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次郎考-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这本传书就如绵谷雪氏所言,到底还是“抄本”而非现物。原田梦果史氏对此曾做了“不是能承受得起批判的史料”如此的断言(《真说宫本武蔵》)。的确,按照通说的观点来看这传书内容,从来没有资料显示其存在性的日月之书的录入就显得有些不自然了。而这“抄本”的发现人山田忠史和绵谷雪氏在考证中却没有考虑这点,其作为史料的可信性还是值得怀疑吧。
  至此,中条流与小次郎的关联中断了。
  二、山伏流剑法
  丰前岩石城,坐落于修验道之圣地英彦山以北的岩石山山顶。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岩石山同样成为了修验道之圣地。修验者在这里刻苦修行不但是为了增强肉体的强韧度,而且,还渴望通过修行以掌握独具一格的自身武术。坚信丰前说的原田氏、上村氏、谷口氏、高桥华王氏等从是从山伏流剑法入手去寻求小次郎之流仪的,并且得出了“岩石流这一流派,起源于圣地岩石城(原田氏)”这个结论。
  诚然,不得否认,如果将山伏视为一个集团,那其下诞生过武术的流派及忍术中的一派这也是事实。而且,已经到达新当流、新阴流、中条流、当理流等诸名流之极的细川忠兴,就曾将一批实力强大,依仗强靱膂力的山伏流剑士迎入藩中担任剑术师范一职。
  小次郎就是在岩石城周边掌握了山伏流剑术的可能性极高。但是,他在这里的洗练应该仅仅是为新兴剑术太刀打技的磨合吧。野战,也就是以山岳战为主要的实战剑术,作为一名藩士日常修行的流派是不合适的。我想,小次郎,修行山伏流剑法的目的还是寻求洗练剑技的提升和为将来修业的旅行做准备吧,并在不断的学得剑技后(通过山伏流之剑技的加味),终创出了严流一脉。
  三、岩流剑术
  对于小次郎本身究竟所学为哪个流派,到目前为止始终处于迷雾之中。我们也只能根据史料推测了。
  起先是中条流、山伏流,或许在眨眼间又要产生出新的可能……
  绵谷雪·;山田忠史所编的《武芸流派大事典》中有这样的记载:
  “岩流——文禄年间,由伊藤左近裕久创立。除代传之中条流外学得新阴流·;新当流等十八流派,归纳创出风车、虎切、献追三式。取“连在风中飘荡的柳絮也可令岩石破碎”之意得名为岩流。经丹后京极高次家臣·;多田善右卫门一至斋有闲传与香河信浓重信最后以鸟取藩为中心传播开了。重信之子香河政信就是有名的剑客。与佐々木严流的严流剑术相较,有所不同但却也有类似的地方。佐佐木使用的乃是大太刀,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在自斋颁与小次郎的免许状中只有小太刀和中太刀,惟独没有大太刀。而岩流剑术,却是以大太刀为主。岩流剑术极意“虎切”,据说与佐々木的燕返是同一招。而世间传说,多田善右卫门的弟弟——市郎在下关与宫本武藏比赛中得胜,武藏还成为了他的门人,不过后来却被武藏使用计谋所杀。”
  而另外在《击剑丛谈》中也有“小次郎的‘严流’与传到鸟取藩的伊藤左近裕久所创‘岩流’实际为同一流派。但在鸟取藩所传‘岩流’的传书中却没有发现有小次郎的名字。”以及“小次郎的弟子市川陈述‘岸柳以大太刀技虎切之时’即为俗称之小次郎胜负太刀‘燕返’。”这样的一些记录。
  这一切,都与佐々木小次郎有这样那样的关联,小次郎的流派或许还真的是“岩流”也说不定。
  “连在风中飘荡的柳絮也可令岩石破碎”……这句话是用来比喻岩流创始人伊藤左近裕久所达到的境地。“柔以制刚!”。刚柔为完全对立的两个不同面,什么是刚之极点,我是很难理解。不过,我们可以相信出在至刚下激荡的剑风会是如何地猛烈。而小次郎所用乃三尺余大太刀,他却可以利用天赋臂力将之激烈挥舞,顺利地使出小太刀灵活多变的技术。大太刀,至刚之器;小太刀技,柔之术也。两者矛盾的统一,这就是“柔以制刚”的最高境界。《丹治峰均笔记》中,有“严流秘传之太刀‘水车に振’专记”。所谓的“水车に振る”,乃是剑术中一种快速而猛烈的挥剑技艺。
  同书中还有小次郎和武藏的试合是双方不分胜负的结局这样的记述。“小次郎手中之刀,平行打向弁之助左脖”,据说周围的人没有一个可以真正地看清小次郎的剑是如何出手的,因为实在是太快了。据说当时小次郎以剑水平打的姿势,是剑术中胴打(躯干打)的一种,但却与一般的胴打不同的是小次郎是以反手势上立刃筋。这一点似乎与岩流的“虎切”有共通性。
  可惜,遗憾的是,在岩流的系图中却没有发现小次郎名字的存在。
  只是,将小次郎的流派与伊藤岩流视为同一流系的观点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击剑丛谈》中“岸流”一项有“因州鸟取小谷新右卫门乃此流之师”的说法便足够证明伊藤左近的“岩流”传播之事。
  附录:岩流(鸟取藩传)名剑士
  流祖伊藤左近武久(富永坚吾氏著《史实宫本武藏》中称武久,《武道流派大事典》中称佑久,或称佑次)
  在《严流极意卷》记录一册中有严流目録五卷。极意之卷,在安永二年正月吉日,由小谷十左卫门继承;目録五卷,则在元文四年六月间由藤竹甚太夫入道不传信贞传授给了高浜胜平。然而双方的记载中皆无一言半语触及佐々木小次郎。传系双方一致以伊藤左近武久作为自己流派的祖师。流祖伊藤左近据说精通十八流兵法,更配以天生神力创立了严流。伊藤者,伊豆人士,居住于武州江户,门人多为当流之达人,当地有很高的声望。后被仙台藩以高禄邀请。参考传系,前者乃伊藤世代相达,小谷为伊藤后八代目;后者至三代前与前者一致,其后演为别系旁支,而此派的藤竹从伊藤算起为五代。但尊伊藤左近武久为流祖却是两派的共同点。
  极意之卷中兵法的根源及流派的起源,还有岩流法度诸条,与当流兵法免许状有多处相似之点,包括目録、当流之目録传记、修行之卷、深意之卷等等。
  只是,在这里有个很大的疑问,就是佐々木小次郎所称的严流,与伊藤之岩流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是同一个?还是全然不相干的另一流派?从书卷全体来看,岩流与小次郎的关系完全让人觉得像是没有联系的两个不同流派。但也有说,是因为小次郎在严流岛的失败才使得岩流之人故意避开小次郎是岩流一脉的事实。不过,这一点始终是作为一个谜而继续存在着,以待后人的考证(富永坚吾《史实宫本武藏》)。
  香河信浓元和四年~延宝四年(1618…1676)岩流。鸟取藩士。名重信,又称平七·;半七,加贺信浓重常的三男。重常自身也是由多田有闲教授的岩流达人,不过,在重信九岁的时候去世了。后经香河家家臣松田六郎右卫门引进入丹后多田有闲门下,在承応三年(1654)获得印可。重信之剑,精妙绝伦,深得岩流精髓“以柔制刚”的妙招,并日夜钻研,终得掌握一拍子之秘技。以“深入神路之奥遍寻终得峰之松风”这一古歌命名他的新技为“峰之松”。藩主池田光仲见其技,甚是惊叹。重信后继承八百四十石的家禄,并担任普请奉行一职。延宝四年三月十九日逝,享年五十九岁(《全国诸藩剑豪事典》)。
  小谷十左卫门元禄十六年~安永五年(1703…1776)岩流,鸟取藩士。名成福,又称新右卫门。享保十一年(1726)继承家禄二百石,同十七年担任勘定闻役,历任郡奉行·;在吟味役等职位,在元文四年(1739),因农民一揆时的错误而被判禁闭。翌年得赦。享保三年(1743)转江户勤番。其后担当过在吟味役·;勘定头兼里判吟味役。宝历二年(1752)因病请辞。
  成福从青年时期起便酷爱武艺,先从松井番左卫门政方学习疋田阴流的枪术并获印可,后再从香河喜六伸卫学习岩流剑术,得岩流印可。担当剑·;枪二术指南役时,遭遇正巧旅行至鸟取的武蔵円明流传人冈本勘兵卫正谊,试合中成福败北,遂从冈本学武蔵円明流。终集三流派之大乘,身任三派的师范。虽然平时工作繁忙却从不疏怠武艺指南,因此深得藩主称赞。
  成福是位相当成熟的人,甚至将打败自己的冈本勘兵卫正谊推荐给了西分家。他的一生光明磊落,颇得世人尊仰。安永五年十一月十三日没,享年七十四岁。他的墓位于鸟取市戎町真教寺,墓碑上刻有次之和歌七言二句:
  “直な世に直に生まれて直な枪直にをしえて直に胜なり
  一念一刀万敌に向う习成不断积年の功(《全国诸藩剑豪事典》)”
  四、再谈中条流
  再度将目光巡视小次郎周边一回的话,“中条流”的影子又次浮现出来。岩流的创始人伊藤左近自己就是中条流代传家系出生。同时,小次郎所侍奉的忠兴在中条流上也有颇深的造诣。小次郎之后入仕细川藩的松山主水大吉的流派乃二阶堂流('补2'),与中条流就像是兄弟一般的流派。
  在考察小次郎剑历的时候,经常会在各种史料中发现中条流的字样。在《二天记》中,正如大家所共知的那样,因为有着富田势源的家人的这个记述,在自报姓名为岩流前修行过中条流也是很正常的。
  根据手头的资料,我大胆一次,做出了以下的假设:
  离开故地副田的小次郎,通过山阳道来到畿内学习中条流。中条流大成的小次郎在将以前学习的山伏剑法与中条流剑术融合创建出“严岩(岩流)”,并开始收徒传授严流技艺。在他的弟子中,正巧包含了尚只习成中条流等少数几派剑术的伊藤左近。然而在天正十五年秀吉开始了九州征伐,不久岩石城落城。一族存亡的危机使得小次郎决心归国。之后,伊藤独立建造了独自的流派,并继承了“岩流”的名号。伊藤建造流派的时间为文禄年间,也就是与小次郎分手后不久。如果真是这样,岩流极意“虎切”与小次郎的“燕返”类似就很好解释了,因为那根本就是小次郎传给伊藤左近的得意技。而小次郎本人则因参加丰前武将一揆而被捕,在遇到忠兴前蛰居于小谷村。
  当然,这些都只是推测罢了。
  五、极意虎切·;一心一刀
  在新人物往来社出版的戸部新十郎所著《兵法秘伝考》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岩流秘剑“虎切”的些许记录:“鸟取藩所载传书《岩流剑术秘书》,所谓虎切,即‘至右振,再左振,最后振返为右的极意’,上述,至左振为秘剑‘风车’;从右振为秘剑‘风剑’。”
  而另一方面,“一心一刀”在《击剑丛谈》中作为了佐々木岸流的剑技而被介绍,而《击剑丛谈》的作者却又将小次郎的严流与伊藤岩流看做是同一流派的事前面已经叙过了。
  《击剑丛谈》:岸流,即先前先所述的与宫本武藏试合的岸流(这里应是人名)的流派。按惯例说,在这儿应该称呼他为岸流流吧。如今,在西国地方似乎还存在着这个流派。而各国中,也往往有人听说过这个名字。此流派之极意为一心一刀。即静立以待,放敌于先手,大太刀真向拜打以构势起以剑端点地。弯腰蓄力,敌进,至下斩上接回返斩以得胜。因幡国鸟取小谷新右卫门者乃此流派之师范。
  如果“虎切”就是以左右之振返为主体的剑技,那么,只要我们稍微考察下,其实宫本武藏的二天一流也有类似的“虎振”技能。二刀中暗含一刀之太刀势法,先于左半身至右胁构剑,打大刀面打的瞬间飞向中更换身体角度成右向,打大刀以左袈裟势斩切。
  同时,在心形刀流也有相似的“虎尾剑”;还有名曰“狮子乱刀”的连续挥斩之技,打太刀在招式将尽之际猛生新的变化,“我身(左身)翻移(右身)后刀(右变)做前击(右前)”,这就是“狮子乱刀”的要诀。两者共通点则是模拟了老虎翻身袭击猎物的动作,被以“狮、虎”作了其技名。如此考虑,“岩流”的“虎切“也是一种以伴随有体之变化的小手先振返为主要特点的豪快剑技。
  若论起给人更深更强烈豪快印象的剑招,那当属“一心一刀”了。
  “一心一刀”,太刀真向拜打紧磨地面,采用“后之先”(剑道中所谓的“三先”(补'3')法门其中之一)法门应对敌人,在(敌入)一瞬间,下摆太刀从敌之股间位上提,直斩颚上或逼人后退以取胜的技巧。
  小次郎本人似乎采用了这样的剑技我们没有确证。但仔细想想再说的话,小次郎三尺余的大太刀,真的很适合使用这种剑术。
  燕返?虎切!
  燕返,这传说中秘剑的存在伴随着小次郎传说的终结后化作了尘土。
  严流岛一战,小次郎之死,这一绝技因前并无传授与他人,据说就此失传。但正如上文所述,岩流剑术极意“虎切”,与佐々木的“燕返”很有可能是同一招。理由全在上文中,这里我就不重复了。
  因为日文水平及对剑术专业术语认识的淡薄,在“虎切”和“一心一刀”的描述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在这里特别阐述下我自己的理解。
  对于虎切的起手势,不多说了,以图为解(下图中右方所使正是虎切的起手,左方则是武藏虎振起手)
  readj/news/mrz/img/xiaocilang9。jpg
  所谓的虎切(或者说燕返),其实则是一招二段打,就像浪客剑心里的天翔龙闪实际也是分成了两部分一样,当然那是漫画,太夸张了点。虎切,首式为反手的类拔刀技(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专业术语我不知道,勉强这么称呼吧),拔刀术以刀鞘添加阻力以增大出刀的速度与力度,而虎切则以与地面的摩擦来代替了刀鞘的作用。待敌进入彼太刀攻击范围的刹那,太刀至右起从敌股间位快速上斩……这明显类似于拔刀术,只是握太刀的手法因构势方位和无刀鞘这两点不同而与一般的拔刀术手法略呈相反状。
  而虎切与一般拔刀术的真正区别在,拔刀术,号称一击必杀的绝技,一旦一招落空,免不了遭到敌人致命的反击。而虎切不一样,因为它还存有第二段打——如提刀未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多是因为敌人在出刀的瞬间极速向后飞退脱离攻击范围的结果,虎切真正的威力就是要在这样的情形下才得以完完全全展现:敌退之际,身体踏前,借助身体前倾的角度,配合手腕的力度,将本因是左斩(向左斩则至右起)的上提,剑式改为朝右,最后顺势再变出剑方位,改从右平击敌方颈部以上(包括面部)等要害。
  要完成以上动作,需要的力量……几乎是没有可能的。这时,才是岩流真正奥义体现的时候。充分完全发挥出“柔以制刚”的特点,或许真的将先段刚猛的类拔刀技连续变换方向。毕竟是反手的类拔刀技,其力度应该达不到一击必杀拔刀术的那股力道。
  如果虎切即为燕返,那以前我所看到的燕返之名源乃是因作为武者游历诸国的佐々木小次郎在周防国(山口县)斩落了空中飞翔的燕子,而创出了绝学“燕返”的故事,则是不足信了。燕返,我想,在这里实际是燕子翻身的意思。指的是燕返一式中,太刀的连续转向变化吧!
  上面这些,全是我脑海里的胡思乱想,太多的假设与推论,不足明证,大家当恶搞看好了!附上北辰一刀流达人朋友tonyhsu的《“燕返”招式考证》一篇,这才是真正的剑道修行者的注解。
  《“燕返”招式考证》
  关于小次郎其人其事其招,甚至有无与武藏对决一事,历来史家有各种不同意见。
  不过就单就“燕返”这个招式而言,小弟倒是有几点不同的想法。
  第一,这招以剑道用语来讲应为一种“连续技”而非“二段打”,真正高手临场时决胜负的不会只是二段连续技,除非第二点成立。
  第二,在居合术中有类似的剑技如“鳞返”或“浪返”等,这是由战场上的素肌剑术所衍生出来的,由腰膝蹲踞旋转等综合体势,加上拔刀术所发出的斩击技。这样燕返称为二段打,就剑的角度而言勉强可以解释的过去。
  第三,古流剑术当中,有许多流派都有类似的剑技。例如柳生新阴流中的“燕飞之太刀”以及示现流“初度”中的“燕飞”,或利用身体回转下以左足为轴先后使出袈裟斩;追击斩;片手斩,或利用“满”—“平”—“满”的架构配合素振式化解打太刀(敌攻方)再加以打落反击。如斋兄所讲确是后之先观念。
  许多古流剑术,与现今的流派,招式观念往往相去不远。重点是使用的时机,以及有无将此类攻击技做完整的开发。例如一个“突技”,在配合各种体碰与挥击之下能至少有七种的变化,如此真正临敌决战时才能将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