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处作者说:“自私自利的心啊,我已反复教诫过你放弃自利,但你一直不肯听,所以我不得不采用强制手段,将你卖给别人,让你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听别人使唤。我曾以诸佛菩萨为证人,宴请三界无量众生为宾客,在他们面前把你布施出去了,因此今后你一定要为别人服务。”
听到这里,有些人可能非常害怕:“我为什么要发这个菩提心?现在可不可以反悔啊?”那是不行的!嫁出去的女孩子,已经成了别人家的人了,两三天后开始想妈妈,闹着要回家,这是不可以的,谁让你刚开始愿意到他家去?同样,我们发菩提心时,“爱上”了三界轮回的一切众生,现在想要反悔的话,没有那么容易。世间人也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能随随便便出尔反尔,今天想要利益众生,明天觉得困难就放弃,这样转来转去是绝对不合理的。
我们学院有一个女众,她在学院的时候,天天请假:“堪布,我身体实在不行了,可不可以回去养几天?”我给她准了假,她回去之后,马上又打电话:“堪布,我心情非常不好,可不可以回来?”她回学院以后又是:“我身体非常不好,可不可以下去?”这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她下去的唯一借口就是身体不好,回来的唯一理由就是心情不好。也许是吧,我们这里气候比较恶劣,所以身体不好;到外面去了以后,环境比较嘈杂,所以心情不好。但这样反复无常是不行的。
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了愿,可以说把自己已经送给众生了,应该时时有这样的念头——我就是众生的,这样一来,自己也会愿意付出的。《吃亏是福》一书中说,湖南有个贫穷的家庭,两个女儿在读高中,一个儿子在读中学。两姐妹高考时都考上了大学,姐姐一看家里的窘况,就把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偷偷藏起来,说自己没有考上,而让妹妹去读。妹妹一直不知道真相,有次她放假回来,偶尔的机会发现了姐姐的录取通知书。令人震撼的是,姐姐录取的学校比她的还要好。这个时候一家人才发现,姐姐为了成全妹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宁愿一辈子当个农民。大家被这种高尚行为深深感动了,报章媒体上纷纷赞叹她。可是真正的利他心,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姐姐、妹妹,或者跟自己关系好的人,凡是有生命的众生,我们都要全心全意地帮助。所以,大乘菩提心的精神,是世间任何善行都无法相比拟的。
我们说释迦牟尼佛是最伟大的人,原因也在这里。一方面他通达了万法的真理,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因地时,他为了众生也可以舍弃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佛法不是口头上会说、耳边上听到就行了,你们不要像我这样只会夸夸其谈,下完课之后应该想一想,反反复复思维这些内容。得一个人身不容易,若不利用这个机会生起菩提心,成天忙于表面上的功德,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
对我个人来讲,真的觉得利益众生是最珍贵的,钱财也好、名声也好、地位也好,甚至这个生命,都没有多大的意义。当然在利他的过程中,有时候遇到一些违缘,也很容易退失发心。就像《大智度论》中所说,有些圣者在布施眼睛时,也有退失信心的现象存在。所以大家最需要注意的是,看自己的道心坚不坚定。一旦没有上师和教言的对治法,再加上习气和业力非常深重,就变成原来的状态,跟没有出家、没有学佛时一样,一味地希求自私自利,这是最可怕的事情了。
所以大家要时时精进,不要有选择性。天气好一点就好好念佛,天气冷一点就睡懒觉,尤其是星期天,睡得更是昏天昏地,这对修持精进波罗蜜多的人而言,并不是很合适的。(你们是不是星期天睡懒觉啊?怎么我一说,很多人的脸色都变了?我不是特意说谁的,也不知道你们星期天是怎么样睡的。)
丑二、视为所断违品:
若吾稍放逸,未施汝于众,
则汝定将我,贩与诸狱卒。
有些心意可能比较固执,它想:“我又没有做什么不好的事,为什么把我卖给众生?”对此作者回答说:“假设我有稍许放逸,觉得自私自利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对自他有利,而没有把你施予一切众生,那么你一定会执著自利而造恶业,最终将我出卖给地狱狱卒。”
我们依靠这颗狂妄的心,多生累劫中不愿意发菩提心,不想去利益众生,以致在轮回中一直受苦。如果以后仍然一如既往,肯定会造各种各样的恶业,之后堕入三恶趣,感受地狱、饿鬼、旁生的痛苦。无始以来它把我害得够惨了,所以对这种恶毒的心念,我们应抢先一步将它卖出去,不给它造罪的机会。假如还任由它继续狂妄下去,那何时才能解脱啊?
大家应该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诚信不疑,从现在开始,将这颗自私自利的心断掉。虽然完全断掉有一定困难,但还是先要打基础,在短暂的人生中尽量把诸佛菩萨的窍诀用上。尽管像以前大德那样当下开悟,对末法时代刚强难化的人来讲不太容易,但我们可以依靠种种方式循序渐进。尤其是修断法古萨里,是断除我执的殊胜方法。我们若能完整地修持,那是非常好,但若实在不行,也可以按照有些传承上师的教言中所说,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成甘露,一份供养三宝;一份供养护法神;一份布施给三界众生,化为解除他们痛苦的任何有用之物,使病苦者获得妙药,使盲者获得明目,使饥饿者获得食物,使寒冷者获得衣服;最后一份布施给前世今生你曾欠下债的众生,还清所有的命债、宿债、财物等。这样观想的意义非常非常大。有时候作火供仪式,也可以如是观想。当然,火供并不是天天都要作,现在有些上师和道友把什么闻思修行都放弃,整天就是熏烟烟,这个也不太好!
如果不能断除自私自利,不说其他的,即便是因此造下的恶业,在漫长的轮回中也非常可怕。《烟酒杀生过患》里面有一个公案:印度有位外道国王名叫哲坚,由于他酷爱食用血肉,屠杀了数以万计的无辜众生,结果以此果报,他在十八层地狱中一一感受痛苦,最后又堕入金刚地狱中。阿难尊者目睹他的境况后,询问佛陀其中原由,佛陀说:“他生前杀害过无量众生,这是他的异熟果报。”阿难又亲自去找阎罗法王问:“此人可有解脱之法?”阎罗法王说:“唯一放生才有帮助。”阿难立即为那人放生,使他从金刚地狱中解脱了出来。
在座的道友,不说无始以来,从小到现在为了享用血肉可能也杀害过众生。(你们没有杀害过众生也没有吃过血肉,有把握不会像哲坚一样堕入地狱的,请举手!)大家好好地想一想,自己有意无意杀过多少众生?为了偿还这种因果,平时应该多多放生。我之所以经常提倡放生,原因也在这里,否则依靠这个臭皮囊造恶业,最终堕入三恶趣,真的非常可怕。
佛经中有个公案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灵魂出来鞭打自己的尸体。有神通的人一看,原因这个身体生前造恶业,死后即将堕入恶趣,所以他的灵魂出来打他。现在城市里的年轻人,为了打扮这个身体、保养这个身体,杀害了多少众生,造下了多少恶业?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依靠上师、诸佛菩萨的加持,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身口意要有一种转变。龙猛菩萨云:“谁能善观察,身语意诸业,知利自他已,恒行即智者。”一个人应当善加观察,看自己身口意所造的是善业、恶业还是无记业?如果是善业,就要继续做下去;如果是恶业或无记业,对今生来世都没有意义,就应该尽量舍弃,改成行持善法。
当然,行持善法并不是今天讲了以后,放一次生、念一句“嗡玛呢贝美吽舍”、身体磕一个头就可以了。有些人行持善法的意乐很薄弱,造恶业的意乐非常猛烈,身体看起来很有力气,杀多少牦牛也没有问题,但让他造善业的话,磕一百个大头就喘得不行了。而历代的上师们,造善业的时候,半夜三点钟就起来磕头,造恶业的话,纵然死也不会造的。凡夫与圣者的行为有很大差别,所以龙猛菩萨说,恒时行持善法,始终观察三门不造恶业,这就是智者。
大家不要选择愚蠢之路,一定要以这些教言来观察自己。得一个人身不容易,假如白白空耗,真的非常可惜。克珠杰在晚年时,看见个别道友的举动后生起厌烦心,觉得自己的生命犹如秋天的白云,若不赶快用之于善法,以后不可能再得到了,于是终年都在山上闭关。当然,像他这样的高僧大德,根本不用担心,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即生中遇到这么好的善法,一定要接受并赶快修行。无垢光尊者曾说,春天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播种的机会;秋天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收割的机会,同样,我们得到人身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利益众生、断除我执的机会。假如还是执迷不悟,心被烦恼的云雾遮住了,那么今后将会不断地迷茫!
思考题
799、有些人专门用固定的时间修持善法,没有时间就不修了,这样做有哪些弊端?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并以公案、教证进行说明。
780、强力摧毁自利心的手段,在世俗和胜义中分别是什么?你觉得哪一种更适合你?
781、请以世间比喻来说明,发了菩提心以后不能轻易反悔。你还有更好的比喻吗?
782、假如对自己的妄心手下留情,则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应该用什么方法把它断除?
第一百四十九节课
下面继续讲这部论典。
如是汝屡屡,弃我令久苦,
今忆宿仇怨,摧汝自利心。
假如没有遇到大乘佛法,没有听闻善知识的开示,我们将在轮回中不断地漂泊受苦。这颗自私自利的心曾多次造下弥天大罪,果报成熟之后把我成千上万次抛入三恶趣中,感受旁生的役使痛苦、地狱的寒热痛苦、饿鬼的饥渴痛苦。一想起这些旧仇新怨,我就气愤难平,必须要跟它把账算清,依靠尖锐、强有力的大乘对治法,想尽办法摧毁这个自我之心。
如果自私自利非常强,造恶业是理所当然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身体可以杀生、邪淫,口里可以骂人、说绮语和妄语……不说无始以来的各种恶业,仅仅是说一句恶语,果报也是相当可怕。乔美仁波切有段时间在禅修时,眼前经常会浮现出一只白狗,后来通过禅观,他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业报呈现:很久以前他当僧人时曾骂别人为狗,后来果报现前,致使他五百世都在做狗。最后一世他做了只白狗,时值释迦牟尼佛出世。当时有一群商人在吃饭,这只狗饥饿难耐便上去偷吃。商人们发现后逮住了它,并把它活活地埋在地里。阿难尊者目睹这一切后,以慈悲心超度了它,使它来世逐渐转生为大成就者乔美仁波切。
《百业经》中也有“一只母狗”的故事,当时法王如意宝传讲时,要求我们全部发誓,以后不给别人起恶狗、老猪等侮辱性外号,不然这种果报特别可怕。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有位施主养了一只母狗,这只母狗有个特点,外道来的时候它特别不高兴,而见到佛教徒就摇着尾巴迎接。一天,舍利子通过神通观察到度化施主的因缘成熟,于是前往他家化缘。他到那里的时候,母狗远远相迎,显得非常恭敬。施主见之,心想:“旁生都对他这么恭敬,这位比丘肯定是大德,我作为人更应恭敬承侍。”遂请尊者到家中应供,并请求传法。传法之后,施主当即获证预流果。施主觉得母狗对自己恩德很大,同时请舍利子也为它传法。后来母狗因病去世,尊者让施主把母狗的尸体置一静处,说它的骨架以后会有大用处。
母狗死后转生为施主之女,具足各种相好。稍长,舍利子和施主让她听法,但她性情娇纵,不肯前去。(就像现在的有些女孩子,特别傲慢,死亡在心里好像根本没有。)舍利子就把母狗的骨架放在她面前,令她忆起了前世。她特别害怕,傲慢心马上摧毁无余,遂于尊者前闻法,证得预流果位。后来又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众比丘启问佛陀她的经历是何因所致,佛陀说:“在迦叶佛出世时,有位比丘尼精通三藏、具足梵行,(就像汉地有些大法师一样,)又有钱,又有才华,又有势力。她专门办了一个道场,供养一些比丘尼,维持她们的生活。有一次她遇到急事请她们帮忙,大家都说:‘我们正在念经,总不能舍离善法去帮你吧。’她顿时生起大嗔心:‘我平时对你们事事关照,可我遇到急事谁都不肯帮忙,一点良心也没有,像母狗一样。’她如此恶口骂人造了严重罪业,后于五百世中转为母狗。由于母狗对舍利子生起欢喜心,再加上前世在迦叶佛教法下出过家,以此善缘而获得阿罗汉果位。”
我们每个人也有不同的经历,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时候做一些善事,有时候做不如法的事,尤其遇到圣者、佛法等殊胜对境时,造过各种各样的善业,就像《俱舍论》中所说,善业和恶业掺杂在一起的花业,形成了自己来世的命运。如果能够想得起来,我们前世在地狱里不停地受过痛苦,在饿鬼中也饱尝过无尽辛酸,这一切的来源就是贪执自己。这颗自私自利的心,为了自己的安乐造作恶业,从而感受了无边痛苦。麦彭仁波切说过:“一切愚昧之凡愚,贪恋片刻之安乐,从而造作罪恶业,结果感受无边苦。”这些甚深的教言,大家理应铭刻于心,若能长期不断地修持,滴水穿石,坏习气、坏毛病一定会慢慢断掉的。
有些人认为,上师不在身边、自己不住在学院就无法依止上师。其实真正的上师摄受,是遵循上师的教言,以其随时随地对照自己,不一定就是呆在上师身边。现在有些上师什么教言都不讲,弟子整天呆在他身边觉得很有安全感,认为这样就不会堕落。实际上,除了独觉或者个别大成就者以外,通过身体来度化众生是很少见的。我们应该依止的,是上师的教言,这些教言现在书本上有,音频视频上有,网络上面也有。假如每天记住一个上师的教言,里面的法义自然触动你,使你的行为不离正道,这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师。
现在的世间人工作忙,家庭压力大,生活节奏也快,要到山里依止具有修证的上师,有相当大的困难。但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为主的前辈大德们的教言,既有文字上的记载,也有声音上的宣流,依止上师的机会时时都有。只要有时间,坐车也可以听上师的教言,哪怕每天记住一句话,这个也是依止上师。否则就算你整天跟着上师,但上师一句法也不传,除了真正的大成就者能脱下鞋给你一敲,你就开悟了,一般来讲这不是很常见。因此,大家应始终不离上师的教言。现在这方面确实比较方便。
在学习《入行论》的过程中,你们应该多对照其他的讲义,然后与自己的分析结合起来,深入体会里面的内容。听说外面有些人为了不被菩提学会开除,表面上交作业、参加辅导,实际上并没有认认真真学习,这是比较遗憾的。佛法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机会非常非常难得,大家应该利用起来。我以前在上师面前听法时,当时觉得没有什么,但现在回想过来,那时的时光太珍贵了。不说上师如意宝那样的大成就者,即便是其他的上师,我今天算了一下,很多都已经圆寂了,每个上师有不共的功德,我当时却没有感觉到他的教言那么殊胜。再过一段时间的话,许多上师也会离开这个世间,到时候上师的教言除了书本上的以外,DVD、VCD可能已经报废了 。我过去听上师和其他法师的课时全部录了音,五六年后现在一放,一点声音都没有了,所以有些声音也没什么可靠的。文字上稍微好一点,如果留在文字上,再过几百年后还可能存在。
昨前天学院里有个道友,他是普通的出家人,他在十四年当中,每次听上师讲法就把中间的教言记录下来,这次出了一本书。我们看了以后,确实想起法王曾经说过这些,有种提醒和记忆的作用。当时这么多人一起听法,并不感觉什么,现在却有一种不同的感受。所以有了文字好一点,除此之外很多都会消失的。因此,大家有这种机缘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听课。
丑三(精通对治方便)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寅一、略说:
若汝欲自喜,不应自爱执,
若汝欲自护,则当常护他。
如果你想珍惜自己、让自己幸福快乐,那就千万不要爱执自己。有些人可能觉得这很相违,其实并不矛盾。俗话说:“智者求乐因,愚者求乐果。”世间学者为了自己的事业,尚且能忍受痛苦而学习深造,更何况是出世间的大业了。一个人若想永远快乐、没有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