性身,现前虽然无功用,
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
譬如具有强力的陶师,经久极力地旋转机轮,力足之时,不再用力摇转; 而机轮自然旋转。尔时现前所见,虽然未加任何功用之力,此自然之旋转仍为造就瓶等陶器之因,亦是现量所见。佛陀安住法界本性,现前虽无任何分别、作意等功用力,但由众生善根成熟的助缘与佛陀因地所发的悲愿之力的聚合,于度化众生的事业任运自在而恒转不息,亦是极其不可思议。
丁贰(所得正觉之本体)分二:戊壹、所依之身相;戊贰、能依之功德差别。戊壹(所依之身相)分三:己壹、法身;己贰、受用身;己叁、等流身。
己壹、法身:
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
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
智慧烈火焚尽一切如干薪般的二相所知境,故诸佛的法身最为寂灭,法界本性本无生灭,其智慧亦不生亦不灭,由于心与心所皆已灭尽的的缘故,唯由报身证得法身智慧。
己贰、受用身:
此寂灭身无分别,如如意树摩尼珠,
众生未空常利世,离戏论者始能见。
此亲证法身之受用身为寂灭身,虽无任何分别作意,但如同如意树、摩尼珠一样成为成办众生欲乐、所望之因,乃至众生未空之际,常能任运自在地利乐有情,此报身唯久修梵行、广积二资、证得远离四边八戏空性的圣者始能见之。
己叁(等流身)分三:庚壹、身之一毛孔现示自一切行;庚贰、于彼现示其余一切行;庚叁、随欲自在身。
庚壹、身之一毛孔现示自一切行:
能仁于一等流身,同时现诸本生事,
自生虽已久迁灭,明了无杂现一切。
何佛何刹能仁相,诸佛身行威力等,
声闻僧量如何行,诸菩萨身若何等。
演说何法自若何,如何闻法修何行,
作何布施供佛等,于一身中能普现。
如是持戒修忍进,禅定智慧昔诸生,
彼等无余一切行,于一毛孔亦能现。
佛陀于一等流色身上的一毛孔中,能在同一刹那间明了无杂示现无始生死以来的一切本生事迹,自身的本生事迹虽久已迁灭,然能同时任运显现。又往昔于因地行菩萨道修行布施时,于何刹土供事何佛?能仁如何示现降生等相于一身中皆能示现,诸佛身相、胜行、威力等,其眷属若干数量,如何行持正法而成声闻僧伽,彼佛刹诸菩萨众相好端严之身如何受用衣食卧具等事,应化众生时,演说何乘妙法,如是一切于一身中皆能示现。除布施外于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多的本生事迹,于一毛孔中皆能无余显现。
庚贰、于彼现示其余一切行:
诸佛过去及未来,现在尽于虚空际,
安住世间说正法,救济苦恼众生者,
从初发心至菩提,一切诸行如己行,
由知诸法同幻性,于一毛孔能顿现。
如是三世诸菩萨,独觉声闻一切行,
及余一切异生位,一毛孔中皆顿现。
过去、未来及现在尽于虚空际的无量诸佛安住世间演说正法,救济无量苦恼众生获得安乐,从最初发心至菩提果之间,有十二相成道,三世诸佛的一切诸行如同上述自己之行(本生事迹)一样,于一毛孔中明了无杂地皆能顿现,与此相同,三世诸大菩萨,独觉、声闻的一切行为以及三界轮回中一切异生位的凡夫诸行皆于一佛的一毛孔中顿时显现。
庚叁(随欲自在圆满身)分二:辛壹、欲境自在;辛贰、欲时自在。
辛壹、欲境自在:
此清净行随欲转,尽空世界现一尘,
一尘遍于无边界,世界不细尘不粗。
此清净妙行,随欲而转所作皆办,于一微尘上示现尽虚空际的一切世界,或现一微尘遍于无边世界,而且此诸世界既不变为细小,微尘亦不增为粗大,各住本性而能随欲示现。
辛贰、欲时自在:
佛无分别尽来际,一一刹那现众行,
尽瞻部洲一切尘,犹不能及彼行数。
佛无有分别,尽未来际,于一刹那中显现度化众生的种种妙行,即使是尽南瞻部洲的一切微尘数,犹不能及彼一刹那中度化众生的妙行之数。
戊贰(能依之功德差别)分三:己壹、功德之主十力;己贰、一切功德说不能尽;己叁、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己壹(功德之主十力)分二:庚壹、略说;庚贰、广说。
庚壹、略说:
处非处智力,如是业报智,
知种种胜解,种种界智力,
知根胜劣智,及知遍趣行,
静虑解脱定,等至等智力,
宿住随念智,如是死生智,
诸漏尽智力,是谓十种力。
处非处智力;如是了知异熟果智;了知种种胜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了知众生根器胜劣智力;知遍趣行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宿住随念智力;如是死生智力;漏尽智力。以上为佛陀不共的十力功德。
庚贰、广说:
彼法定从此因生,智者说此为彼处,
违上非处无边境,智无碍著说名力。
以彼果法决定是此因法中产生的。故尔智者诸佛宣说了此因为彼果之处,如果相违,上述因果实证则为非处。一切所知境皆纳在处与非处之中,佛陀毫无碍著皆尽通达,故说名“处非处智力”。
爱与非爱违上相,尽业及彼种种果,
智力无碍别别转,遍三世境是为力。
善不善不杂之业,善不善交杂之业,断尽烦恼之无漏业,及彼诸业的种种果报,佛的微妙智力皆能无碍了达,别别而转,包括遍于三世一切所知之境,故说名“业异熟智力”。
贪等生力之所发,有劣中胜种种欲,
余法所覆诸胜解,智遍三世名为力。
贪嗔等烦恼染心,信等善法,由彼等种子之力所发欲解,有劣、中、殊胜的不同,若为余法诸行所覆蔽的一切胜解,不为常人所能了知,然一切智智遍知三世一切众生的种种信解,故名为“种种胜解智力”。
诸佛善巧界差别,眼等本性说名界,
正等觉智无边际,遍诸界别说名力。
诸佛在名言谛中善巧了达一切界性的差别,如眼等十八界的差别;在胜义谛中诸佛善达一切本体空性,亦说名为法界。正等觉佛智周遍无边无际之界,遍一切一味的空无我性,悉能了知,以遍知诸界的一切差别之故,名为“种种界智力”。
遍计等利说名胜,处中钝下名为劣,
眼等互生皆了达,种智无碍说为力。
于虚空增益之遍计,具有生起贪执等自在力,故名为根,其“等”字摄于信等诸根,其中最具利益说名为胜根,处于中根与钝下者名为劣根,眼耳等共计二十二根,诸根互能生果,一切种智则于彼一一根性皆尽了达,通晓无碍故说名为“知根胜劣智力”。
有行趣佛亦有趣,独觉声闻二菩提,
天人鬼畜地狱等,智无障碍说为力。
有行大乘道业者,何时能趣佛果,亦有行小乘道业者,何时能趣声闻独觉二菩提果,亦有趣往天、人、鬼、畜、地狱等处,彼诸暂时与究竟的趣行之处,唯有一切种智毫无障碍地通达,故说名“知遍趣行智力”。
无边世界行者别,静虑解脱奢摩他,
及九等至诸差别,智无障碍说名力。
无边无际的世界中,有无量修习禅定的修行者,皆有不同的差别,如四静虑八解脱,奢摩他等持及九次第等至,非理作意、如理作意等种种差别,一切种智毫无障碍地知晓无余,故说名为“知静虑等至等智力”。
过去从痴住三有,自他一一有情生,
尽情无边并因处,彼彼智慧说为力。
于过去世中,从无明愚痴而转住三有轮回中,自他一切有情的无量生死,以各自不同的种姓,并诸众生各种前因后果、相应生处、身相、才貌等皆悉了达,故彼彼智慧说名为“宿住随念智力”。
尽虚空际世界中,一一有情死生时,
于彼多境智遍转,清净无碍说名力。
于尽虚空际之无量世界中,有无量类别的有情,彼等一一有情于死生之时,皆由种种不同之业,感受种种不同的果报,于彼众多的境界中,佛陀亦能于一刹那间任运地如实遍知,此不共功德,即是究竟清净了一切粗细障碍之后的无碍通晓,故说名为“知死生智力”。
诸佛一切种智力,速断烦恼及习气,
弟子等慧灭烦恼,于彼无碍智名力。
诸佛由得一切种智之力,速能永断一切烦恼及诸习气,彻底灭尽二障种子,声缘弟子在获得阿罗汉智慧之后,灭尽烦恼,断除轮回之根。诸佛灭尽二障习气种子与阿罗汉灭尽轮回的生死种子,皆名为“漏尽智力”。
己贰(一切功德说不能尽)分二:庚壹、一切功德说不能尽;庚贰、少许言说亦依圣教。
庚壹、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妙翅飞还非空尽,由自力尽而回转,
佛德无边若虚空,弟子菩萨莫能宣。
当妙翅鸟王飞还之时,并非已到达虚空的边际尽头,而是由彼久飞、自之翅力用尽后而回转的,如是佛陀的功德无量无边,广若虚空,如妙翅鸟王的声缘弟子、大乘菩萨因其慧力有限,均莫能圆满宣说。
庚贰、少许言说亦依圣教:
如我于佛众功德,岂能了知而赞言,
然由龙猛已宣说,故我无疑述少分。
至于象我这样的凡夫行者,于佛的众多功德岂能了知而加以赞言呢?只因依龙猛菩萨宣说的圣教典籍为根据,故我深信无疑地叙说了佛陀少分的功德。
己叁、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
甚深谓性空,余德即广大,
了知深广理,当得此功德。
佛的无量功德可归摄为二种,即为甚深性空之法身,其余为广大福德之色身。若善了知如是甚深、广大功德之理而依修后,当来会证得此二种殊胜功德。
丁叁(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分三:戊壹、明本师示现殊胜化身之传记;戊贰、成立究竟佛法为一乘;戊叁、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
戊壹、明本师示现殊胜化身之传记:
佛得不动身,化重来三有,
示天降出胎,菩提转静轮,
世有种种行,为多爱索缚,
佛以大悲心,咸导至涅槃。
诸佛虽安住于真实不动之法身,但以大悲周遍而现诸化身,重新来到三有生死之中,示现降兜率天、入胎、出胎、精通世间学问、出家苦行、于菩提树下成大菩提,应众生根机转妙法轮,令往寂静涅槃之彼岸。世间众生皆有种种界行,复为众多爱索所缚,身心毫无自在,佛以大慈大悲之心咸导一切众生,往诣究竟涅槃之安乐城。
戊贰(成立究竟佛法为一乘)分二:己壹、明以理成立究竟为一乘;己贰、说三乘者为不了义。
己壹、明以理成立究竟为一乘:
离知真实义,余无除众垢,
诸法真实义,无变异差别,
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
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
若远离了了知真实义的空性智慧,决定无有其余方法净除二种障垢的种子,因诸法的究竟真实义无有变异差别,故证悟此真实义的智慧亦无有任何别异,是故佛陀为诸众生,宣说无等无别乘的究竟一乘。经云:“迦叶,由知一切法平等性故而般涅槃。此唯有一,无二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