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1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过平凡的生活时,一般来讲,骄慢心比较少,一旦有了地位钱财,这种心就生起来了。今年学院评了三十多位堪布,我隔壁的喇嘛就是其中一位,我看到他就开玩笑说:“你得法师证了,恭喜发财!”他有点不高兴:“什么恭喜发财,你看我这么穷!”我说:“从今天起,你的发财已经开始了。但是你要安住啊,不要生傲慢啦。”我一半是开玩笑,一半也是真的。如果成了堪布活佛,地位、名声等有漏财产自然而然会积聚的。原来也有个法师说:“我现在成了法师,以后肯定有很好的高级车。”但十年前他是这样说的,现在好像还没有买到,有时候这也跟人的福报有关。
    有些人拥有财产和名声后,了知这些无有实义,因此不是特别执著。而有些人恐怕不是这样,有了这些就开始生傲慢,这是非常不好的。其实一辈子当个平凡的修行人,这应该是我们最希求、也是最羡慕的,即使没有这种因缘,有一些财富名声时,也应该尽量把握自己。
    以前卡绕巴尊者在讲法时,旁边有一只鹞鹰抓麻雀,尊者就用神通观察它的来世,发现它来世会成为势力雄厚、财富圆满的大德。但这个大德死了以后,变成特别可怕的恶蝎,由于业力所感,它被闭在岩石中,无数含生蚀食着它,长年感受巨大的痛苦。
    所以,具有财富之时,对自己有利无利也不好说。有些人认为有了财产,生活就有着落了,很多居士也经常抱怨,现在生意不顺利,别人都有洋房轿车,自己看起来非常可怜。其实有了这些以后,修行不一定会上进的。大多数财富丰足的人,修行不会成功,这也是真事,并不是我诽谤很多人。当然,不敢说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有些人就像蒋阳钦哲旺波一样,尽管财富非常圆满,但了知这不过是如幻如梦,像云彩般无有实质,自己不起一点执著,只是用它来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样的高僧大德肯定有。但一般的修行人有了财产以后,可能什么事情都不成功。
    以前格鲁派有一位格西,他的修行非常好,可与文殊菩萨如人与人对话般进行交谈。后来他的施主比较多,一段时间内见不到文殊菩萨了。于是他向一位有神通的大德请问原因。那位上师问:“你以前就有这么多财产吗?”他回答:“以前没有,最近我遇到一个大老板,开玩笑!古代可能没有这种说法。最近我遇到一些施主,财源比较不错。”上师说:“你做一次灭财佛事吧!(就是把所有财富不要了。这样的佛事,可能现在人都不喜欢,大家很喜欢发财佛事。)”他如是照办后,以三宝的加持力,财富逐渐化为乌有,他又成了知足少欲的平凡修行人。在那个时候,所有的修行境界恢复如初。
    我经常这样想:在座这么多的出家人,已经学了这么多年,以我的分别念来推测,今后你们在各大寺院里当方丈、当住持,肯定有很多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但我唯一希望你们有财富、地位、名声时,尽量要把握自己。如果那个时候趾高气扬,觉得在世间上自己说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越来越贪得无厌的话,恐怕你的修行和事业不一定成功。因此,当你们成为受到众人赞叹的高僧大德时,不要太贪了,财产犹如水泡,没有实在的意义,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不仅是我们出家人,居士也要明白财富无实的道理。有些人因前世做了一点小功德,即生中的财富可能突然暴涨,如前段时间国内房价特别高,人们像发疯了一样,开始大搞房地产,后来又是股市猛升,大家纷纷买股票……实际上你遇到一些机会的话,发财虽然很容易,但灭财更容易。尤其像我们藏地,一家人若有一两百头牦牛,大家就认为他非常富裕,如同龙王一样。(当然,这只是偏僻山沟里的说法,不然龙王的财富岂止一两百头牦牛就可以了,两百头牦牛最多几十万。)可是冬天出现雪灾、饥荒时,牦牛马上就全部死掉了。现在有些大老板也是有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几亿等等,后来因生意破产、公司倒闭,一下子就家破人亡了。
    财富的增减相当容易,所以我们有了财富时,应尽量用它去帮助可怜众生、做上供下施,除此之外,也没有必要太执著,否则一定会堕入恶趣的。《弥勒狮吼经》中云:“以利养恭敬、亲友、施主、智者或贤者这四缘生起骄慢,则为速堕地狱之因。”因此,有了名声财富时不要贪了,太贪不会有好结果,自己应该把握自己,不然来世变成什么也很难说,这方面的公案是比较多的。
    故汝愚痴意,无论贪何物,
    定感苦果报,千倍所贪得。
    故智不应贪,贪生三途怖。
    明白上述道理之后,作者以拟人的手法说:愚痴的心啊,你不要太迷惑了,无论贪著什么事物,来世定将感得千倍于此的可怕果报。你以前贪一个小时的话,以后会在一千个小时中于三恶道中受苦。所以,有智慧的人千万不要贪执。
    然而,现在人知道这一点的非常非常少,很多人数数不择手段地获取财物,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贪欲之心永无止境。但是不管贪什么样的东西,从出世间法、世间法来看,都会带来很大的害处。
    从出世间法而言,哪怕你只贪一点食物,来世的果报也非常可怕。藏地某寺院有个老修行人,他买了一腿牛肉,一直舍不得吃,想到冬天再慢慢吃。(其实老人都有这种习惯。以前我小的时候,看到有些老爷爷在夏天时积累一点酥油,一直舍不得吃,最后全部烂了,或者被虫吃掉了。)结果他的寿命没有等他,他提前离开了人世,牛腿仍挂在柴房里(即牛粪棚)。他死了以后,其余财产食物全部被寺院处理,用来上供下施。可是他的神识因耽著牛腿,结果变成了一个鬼,力气也比较大,每到晚上就拿着牛腿,在寺院的上上下下跑来跑去。人们看不见鬼,只见有一腿肉跑来跑去,被群狗追着。(通常说狗有“鬼眼”,狗无缘无故狂叫的话,说明魔鬼来了。)寺院里的人特别害怕。当时华智仁波切在世,离现在一百年左右,他让人把肉拿来烧焦烟作佛事,从此之后,那个鬼已经超度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寺院的名字也有,但我在这里不提,害怕到时候他们受一些影响。我们在媒体上一般要注意,人名、地名尽量不要提。前不久拍“慈悲之旅”时,我没有提是哪一个县,这也很好。后来很多出家人在猜:“听说你们家乡杀生很厉害,是不是你们那里?”“你们寺院附近杀生也比较多,可能是那里吧。”大家都互相开玩笑。还好我当时没有提,不然可能不太好。
    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对人也好、财物也好,最好不要有贪执。否则,临死时若把握不了自己的心态,很有可能会堕落。这是从出世间角度来讲的。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很多人因为贪执自己的目标,达不到时就很羡慕他人,过去叫榜样,今天叫偶像,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完美,总想要成为别人。庄子的《秋水篇》里面说:一只脚的夔非常羡慕多脚的蚿能够行走;蚿羡慕没有脚的蛇跑得很快;蛇羡慕没有形体的风行得更快;风羡慕人的目光特别快;目光又极为羡慕心的快速,心一转念就到了,佛经中也说:“心是一切事物的前行,一切当中心是最快的。”
    还有这样一个寓言:有只小老鼠觉得自己太渺小了,特别希求最伟大的东西。有一次它抬头一看,天空广阔无垠,就觉得天是最伟大的,于是它对天说:“你是不是什么都不怕,我这么渺小,你能给我勇气吗?”天告诉它:“我也有怕的,我最害怕乌云,因为乌云遮天蔽日,它遮住我的面容时,我什么都看不见了。”
    小老鼠觉得乌云更了不起,就去找乌云说:“你能遮天蔽日,应该是最伟大的,我很想得到你的果位。”乌云说:“我也有怕的,我最怕狂风,好不容易把天遮得密密的,大风一吹,就把我吹散了。”
    小老鼠又跑去找风,还是如前一样地问,风说:“我也有怕的,我最怕墙,地上有堵墙的话,我根本绕不过去,所以墙比我厉害。”
    小老鼠就跑去找墙,说:“你连风都挡得了,你是不是最伟大的?”墙说了一句令它非常惊诧的话,墙说:“我最怕的就是老鼠,因为老鼠会在我的下面钻洞,总有一天我会因若干个鼠洞而轰然倒塌。”这个时候,小老鼠恍然大悟,自己找来找去,整个世界都找遍了,原来最伟大的就是自己。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呢?我们贪这个、贪那个,世间上可贪的对境非常多,但回归原地的时候,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化,除心以外,没有任何可贪的对境。若能把握自己的心,一切贪执都会消于法界。
    所以,智者千万不要迷失当下,不要失去自己的良知,不要错过自己的机会,不要浪费自己的时光,而一定要认识自己的心。现在人疯狂般、没有任何目的地贪得无厌,这就是不认识心的一种迷失。倘若不认识这颗心,就会摧毁我们的价值和力量,干扰我们的修行和成就。因此,每个修行人要尽量地知足少欲,不要贪著任何人事物,以佛法的殊胜教言,来克制贪心等一切烦恼!
     
思考题
    649、正式讲课之前,上师提醒大家要注意哪几点?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650、修行人理当以什么原则与人交往?为什么要这样?
    651、请以比喻说明,出家人与施主之间应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否则会有哪些过患?对此你有何深刻体会?
    652、为什么说贪执将会导致无量痛苦?请从出世间、世间的角度一一分析。

第一百一十五节课
    子二(贪境无实质)分二:一、利养等无常;二、喜赞忧毁不合理。
    丑一、利养等无常:
    应当坚信解,彼性本应舍。
    我们应当坚信:上面所讲的名闻利养,从本性来看理应舍离,千万不要被它束缚了。
    我们是希求解脱者,不是希求名闻利养者。名闻利养无有实质,且能引生极大的过患,佛经中说:“弥勒,诸菩萨当了知,利养恭敬能引生贪欲,摧毁正念。”第五品中讲过,如果正念被毁,闻思修行、慈善功德都会被毁,所以名声、利养、财富一点利益都没有。
    对此,我确实有深深的体会:自己的名声再怎么大,临死时一点用处也没有;所得的受用财产、众人恭敬再怎么多,只不过是表象而已。只有为众生做点事情,人身还算是有价值,否则这个臭皮囊何时完结也不知道,到时候虚度一生,就像水泡一样破灭,名利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说:“名闻利养断定为迷乱。”这句话,大家要永远记住!世人对功名利禄极为向往追求,日日夜夜为此而操劳,假如它有一丝价值,这样做也是值得的,但其本质完全是迷乱、错误的幻觉,犹如水泡和彩虹一样,是离散坏灭的无常法,一点恒常性都没有。
    现在对名利乐此不疲的人,包括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呢?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时候不禁生起深深的悲哀:在这些人当中,大多数是为了自己的名、自己的利、自己的财富而忙碌,真正认识自己本来面目的人微乎其微。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修行人醒悟不过来也情有可原,因为他们被外境紧紧制约着,迷失本来面目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永远这样下去,这并不是理智的选择。大家应该依靠善知识的大乘教言,反复思维自己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希求名闻利养,还是自身的解脱,抑或是众生的利益?总有一天,现在的一切都会过去,执著当前的财富名利又有何益?
    以前有个画家,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点,装在相框里,问下面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知道这究竟代表什么。其实它的意义非常深刻:众生执著于一点,往往会忽略很多很多,全然不觉还有大片的空间。比如你执著名声时,除了名声以外,本来还有许多事物可带来快乐,但你只愿意执著这一点,心里一直惦记着,得不到就特别苦恼。或者今天别人骂了你,你一下午都不想吃饭,也不想做事情,一直耿耿于怀闹情绪。其实除了这事以外,还有很多事情可想,但你只看到了黑点,却没有发现大片的白纸。
    现在世间上的人,有些特别执著名,有些特别执著财,有些特别执著地位,都钻进了黑点这个死胡同。前段时间我们附近有些部门的人调迁,有的人没有得到满意的位置,就特别伤心,好几个月都吃不下饭,觉得单位领导对自己不公平。实际上,不说禅宗或大圆满的教言,如果能明白刚才这个道理,他也不至于如此难过。
    所以,大家也可以在白纸上画一个黑点,然后放在床头桌前,特别不开心时就看一看,提醒自己就是这个黑点,旁边的白色空间那么大,哪里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翱翔,为什么偏让自己这么辛苦地执著?名利这些身外之物,迟早都会过去的,为什么自己还不醒悟?
    古代有个故事说,一个国王做了个梦,梦里有人告诉他,只要记住一句话,这一生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忘怀得失。他当时特别欢喜,但醒过来后就忘了。(我们有时候也是这样,比如说梦见了上师,上师讲了一些教言,自己非常高兴,刚醒来时还记得一点,但过一会儿就没有了。可能那个国王也是这样。)他非常伤心,于是倾其宫中所有钱财,打造了一个大钻戒,并召集智慧大臣们说:“你们谁能把这话找回来,我就把这个钻戒给谁。”过了两天,一位老臣跟他说:“国王,把你的钻戒先给我。”国王问:“你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老臣不说话,拿过钻戒来,在戒环上刻了一句话,又把钻戒还给国王,扬长而去。国王一看,恍然记起梦里正是这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这个老臣很了不起啊!)
    从此之后,他牢牢记住这句箴言,在一生当中,不管做什么都没有特别执著。因为他知道,光荣辉煌、耻辱失败、财富名利,眼前所出现的一切,终究都会过去的。所以,有了特别好的名声和众人恭敬时,他不会生傲慢心,因为这个会过去的;沦落到穷困潦倒时,他也不会痛苦绝望,这个也会过去的,人生只是一场梦而已。
    这些教言还是很有启发性,我们学习大乘佛法也可以借鉴。现在有些人说得很高,什么“我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我是大乘根基”,但是行为上、心理上,不要说大乘佛教,连善良高尚的美德都不具足。所以,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学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先完善自己的人格,然后再谈大乘的六度万行也不迟。
    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舍弃名闻利养,光是口头上不行,心里还要有深刻的感受,决定以后不再追求名利。要知道,为了名声而奔波、为了财富而奔波,的确不是一个修行人。不管你是居士还是出家人,什么样的身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看破世间八法,如果能的话,才算基本上进入了修行的行列。
    为什么要舍弃名利呢?原因是这样的:
    纵吾财物丰,令誉遍称扬,
    所集诸名利,非随心所欲。
    纵然我拥有丰厚的财产,名声遍布整个世界,名闻利养样样齐全,但这些只是暂时的显现,并不能任我随心所欲地支配,因此没有必要去贪著。
    有些众生财富极为圆满,如佛陀时代的给孤独施主、波斯匿王,天界中的多闻天子,还有四种转轮王,当代的比尔。盖茨、李嘉诚,虽然他们的财富令世人羡慕,可是死时一针一线也无法带到后世。还有些人有广大的名声,如举世闻名的明星、歌星、球星,整个地球上的人都在呼唤他们的名字,无论他们去任何一处,人们都会用热烈的掌声来迎接,用优美的词句来赞颂,尽管如此,他们临死时名声也无法一同携行,甚至最珍爱的身体也要在火化场处理,所以名声对他个人、对世间有什么实在意义呢?
    真正有功德的人,别人赞叹也好,不赞叹也好,他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但如果没什么修行境界,也没有强烈的利他心,只是因为偶尔的机会,名声突然远扬四方,依靠广告宣传等种种途径,让全世界都知道你,这又有什么用呢?世间上也曾有过很多著名的人,但他们死了以后,只是过了几代的时间,人们就把他们淡忘了。
    我以前也讲过,麦当劳的中国总裁,年纪轻轻就拥有相当规模的财富,但在死亡降临时,他无法带走一分一厘。生前千般竞争、万般算计,死时却什么都用不上,一切的一切都留在了人间,自己只有随业力往赴中阴长道。如此结局,细细想来名利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若能从名利的束缚中获得自在,对修行一定是有利益的。否则的话,阿底峡尊者说:“贪欲不得善趣乐,并将断送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