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而言之,帮助别人并不是不合理,既然可以帮助自己,为什么不能帮助别人?这两个都是虚假的执著,帮助自己是虚假的执著,帮助众生也是虚假的执著。因此,只帮助自己而不帮助别人,这是说不过去的。
    寅二、断罪之答辩:
    相续与蕴聚,假名如军鬘,
    本无受苦者,谁复感彼苦?
    既无受苦者,诸苦无分别。
    对方辩驳道:“虽然我和我所并不存在,但是把身体的各个部分执为我,以及昨天、明天、来世的我执为我,这两种执著是存在的。这种我的存在,跟别人的存在不相同,所以帮助自己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的理由是,手和脚均为身体的附属,是同一个蕴聚;明天的我、后天的我,乃至地狱中的我,是同一个相续,由于感受者是一个,所以理当全力保护。而其他众生与我的相续不同,他是他的相续,我是我的相续;与我的蕴聚也不同,他有他的身体蕴聚,我有我的身体蕴聚,因而不能与我混为一谈。
    这种想法并不合理,如同军队和珠鬘一样,蕴聚和相续没有成实的本性。相续不存在,可用鬘来比喻;聚合不存在,可用军队来比喻。《释量论。成量品》中也专门用长和串,宣说了聚合和相续不存在之理。
    具体而言,我昨天心相续的刹那、今天心相续的刹那,乃至老年时心相续的刹那,全部是连在一起的,似乎有一个长长的东西,但其实这是一种笼统的妄执。或者从总体上看军队是存在的,但如果好好分析,除了一个个军人之外,并没有一个叫“军队”的法。同样,身体也是由各种微尘组成,真实的本体并不存在。世间上任何一法,用智慧来剖析都是如此,所以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若知法无实,是心亦复尽。”万法如芭蕉树一样,皆从分别念而生,若能了知诸法无实,那么心也不可能存在。
    这些道理,我讲《金刚经》时也讲过,《金刚经》中云:“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世间上的诸法,如身体、家庭、单位、森林、江河等,人们认为实有存在,实则全是假合之相。如《四百论》云:“于相续假法,恶见谓真常。积集假法中,邪执言实有。”对相续假立的诸法,凡夫以恶见说为真常;在积集的假法中,凡夫以邪执言为实有。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也用观察车的七相推理来证明此理。《自释》中还引用《宝积经》的教证说:“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诤。”佛陀虽已彻达一切都是假的,但如果世人说它存在,佛陀也不会与之争辩。论中还用了“瓶衣帐军林鬘树”等比喻,说明瓶子、衣服、帐篷、森林、军队、树木等法,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个道理讲得非常清楚。
    因此,我们认为实有的东西,要去详细观察,否则沉溺在分别妄念的网当中,自己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尤其是龙猛菩萨和月称菩萨的殊胜教言,大家一定要学习,他们是大乘佛教公认的圣者,没有人能驳倒他们的观点。
    如果蕴聚的我不存在,相续的我也不存在,那么谁在感受这一痛苦呢?很多人认为一定要保护自己及亲友,不让其遭受痛苦,但用智慧来观察,(《智慧品》也会讲很多这方面的教言,)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胜义中不存在,名言中也不存在,只不过名言中有一个假立的存在,但假立的并不等于真实的。所以,我不存在的话,我所感受的痛苦怎么会存在呢?“既无受苦者,诸苦无分别。”既然没有真实的受苦者,自他的痛苦也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学集论》中也讲过,我和他如同此岸和彼岸,是互相观待而安立的。在河的这边,可以说这是此岸,那是彼岸,而坐船到了那边,角度就换过来了。同样,我们现在认为“这是我”,但学习到了一定的境界,根本不会觉得蕴聚是自己,反而会把别人当作自己。真的,菩提心修得比较好的时候,很多人对自己根本不在乎,再怎么生病受苦也无所谓,而看到别人,甚至是怨恨的敌人受痛苦,心里就特别难忍,恨不得以自身代受。
    当然,每个人的根基不同,行为上也是迥然有异。前段时间,杭州有一个潘居士,在我家乡帮我建学校。其实他的条件特别好,但在那里已住了五六个月,一直打地铺,房子也很简陋。他看见那里的小孩没有机会读书,条件也很差,就发心在那边监工建学校,自己再怎么苦也不在乎。说实话,我都非常佩服,虽然他是一个居士,却能将国内外的好多企业全部放下来,在那里帮助众生做事情。我接触他的时间比较长,大概有五六年了,知道这个人不是搞名的,也不是搞财的,没有任何企图,就是想一心一意帮助那些可怜的孩子。
    而我家乡的几个老师,却千方百计地想吃一点回扣。按理来讲,当地老师看到身边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条件,不应该在那上面找机会。可是恰恰相反,不相干的人一直很心疼,想帮助,而有个别的老师……我那天特别不理解,这些人一方面是素质问题,一方面也是没有受过大乘教育。他们做些不如法的行为时,我一直在想通过什么方式来惩罚?确实,别人无条件地这样受苦,想帮助你这个地方,你自己也应该想:“我毕竟是老师,有一定的责任。”可是他们却在这个时候搞很多小动作,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我们这里也有些道友,帮助别人的话,什么都愿意,帮助自己什么都不愿意。但有些人完全相反,只要是跟自己有关,马上去如何如何,如果是别人,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去年有座房子起火了,某人听说是他的房子,拎了一桶水拼命地跑,到了跟前,别人说不是你的房子,“噢——”,嘘了一口气,掉头就回去了。
    作为凡夫人,这也是大家都有的毛病,但如果能放下我执,就会如同《维摩诘经》所言:“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以众生之苦为自苦,是大乘菩萨的境界。我们有很多发心人员,只要对众生有利,自己再苦再累也愿意,这就是因为“我”的范围制定得不同。
    《入行论》的有些颂词并不好解释,希望你们不要觉得《入行论》简单。我昨天也讲了很多道理,如果你真懂得这些颂词,那么其中的甚深道理,你讲也讲得出来,想也想得出来。但若没有深入体会,表面上的囫囵吞枣,对自相续根本不起什么作用。
    癸三(摄义)分二:一、真实宣说摄义;二、遣除诤论。
    子一、真实宣说摄义:
    苦故即当除,何须强区分?
    不应有此诤,何须除他苦?
    欲除悉应除,否则自如他。
    因此,只要是痛苦,我们就应尽力遣除,何必非要分自他呢?是亲朋好友的痛苦,就两肋插刀、义不容辞,而其他众生的痛苦,则置若罔闻;是人类的痛苦就要解除,而旁生的痛苦,则无动于衷。由于无明实执,人们只求自己快乐,不管他人痛苦,这是非常愚痴的行为。诚如此处所说,只要是痛苦,不分自他一定要遣除。
    大家以后在路上也好,房间里也好,看见大大小小什么样的众生,当它遭受痛苦时,务必要去帮助它,这是我们佛教徒基本的原则。尤其是大乘佛教徒,不仅不能损害众生,而且还要去帮助众生。你们不要争辩说:“这是别人的痛苦,跟我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要遣除?”以这种相似的理由为自己辩驳,非常不合理。只要是痛苦,就一定要遣除。虽然在胜义中,众生的痛苦不存在,我的痛苦也不存在;而世俗当中,众生的痛苦也存在,我的痛苦也存在。凡是痛苦就特别难忍,所以不能只维护自己,不维护他人。
    世间上有很多奥秘,大家一定要去探索。医学、营养学、生物学只能解决人类的基本问题,更深的道理无法触及,而天文、地理、电子力学,虽然涉及的领域比较深广,却无法揭示心的秘密、前世后世、胜义空性、如来藏光明等。我们学习大乘佛法,一定要懂得二谛的道理。龙猛菩萨云:“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如果不能区分胜义谛和世俗谛,则无法通达佛法之义。而若明白万法在胜义中如何存在、世俗中如何存在,这是最无上的一种学问。
    同时还要具足强烈的大悲心,不具足的话,大乘佛教只是一种虚名而已。有时候看来,世间一些慈善家的行为特别感人,许多大乘行人都自叹不如。阿根廷有个著名的高尔夫球运动员温森,有一次他赢得一场比赛,拿到奖金的支票后,正准备驱车回俱乐部。就在这时,一个年轻女子走到他面前,悲痛地说,她的孩子不幸得了重病,因为无钱医治正面临死亡。温森二话没说,在支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将它送给了年轻女子,并祝福她的孩子早日康复。
    一个礼拜以后,温森的朋友告诉他,那个女人是骗子,不要说没有病重的孩子,她甚至还没有结婚呢。温森听后再三地问:“你这个消息是不是很可靠?”朋友做了肯定的回答。温森长长出了一口气,微笑道:“这是我一个星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温森从那天起,就一直在为那病重的孩子祈祷,所以,他没有因自己受骗而懊恼,倒是为没有孩子遭遇不幸这件事而庆幸。(若换作是我们,首先不一定舍得给,即使给了她,到时候也可能怨天尤人,或者想找她要回来。)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中也说,她曾在某地为无处容身的酗酒者专门建了一个收容所。有一次,一个人被严重殴伤,警察问:“是谁打伤你的?”那人不愿说出真相,一直在不断地捏造谎言。警察拿他没办法,只好离去。特蕾萨问他:“你为什么不揭发凶手?”他说:“就是要他受苦,也无法减轻我的痛楚。”
    可是有些佛教徒并不是这样,自己稍微受到一点损害,“一定要告状”、“一定要报警”,有些行为连世间的善人也比不上。尽管那些人没有更高的境界,不知道众生皆具佛性,应将菩提心遍及一切众生,但他们那种善良的心,我们学了这么殊胜论典的大乘佛教徒,应该值得效仿,甚至超越他们。
    当然,我在法座上给大家讲经,确实觉得特别内疚,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自己非常清楚:自私自利的心非常重,利他的心很微薄,虽然依靠上师的加持,在寂静山呆了很长时间,也学过大乘各种论典,道理上明白要帮助众生,但在实际行动中,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真正要帮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众生,或者害自己的众生,无条件,不求名利,愿意在他面前失去自己的一切,能不能做到呢?我经常受到良心谴责,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特别不好的大乘修行人。
     
思考题
    720、有人说:“如同肚子饿,只能由自己吃饭解决一样,自己的痛苦应由自己遣除,没必要替别人解除痛苦。”你如何破斥这种说法?
    721、凡夫人从哪两个方面执著“我”的?请以理分析其颠倒性。
    722、为什么说只要是痛苦,不分自他一定要遣除?你明白此理后有何打算?

第一百三十三节课
    子二、遣除争论:
    悲心引众苦,何苦强催生?
    若愍众生苦,自苦云何增?
    有人问:“以悲心将其他众生的痛苦作为我所,如此一来,我不是具有许多痛苦了吗?尤其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在大悲心的催动下,知道众生在受苦,心里就极其难忍。比如听到地狱、饿鬼的痛苦,看见人间地水火风的灾难,或者听说道友生病的情况,心情就会非常沉重。自己的悲心越增上,这种痛苦也就随之而增多。而大乘论典中一再提倡发大悲心,似乎这种痛苦值得接受。既然所有的痛苦都该遣除,那么依靠悲心而引发的痛苦为什么不遣除呢?”
    对方说得也对,这是一种痛苦,但并不是无意义的痛苦。前面也讲过了,如果众生所受的痛苦,对今生不利、对来世不利、对自己不利、对众生不利,那我们一定要遣除。但是也有个别情况,表面上看来是一种痛苦,实际上是断除痛苦的根本。
    如果一心悲愍众生之苦,自己生起难忍苦受,这种痛苦与地狱的寒热之苦、饿鬼的饥渴之苦等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即使为了众生而割下身肉,对真正的大乘菩萨来讲,也不算是什么痛苦。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言:“观他地狱等众苦,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而精勤。”观待地狱、饿鬼、旁生的剧烈苦受,就会明白自己的苦非常轻微,所以为了断除其它众生的痛苦,我们一定要精勤努力。
    从另一方面而言,大悲心是一种智慧,它的本质根本不是痛苦。《大涅槃经》中云:“大慈大悲名为佛性。”大悲心好像给我们带来了痛苦,实际上这是如来藏的妙用,是智慧的体现,并不是所应舍弃的无义之苦。所谓的大慈大悲,是让众生在痛苦中解脱的心,藏传佛教讲四无量心的教言中都有,《大智度论》也说:“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无量心让众生获得暂时、究竟的快乐,悲无量心让众生离开暂时、究竟的痛苦。表面上看来在受苦,实则与“愿芸芸众生脱离苦海,得到各自所需的果位”之发心相合,这怎么会属于痛苦呢?
    修行的三个阶段——最初的发心、中间的修道、最后的成佛,大悲心都必不可缺。月称论师说:“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于广大圆满的佛果,初时要有大悲心,才能引发菩提心的种子;中间要有大悲水的滋润,菩提种子才不会枯萎,且日日增长;最后要由大悲心示现报化身,让众生获得真实受用。大悲心在成佛的初中后三个阶段不可缺少,因而月称论师造《入中论》时,并没有先赞诸佛菩萨,而是“先赞大悲心”。
    这样的大悲心,又怎么会是痛苦呢?我们为了可怜的众生流泪,望其早日获得快乐,是智慧的泪水、悲心的泪水;缘诸佛菩萨的功德生信,流下的泪水也很值钱;但为自己的感情、生活而哭泣,这种泪水一点价值也没有。可是,我们有价值的泪流得很少,悲心、信心的泪水,在大城市里几乎看不见,人们哭往往就是因为感情。
    所以,学习这部论典以后,我们应把执著转化为智慧,转化为悲心。《入行论大疏》也说了,前面所讲的痛苦,都是自相的痛苦 ,而后面所讲的大悲心之苦,只不过名称上叫痛苦,实际上它是根除我们无始以来苦果和苦因的正因。
    作为修行人,不管是出家在家,一定要具足两点:一是对众生的悲心,它是佛法的根本,佛经中说:“一切解脱依赖于一法,何为一法?即大悲心。”没有大悲心的话,解脱肯定没有希望。二要有信心,对佛陀、佛法有信心。现在很多居士和出家人行为不如法,就是因为对佛陀没有信心,对众生没有悲心,两大根本失去了,形象上再怎么装模作样,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所谓的出家,并不是剃除须发、穿上袈裟就可以了,内心中应该对佛有向往之情。有些人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行为非常不好,既然你穿上出家的衣服,就要对解脱道业有信心、有精进。如果你是一个居士,没有皈依之前就另当别论,皈依完了以后,佛教徒到底要做什么事情,这些没有希求的话,那是不合理的。
    有些人刚开始学佛很有热情,过一段时间,好像瓶子里的水一样,全部都凉了,自己的上上下下找不到一分功德,完全都是过失充满。若是这样,那没必要住在出家人或修行人的群体中,整天享用三宝的财产。现在是末法时代,很多人特别欠缺悲心,我们若真的有了悲心的痛苦,那是多么高兴的事啊!
    下面从意义和公案两方面进一步说明,首先是讲它的意义:
    一苦若能除,众多他人苦,
    为利自他故,慈者乐彼苦。
    即便大悲心会为自己带来稍许痛苦,但是以一个人的有限痛苦,能取代众生的无边痛苦。我们也看得出来,如果一个人的悲心非常强烈,那在他一辈子当中,所作所为会利益无量众生。不说大乘修行人,就算是有悲心善心的世间人,影响力是什么样的?大家也是有目共睹。一个领导若有相似的悲心,他管辖范围内的百姓,定会非常快乐。我们出家人也不例外,我看到法王的很多弟子,悲心真的特别强烈,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很不错,对弘法利生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其实他们应该会有一种悲心的痛苦,看见众生特别可怜时,在悲心的催动下,宁愿放弃名闻、利养、快乐,付出自己一切的一切,到各个地方去弘扬佛法。所以,一个人的悲心痛苦,能遣除无量众生的痛苦,为了利益他众,也为了自己的解脱,生起这样的悲心有什么不合理呢?作为大慈大悲的菩萨,必会心甘情愿承受这一切。
    大悲心能灭尽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