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85、有些人认为:“自他交换不可行,因为他人一点也没有我的成分,怎么可能把他当成我?”对此你该如何作答?
786、作为大乘修行人,三种布施当中哪一种最重要?你如何看待在家人讲法这种现象?
第一百四十六节课
丑二(断除珍爱自己)分三:一、以意乐自我嫉妒;二、以行为代他苦;三、以心行置低位。
寅一、以意乐自我嫉妒(从内心中对自己继续修嫉妒心):
我乐他不乐,我高他卑下,
利己不顾人,何不反自妒?
这跟前面的内容基本上相同。作为一个修行人,看到引生烦恼的对境时,应该尽量对治烦恼。对治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寂天菩萨在这部论典中的窍诀非常尖锐锋利,可以把我们的烦恼一一穿破,摧毁无余。自古以来无数的高僧大德和大成就者,都是通过这样的窍诀调伏相续,最后获得了圆满果位。所以大家对此应该有信心,明白现在所学的教言正确无谬,具有相当殊胜的加持力和对治力。它的力量极为强大,我们的烦恼一遇到它,就像绒草遇到火一样,马上会烧尽无余,没有一个对治不了的,只不过有时候自己信心不够、有时候自己毅力不够而已。
这里说我们平时就是这样:在心情上,自己一味想获得快乐、吃穿不愁,即生行持善法,来世获得人天福报,而对其他的众生,除了亲朋好友以外,不愿意让他们今生来世快乐,希望他们闷闷不乐、愁眉苦脸;在地位上,自己愿意至高无上,被成千上万的人恭敬爱戴,而想别人受到蔑视、地位下贱;在行为上,白天晚上为了自己的利益勤奋努力,而对其他众生的事情毫无顾及、漠不关心,就算表面上做了一点,也主要是为了自己,并不是关爱别人。这些情绪上、地位上、行为上毒药般的自私自利,我们扪心自问,看这样做到底合不合理?如果不合理,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治?作为一个凡夫人,只要反观自己的行为,就会觉得很惭愧。我们从早到晚24小时都是想着自己快乐、自己获得名声地位,而众生的利益,除了个别真正有菩提心的人以外,根本没有想到过。
当然,有些人审察自己的时候,可能也有变化。这种变化是很重要的,没有这种变化的话,修行是不可能进步的。有个人告诉我,《入行论讲记》上他能做到的就画红线,做不到的画黑线,学第一册时黑线比较多,红线比较少,现在到了第六册,很多事情都能做到了。他用这种方法来勉励自己,如今还是有一定进步。这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方法。
利他心不仅大乘行人具有,世间上也有人做得非常好。晋代有个人叫朱冲,他从小就待人宽厚,特别有智慧,但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上学读书,只好在家种地放牛。隔壁有个人心地很坏,平时好占便宜,三番五次地把牛放到他家的地里吃庄稼。朱冲看到后,不但不发脾气,反而在收工时带一些草回来,连同那吃庄稼的牛,一起送回主人家,并说:“你们家里牛多草少,我可以给你们提供方便。”那家人一听,又羞愧又感激,从此再也不让牛去糟蹋庄稼了。朱冲的待人厚道,赢得了乡邻的一片赞扬。
这个世界上,好人还是比较多,但发现好人的人比较少,很多公务员、医生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服务,真是非常了不起的菩萨行为。而一些有名声、有地位的人,表面上说得很动听,经常在众人面前装模作样,但实际上内心肮脏腐败,这种现象在当今比比皆是。简单来说,自他交换就是要体谅别人。富勒 说过:“不会体谅别人的人,是得不到别人理解的。”因此,大家一定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样的话,很多行为和利他心不得不增上。
即生中生起利他的菩提心,比遇到如意宝还难得。佛陀在《甘露经》中讲了四种难得,第一个是人身难得,(这里的人身,是指学习佛法的人身。观音上师讲经时说,藏地一个喇嘛讲法时提到人身难得,有个汉族人马上站起来反驳:“人身一点都不难得,我们汉地的人特别多!”其实汉地的这种人身,不一定是具有十八种暇满的人身宝。)第二个是遇佛法难得,第三个是信仰佛法难得,最后是菩提心难得。佛经中的这四种难得,千百万劫难以遭遇,一旦得到了,自己万万不能放弃。
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些虽然很难得,但做不到的话,皈依也好、出家也好,可能过失也很大,那我不如不皈依、不受戒。”这种说法比较幼稚。佛陀在《说菩萨行》的经文中曾记载:有八位比丘听到大乘空性法门,因生起邪见,当下口吐鲜血,堕入地狱。本来他们千百万劫不能解脱,但由于听过空性法门的缘故,很快时间内就转生到了兜率天,下生人间成为转轮王而获得成就。
有些人说:“我出了家以后,中间毁坏戒律,真不如不出家好。”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如果没有皈依出家,在漫长轮回中就没有解脱的机会,即使因为你业力深重,守戒无法善始善终,或者学大乘佛法没有善始善终,但学和不学比较起来,只要入了这个教法,功德就不可同日而语。
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讲了,利他心和缘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利他心方面,前面已经讲过很多,而缘佛陀的功德,《入定不定手印经》中说:“漫长的时日中供养缘觉,不如看到佛像、听到佛号的功德大。”要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没有福报是听不到的,今天看到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像,不信佛教的人可能觉得不如自己朋友的照片珍贵。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你缘了这个以后,眼识阿赖耶上就种下了善根,虽然比较微小,但这个功德就像大海里滴一滴水,大海没有干涸之前,水也不会消失。同样,缘佛的功德乃至菩提果之间不会用尽,即使小如初一的月亮,但也胜过所有星星的光。
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想着佛陀,有一种感恩戴德之心,感恩佛陀赐予我慧命,给了我利他的机会,时时想到一切功德和悉地的来源就是佛陀或者上师。龙猛菩萨也始终忆念佛陀的恩德,他在《中论》的最后说:“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正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释迦族大能仁王释迦牟尼佛,以悲愍心对众生宣说了正法,断除世间的一切恶见、邪见,对每个人的恩德无与伦比。我们哪怕有一刹那的善心、一刹那的快乐,也全是佛菩萨和上师们的加持,不管走路也好、做事也罢,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念,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纵然遇到违缘、痛苦、病魔,也要想到这是佛陀赐的加持,让业力深重的我遣除无始以来的障碍,即生中消尽一切罪障,将来必定获得成就。
倘若有了一点利他心,平时经常约束自己、转变自己,这就是修行的成就相。修行的成就相并不是头上一下子长两只角、脸上马上冒一个包,而是以前不能面对的东西,学习佛法以后能面对了,以前遇到家人、感情等时特别执著,现在通过学习之后,真的有一点点改变,对世间的执著比较淡,这样确实有了一些境界。所谓的境界,不一定是眼睛看见特别亮的东西,假如看见特别亮的东西就是境界,那你盯着灯泡就可以了。
刚才来了一个新西兰的居士,她说通过一年的学习,才知道自己以前对佛法并不认识,现在对万事万物的看法跟以前完全不同了,不仅可以面对和应付很多事情,还经常帮助身边的人。这就是佛法的威力!现在的世间上,人们通过各种方法想获得安乐,许许多多的科学家、领导也是绞尽脑汁希望人们幸福安康,但没有利他心的话,结局只能是南辕北辙。其实我们不快乐的因素是什么?就是贪心、嗔恨心、嫉妒心等烦恼。这些烦恼魔王的力量极为强烈,纵然有吃有穿、丰衣足食,什么条件都样样具足,可是没有调伏烦恼的人,始终都过得不平安,冲突也会不断发生。
现在国际上经常开一些世界和平会议,有时候在日内瓦,有时候在联合国的所在地——美国纽约,各国元首齐聚一堂,千方百计想化解冲突、实现和平,但战争仍然在此起彼伏。其实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来源就是自私自利,什么时候摧毁了每个人的自私自利,什么时候就天下太平了。
一个人的家庭幸福、工作安心,乃至全世界的快乐,都离不开佛教的教育。这并不是我们佛教徒在这里大肆宣扬,不管你是世界上的哪个民族、哪个群体,只要有缘分闻思修佛法,都会获得这种快乐。所以追求快乐的人若不希求佛法,真的是太可惜了!
我们从佛法中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让身边的人一起分享。我有一个熟悉的人,她依靠自己的发心,最近在大概一个月中,想办法让周围的人皈依,光是电话里皈依的,就有二十多个。她今天到家里去抓一个人,明天到单位里跟领导说说话,最后很多人在她的规劝下都成了三宝弟子。因此,要利益众生的话,不一定要有高深的智慧、无尽的财富,关键看你勇不勇敢、能不能发心。如果能发心,每个人都有不可思议的能力。
要知道,逐渐了解佛法之后,内心的快乐是无法言喻的。以前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什么样,学习佛法以后有天壤之别。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应该认认真真去思考,有些方式尽量要改变。
寅二、以行为代他苦:
吾当离安乐,甘代他人苦。
作为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光是口头上讲得天花乱坠肯定不行,行为上应该怎么去做呢?上师如意宝讲这个颂词时说,假如有能力,就应真实代受别人的痛苦;没有能力的话,心里观想代受无量众生的痛苦,功德和利益也不可言说。如果经常想:“我什么时候才能代受众生的痛苦啊?虽然我现在的自私自利特别强,还不能真实代受,但请诸佛菩萨加持,我一定要去慢慢串习。”有了这样的发心,即便是在凡夫位,心力强大的人也能代受众生之苦。
“不考虑自己”这一点,是大乘菩萨不可缺少的,《华严经》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乍听起来,个别人可能有点害怕,在杭州时有人就问我,通过呼吸观想自他交换,担心别人的痛苦染上自己,自己生病,实在是不敢修。确实,大乘佛教一般人无法接受,所以为了引导不同根基的众生,佛法又分为人天乘、小乘、大乘,一步一步地往上修。心力比较大的人,利他心非常强,这是希求佛果不可缺少的,如果少了这一点,任何行为都是成就的障碍。
《弟子问答录》 中有句话我特别喜欢——“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唯有利益众生是最高的,其他以自私自利摄持的行为,磕头也好、供养也好、布施也好,甚至念经、念佛、办道场、开法会、放生,都是下品的善根。
这句话的来源有一个故事:阿底峡尊者的前世叫普贤上师,仲敦巴尊者的前世叫慈氏。慈氏的父母刚开始没有孩子,就天天求天尊加持,想要有个儿子。后来天尊为其诚心所动,告之想要儿子宝贝的话,必须求佛法,这样一来,他们家就会有佛法,也有孩子。(现在有些家庭有孩子、没有佛法,有些是有佛法、没有孩子,很苦恼的。)他们遵照天尊的嘱咐上供下施之后,生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这个孩子生下来时,舌头上会发光,光接触到谁的身体,此人马上产生慈悲心。于是父母故意把孩子带到十字路口,让他的舌头发光接触每个路人,使大家都生慈悲心。后来慈氏遇到了普贤上师,上师对他传授佛法后,他说了刚才这个偈颂。到最后,他把父母亲友都度出家了。
《弟子问答录》中讲了很多阿底峡尊者和仲敦巴的前世。法王如意宝经常讲这个故事,里面的内容相当感人,让人很生信心。我1986年去安居时,每天都是看这个,看着看着就开始流泪,以前大德们的行为非常有震撼力。
如果有了利他心,按照大乘的教义,其他行为并不是很重要。有强大利他心的人,不但不希求自己的快乐,还会代受别人的痛苦,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当下成就的事例。无德禅师的徒弟中有一个沙弥,他晚上不小心踩死一只青蛙,无德禅师知道以后,非常严厉地教训道:“你这是犯了杀生大戒,为免业报轮回,你到后山去跳崖谢罪!”沙弥只好拜别师父,万分伤心地走近悬崖,往下一看,悬崖峭壁、深不见底,跳下去的话,必死无疑,不跳又违背师父的教言。他进退为难,忍不住大声哭了起来。
有个屠夫刚巧经过此山,见他哭得伤心,就上前问是什么原因。他把事情原委说明后,屠夫感慨道:“你不过无意踩死一只青蛙,罪业就这么重;我天天杀猪、满手血腥,肯定要堕入恶趣的。不如我跳好,你不要跳了!”当时他毫不迟疑,纵身从悬崖上跳了下去。由于他的发心力,一方面代受别人受苦,一方面生起了极为强烈的忏悔之心,罪业当下清净,出现一朵祥云托住他,屠夫当下成就了。
这也算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吧,一个人遇到殊胜的对境或因缘时,确实可以顿时解脱。有些道友出家、学佛的发心力特别强,以前在社会上造过很多恶业,后来遇到佛法之后,什么样的违缘都挡不住自己,学佛之心非常虔诚。有了这样的心力,任何罪业都可以清净的。
总之,老母有情的一切苦厄,自己应该默默代受。行为上真能代受的话,那么功德非常大;如果实在不能,遇到痛苦也要生起欢喜心:“我今天头痛了,遇到不幸的事情了,这是诸佛菩萨的加持,众生的痛苦我来接受,肯定有很多众生痛苦减少了。”这样观想的话,功德也是不可小觑。
寅三、以心行置低位:
时观念起处,细察己过失。
他虽犯大过,欣然吾顶替,
自过纵微小,众前诚忏悔。
我们从思想上、行为上要随时随地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到底是善心,还是恶念,或者是无记心?很多刚学习佛法的人,不一定听得懂“无记心”这些法语,所以学习佛法时一定要认真。我发现极个别的道友听了很多佛法,但平时没有注意佛法里的特殊语言,以致自己修行没有获得很大的利益。甚至外面有些道友在辅导的过程中,佛教的专用词用得不多,世间乱七八糟的语言却加在里面。
前段时间,我对菩提学会的个别辅导员提了一些意见,因为他们虽然在辅导,但辅导的过程中离题千里,根本不是《入行论》所讲的内容,而是随便上网找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他们没学过《俱舍论》,也没有学过因明中观,就把书本放在一边,给别人讲这个、讲那个,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学院对辅导员和法师有严格要求,不能与诸佛菩萨的经论离得太远。这一点我自己也很注意,若经常不用一些教证理证,光靠自己的分别念,凭感觉给人讲很多,那没有什么意义。
而且学习佛法的时候,威仪也比较重要。听法时要认认真真,不要三心二意。有些人的坐势也好、看势也好,很多方面都不如法。当然,在法师面前听法的,有严格要求,但现在科学发达以后,从光碟得受佛法的人,也应该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有些女孩子一边吃瓜子,一边吃花生,这样听是不合理的。据说还有些人,一边听法一边给朋友发信息,产生强烈的贪心,或者一边听法一边染嘴皮,这样更是不合理。在听法的场合中,还是应该如理如法,如果你口渴了,喝点水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可能是我自己喜欢喝水的原因吧,)除此之外,闻法的威仪还是有严格要求,大家辅导也好、听课也好,必须要如法。否则,佛教的一些基本或特殊用语,经常擦肩而过,你听了多少法也不会有很大利益。
我们要时刻观察自己,看自己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倘若发现不如法,马上要惩罚自己。就像奔公甲那样,天天盯着自己,一不对了就责罚自己,这样的修行者非常了不起。然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稍微懂得一点佛法,整天都说别人的过失。以前有老法师说:“佛法慧眼不能当作看别人过失的窗口,应该是对照自己的明镜。”并不是懂一点戒律、懂一点大乘义理,就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整天说很多过失。藏族有句谚语是:“自己脸上有牦牛也看不出来,别人脸上有小虱子也能发现。”很多人自己有再大的过失也发现不了,而别人没有过失也可以凭空捏造、扩大,这样是不合理的。
尤其从小就要培养这种习惯——观察自己的过失,不说别人过失,所作所为都利益众生,这非常有必要。古人读书的志向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知识是为了通达大自然的真性,为百姓和社会谋福利,继承前辈大德的优良传统,为千秋万代创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