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是,他们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有实际行动,退让三尺就是行动。我还看到一个很令人佩服的故事,那是到了第三代张廷玉的儿子也很有出息,殿试考得第一甲第三名,这就是探花了。张廷玉很厉害,就跪在雍正皇帝面前要求把自己的儿子降级,雍正开头不同意,说:〃此前我并不知道是你的儿子,我是公正选拔人才。〃张廷玉接着说了一番很得体、很让人感动的话:〃天下人才众多,三年才轮到一次殿试,都希望登上榜首。我已经身居高位了,如今我的儿子再占了这个位子,那就挤塞了天下寒士进阶之位了,心里实在觉得不安。〃雍正也被感动了,就同意了,把他的儿子降为三甲第一名。这是多么不容易做到的事!
三是,正因为〃大成若缺〃,所以回报的是〃其用不弊〃;正因为是〃大盈若冲〃,所以回报的是〃其用不穷〃。这种交际的理念、技巧、境界传递了下去,坚持了下来,张家不就是在〃若缺〃、〃若冲〃中获得了家族生命的张力,动力了吗?所以这个家族会这么兴旺,又这么令人深思。
四是,他们都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张英先后担任《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的总裁,还著有《周易衷论》等。张廷玉也作出重要的贡献,《明史》就在他任总裁时完成的,还著作《传经堂集》。他们熟悉中国的国情、政情、民情,也熟悉中国的传统典籍,他们的交际的智慧与境界又和这些分不开的。
第二,我们再说〃上善若水〃的境界。
下面我们要转换一下,讲老子的另一个智慧,也是另一种境界。我们讲过人际交往的一条智慧就是要〃善〃,那么〃善〃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老子说是〃上善若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老子心中有一个重要的意象那就是水,因为水就像〃道〃那样。老子说:〃上善若水。〃(第8章)什么叫〃上善〃?〃上善〃就是最高级的善,就是最高层次的善、就是最高境界的善。这里其实包括行为和结局,包括原因和结果,你有最高级的行动,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的行动,那么你也就会获得由这种行为带来的相应的最高级的成功,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的成功。
老子智慧地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8章)水给万物带来利益,但是它不与万物去争利,这一点我们大家都知道。你看,它养活人、动物、庄稼等等,水自己向人、动物、庄稼收取什么好处?没有啊!那么,老子说的水〃处众人之所恶〃什么意思?就是人人还瞧不起它,以为水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潮湿的地方,人人不都说〃水往地处流,人往高处走〃吗?
老子把水当做〃道〃的意象,〃道〃的象征,实在是非常地形象和深刻!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如果像水那样,那么你就会像水一样滋润别人,有利于他们,又不和别人争名争利。水流到方的容器中就方,水流到圆的容器中就圆;你方我也方,你圆我也圆。这就是得道,得人际交往的大道了。当然这是〃上善〃之人,又是〃上善〃的交际境界了。
如果把这一理念细化了,那么老子又说了〃水德〃的七种情况,可以用来解读那些〃上善〃之人的。这〃七善〃我们在前面的讲座中点了一下,现在再往深里说说。
一是,要像水那样地善于定位。我们演绎一下,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你要把自己的定位选择好,处于〃善地〃,选择妥善的地方,选择能成功的地方。那你就想想水吧,不去与其它的相争,别的尽争高处,水就处在低处、下处、别人瞧不起的地方,但是水最后会获取成功!
二是,要像水那样善于静而深。人际交往要心中善于静默深邃,就像水一样。你看那蓄满水的深渊,表面上不动声色,但是静默之中,那样地深不可测,水中有潜伏的蛟龙,有深渊中的宝珠。
三是,要像水那样善于仁与爱。水总是施予的、贡献的,而且它是兼爱的,又是不索取的。不因为你是大树我多给你一点,你是小草就少给你一点,不因为你是可爱的熊猫多给你一点,你是一条凶恶的豺狼就不给你水喝;而且它只是给予你,而不希望索取,水又是无私的。这启发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肯施予,真诚贡献,要兼爱,不自私。
四是,要像水那样善于言而有信。在人际交往中,讲话一定要守信用,而且还要善于讲话,还包括有时候能善于不讲话。说话,这就要像水一样,有堵有止,有开有流,该怎么样子,就怎么样子,有信用。水该流淌的时候,可以潺潺地诉说;它洋溢的时候,可以涛声挟着风声;但是它静默时,可以一点声音都没有,一言不发。
五是,要像水那样善于无为与有为。比如善于治理政事,就像水那样清静无为,但是一切处理得滋滋润润。比如像水那样清静无为,却可以荡涤一切污秽而有为。人际交往也可以这样来处理关系,处理各种事务。
六是,要像水那样善于发挥能力。水最善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可以滋养生命,它可以滋养植物,它给人们洗涤,发电,运输、航行、生产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水。水的作用真是太大了,人际交往也要向〃事善能〃的方向努力。
第73节:吸纳百川
作者: 姚淦铭
七是,要像水那样善于行止有时。大家看啊,水不动时就像一面镜子,那么它会把春花、夏云、秋月、冬雪,四季的变化都默默地收在它的镜子里。水在流动时,那么无论在哪个时间,它都会随顺天时而变化。比如冬天寒冷了就随时而变化结冰吧;到春天暖和了就融化吧,流淌吧,带着那一片片飘来的桃花,流啊流,多诗意啊。又比如水前进中,遇到小凹就填满它,再向前流;遇到有阻止的障碍物就绕过去,遇到断崖就飞瀑下去,遇到峡谷就穿过去,如此等等,这不就是水能〃动善时〃吗?
《庄子·天下篇》中就这样评说道家之学:〃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司马迁评论道家之学是:〃与时迁徙,应物变化。〃人在交际中,在人生旅途中,如果也这样,那不是太妙了吗?
我们再往深里思考,〃上善若水〃,那么天下的水太多了,若水是像哪种水啊?是绵绵的雨水,还是深沉的井水?是河中的流水,还是溪中的溪流?因为它们也给人们带来利益,也有它的道道在,老子就说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第28章)老子说:知道自己是雄健的,但甘于处于雌弱的地位,做天下的溪涧。做天下的溪涧,那么原来有的德性就不会离散。当然〃若水〃,更可以是长江之水,是黄河之水,是太湖之水。但是,这些水,是不是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最高境界呢?
我想,老子心目中的最高理想状态的水,也许不是这些,他心中于水的意象最钟情、最向往、最审美、最欣赏的也许就是大海、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这也许就是俗话说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了,有大海在,那些水就显得等而下之了。
老子在第66章中这样说道,又不仅是说,而且是热情洋溢地赞美:〃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里的〃江海〃,我想主要偏在〃海〃上。这里还有〃百谷王〃的〃王〃字。这大海不就是老子的最高的〃上善若水〃的境界和意象吗?
江、河它们都能处于下方,不仅是能处于下方,而且是善于处在下方的下方。这怎么讲?你看,比如长江、黄河,它们处于下方,所以吸纳百川。但是他们只是百川灌河啊,而大海又处于长江、黄河之下,处在所有的河流之下,所以长江趋归大海,黄河趋归大海,所以才会万川归海呀!一个是〃百川灌河〃,一个是〃万川归海〃;一个是处下,一个是处于下方之下方;一个是〃善〃,一个不言而喻,就是〃上善〃了。〃上善〃之大海最善于广泛地吸纳,不拒绝地吸纳,不选择地吸纳,不间断地吸纳,一句话这就是善于处下,善于吸纳!一个最关键的字是〃善〃,最最关键的一个词就是〃上善〃!
老子的思想庄子领会得最深了,老子关于海只说了一句〃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庄子敏感的心灵完全与老子心心相印,他就发挥了老子的理念,写出了一则美妙的散文,在《庄子·秋水》〃百川灌河〃的一段中,有着很深很美的哲理。为了方便,我简略地用白话讲一下:
秋天来了,涨水了,许许多多河流的水都流到黄河里来了,于是黄河之水浩浩荡荡。黄河之神河伯欣然自喜,以为自己太美了,天下的美都在自己这儿了。等到黄河之水流到大海时,发现自己的水根本不能和无穷尽的大海来比,于是〃望洋兴叹〃,既感叹又惭愧。这时北海的海神若,说出一番话:井中之蛙不可以和它谈论海,因为它受到它所居住的空间局限;只生存在夏天的虫子不可以和它谈论冰,因为它受到它所生存的时间局限;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和它谈论道,因为它受到它所接受的教育的局限。
海神若又说:我大海从来不自夸自耀,因为大海在天地之间,那就像小石头、小树木在大山那样。就算是所有的大海加在一起,在天下也不过是几个小小的蚂蚁穴那样。再说就是一个国家在天下,也不过就像一粒米和一个大仓库相比吧。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理念,这点我们有机会以后再谈。这番话也真叫发人深省啊!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老子心目中的大海是何等地美妙!这就是老子心中的理想之意象,因为它象征着道。
一个人站在大海的面前,自己会觉得它是那么地大,那么地有力量、那么地辽阔瑰丽、磅礴大气。这时候就是没有人来考问你,你自己反过来也会觉得站在大海面前的自己是那么地渺小、狭窄、浅陋。
这时候你会明白,你不用和它争了,你是争不过它的,你是战胜不了它的!…大家想啊,大海主动和你争了吗?没有啊!但是它让对手不战而败,自己是不战而胜!这就是〃道〃、〃道〃的魅力、〃道〃的力量!如果人际交往中有这样的道,像大海那样,这不就是高境界吗?
大海它处下,而且处在最下,这是道的象征之一!
大海无为,但是无不为,这是道的象征之二!
大海又〃为而不争〃,(第81章)这是道的象征之三!
大海是〃不争而善胜〃,(第73章)这是道的象征之四!
大海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第78章)这是道的象征之五!
大海〃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第34章)这是道的象征之六!
大海深不可测,玄妙奥秘,这是道的象征之七!
这里海阔天高,这里聚合着能量、力量、度量,这里〃上善若水〃!让我们现代人在人生之路途中时常想想大海吧!
道德经(王弼本)*
上篇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74节:宠辱若惊
作者: 姚淦铭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讬天下。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狂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