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老子与百姓生活-姚淦铭-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功之道要适合自己,确实是有一个艰苦模糊的寻找过程。杨振宁先生说过:大学中有很多优秀的研究生,他们自己和老师都不能预测未来的成就有多大,可是二三十年后,成就却可能悬殊。事后一回想,成功的同学在当时不见得就比不成功者优秀许多。这其中的一个基本道理是,有人走对了路,左右逢源,而有人却走错了路,再努力也难有大成就。…你看,杨振宁说得好像很玄妙,但是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子啊!这就是老子说的道是惚惚恍恍的啊! 

  成功之道为什么是惚惚恍恍的?还因为人生之路太复杂了,所以老子说了〃惚兮恍兮〃,还要说〃恍兮惚兮〃呀!有时候你是很有才能,但是有机遇问题,有时自己把握不了这个成功之〃道〃。许渊冲先生写了一本《诗书人生》,其中写到:1944年杨振宁考取清华公费留学美国,这是他一生成功的一个重要机遇;同时考取的还有联大工学院的助教张燮。张燮读中学时曾经荣获江西省数学比赛第一名。到了联大,杨振宁是理学院的状元,张燮是工学院的状元。当时工学院有一门必修课程的考试最难通过,全班常有一半学生不及格,张燮只用一半时间就交了考卷,而且得了满分,工学院的同学都说张燮是天才。但是1957年,张燮在云南大学被打成右派,从此一蹶不振,两个天才的命运如此不同,真有天渊之别!…读了许先生的这段话,很发人深思,你可以看到要成功,真不简单,自己有时做不了主嘛! 

  当然有时你又很幸运,自己惚惚恍恍地在向成功的道路上艰难地摸索着,偶然遇到一个人就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也是自己做不了主的。是啊,谁知道人生路上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遇到什么样的人,他会给你带来成功啊? 

  1932年获取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海森堡不止一次地说,他和物理学大师玻尔的一次偶然的散步,这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散步,决定他命运与成功的一次散步。他说:〃我的科学生涯从这次散步开始。〃当时才20岁的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海森堡听到了获得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玻尔的一次学术报告,使他体验到大师的演讲,〃每个字句都经过推敲,而且背后隐藏着深邃的思考〃,一方面他又向这位大师提出极其挑战性的问题。没有想到,会后玻尔竟会邀请这位年轻人外出散步,继续进行讨论。在海森堡成功的道路上,玻尔对他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啊! 

  在成功之〃道〃上,很艰难也很复杂。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谈到人生的成功时,说要有三种因素:一个是天才,一个是努力,再一个就是〃命〃。说〃命〃,不是迷信了吗?不是的。冯友兰先生说了:〃命:事业方面,命或机会成分占得多。命指人在一生之中所遭遇到的宇宙之事,而且又非一人之力所可奈何的。〃的确是这样!我们再举个例子,现在大家希望的成功有一条就是想富起来,想发财。这很好,连孔子都说过,他自己也想发财。但是古人总结出其中的成功之道是:〃小富靠勤,大富靠命。〃太哲学了!你不偷懒,勤快一点可以小富,但是你要大富靠你的一点勤快就远远不够了,要由〃命〃来决定了,这不是迷信,这个〃命〃就是在社会历史时空下你的机遇、你的命运的问题了,有时候你自己也不知道,把握不了。 

  当然人们在长期的积累、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之下,在惚惚恍恍中终于也会找到成功的。你要成功,你就要〃悟道〃,每一个东西里面都有它的规律、它的方法,你得参悟这些道,悟通这些道。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美籍华人朱棣文先生,他原籍是苏州太仓,因其成功地开发利用激光冷却与捕捉原子技术而获此殊荣。很有趣味,朱棣文是从惚惚恍恍的酒鬼身上找到某种科学灵感,悟出其中的〃道〃,走上了成功之路的。他在一次专题报告中说,这一实验灵感之一是来自观察纽约北部罗彻斯特大学醉酒人的蹒跚行走。朱棣文谈到,有一天他突然想道,纽约州北部就读罗彻斯特大学时,那里的天气非常冷,天气冷时人们就喝酒取暖,所以大学里喝酒的人很多,常看到喝醉酒的人蹒跚走在大街上。他说,他发现这些醉酒的人走路左摇右晃时,往往愈走愈往低处走,不可能往车顶上跳,这是一种惯性使然。那时他灵光一闪,想到在不同激光束作用下的原子,依照惯性应该也是往能阶低的地方走。此后他想到问题的关键,就在如何利用激光束的作用,设计出一个〃陷阱〃来,来降低经过此〃陷阱〃原子的能阶,进而达到捕捉原子的作用(《上海科技报》1998年4月8日周成文)。这是来自生活中的智慧,酒鬼往下走,不往高处走,如果在酒鬼往下走的路上挖一个陷阱,他不就扑通一下掉下去了吗?那么这个原子也一样啊,在原子往能量低下处走的地方,去设计一个〃陷阱〃,不也就逮住了吗?他的灵感从生活中来,其实老子的哲思也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升出来的。大家想,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不就应合了老子所说的:道之为物,在恍惚、幽深、模糊之中,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真、有信的(《老子》第21章)。朱棣文从喝醉酒的人身上悟出那个隐藏的、很深的、朦朦胧胧的物理的〃道〃来,这是多么智慧的参悟! 

  确实在自然以及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往往含有〃道〃,就像老子从车毂、从房室、从制造陶器的模子里悟到惚惚恍恍的〃道〃一样,但是没有那种慧眼、慧心的人,怎么会悟通其中的〃道〃啊?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研究对象中惚惚恍恍的〃道〃?老子说得好极了。他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第21章)〃孔〃是大的意思,〃孔德〃就是大德之人;〃容〃就是容貌、举止;有大德的人啊,他的行动举止就只顺从〃道〃的。这样的人多厉害啊,他会摸索到正确的道,了解规律,潇潇洒洒地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了,而且越是想要〃大成功〃,就越是需要培养自己的〃大德〃。这〃德〃是什么?就是人的高尚的人格、宽广的胸怀、不懈的探索精神、广博精深的学问、长期的刻苦历练,等等。大家想一想,中国人将〃道德〃两个字联起来,是多么有智慧! 
 
第16节:道德经 
作者: 姚淦铭 
 
  你再看,《老子》一书为什么又取名为《道德经》?因为上半部分第1章是用〃道〃字开头,下半部分第38章一开头就讲〃德〃。不过也有趣事,帛书《老子》甲本、乙本都是〃德〃篇在前,而〃道〃篇在后。再说,如果我们从另一种角度演绎,那么你要成功你就去寻找〃道〃吧!你要成功就要去重视〃德〃的修养吧!你要成功,你就借鉴人家成功的经验、经典吧!你要成功就读《老子》这本书吧!这书就是总结了人类的智慧,让人们成功的经典。这不就是构成了其中的逻辑关系:道德经!这样说来,这三个字就特别有意思了,只是因为这本书难读懂,所以不太普及而已。 

  有朋友要问,那么〃经〃是什么意思?〃经〃是古代织布机上织布的直的经线,横的就叫纬线,织布的经线比纬线重要。吃饭与穿衣又是人生的两大要紧的大事情,因此〃经线〃被古人看重。再说那个〃典〃字,是个象形字,像竹简这些书籍放在几案上。一个是重要的〃经〃,一个是重要的〃典〃,后来就有了〃经典〃一词了,已用了几千年了,一直用到现在,你看中国的一字一词中间都有学问啊!而老子的书就是国际性的智慧经典《道德经》! 

  有为与无为 

  老子讲成功有〃有为〃之道,也讲〃无为〃之道。〃有为〃好懂,就是有所作为。〃无为〃不太好懂,其实是一种成功的高级智慧。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这是说,道永远是不妄为的,然而又无所不能地有作为。《老子》又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63章)老子举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车子有两个轮子,轮子中间是空的,空是〃无为〃啊。但是正因为是空的,因此可以插上车轴,然后轮子可以滚动,可以载重,可以坐人,有了车子的〃有为〃了。这里就有〃无为而无不为〃的道道在里边了,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方面。 

  英国的李约瑟对于〃无为〃这个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说:〃'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使物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在人事方面,当有识之士已经能够看到必归于失败时,以及用更巧妙的说服方法或简单地听其自然倒会得到所期望的结果时,就不去勉强从事。〃〃无为,则是遵循事物的内在法则,根据客观的实际条件而采取适宜的行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科学出版社,1999年)如果我们这样去领会〃无为〃,那么确实对人们的成功是有很大的指导价值的。比如我们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就要〃无为而无不为〃,要按照自然的道去办事,否则就会人为地破坏了生态平衡的规律,遭受到自然的惩罚,如特大的洪水、沙尘暴的侵袭等等。人们不是已经在一次又一次慢慢地觉醒了吗?人们也会在挫折中渐渐体会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深刻性的! 

  关于有为与无为,我想,陈省身先生就是今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典型。 

  2004年12月3日,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先生,以一个非常圆满的成功人生告别了人世。他高寿93岁,是人瑞了。他成就很大,在国际上他的研究领域里,杨振宁称他为历史上的第五位杰出人物。在他去世之前的一个月,11月2日,国际小行星联合会还将一颗小行星用他的名字命名。他的成功之道是值得好好研究的。我想,陈省身先生就是又一位处理好〃有为〃与〃无为〃的大成功者。 

  陈省身先生自己说过: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数学。我那个时候,在体育上跑不过男同学,甚至连女同学也跑不过,所以搞体育不行。但是我听音乐呢,听不懂哪个曲子美,哪个曲子不美,所以搞音乐也不行。最后我选来选去,只能搞数学。…这位大数学家讲话很逗人,很幽默! 

  确实,他找到了一条恍恍惚惚的成功之路。你看,他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地选择。体育我不能,音乐我没这个才能,我适合搞数学,选择对了。他从中国到德国,后来到美国,最后又回到祖国,从20多岁走上数学之路到93岁去世,他就是干数学这一件事,搞了70多年,专心致志,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是他的〃有为〃,其余的如名啊、利啊,他就不为。 

  他晚年住在南开大学,住所取名为〃宁园〃。他这样说过:〃我一般不参加别的活动,只做我的数学。我现在这个住所叫宁园,就有这么个意思。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中国人浪费时间的事太多(见《南方周报》2004年12月9日梁东元文)。〃陈先生对于名利就看得很淡,2004年他一次就获奖100万美元,但是他淡泊地说:〃这个钱对我已经没有用处了,所以我把这钱捐掉就是。〃当记者问他那颗行星是否看成特殊的荣誉时,陈省身说:〃好玩〃,〃好玩就是,不怎么要紧。〃他还这样说:〃数学没有诺贝尔奖是一件幸事〃,数学〃这是一片安静的天地,没有大奖,也是一片平等的世界〃(《南方周报》,李虎军、南香红文)。他的另一种〃不为〃也值得体味,比如1982年陈省身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立起美国数学研究所,他出任第一任所长,关于如何管理这个所,他有自己的理念。他说:〃办这个所最要紧的是把有能力的数学家找在一起,找来之后就不要管了,让他们自己搞去〃这就是一种无为而治,让每个数学家自由地去研究,走向成功!这种做法正应合了老子所说的〃无为〃,这种〃无为〃的管理智慧,实际上是从〃无为〃到〃有为〃,是〃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对现代人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那么他在〃有为〃中又有哪些智慧呢?我在电视里听到陈先生生前与记者的谈话,很感动。记者问他在数学上的成功之道,没有想到这位大数学家竟然是这样说的:数学(几何)好玩,玩嘛!数学(几何)很美啊,很好玩!陈先生还用〃炒木须肉〃举例,说时间炒得长了,自然也就熟悉了!…我初听的时候先是一呆,这就是他的成功之道?然后再一想,恍然大悟,深为折服!《老子》就说过:〃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第35章)大道出口好像淡淡的,其实这个成功之道是用不完的啊!比如他对数学是〃玩〃、〃好玩〃、〃审美〃的,那么这是一种多么好的学习、研究的心态与心理驱动力啊!这不就是古人说的,〃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吗?这样一来,他不知道什么是〃苦〃了,一切是在好玩、游戏、寻找并欣赏美的状态下去学习科研。这看看很简单,但是你要〃玩〃一年二年容易,你要这样〃玩〃一辈子就不容易了!陈省身先生,他就是怀有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充满着乐趣、热情、好奇,游戏在自己的数学的桃花源中,最终走向了他辉煌的成功。可以想到,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心态,所以陈先生既能〃智者乐〃,又能〃仁者寿〃,完成他极其美满的大人生了!  
第17节:哲学从生活中升华 
作者: 姚淦铭 
 
  今天我们的家长、老师如果能够教会孩子、学生像陈先生那样〃有为〃与〃无为〃、那样地学习钻研,那该多好啊!大家都想要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成功,那么你千万要注意一点,就是要让他们爱好学习,愉快地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玩,好玩。这样一来,学习是一种游戏,是在审美地学习,你教育成功了。你看,这位大数学家的一个理念,就是这样的。这很深刻,因为是在玩、好玩,他就不觉得痛苦,不觉得是家长逼着我学,越学越有劲头。越有趣味。为什么孩子一进游戏机房、网吧就可以不吃饭,不回家?玩嘛,好玩!如果我们家长能引导孩子从那种玩过渡到正当学习上的玩,必定会成功,会大成功的! 

  再说,〃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此可以渗透到各个方面。比如长寿也是人生的一大成功,即从养生的角度看,也要〃无为〃,顺合生命发展的过程与规律。据说日本的铃木大拙有他独特的养生之道,践行了数十年如一日。在86岁时有弟子问他养生长寿之术,铃木淡然答谓:〃据说我出母胎过早而身体弱小,大家都生怕我长不成。我并没有存心为了健康长寿而活。不过却有一点:我从不去想念过去,却只想到未来的计划,譬如读那本书,写这本书之类。〃弟子再问更具体的强健法,铃木的回答很简易,说道:〃疲累就睡,想睡就睡。〃铃木的禅式坐睡相当有名,不论在任何派对或应酬,他能就地坐睡片刻,当场养精蓄锐一番。铃木自青年时代见性成道以来,养生有术,故80岁过后更能返老还童,日日活跃,讲学、旅游于各地。90岁过后铃木仍以日日读书、执笔、讲学为乐。在94岁那年居然还参加在檀岛举行的第四次东西哲学家会议,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论生命力的强韧旺盛还在上世纪钢琴圣手鲁宾斯坦之上。(参见傅伟勋《生命的学问》)在笔者看来,铃木〃没有存心为了健康长寿而活〃,〃疲累就睡,想睡就睡〃,这就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无为〃的养生之法。据说他不仅把自己称为〃大拙〃,出自老子的〃大巧若拙〃,而且每每喜欢当下挥笔写上一个〃无为〃的〃无〃字,你看他对于老子的理念多么崇拜! 

  在培育人才方面,也有〃无为而治〃的成功例子。据说1933年杨振宁进了北平崇德小学,其父亲是数学教授,发现了儿子身上的数学天赋,但不在这方面强化提高,促其早日成才,而是让他补习《孟子》,花去一年,让杨振宁把《孟子》从头至尾背出来。杨振宁认为,这是其父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说:〃一个父亲发现了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才能时,最容易发生的事情,是极力把孩子朝这个方向推。但我父亲没有这样做,却要为我补《孟子》,使我学到了许多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对我后来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他的父亲为儿子的特长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杨振宁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选择专业时,他也没有因为自己是学物理的就让孩子也学物理。他说:〃我没有给他们任何压力,硬要他们念物理或数学。〃他又说:你们对理科有兴趣,但我觉得目前念生物是个很好的方向。如果说20世纪物理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的话,那么21世纪生物科学的发展恐怕是影响最大的科学。〃可是,孩子们对生物科学不感兴趣,杨振宁也没有勉强,而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参见《服务导报》1998年3月12日铭之文)。这家庭教育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