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狗却安然无事。后来弟子们观察时,清晰地看见上师背上在那条狗遭打的同样部位已经高高肿起。所以,很多上师在世俗中,也是把众生看作自己。
    通过教证和理证来分析,佛陀和众生的确是一体的,胜义中如此,世俗中也是这样,倘若我们害了众生,其实就是害了佛陀。以前在藏地,有些人对上师的信心很大,请上师到家里来,马上杀一头羊让上师好好吃一顿。汉地也有这种习惯,今天请上师吃青蛙,明天请上师吃鸡头,过年各个地方的传统不相同,反正他们最喜欢吃的东西,认为上师也喜欢吃。这是非常不好的。害众生的话,佛陀和上师绝不可能欢喜,如果有些上师特别欢喜,那不知道是谁的化现。此外,你们平时供佛时,看到供品上有小虫,也不应该杀害它,否则的话,最好不要供了。如果害众生,佛陀是不会欢喜的。
    从实相上来讲,佛陀和众生是一体的,众生均是未来佛,当年释迦牟尼佛成道时也说:“无一众生不具如来智慧德相。”《如来藏经》中也说:“佛观众生类,悉有如来藏。”意思是说,在佛的智慧观照下,所有众生都有如来藏。如来藏的本体就是佛陀,从这个角度而言,众生跟物品完全不同。
    因此,大家以后一定要以慈悲心来对待一切有生命的众生,这样会令佛陀欢喜,相续中的功德也会自然增长,有机会与佛心相应。如果所做的全是令上师诸佛不欢喜的事,表面上的善根功德再大,离佛果也会越来越远。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要懂得它的要义,就像使用机械时,先要看好说明书,不然的话,再聪明有时候也不管用。同样,修行必须要有一种善巧的智慧,没有智慧的修行,就是所谓的盲修瞎炼!
    丑三(观察果当恭敬)分三:一、宣说取悦众生是诸善之因;二、以此方式教诫勤奋;三、摄义。
    寅一、宣说取悦众生是诸善之因:
    悦众令佛喜,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间苦,故应常安忍。
    想方设法取悦众生,诸佛菩萨必定欢喜。若能做到这一点,既能真实成办自己的利益,也能遣除一切世间的痛苦,所以要时时刻刻修安忍,不能损恼众生。
    末法时代五浊横流,众生的性格形形色色,可能会以种种粗暴的行为来伤害我,在这个时候,我应该以正知正念来摄持,一方面想到众生就是佛,另一方面想到自己已发了菩提心,尽量不要害众生,若能如此,修什么法都容易成就。作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自己的利益就是要圆满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圆满这两个资粮的话,修持安忍必不可少,以此才能令众生欢喜,圆满自己的断证功德。对菩萨而言,所谓的自利就是利他,正如《经庄严论》中所说,发了菩提心的人,并没有自己的事情可做,众生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要圆满自己的事业,便是让众生获得欢喜,这就是菩萨的无上事业。
    华智仁波切讲过:“想得到福报,布施是最好的窍诀;想令事业圆满成功,让众生欢喜是最快的途径。”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说:“如果你能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自己的事情会无勤当中获得圆满。”昨前天我给一些大学生开示时,也跟他们讲了:“你们做事情不要目光短浅,应该多想到众生,多想到人类的利益。如果对众生和人类的事情非常关心,并在你的行为中处处体现出来,那你根本不用愁生活饮食,这些都会自然具足的。”
    其实利益众生就是利益自己,如果你让众生欢喜,不仅自己的事业会圆满,且能遣除世间上的一切痛苦。真正有利他心的菩萨,无论居住在哪个世界、到哪个城市,那里的战争、饥荒、瘟疫等都能一并扫除,若将这位大德迎请到该地,那里就会获得吉祥。法王如意宝还没有圆寂时,我原计划想请上师从南方到东北走一遍,就算没有讲经说法的时间,光是到了那个城市,对众生的善根和相续也有莫大利益。但后来在实行过程中,我们只去了一部分,全部倒没有去成。
    通过菩提心的加持力而遣除灾难,历史上也不乏其人。明朝的憨山大师,被充军流放到海南岛时,那里正值大瘟疫,百姓十室九空、家破人亡。当时大师坐在累累尸骨中,坚持修法,很多人劝他不要这样,否则会受瘟疫传染。但法师置若罔闻,以坚定的利他之心,一直住在那里,后来使疫情顿然消失。
    修安忍的方法非常多,但归纳而言,就是当你受到侵损时,只要对众生有帮助,就一定要忍下来。这类公案在佛陀广传中有不少,莲池大师的《缁门崇行录》中也有一个:佛在世时,有位比丘到珠宝店去化缘。珠宝师刚好在为国王穿珠链,见比丘来乞食,就把宝珠放着,进去拿食物。可是宝珠没有放好,滚到了地上,他家养的一只鹅刚巧进来,就把宝珠吞了。珠宝师出来后不见宝珠,除比丘外别无他人,于是怀疑是比丘偷了。比丘怕鹅被杀,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任由宝珠师狠打,打到头破血流,倒在地上。那只鹅又来舔血,珠宝师怒气未消,迁怒于鹅身上,把鹅也打死了。比丘不禁悲伤流泪。珠宝师觉得奇怪,问他何以被打不哭,鹅死反而哭。比丘因鹅已死,遂告之真相。珠宝师打开鹅的身体,果然发现宝珠在其腹中。
    大家想一想,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为了保护一个旁生,以身体甚至性命为代价,能不能这样修安忍?如果能,这就是真正的菩萨,即使什么地位都没有,什么证书都没有,那也当之无愧。不管你是在家身份,还是出家身份,只要为保护一个众生的生命,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所谓的高僧大德。现在真正的高僧大德,有时候不一定有这种菩提心,而默默无闻的一个普通人,甚至在街上流浪的乞丐,也可能是了不起的大菩萨。因此,真正的境界,从外表上根本分不出来,只有内心了知自己到底是什么样。
    寅二、以此方式教诫勤奋:
    譬如大王臣,虽伤众多人,
    谋深虑远者,力堪不报复,
    因敌力非单,王势即彼援,
    故敌力虽弱,不应轻忽彼。
    打个比方来说,具有势力国王的某位大臣非常恶劣,经常损害许多民众。没有远见的人,极容易生嗔恨心,马上开始报复。而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人,想到以后的利害,尽管当时力所能及可以把他打一顿,但也不进行报复。因为他明白对方看来只是孤身一人,但其背后有强大的靠山,国王的势力就是他的援兵。因此,敌人虽然力量薄弱,也绝不能等闲视之,轻易地冒犯他。
    其他讲义中还有另一种解释:前两句是比喻,后两句说敌人的力量虽然薄弱,但他的后盾就是诸佛菩萨,解释方式稍微有一点不相同。但此处则按照《善说海》的观点来分析。
    世间上也有这类情况。比如领导的儿女亲属天天都欺负你,你只好忍气吞声,不敢轻易得罪他,否则自己的前途不保。同样,有些坏人经常以野蛮的行为、粗暴的言行来对我,我忍无可忍时,杀害他并不是很困难,但他的背后有诸佛菩萨,他与诸佛菩萨是同体的。《般若经》中有个公案:有一个女仆,她的主人及家眷不时地虐待她、欺负她,但她始终忍下来,因为她知道如果进行报复,也许他们会杀了自己,也许自己被扫地出门,连今后的生计都成问题。所以,明智的人会以长远目光去观察,冷静地处理这些关系,从来不会鲁莽行事。
    《悲惨世界》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唐代的张易之和张宗昌,深得武则天的宠爱,在皇宫里分别号称“五郎”、“六郎”。兄弟二人仗着皇帝的靠山,干了很多奸邪贪赃的坏事,肆无忌惮地伤害百姓,有远见、识时务的人一直忍着,敢怒而不敢言。后来到了中宗皇帝复位时,两兄弟都被杀死。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把他俩又肥又白像羊脂似的肉,一块一块割下来,用火烤着吃。
    那些人也是特别残忍,我们藏族有种说法:“你跟我之间的怨恨,即使我吃一口你的肉,喝一口你的血,心头的嗔恨也不会消失。”所以那些人先不敢反抗,因为对方的后山非常可怕,而后来一旦他失势,大家就开始拼命报仇,这种现象在如今比比皆是。
    生活中也看得出来,若别人有一些领导做靠山,虽然他经常欺负自己,也有能力对付他,但有远见的人并不会这样做。同样,众生的靠山就是佛菩萨,我们对众生随意欺负,比如看到有个小蚂蚁,马上用开水把它烫死,路上看见一个小动物,使劲用石头把它砸死,从世间而言,这也是没有修养的一种表现。
    大家应当将《入行论》的这些教言,尽量在实际行动中用得上。这些颂词字面上倒是简单,从词句上滑下去,我也容易,你们更容易,现在有些道友讲考时,一个颂词很快时间内就解释完了,他自己也觉得很满意:“我讲得怎么样?还可以吧。”你讲得确实很不错,但毕竟是口头上的,还要融入相续才可以消化。否则,纵然你讲得天花乱坠,每天讲好几遍《入行论》,但看见众生时依然我行我素,里面的教言一点也没有实行,那你只有闻法的功德,除此之外意义并不大。前面也讲了,所谓的佛法不要变成口头禅,应逐字逐句地融入相续,这样之后,自己的弘法利生的事业才会越来越广大。
     
思考题
    564、有些人在佛像前供一朵花,看见上面有小虫,就不管它死活,马上夹起来扔出去,这种做法佛菩萨会欢喜吗?为什么?
    565、堪布贡噶旺秋的公案,对你有什么触动?你打算以后怎么做?
    566、为什么说众生与佛陀是一体的?请从世俗、胜义两个角度分析。

第九十四节课
    昨天已经讲了,具远见之人想到未来的利害,虽然敌人欺负自己,但也不会对他报仇。同样,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遇到一些弱小的众生,如虱子、小狗咬自己,自己虽然有力量杀死它,但它并不只是一个弱小的众生,背后还有强大的靠山,如果杀了它,后果必定不堪设想。今天所讲的道理,就是对昨天的比喻加以说明。
    悲佛与狱卒,吾敌众依怙,
    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同样,伤害我的仇敌纵然势单力孤,我也不能轻易报复,因为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和地狱中可怕的阎罗卒,都是他的依怙靠山。所以,我要像平民百般取悦君主那样,恭敬对待一切众生,令他们皆大欢喜。
    昨天学习了,众生不管是现相上、实相上都跟佛无二无别,佛陀显现上也执众生为我和我所,除了利益众生外,根本没有所关心之事。如果害了众生,就等于害了佛陀,佛陀亲口说过:“谁人害众生,等同伤害我,若有嗔害行,岂属吾弟子?”大家在皈依三宝时,皈依法就是断绝一切损害有情之事,假如伤害任何众生,实际上就是害了佛陀,作为一个佛教徒,这样做忍不忍心?大家应该想清楚。
    那么,地狱狱卒怎么会是众生的怙主呢?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如果你即生中害了众生,来世一定会被恶业之风吹动,前往阎罗殿,接受黑白判官的判决,在地狱中感受无量痛苦。那个时候,面目狰狞的狱卒拿着各种各样的兵器,口里喊着“打打杀杀”的恐怖之声,肆无忌惮地折磨你、摧残你,其痛苦是难以想象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你杀害众生的话,总有一天狱卒会在后面站起来,用残忍的手段进行报仇。
    面对敌人不公平的对待和残害,有远见、具智慧的人,不单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会想到长远的未来,因此能安忍这一切。世间中也是这样,有些暴君的大臣残害下面的民众,有能力的人虽然可以杀掉他,但一想到国王的势力及自己将招致的不良后果,没有人愿意去这样做。
    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统统是佛陀和地狱阎罗卒的保护对象,如果伤害了他们,诸佛菩萨绝不会欢喜,自己生起证悟和慈悲菩提心也就没有机会了。因此,为了得到佛陀的摄受,为了生生世世不受地狱的煎熬,大家现在应当发愿:尽心尽力地帮助度化一切众生,以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的大乘发心和大乘行为爱护他们。这是大乘佛教徒必须要做的事情。发了这样的菩提心后,倘若遇到小小的危害就以怨报怨,开始反过来害众生,那不算是真正的大乘佛教徒。
    法王如意宝经常讲:“作为大乘佛教徒,不仅要遵守大乘教义,即使小乘的沙门四法也不能违背。”沙门四法讲了什么,大家应该清楚,所以凡是学习佛法的人,遇到一些严厉的对境,尤其是人和非人的危害时,应该像昨天学的几个颂词那样,尽量地安忍,即使众生践踏你的头顶,也要恭恭敬敬地爱护他,即使别人恶语中伤你,或者以棍棒兵器来残害你,你也要欣然接受。当然,对凡夫人来讲,安忍下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可能旁边还有人讥讽“这个人真没胆子”,但一想到未来的利害,这样忍下来只有百般功德,而没有任何过失。因此,大家修持安忍时,应该考虑长远利益,这一点极为切要!
    一方面讲,世间的国王跟众生有相同之处,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二者也有很大差别。下面从有害和有利两方面来进行对比:
    暴君纵生嗔,不能令堕狱,
    然犯诸有情,定遭地狱害。
    有权势的暴君,如果生起极大的嗔恨心,很有可能将我们的财产全部抢走,将我们的权力地位统统剥夺,甚至将我们的身体毁坏无余。但他的能力仅此而已,无论他怎么生气,也不可能让我们堕入地狱、旁生、饿鬼中,感受无量时日的痛苦。
    这一点,凡是懂历史的人,应该都比较清楚。世间上有很多暴君,他们的有些手段非常残忍,但损害的只是众生这一辈子,除此之外他们也无计可施。比如明朝末年政治极端腐败,神宗迟迟不愿立储,为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受诬陷牵连者无数。憨山大师由于牵涉到皇帝母子之间的对立,殃及被捕,并发配充军。紫柏尊者为了营救好友憨山而四处奔波,自己也无端卷入皇室的风波,被东厂锦衣卫逮捕入狱。在审理的过程中,他不止一次受刑,且极为残酷,但大师面对大刑不为所动,还神色自若地为他们说法。执事者有意置他于死地,紫柏尊者感慨到:“世法如此,久住为何?”后沐浴端坐,念数声佛号,安然逝于狱中。在那种黑暗的社会中,高僧大德无故受害的现象非常多。但对他们来讲,不管是死在监狱中,还是死在寂静地方,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差别。即使君主万分嗔怒,施以种种痛苦折磨,也不能将自己推入三恶趣。
    但如果是伤害了众生,却会带来地狱的苦害。《正法念住经》中说:“杀害一个众生,需要在地狱中住一中劫。”因此,害众生和害国王的眷属,差别还是很大的。假如害了一个小小的生命,来世定会在无量劫中感受痛苦。
    鉴于此,大家不得不担心自己以及亲朋好友,如果以前杀生太重,现在应该值得忏悔,否则解脱的希望必定落空。这是有智慧人的一种选择,没有智慧的话,耳边听了多少佛法,也不一定起作用,倘若有了智慧,哪怕只是听一句,对一生的作用也非常大。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有智慧的人,哪怕得到一点一滴的教言,终生也是受用不尽。”因此,得到这个法以后,大家要看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没有改变,假如有了改变,你就是所谓的智者,也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没有改变,你虽然听了各种佛法,但自相续越来越刚强难化,这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法油子”。
    损害众生,不仅会感受三恶趣的痛苦,世间的一切痛苦也来源于此。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世间有情所感受,地狱饿鬼与旁生,所有种种无边苦,皆由伤害有情生。”所以,你们能不能尽量杜绝伤害有情的行为?如果其他行为做不到,那在一生中发愿不杀生也相当重要。如果从小就发了这个愿,你以后应该会有光明的前途,不然的话,为了一时的口腹之欲而杀害众生,完全是鼠目寸光、愚昧无知的一种行为。
    前段时间,我们这里有几位大学生,我给他们讲了一些杀生的过失。尽管他们都是年轻人,大概二十岁左右,以后还要继续读大学、考研究生、重新生活,但听了这些之后,立即发愿一辈子不杀生。我们有些人虽然出家多年、受居士戒多年,这些根本问题一直不能行持,而那些大学生并没有长时间地闻习佛法,只是偶尔听了一次,就在行为上有着重大改变。可箭,佛法是否能融入内心,完全取决于对法有没有信心。有时候听得太多、说得太多,也不一定起作用,关键要看你的信心,有了信心的话,才能立下坚定的誓言,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约束。
    如是王虽喜,不能令成佛,
    然悦诸众生,终成无上觉。
    上面讲了使残暴的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