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老子与百姓生活-姚淦铭-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子又说:〃善数,不用筹策。〃(第27章)老子说,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码。难道不是吗?在人际交往中,有的东西不是筹策能算得清楚的,比如友谊、恩情、亲情你能用计算机算得出来吗?只有心,才算得明白。 

  老子说:〃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第27章)这是说,善于关闭的,没有用门闩,却谁也打不开。你看,比如今天宾馆里的自动大门,人来了就开,人走了就关,不用门闩,关得紧紧的,不就是这样吗?当然这大约是老子当时想象不出来的。如果演绎至人际关系的紧密上来,那就像这样,虽看不到像门闩一样的东西,但是别人开不了,拆不开。 

  老子又说:〃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第27章)老子说,善于打结的,没有用绳索,却谁都解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没有一条有形的绳子来拴在一起,但是让别人怎么也解不开来。当然,这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演绎,各人还可以有各人的会心之处。 

  第四条,要〃袭明〃,善救人、救物。 

  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些都是《老子》第27章里的话。这一章特别有意思,都是讲的〃善〃。最后老子又说了一段话,精辟得很:〃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27章) 

  老子说,因此圣人总是常常善于救助人,而不抛弃别人;常常善于救助万物,所以不废弃万物。这就是〃袭明〃。什么叫〃袭明〃?解读者说法不一,有的说〃袭〃是承袭,有保持或含藏的意思,〃明〃是指了解道的智慧。〃袭明〃就是含藏着〃明〃,翻译成〃保持明境〃。(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有的说〃袭〃是二重的意思,〃袭明〃是两方面光明。我认为,〃袭明〃可以解读为承袭道而带来的明智、智慧。 

  大家觉得,这是太理想化了,当今还有这样的人吗?其实当代依然很多。我从媒体的报道中就获得很多这方面的信息,比如遇到天灾大家就纷纷慷慨解囊,比如有的人真诚地帮助患了艾滋病的孩子上学读书,有的自己收入不高但收养了许多孤儿,等等。 

  我们再来举个当代人的例子,今天大家如果到许多学校去,常看到以田家炳先生(1919-)的名字来命名的大楼、活动中心等。这是怎么回事呢? 

  田家炳是香港著名的实业家,是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田氏塑胶厂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还是著名的大慈善家。他干实业以〃德、诚、信〃为本,取得了大成就,被称誉为〃香港人造革大王〃,拥有实力雄厚的〃田氏王国〃。他的人生也是积小善而至于大善的大成功,称誉为当代的大慈善家。我们如果用老子〃善〃的理念来解读,那么很有启发。 
第63节:施比受更有福 
作者: 姚淦铭 
 
  田家炳在积累了大量财富以后,于1982年在香港注册〃田家炳基金会〃,拿出自己全部资产的80%,累计捐出资金超过10亿元,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娱、交通等公益事业。比如他十分关心中国的教育事业,他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繁荣昌盛,先进的科学是最大的推动力,而科技的进步,实有赖于普及教育。〃在香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多所,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岭南学院他都曾有巨额捐款。在台湾,他捐出5000万设立〃田家炳文教基金会〃,推动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在英国伦敦剑桥东亚科学历史图书馆,他捐赠200万港币兴建田家炳堂。在中国大陆的各省、市、自治区均有独资和捐资襄建的项目。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 

  老子说:〃夫唯道善贷且成。〃(第41章)大家想,田家炳不就是遵循〃善〃道而行吗?不就是从〃善〃出发,而达到〃成〃的吗?不正因为有一颗善心,便有如此多的善举吗?在如此多的善举中,他又善于一次一次付出,而且是巨额付出,但是他却深刻地体味到〃施比受更有福〃。 

  他的一些细节也感动人,其子田定说:〃我爸爸非常克己,生活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他对物质不但不追求,甚至还刻意防止物质对他的引诱。〃据说,每月用钱不超过三千,这在香港是低限生活了。一双皮鞋穿了十年,袜子补了又补。1997年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以后,为了信守捐资助学的诺言,不顾香港地产低潮,毅然将自己居住了37年的花园洋房,以5600万元卖掉,而转租了130平方米的公寓房。田家炳先生说:〃这5600万元的买价,足以资助20所中学,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听到万千学子的朗朗悦耳的读书声,我觉得经济效益应比自己住好上几十倍,精神上的享受也比物质上的享受要好得多。〃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又可以读到他的诸多的〃善〃。 

  一是,听到他的言说,马上可以知道这是〃善言〃。他还说过与实践过自己和前人的许多人生的〃美言〃、〃善言〃,比如〃宁可实而不华,切忌华而不实〃;〃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留财于子孙不如积德于子孙〃等。 

  二是,看到上面他善行中的一连串数字,比如80%、10亿元、5000万、5600万等等,表明他在办慈善事业上的〃善数〃,正如老子说的〃善数,不用筹策〃(第27章)了。因为这些统计数字后面,是难以用古代的筹策或今天的计算机来统计的,比如他付出的爱心、心血、精力,再比如这些慈善事业给多少人带来多大的幸福,又怎么能用数字说明得了呢? 

  三是,他这样心系公益慈善事业,也正是老子说的〃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了。没有约定,没有契约,但是他把自己的善心、情感联系在这一慈善事业上,几十年来系结得越来越紧密,不可解开了。〃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这一取一用,一来一去,在互动中联动,虽然没有〃绳结〃可寻,但是这个〃善结〃是不可解了。 

  四是,归根结底,他是一个善人。田家炳对于国际小行星命名中心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多家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聘为荣誉教授,获得众多城市授予的荣誉市民称号,英国女皇颁赐MBE勋章等等殊荣,都看得很淡。他常常这样说:〃社会是由无数小我组成的、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行,都有赖于社会上各阶层人士分工合作共同提供。我的涓涓贡献,只是稍尽回馈社会之责任而已。〃在淡淡的话语中,有着令人值得回味的东西。 

  大家可以体会这些当代人的事例,再深入地回味老子的这些关于人际交往的〃善〃的道理,必定会让自己的心灵充满智慧的光辉! 

  人际交往中的两类人 

  人际交往就是人和人的交往交际,人有各种各样的人。老子很智慧,他纲举目张,把人分为两类:一是〃善人〃,一是〃不善人〃。 

  这很有意思,社会上这么多的形形色色的人,各种职业的人,不同档次的人,都被他纳入这种两分法之中。这是一种智慧,即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繁复的现象来个返朴归真。 

  我们知道孩子喜欢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大人往往不以为然,认为不成熟,看问题太简单了。其实,孩子的问题不简单,他们抓住了根本。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一个单位的领导、同事换单位了,走了,大家想念他就会说:他是个好人。大家把其它许许多多的情况都省略了,就归结为一个〃好〃字,一句话〃好人〃。相反,那个人干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大家心里恨他怨他,就会说:他呀,他不是个人!…你看他不仅不是个好人,甚至连做人都不配,那么是什么呀?是骗子,是棍子,是恶棍,尽使坏!一句话是坏人! 

  事实上,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最后还是落实到这一点上。我们的古人还很有意思,人死了要根据他生前的品行给他起个谥号,大都很严肃,并不像以后的人,人反正已经死了都说好话了。比如有表扬的,历史上叫〃文〃、〃武〃什么的,比如汉代的文、景、武帝都是褒扬的,是〃善〃的。当然还有表示同情的,如哀帝啦,等等。另外像灵帝、炀帝等都是批评的,是〃不善〃的。你看,这就是〃善〃与〃不善〃的区别。 

  这样一来人际关系就变得很清晰了,根据老子的智慧来推论,那么有三种交往:一是善人与善人之间的交往,一是不善人与不善人之间的交往,一是善人与不善人之间的交往。〃善〃与〃不善〃天下人自有标准的,天下人都会知道的,那么〃善人〃与〃不善人〃天下也自有标准的,天下人也都是明白的。 

  我们举个日常生活的例子,今天老百姓对于看病很有意见,对于药的价格很有意见。有记者去暗地里调查几个大城市的医药情况,比如一个普通的喉咙疼、头痛的感冒,普通的药能解决,有的大医院却要给你开出一大堆药,高的要300多元,还给你配藏药、进口药什么的,还不一定解决问题。但是也有医生很好,低的只要15元钱的药,嘱咐你多喝些开水就解决问题了。现在有的医院、医生拿回扣、拿红包,专门等着〃宰病人〃。再比如说,可以用B超解决问题的,为了赚钱要你去做CT;有的可以不开刀,为了赚钱,为了练一练手术刀,就来个切除。你说这是善心、善举吗?你说老百姓是傻子?不,人人都心知肚明,哪个医生是〃善人〃,哪个医生是〃不善〃之人,老百姓心里清楚得很。这不就是老子说的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你看,〃不善〃之举是老百姓一眼就看得清楚的,就像看得清什么是〃善〃一样。有一位著名老中医曾经给他的学生写了16个字勉励:〃儿女心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我觉得很有触动。最后说的就是一个〃善〃字,对于病人要有〃善〃心,像所谓的〃菩萨心肠〃那样。 
第64节:善与恶的距离 
作者: 姚淦铭 
 
  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怎样处理这些关系呢?老子的教导有几点: 

  1.怎样看善与恶的距离? 

  老子说:〃善之去恶,相去若何?〃(第20章)帛书本、傅奕本〃善〃字作〃美〃。这里老子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善〃离开〃恶〃,相去多少距离,相去多远?这里的思维空间很大。〃善〃离开〃恶〃,相去的距离有时看很大,一个善人与恶人,一件善事与一件恶事,相去太大太遥远了。但是,世界上善恶也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本是〃善〃可以转变为〃恶〃,〃善者〃可以转化为〃不善者〃。相反,也是这样。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全国有105万人在吸毒,而其中20岁-40岁的青年人占70%,这是触目惊心的!其实他们由〃善〃而至于〃不善〃,有时就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一举之错! 

  又比如今天的某些干部,原先本是好好的干部,后来腐败了,转为〃不善者〃了,也往往是因为人生路上一次失足,而带来的是千古之恨啊! 

  反过来,也是这样,不善的人也可以变为善人,这也有无数的例子。另外,善与不善的关系也挺复杂,比如善人中往往有一些不善的东西,而不善人中往往也有些善的东西。 

  2.怎样对待人际交往中的两类人?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49章)这是说,善的人,我以善来对待他;不善的人,我也以善来对待他;这样做了,就可以〃德善〃。什么叫〃德善〃?这里的〃德〃就是〃得〃;〃德善〃就是得到了善,得到了善,那不就是人心向善了吗?善人的人心更向善了,不善人的人心也向善了,人人都得善了,都得道了,这不就是人际交往的大成功?难道不是吗?就是牢房中的〃不善者〃,今天我们的警察还在循循善诱地对他们〃亦善之〃,就是像老子所说的用善来对待他们,希望将他们重新改造为〃善人〃。 

  3.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第27章)这真是千年不变的经典。前半句话〃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好懂,就是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 

  我们解读了一番老子的理念后,再来用事例来体会一下。 

  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有个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聪明贤惠,心地慈善,性格坚强,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她做皇后后,心中有个榜样在,那就是唐朝的长孙皇后,这就是善人榜样的魅力了。 

  公元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告发叛国谋反,朱元璋就把胡惟庸全家满门抄斩,还追查同党,株连文武官员15000多人。当时他又怀疑到一个著名的人物宋濂。宋濂(1310-1381),浦江(今属浙江)人,在开国初期,朱元璋重用过他,当过太子的老师,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主修过《元史》。但是这一次查出来,宋濂的孙子宋慎也与胡惟庸有关系,因此朱元璋就把早已告老还乡的宋濂从家乡抓了回来,要处死他。 

  马皇后很善良,她向朱元璋讲了两点:一是宋濂是太子的老师,就是普通老百姓家里对孩子的老师都是敬重的;二是,他早已告老还乡,怎么会知道孙子的事情。朱元璋没有答应她的求情。那天朱元璋用餐,发觉马皇后不太对劲,问她是不是身体不好,马皇后说:〃宋濂先生快要死了,我心里难过,在为他祈福呢。〃朱元璋这下被感动了,赦免宋濂死罪,全家充军茂州(今天的四川茂县),宋濂后来死在路途上了。 

  其实朱元璋对宋濂其人心里是很清楚的,他俩相处过很多年,认为宋濂说话做事谨慎,是个贤人。比如有一天上朝,朱元璋突然问他:昨天晚上干什么了?宋濂说:在家里和几个朋友喝酒。朱元璋很满意他没有欺骗自己,因为昨天晚上朱元璋已经派人监视侦查过了。 

  但是虽然善良的马皇后救了宋濂一命,但是救不了更多的功臣的命。1390年,朱元璋又追查胡惟庸案,杀了第一号开国功臣太师李善长和他一家,1393年又杀了凉国公蓝玉,这两次大案还杀了数万受牵连的人。所以有的历史学家说:这样一来几乎把朝廷的功臣杀个精光,明太祖的专制与残暴在历史上也就出了名了。 

  虽然马皇后不能全部校正朱元璋的〃不善〃,但是还是起了一些作用。 

  一日,马皇后问太祖:〃如今天下民众安定吗?〃太祖说:〃这不是你所该问的事。〃马皇后说:〃陛下为天下人之父,我愧为天下人之母,子女的生活安定与否,为什么不能过问?〃 

  碰上干旱之年,马皇后就常率领宫人吃蔬菜,帮助祈祷。年成不好,就安排吃麦饭和野菜。太祖有时告诉她,救济灾民的事。马皇后说:〃救济灾民,不如平时让他们预先做好积蓄的准备。〃 

  奏事官员散朝后,一起在朝廷吃饭,马皇后命令太监取来饮食亲自品尝,味道不美,就对太祖说;〃帝王自己的奉养要薄,而供养贤臣应该厚。〃太祖为此告诫光禄寺的官员,光禄寺是专门负责操办朝廷祭祀、宴饮所用食品的官署。 

  太祖到太学视察回来,马皇后问有多少学生,太祖说:〃数千人。〃马皇后说:〃人才众多了。诸生有官府供给粮食,他们的妻子孩子靠谁供给呢?〃于是设立红板仓,积蓄粮食赏赐给他们的家属。太学生家里供给粮食就从马皇后开始。 

  诸位将领攻下元朝都城,俘获宝玉,献至皇帝。马皇后说:〃元朝有这些宝玉而不能守住,我想是帝王应该自有宝贝吧。〃太祖说:〃我知道皇后说的是得到贤臣才是真正的宝贝吧。〃马皇后拜谢说:〃确实像陛下所说。我同陛下起于贫贱中,到今日,常恐怕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所以希望得到贤人共同治理天下。〃又说:〃法律屡次更改必定会遭到破坏,法律破坏了,那么奸邪就会产生。百姓常担忧必定是为贫困,百姓贫困则祸乱就产生。〃太祖感叹地说:〃这是极有道理的话啊。〃 

  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马皇后卧病,群臣请求为她祈祷,寻求良医。马皇后对太祖说:〃死生是命中注定的,祈祷有何益呢?再说医生怎么能使要死的人活过来,假使服药没有效果,这不就因我的缘故而怪罪各位医生了吗。〃病危时,太祖问还有什么话要说,马皇后说:〃希望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都贤惠,臣子和百姓安居乐业而已。〃 

  这些片断让我们看到,就在朱元璋和马皇后之间就有复杂的〃善〃与〃不善〃的问题。在这对〃患难夫妻〃中间,真让人感叹老子所说的〃善之去恶,相去若何〃啊!而马皇后对于朱元璋,又正如老子说的那样,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了。 
第65节:校正厚黑学 
作者: 姚淦铭 
 
  〃善〃的智慧链 

  老子说:〃道者,万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