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不再越雷池一步。云州是耶律淳和萧皇后的政权达不到的地区,对他们不关痛痒。直到八月中旬以后,完颜阿骨打来到奉圣州,气氛才紧张起来。居庸关的守将们感觉到这条战线上也可能发生什么意外,一再驰报萧皇后。当时萧皇后已经把耶律大石扣留起来了,正忙于对他的部属进行抚慰、调停的工作,以便为李处温接管兵权铺平道路。李处温新官上任,忙得不可开交。哪有闲功夫管到居庸门方面的事情?这也是一条历史规律,凡是忙于内争的,一定疏于外防。这些重要的警报都被搁置起来,丢在脑后了。
十月底,辽军在燕京城内经过一天的蹀血苦战后,又一次大败刘延庆统率的宋军,一直追到滹沱河,举朝欢腾。这时萧干、萧斡里剌、耶律大石等统兵大员都在南方前线布置新的防线。到了十二月初,乐极悲生,忽然一声晴天霹雳,完颜阿骨打亲自率领的大军,一夕之间,已经兵临关下。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把萧皇后吓得魂灵儿出窍,她怎么料想得到在那夹缝里忽然钻出一只真的大虫来?事到如今,她再聪明、能干,也回天乏术了,左思右想,只好步天祚帝的后尘,办得一个〃逃〃字。
可是萧皇后毕竟是工于心计的,在居庸关告急的当晚,她就火速地把耶律大石、萧干等召来,要地们把能够作战的奚、契丹军统统带出燕京,到松亭关去集中候命。在逃命之际,毕竟也需要有武装保护。
萧皇后自己在离开燕京之前,又演出一出拿手好戏,叫做〃辞庙哭灵〃,辞列祖之庙,哭先帝之灵。然后集合留守大臣,向他们慷慨诀别,说要亲自去和金军决战,〃战如不胜,不复与诸卿相见矣!数月崎岖,忧患相共,今日诀别,汍澜沾襟。〃说到这里,眼泪果然像断了线的珍珠般挂下来。
如果说,她第一次在宫门口演出的那出悲剧曾经起过鼓舞人心、化险为夷的意料不到的效果,那么历史不会重演了。现在这出悲剧的重复演出,徒然变成贻笑千古的喜剧。听她诀别的留守大臣当场也不得不奉陪流出几点吝啬的眼泪,心里却巴不得早点散场,好让他脚底加油,尽快地去安排迎降新主子的大典。他们本来是〃人尽可君〃的,不一定要钉牢一个萧皇后。
经过那一次扣留事件以后,耶律大石与萧干之间的裂痕再也无法弥缝。面临着两个部族的存亡生死关头,他们发生了重大的分歧。奚贵族对天祚帝早已失却信心,不愿再逃到云中去跟他同命运。他们要求萧干逃到迤北的老家去观望一下,得机再开创一个局面。萧干听从了部下的意见,拒绝再和耶律大石一起西行。耶律大石认为这是临危叛变的行为,坚决不答应。两个闹僵了,部下们列阵对峙,准备火拼。亏得萧皇后及时从燕京赶到松亭关,她插身在两军之间,左右劝说,最后总算决定了各走各的道路,彼此都不干涉。
萧皇后本人是奚族人,与奚贵族有着血统上的联系。但是经过这些日子来天翻地复的变化,她更加信赖耶律大石的才智忠诚,宁可跟他往西走。主张独创局面最力的萧斡里剌被耶律大石说服了,最后毅然决定背弃他的部族,与皇后、林牙一起西行。
其实无论往西,无论往北,同样都是危险重重,前途茫茫的。但是前者的危险性更大。要在金军密布,到处掘下陷阱,到处张开天罗地网的夹缝中,找出一条生路,平安地逃到云中阴夹山鸳鸯泺(这是辽历代皇帝避暑的处所,最近天祚帝逃到这里),除非是产生奇迹,否则就叫人难于想象的了。果然,他们在逃亡中几次碰到金军的尾追和拦击,几次打退他们,自己的人马也溃散了又集合,集合了又溃散几次。最后粮尽兵散,只剩得少数人马相随,不幸又遭到完颜活女快速部队的追赶。完颜活女是批亢捣虚、寻缝钻隙的能手,他的部队常会在人们料想不到的地点和时间出现。耶律大石挺身应战,苦苦缠住了活女,在寡众不敌的情况下,战败被俘,萧皇后却趁耶律大石苦战之机溜掉了。后来他们又经历了千辛万苦,最后只剩得萧皇后、萧斡里剌和一个向导奇迹般地到达目的地。
萧皇后去见天祚帝时,心里是有恃无恐的。第一,她明确地感到天祚帝一向对她个人抱有好感,妇女们一般都过分重视这种私人间的感情,用它来代替政治上的利害关系,这往往是要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第二,她失国后,没有跟随她哥哥逃到迤北去,宁愿颠沛流离,历尽艰险地回到天祚帝身边来,说明她尽忠于国,无愧于心。这两点想法都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还有比较现实的第三种想法,她相信在前此或以后陆续从燕京逃到鸳鸯泺来的契丹贵族中,她仍拥有相当的威信。天祚帝要团结、笼络他们,一定还有许多仰仗她本人的地方。
她错了!这三种想法,没有一种救得了她的命。
天祚帝耶律延禧是个精神狂瞀、喜怒失常的典型的亡国之君。凡是长期握有无限权力而又缺乏一定的控制力,不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去运用这种权力的人,很容易陷入于这种类型。他久已痛恨耶律淳夫妻乘他之危,篡夺了他的皇帝之位。燕京政权历次下达的文告中都有谴责天祚帝失德的话,这原来不过是些官样文章,他们要不是这样立言措词,就无以解释自己的这个新政权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是在天祚帝看来却有切肤之痈。恨不得把他们夫妇拿来生吞活剥,以雪心头夙恨。今天好不容易萧皇后自投罗网来了,他怎肯把她轻轻放过。
天祚帝在自己豪华的、挂满了狐皮、貂幕的行帐中接见萧皇后。
〃不知皇后陛下驾到,〃天祚帝用了一种已经把爪子搭上老鼠的身体,还想戏弄它一下的猫儿的心情,愉快地说,〃臣耶律延禧有失远迎,死罪,死罪!〃
萧皇后一听兆头不好,急忙正容回答道:
〃贱妾夫妇,丧家失国,辜负陛下的重托。今日只身来此领罪,悉听陛下发落。〃
〃皇后陛下言重了。耶律延禧离开燕京时,并不曾把江山托与皇叔、皇后,今日怎谈得到辜负的话?〃天祚帝哈哈笑道,〃再说,耶律延禧在五京中失陷其四,也不曾向哪个请罪,皇后失去了区区一个燕京城,又何足道哉!只是耶律延禧在衍庆宫后苑那间密室中庋藏了一些财物,皇后可曾顺手捎来?〃
〃陛下密室,都经封存,贱妾何人,怎敢擅自启视?此来带得些许盘缠,途中几经金兵追赶,都已散失。今日空手来见陛下,无以献荩,乞宥死罪。〃
〃耶律延禧怎敢以区区金宝见怪皇后,只是听说陛下与李处温的那个小兔崽子在密室中优哉游哉,让那个小兔崽子享尽人间艳福,怎说不敢启视密室?左右们可曾听说此话?〃
左右们哄然一声回答道:
〃此话是实!〃
〃皇后可听真了他们的话?却不是耶律延禧在此胡说乱道。可知宝物都落到李处温一家去了,怨不得皇后今天空手来此。这笔帐可要算算清楚。〃
萧皇后知道自己已难免一死,不敢再作申辩。天祚帝玩弄够了,这才裂开嘴唇,卷一卷鲜红的舌尖,亮出雪白的牙齿,恶狠狠地说:
〃萧普贤女,你篡夺大宝,丢失社稷,朕不罪你。你滥施恩典,靡尽国帑,朕也不怪你。只是你宠信嬖幸,污乱宫禁,败坏皇室名誉,朕那九皇叔死后,还叫他蒙上不洁之名。如此之人,岂容再让她复载于天地之间。朕今天为九皇叔治你闺门不肃之罪,你死后有知,休怪朕手下无情。左右们,把萧普贤女吊在那杆旗杆上,一顿乱鞭,把她打死。〃
可怜萧皇后冒着万死一生逃到鸳鸯泺,竟不容她分说两句,就丧生在天祚帝的暴怒的皮鞭下了。
天祚帝自己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
在金军多次穷追细搜下,鸳鸯泺也住不下去了,他东奔西窜,逃命不遑。两年后,仍在武州附近被金朝大将娄室捕获。后来与另一名高级俘虏、另一种类型的亡国之君、宋徽宗的儿子钦宗皇帝赵桓度过了将近四十年猪狗不如的俘虏生话后,金海陵王②在一次带有虐杀狂的马球比赛中,故意命令这两名年龄都已超过六十岁、头童牙豁的俘虏皇帝,各人指挥一支马队驰逐,最后都被预先安排好的骑士撞下马来,踩死在万蹄之下。
萧干的奚王也是短命的。几个月以后,被郭药师的常胜军大败于峰山,他的队伍被打散了,剩得少数几个人落荒而走,结果还是被部下所杀。送往东京去的奚王的首级,值得宋朝朝廷大事夸耀一番,并成为郭药师爬上更高官阶、发展更大野心的垫脚石。
只有耶律大石才是真正杰出的英雄。
他被金军俘获后,仍然保持一个统帅的尊严,丝毫没有减少他的勃勃英气。他被送到粘罕的营帐里,粘罕以礼相待,不敢丝毫怠慢。传说,两人赌博双陆,耶律大石连赢几盘,不肯稍为相让,粘罕陡然起了杀心,要想谋害他而又犹豫着不敢动手。耶律大石乘夜盗取了粘罕的骏马造走了。这种传说显然是臆测之词,不符情理,但是耶律大石被金军所俘,后来又从金军那里乘间逃脱却是事实。
耶律大石恢复自由后,凭着他的威名声望,有许多契丹人跑来跟随他。他带着部众一路往西去,希望打开一个局面。那时萧斡里剌也从天祚帝那里逃出来,集合一部分人马,与他会合,从此成为他的主要辅佐。天祚帝被俘后,契丹余众都设法去投奔他。他们到达回鹘时,已经成为拥有七万人马的大部队。他要求借道西行。回鹘王慑于他的声势,答应他要求,并在宫庭里大宴三日,然后又送他许多战马牛羊,充实了他的军需物资。他们越过葱岭,打败西方各国的联军十万人,进兵寻思干,直达起儿漫,建立起一个历时八十八年、地跨东亚、中亚,幅员之广超过金朝的西辽王朝。在那个地区里,它是当时唯一的大国。
耶律大石两次打败北宋军队,使得奄奄一息的燕京残辽政权回光返照,后来又在已经死亡的契丹王朝的遗体上借尸还魂,建立起西辽王朝,成为继完颜阿骨打之后又一个开国的雄主。从他个人历史看来,这些成就之获得,决非偶然。
历史不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图进行的。
可是历史也从来没有忽视过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人们的一切努力都要从客观的后果中反映出来。完颜阿骨打和耶律大石的努力方向是要建立各自的王朝,好像北宋和残辽的君臣们的努力方向是要拆毁各自的王朝一样,从最后结果来看,他们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他们求仁得仁,求智得智,求晴得晴,求雨得雨。这几个朝代的兴亡,都要给他们记上一笔功劳。
上面提到的这些人物的归宿和许多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完颜阿骨打取得燕京以后的几个月、几年以至几十年以后的事情。把它们集中到一起来叙述,纯然是为了行文上方便的缘故。
(三)
左企弓已经是个七十开外年纪、戴着满头白发,拖着一把美髯的老官僚了。他的同僚给他加上一个徽号,称之为〃美髯公〃。做官的人唯恐爵位不高,官衔不多。耶律淳即位之初,已拜他为燕国公,现在他又得了这个恭维性的称号,成为双料公爵。按理来说,他应当是十分满意的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他的美髯、他的皓发、他的年纪都不能遏止他的与年俱增的功名心、嗜进心,可以说这个人一生中唯一的本领、唯一的欲望、唯一的嗜好就是做官。按照资格,在天祚帝的政府中,他已经是爵高望重、首屈一指的南面官。到了耶律淳、萧皇后的政府中,他又进一步加官晋爵,仍然保持着很高的地位。但是李处温以拥戴之功,在名义和实权两方面都居他之上。李处温门第虽尊,职位却一向比他低得多,让这个宦场上的后生小子凌躐于他的头顶上,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他只好怪自己没有养下一个好儿子博得皇后的欢心,让这股裙带风连儿子带老子一齐送上青云。当萧皇后〃辞庙哭灵〃,向他们诀别之际,他又恨自己没有当上蕃汉兵马都元帅,手里没有兵力,不能把皇后扣留起来,当作一件奇货卖给大金皇帝。
他们这样一种类型的官僚是每个封建朝廷中的主要构成者,是庙堂之上的必要的点缀品。只要爬到这个地位,他们的思想意识、言语行动就会不知不觉地纳入这种轨道。他们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当时的辽、宋、夏各朝廷中都不缺少这一类官僚。
他们追求的目标是明确的,到了必要的时候,使用的手段也可以是肆无忌惮的,一切都为了做官、升官。但在表面上,却要装得体容有度,道貌岸然。道貌就是他们的保护色。他们永远不会满足于既得利益,与道貌岸然的外表截然相反,在内心中常常是怨天尤人的。在辽政府中,他怨恨李处温父子,怨恨耶律大石。投降了大金以后,他又妒忌地发现在迎降诸人中,只有刘彦宗眼明手快,处处抢了他的先着,每每受到大金皇帝的青睐。而他自己很请楚,在大金皇帝心目中不过是一枚老朽无用之物,只是利用他的童颜鹤发、美髯长须,在朝堂上摆摆样子而已。而在新创的大金皇朝中,朝堂集会也是无足轻重的事。
他的估计相当正确。现在是需要扭转这种局面的时候了。
他发现机会已经来到,既不需要—个能够博取内宠的好儿子,也不需要一支为他开路的军队,只消动一动笔就能取得大金皇帝的信任,突出于诸降臣,特别是突出于刘彦宗之上而成为新朝的佐命元勋。
马扩首先夺门而入燕京时,曾在通衙大街上张贴安民告示,大意说金军入城,不久即将交割与大宋朝廷,望应蕃汉军民等各安生理,毋自惊扰,并严禁金军骚掠,违者以军法从事等等。左企弓打的主意就是要在这篇告示上做文章。这是为大金皇帝的利益着想的头等大事。他的后半段的富贵荣华就靠这篇文章。
左企弓和马扩曾在北极庙见过一面,当时,彼此都没有好感。马扩是连主张降宋的李处温也十分瞧不起的,何况是明目张胆地主张降金的左企弓等人。他把这些汉儿们一律看成为甘心事虏的臣妾,一旦危亡又都想自找出路的趋利小人,他们都是一丘之貉。当他在北极庙看见左企弓的白发红颜,不免要在心中暗骂一句〃皓髯匹夫〃。左企弓曾在几次御前会议中力主杀死马扩,先已对他有了刻骨仇恨,见了面时,限于礼数,不得不敷衍两句,心里也自骂他〃无知黄口〃。迎降金朝以后,他又曾在通衢上、在金殿上遇见过马扩两次,看他带着五百名铁骑横冲直撞,还听说他侵入自己的禁区以内,居然闯到中书省来索取图籍档案,更加感到痛恨。
左企弓本来是个身长六尺七寸的高个子,可是从先天带来的软骨病,使得他常常挺不起腰板,伸不直脊梁骨,把他从头顶到地面的距离缩短了七寸。现在碰到他的新主子大金朝的诸位郎君、大将乃至小小的猛安、谋克,甚至一名普通的士兵,他都不免要侧身俯首,伛偻而行,把他的身长足足又缩短了一尺。这使他看起来好像一只刚从锅子里捞起来煮熟的大龙虾。
可是龙虾有龙虾的哲学,对于征服者,它固然是一只煮熟了的弯腰哈背的龙虾,对于其他的人,却是一只须髯怒张、瞪眼竖眉的活虾了。对于征服者叩头屈膝、鞠躬尽瘁一番,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同样都是战败国的宋朝使节,也要让他张了黄幄,在金殿上受辽臣之贺,还要他这个德高望重的美髯公向他跪拜叩首,这却使他感到十分不公平了,他不免又要在心里骂一声〃无知黄口〃。
气愤、不平还是小事,令他日夜悬心,十分害怕的是。一旦大金皇帝真的践约把燕京城以及附郭割还给宋朝了,叫他左企弓怎么办?他左氏家族,树大根深,久已习惯了燕地生活,还有良田千顷,都是燕京近郊的膏腴之地。要跟大金皇帝北迁,到那苦寒穷瘠的会宁府去,自己先不愿意。如果大金皇帝一时慷慨,把他当作燕京城的附着物,连城带人一齐移交给宋朝,那就更加危险了。他深恐落到宋人手里,特别碰到马扩这样深明他的底细的人,一旦行遣,就会有杀身灭族之祸。他左思右想,要跟着走或留下来,这两条路都行不通。
像左企弓这样一个处世哲学非常现实,而又屡经风险。在宦场斗争中积有丰富经验的老官僚,对于自身的利害关系是十分清楚的。他虽然老态龙钟,头脑却并不颟顸。
与大金朝的诸位郎君们厮混了半个多月,多少了解了一点他们的真心实意以后,他就动足脑筋,壮了胆子,一手拿着从街头撕下来的安民告示,一手拿着他精心结构的献策,匍匐往见大金皇帝。献策的后面,还附有一首律诗,最后的两句是:〃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河山一寸金。〃
就诗论诗,这两句确实有点道理,不愧是好句。可笑的是这两句好诗恰恰出于早已把自己的民族灵魂出卖给契丹贵族,现在又想把这座燕京城从契丹贵族手里稗贩给女真贵族的卖国专家左企弓的手里。这说明做诗、写文章与行动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相信〃言为心声〃的人未免是太老实了。
但就达到他个人目的而言,这首诗可算是献得十分及时、十分讨好。这不仅因为它投了阿骨打之所好,更重要的是它为阿骨打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旧辽的军民大臣只愿臣服大金朝,不愿让燕京城交还给宋朝。大金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