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之,在世俗当中,给迷梦中的众生宣讲安忍,让他们修持,遣除相续中的嗔恨心,这是完全合理的。
    丑三、摄义:(作害依因缘而生,故对外缘不应生嗔恨心。)
    故见怨或亲,非理妄加害,
    思此乃缘生,受之甘如饴。
    以上通过分析自宗和外道的观点,我们可以了知:嗔恨完全是因缘所生。当我们遇到人非人、鬼神病魔的戏弄作害、制造违缘,以及亲朋好友的无因诽谤、抢夺财产、用兵器殴打等时,心里应当这样想:“他们之所以对我进行加害,均是依靠因缘而造成,若没有因缘,无则不生。也许是我前世害过他们,亲友、怨敌、鬼神等在烦恼业风的吹动下,无有自主、身不由己。一旦各种因缘聚合,他们对我制造违缘也是理所当然的,我不该为此而心烦意乱,产生嗔恨之心。”佛陀在《造塔功德经》中说:“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一切法皆依因缘而成,此最奥妙、最细微的道理,唯有佛陀才无误彻知。所以我们遇到不如意时,要尽量观想:这是一种因缘,这跟自己有关,也跟对方的烦恼和不欢喜心等有关,种种因缘积聚时,不得不产生这种状况。
    当然,佛教中所谓的因缘,并不像外道承许那样,他们有些根本不承认因缘,有些认为一切都是上帝或天尊所产生。而我们佛教,如《释量论大疏》中所说,任何事物的产生,跟前面的近取因有关,然后以对方的业感为俱有缘,种种因缘聚合时,诸法就可以形成。明白这个道理之后,纵然遇到非理加害、毁谤迫害,我们也应该想得通,欣然接受,甘之如饴,不要对别人生嗔恨心。现在有些世间人遇到这种情况时,经常耿耿于怀、寝食难安,这也是没有学过大乘佛法所致。
    在座的各位大多数是凡夫人,遇到逆境时能完全安忍下来,除个别境界比较高的人以外,可能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毕竟在诸佛菩萨面前已经发过誓,要尽心尽力地饶益众生,所以若遇到他人的加害,在见解上理应如何对待,这个问题一定要深思。尤其没有遇到违缘时,自己应该有所准备:“今天若有人无缘无故来害我、毁谤我,对我进行殴打摧残,那我怎么样对待?”这个问题要经常思维,让自己有心理准备,这样即使真正遇到对境,那时候也可以坦然面对了。
    前面我们也讲过,嗔恨心只要因缘具足,很快时间内就可以爆发,故应事先有所准备。譬如在一个山谷里,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田地,在没有出现洪水时,首先要未雨绸缪,在危险处引沟造渠,这样即使以后下暴雨,也不用担心害怕了。对治嗔恨亦应如此,在它没有产生之前,经常提醒自己做一些防备,如果什么准备都没有,一爆发则很难以控制。《入行论》的这些教言,相当甚深殊胜,每个修行人应当再三体会!
    若苦由自取,而人皆厌苦,
    以是诸有情,皆当无苦楚。
    此处跟上面的内容合起来理解:痛苦是因缘聚合所成,并非一个人能独立自主地产生。假如说痛苦是随意而生,任何有情都不希望自己痛苦,由此一来,一切众生都不应当有痛苦了。
    世间中除了极少数恶人以外,故意让别人感受痛苦的,基本上没有。自己不愿意受苦,别人也不愿意受苦,但在烦恼的支配下,作害者有时候身不由己,实在没办法控制。如果痛苦不是因缘所生,而是自主所造,那一切有情都应该没有痛苦了。因为痛苦把握在自己手里,小至蚂蚁以上的众生,都愿意自己过得快快乐乐,永远不要感受痛苦。
    尽管众生拒绝痛苦,但经常不由自主地与痛苦为伴,这已经成了轮回的本性。《释量论》中说:“为什么叫做苦谛呢?谛即真实之意,苦谛就是痛苦真实地存在,并非能够自主取舍。”所以我们遇到别人作对时,不要认为他很坏,其实他也没办法,在因缘的推动下,即使他做一些不如法的事,也必定有前前的因缘。
    以前有位尊者叫优波鞠多,一次他带一比丘到某贫穷偏僻的地方去,那里的人都以屠宰、打鱼为业。其中有个小孩获得须陀洹果,但生有一种可怕的病,身上的肉被小虫啃噬,口里还不断吐着臭气。比丘问道:“为什么他已得圣果,却还要受这样的苦呢?”优波鞠多回答:“这个孩子前世是维那师,掌管僧众的一切事务。有一天,众僧正在禅堂静心修行,其中有位阿罗汉得了怪病,发作起来全身奇痒无比,他不停地伸手抓痒,发出‘刮刮刮’的声音。维那师听到后,生气地说:‘你身体是不是被虫吃掉了?’说完拉着阿罗汉,把他丢到低贱人的家里。事后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精进地忏悔,但以辱骂轻毁圣者的果报,今生虽然得到须陀洹果,也要遭受这种报应。”
    对我们而言,小乘圣者是非常高的境界,但即便如此,在情非得以的情况下,他们也要遭受痛苦。倘若痛苦能够随意控制,谁都不愿意受这些苦。所以,众生身不由己、非常可怜,他损害我们也是烦恼所迫,不应对其起嗔恨心。
    子三(忍耐作害者之安忍)分三:一、作害者理应是悲悯之对境;二、不应是嗔恨之对境;三、宣说嗔恨之颠倒理由。
    丑一、作害者理应是悲悯之对境:
    为什么这些众生可怜呢?因为他们产生烦恼时,连最喜爱的自己都不在乎,那么以嗔恨心来损害我们,也是情有可原的。
    或因己不慎,以刺自戳伤,
    或为得妇心,忧伤复绝食,
    纵崖或自缢,吞服毒害食,
    妄以自虐行,于己作损伤。
    此颂通过几则不同的事例,说明众生确实非常可怜,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我们应该悲悯他,而不应生嗔恨心。
    世人对自己的生命和身体最为执著疼爱,但在烦恼业障现前时,也将最贪执的身命弃之不顾,对此每个人应该有切身体会。作者首先在这里说,有些人由于被业力所控制,在不小心的情况下用荆棘、兵器等戳伤自己,或在放逸的心态下,故意砍杀自己、折磨自己。有些人产生烦恼时,没有办法发泄,就光着脚在尖刺上走,还有些外道将身体刺穿在三角矛上,通过种种愚痴的行为来残害自己。
    有些男人希望赢得女人的欢心,得不到满足就万念俱灰,甚至于绝食、自杀。此颂在藏文中是“为得妇心等”,等字还包括了财富、名声、地位,为了追求这些喜爱的对境,世间人费尽心机,当事与愿违之时,不断上演一幕幕自杀的悲剧。以前大名鼎鼎的周润发,也曾为了女友做过如此不智之举。每个人都对身体和生命非常爱重,然烦恼强烈涌现时,根本无力控制自己。尤其是现在的人们,对感情特别看重,大多数自杀都与此有关。其实若从小对佛法有一定的了解,明白烦恼的本性是什么、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即使心里有些忧伤苦恼,也不会步入如此可怕的境地。
    还有些人为巨大的烦恼所折磨,无法堪忍时就选择纵崖、跳楼、上吊……90年代,有位出名的诗人叫顾城,当时在中国小有名气,他后来移民新西兰,有一次也是为了感情问题,先用斧头把妻子砍死,然后用绳子吊死自己。他生前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也好,应该说非常得体,文化素质也不错,成千上万的人为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然而,一旦烦恼起现,甚至连最喜欢的人和自己也杀掉。
    有些人为烦恼痛苦所制,在毫无理智的情况下,服用毒药、吞下有害食物,如吃安眠药,吃杀老鼠的药——那叫啥?(女众在下面喊:“耗子药!”)耗子药是吧?你们女众好像对这些比较清楚,开玩笑!不能这样说。现在中国女性的自杀率很高,而西方人当中,男性的自杀率很高。据有关统计,中国每年自杀的人数有28万左右,平均两分钟就自杀一个人。在全球,每年几乎有100多万人自杀。而真正的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人,自杀的现象十分罕见。一般来讲,出家人学习大乘佛法后,了知了生活的本质,再加上对嗔恨心的本体会观察,对贪心的本体也会观察,对它的果和作用都有一定了解,这样以后,烦恼不可能轻易把他打倒。因此,学习佛法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来讲,会有不可思议的作用和影响。
    “妄以自虐行”,藏文的意思是做非福德行为。比如生嗔恨心以后,就开始杀生、邪淫,行持十不善业的非福德之事,以这些行为来虐待自己、毁坏自己。假如他连自己都不顾及,损害我们也是理所当然的。《入行论》的这些道理,倘若再再去思维,即使面前出现怨恨的敌人,或他人对自己无端加害,我们也能够体谅理解他。有些人经常抱怨:“我从来没有害过他,他为什么总跟我过不去?”懂得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会明白:尽管今生没有害过他,但前世可能害过他,彼此之间定有因缘,否则不可能产生这种果。
    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尤其遇到别人想自杀时,应该好好地劝他:“不要自杀,自杀不能解决问题……”当然,一般来讲,出家人自杀的情况几乎没有,因为我们不跟在家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复杂目的。但在家居士就不同了,他们有些对异性特别执著,常常可以听到:“我对他非常非常好,可是他不喜欢我。我实在是恨他,特别想自杀!”他不喜欢你,也没什么可自杀的,因缘已到了这种地步,有什么好强求的?还有人说:“我以前对他如何如何,但现在他已经变了。”变了也是合情合理,世上的万法都在变,这没什么可生气的。
    然而,很多人就是想不通。以前上师如意宝去南方某城市,有个四十来岁的妇女,在上师面前一直陈述她的痛苦,我在旁边一直翻译。她哭着说:“以前我们生活比较穷的时候,感情如何如何好,但现在他不理我,还有外遇……”因为上师如意宝是藏人,在我们藏地,对感情不是特别执著,藏地妇女自杀的现象也不多,平时听都听不到,也许是她们比较慈悲,把痛苦都埋在心里面。当时上师非常认真地在听,那个妇女也讲了很长时间,我一五一十地全部翻译了。最后上师说:“不要紧!他不喜欢就不喜欢嘛,不要管他了。”(众笑)但那个妇女还想不通,认为上师没有给她真实回答——为什么不喜欢就不喜欢了?这样放弃是不对的。世间人很多问题想不开,原因就在这些地方,但我们学了大乘佛法以后,自己的境界应该有所提升。
    自惜身命者,因惑尚自尽,
    况于他人身,丝毫无伤损。
    以上诸如此类的例子,都足以说明众生一旦被烦恼所左右,在强烈烦恼的牵引下,根本没有丝毫自由,他连极为珍爱的生身性命都不顾惜,又怎么会对他人的身体毫不伤害呢?
    假如一个人的相续中生起烦恼,无论是嗔心还是贪心,都会使他的所作所为、所行所思、脸色行为,全部一反常态,如同疯狂者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他连自己都会伤害,那害别人更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就好比一个母亲的儿子发疯,不管儿子如何扰乱她,甚至谩骂损伤她,慈祥的母亲也会毫无嗔怨地安忍,因为她知道儿子很可怜,他连自己的身体都经常乱抓,这样对她,她不但不起嗔恨心,反以悲愍之心更加无微不至地照料他。因此我们若遇到别人的加害时,也应想到这一点,慢慢学会去理解他、包容他。
    作为大乘行人,我们一方面要会谅解别人,一方面也要以此教言来调伏自己的烦恼,否则,稍微遇到一点痛苦,就要死要活的,好多人劝也劝不住,那不太像一个佛教徒。印度的观音上师在一段开示中曾说:“自杀,仅仅是把巨大痛苦带到下一世去承受而已,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佛陀在三乘戒中都明确遮止过自杀。所以我们遇到再大的痛苦,也应当勇敢去面对,逃避无法解决问题。”这段话的意义十分深远,我们佛教徒应以这种精神来对待自己、帮助别人。
    现在世间上自杀的人非常多,圣严法师说:“台湾‘九。二一’大地震时死的人,与台湾自杀的人比起来,后者远远超过前者。”为了防止自杀,国际上也建立防止自杀的协会,并将9月10日定为“预防自杀节”,虽然采取了种种措施,但至今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有时候想:“若能将佛教的理念和精神融入世间,令每个人受到佛法的教育,自杀率肯定会下降的。”这一点也可以看得出来,像我们学院几千人,二十多年来,自杀的现象几乎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过,而任何一个社会团体会不会这样呢?恐怕不会,那么多人聚在一起,多多少少也会有自杀。但如果以佛法来摆正心态,烦恼逐渐得以控制,很多人就不想自杀了。其实没什么可自杀的,不自杀的话,无常也会马上到来,不用大圆满和大中观的见解,只要一观无常,很快的时间内自己会死、众生也会死,那就不用自杀了。所以,我们不要将自己陷于非常可怜的境地中,看见别人想自杀时,也应尽量地帮助他。
    此处的主题,千言万语归根结底就是讲:别人伤害我们时,应该学会理解他,想到他烦恼起来时,连自己都会损害,那害我们又有什么呢?在这个世间上,每个人最爱的就是自己,尽管有人说“我爱你胜过一切”,但如果他是凡夫人,最爱的肯定还是自己。然而一旦受到烦恼的强烈驱使,他们对极为珍爱的自己,尚能自杀残害,那害我们就不足为奇了。再加上,我们之间可能有多生累劫的恩恩怨怨,他害我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因此,从明天开始,有多少人打你,你也应该甘之如饴!
     
思考题
    489、既然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生嗔者是幻化的,嗔心也是幻化的,那又何必去除嗔恚呢?懂得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平时该如何修行?
    490、有些亲友本来相处得不错,但到一定时候会翻脸不认人,平白无故闹许多是非,这时候应该怎么做?平常你是怎么训练的?
    491、有些人认为痛苦是咎由自取,并非因缘所生,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492、怨敌明明是伤害我们的人,为什么反而说他是值得悲悯的对境?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第七十七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作害者理应是悲悯之对境”:
    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悯,
    慈悲纵不起,生嗔亦非当。
    作为发大乘菩提心的人,对因烦恼而疯狂加害我们的怨敌,理当生起悲悯之心,即使生不起悲心,也不能对他生嗔恨心。字面上应该这样解释。
    这次听受本论的人,希望不看任何讲义,字面上应该能解释。个别道友在讲考时,一边读颂词,一边看讲义,这不叫真实的讲考。听说外面有些居士,连颂词也解释不清楚,这样可能不太好。一般而言,我们所学的知识中,《中观四百论》、《量理宝藏论》第八品、《中论》,这些难度有点大,除极个别有智慧的人以外,不看讲义直接解释,应该说比较困难,而《入行论》颂词那么简单,如果连字面解释也不会,那有点说不过去。而且,我这次讲得也不算广,再进行发挥的话,应该说内容非常深,但即使你不能发挥,颂词字面上读一遍,然后闭着眼睛开始讲,应该没有问题,需要达到这种程度。因为我每天讲得并不多,基本上只有五六个颂词,若连这些都不会,那不叫学习《入行论》了。
    听说有些居士不敢参加考试,非要看一个讲义,在颂词上读一遍,然后拿着讲义开始念,那多不好意思啊!颂词如果背不来,读一遍过后,里面的内容应该能讲,这次学习《入行论》,应该达到这样的目标。不然,你边看讲记边念“传承”,这不叫学习。我想大家没有必要自欺欺人,学佛是自由的,既然你们愿意在这里学,彼此还是要互相起一点作用,否则我每天讲得再广,对有些人也意义不大。其实《入行论》并不难,所以字面上起码要过关,然后再进行发挥,这两点希望大家能做到。如果这个都做不到,那所谓学习《入行论》,只不过是挂一个名而已。
    据我所了解,有些人还不敢跟别人提考试,害怕一提的话,别人就退了。退了就退了吧,如果连字面上都解释不来,名字虽然没有退,而实际上已经退完了。有句名言说:“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同样,有些人已经退了,他还没有退;有些人没有退,但他已经退完了。若是认真学习的人退了,那有点可惜,但这种人早一点退的话,对我来讲也没有什么。我们正在讲的时候,他都不愿意学,以后肯定也不会学的,所以退了也无所谓。《入行论》的颂词还有一大半,你们字面上应该过得去,然后再进行内容上的探索。这是我给大家提的要求。
    回到颂词上来,正如前面所讲,怨敌以因缘所逼迫,好像着魔了一样打我、杀我、害我(印度译本中,“害我”是指他人以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