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吗?这无疑是不成立的。
指甲不是我。正常人有20个指(趾)甲,现在有些人一直留着长长的指甲,北京金教授在演讲里说:“如果男士留指甲,就是人妖。”其实这也不能一概而论,男士留指甲是人妖,女士留指甲不是妖魔,这也没什么道理。不过指甲特别长,还是有点可怕。如果指甲就是我,那剪指甲的时候,我执也随之剪掉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骨骼不是我。一般人有360个骨节,《格萨尔王传记》中也这样讲。假如骨骼是我,那有些人没有大腿,有些人没有小腿,有些人切除了关节骨,我执为什么没有减少?如果说每个骨节上有不同的我?那也不成立。因为“我”是一体的,若360个骨节上都有我,“我”就成众多的了,众多与一体的执著相违,《经庄严论》也有这方面的教言,所以骨骼不是我。
血液不是我。有些人生病或受伤时,血液几乎流光了,但我执还是照样存在,因此血液不是我。
涎不是我。涎指唾液,这些东西也不是我。
鼻涕不是我。人哭的时候,通过鼻泪管,鼻涕和眼泪全从鼻子出来,如果鼻涕就是我,鼻涕流完了,我执就没有了,但也不是这样的。
脓、黄水不是我。按照藏医的说法,脓是腐坏的血液,黄水是关节或皮肉之间血液的沉淀物,这些也不是我。
脂肪、汗不是我。如果脂肪、汗是我,那胖人的我执就特别大,瘦人一点我执也没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有时候胖人的我执比较少,反而瘦人的我执比较大,这种情况也有。
肺、肝不是我。现在医学比较发达,有些病人移植肝脏、切除肺叶,我执也不会减少一块。而且,肺叶是左二右三,执著众多的我也不合理。
其他内脏不是我。胃、大肠、小肠等五脏六腑也不是我。
不净物不是我。大便、小便这些,谁也不会执著为我吧?
肉不是我。不管是肥肉、瘦肉,统统都不是我。
皮肤不是我。现在有些年轻人认为皮肤是“我”,对解脱不关心,对利益众生也不关心,整天关心自己的皮肤,但这些绝对不是我。
地、水、火、风、空、识共六界,从头发不是我一直到皮肤不是我,大部分都具有坚硬的性质,属于地大,其中的脓等液体属于水大,以上抉择了地大、水大不是我。其实,呼吸的风大、身体热量的火大、百窍的空大(耳朵、鼻子、嘴巴里的虚空)、眼耳鼻舌身识意六识的识大也不是我,因此六界全部不是我。
而且五蕴不是我,四大结合也不是我。前面讲过离婆多尊者的公案,他的四肢换成尸体的四肢,但依旧行动如常,他问佛是什么道理,佛对他说:“四大是虚伪的,五蕴不是我,真实的我并不存在。”听了这番道理,离婆多豁然大悟,顿证阿罗汉果。
佛陀在《大念处经》中也讲了几个比喻,说明我非实有、只是聚合。第一个是:以前有个屠夫,他把牛杀了分成多块后,坐在街上卖肉,这时候他并没有卖“牛”的念头,只有卖“肉”的念头。另一个比喻是:一个口袋里装满了芝麻、青稞、麦子等谷物,打开的时候,不会有一袋子的念头,而会有众多谷物的念头。同样,没有按六界观察时,人人都执著有一个我,一旦详细剖析之后,就像把肉切成一块一块后,“牛”的想法没有了,只剩下了“肉”的想法一样,对“我”的执著也消失了,只剩下了指甲、头发、内脏等,这时贪嗔痴等烦恼便不会产生。
通过这种方式分析人无我,确实有很大的利益。当然,在中观窍诀中,抉择人无我的方式各不相同。比如佛经中有通过四相推理来抉择,如云:“色非为我,我不具色,色不具我,我无有色。”意思是色法不是我,我不具足色法,色法不具足我,我没有色法,通过这四相抉择人无我。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依六界来观察:“士夫非地水,非火风虚空,非识非一切,此外士为何?”所谓的我,本身不是地、水、火、风、虚空、意识,除此以外,其他的一切也不是,这样一来,我到底在哪里呢?
(这些抉择方式,你们学习时不要落在文字上,而应该融入相续中,如此对自己才是有利的。我自己就有这种体会,大概在1991年,我给很少的人讲过《善解密意疏》,当时自己学得比较深入,现在印象还比较深,什么话在哪一页、哪一行,不用翻书也很清楚,不要说这一辈子,也许来世仍能记得住。但如果浅表地学一下、背一下,虽然会说七相推理、四相推理,但并没有产生定解,只是一种表面上的闻思,一会儿就消失了,没有很大意义。)
还有一种观察方式,前年学习《中论》时,《燃可燃品》、《本住品》、《观我法品》里面有,龙猛菩萨宣讲了五相推理。在此基础上,月称论师于《入中论》中又加上积聚和形状两种,共有七相。五相推理主要针对外道,七相推理是针对佛教有实宗,包括自续派的个别论师。《入中论》云:“如车不许异支分,亦非不异非有支,不依支分非支依,非唯积聚复非形。”以车为喻,车与车的支分不是一体,不是他体,不是具有支分,不是互为能依、所依,也不是唯一的形状和积聚,以此而抉择我与蕴不是一体,不是他体,不是人具足蕴,不是人依靠蕴、蕴依靠人,形状和积聚也不是人,因此实有的我不存在。这样的观察方法,文字上先要理解了,理解以后,再慢慢通达其中意义。
此外,麦彭仁波切还用比喻说明了抉择人无我的几个过程:如同在黄昏时,将花绳误执为毒蛇,产生极大恐惧感;后来听人说这不是毒蛇,而是绳子,虽然会放心一些,但恐惧感仍无法消失;只有自己拿电筒看了一下,然后亲手摸一下,证明确是绳子而不是毒蛇,恐惧感才会消失。修持人无我的过程也大致相同,首先人们将五蕴妄执为我,产生种种痛苦;然后通过闻思,虽知五蕴非我,但因为没有深入,所以无法引生定解;只有通过反复观察思维,最终才会发现我不可得。
这样的无我境界,大家一定要真正修行,否则就会像曲恰堪布所说:“现在讲人我不存在、法我不存在、一切都远离戏论,好像每个人都懂了,可是等一会儿下课,你的鞋子被人偷了,这时‘我’就马上产生了。”因此,了解与修行有一定的距离,理论上虽了解我不存在,但由于无始以来的串习根深蒂固,无法一下子彻底根除,故一定要以强有力的对治方法长期修行,这样才有可能开悟。
世间上的名人、智者、文学家,尽管一个个很了不起,但由于我执没有消除,所作所为看起来非常可怜。当然,佛教徒的我执,其实也不容易消除,在龙猛菩萨时代,犊子部的小乘行人甚至认为我是存在的,一切法相也存在,所以龙猛菩萨在《中论》中云:“若人说有我,诸法各异相,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认为我存在的人,根本没有品尝到佛法美味。阿底峡尊者也说:“一个人修行好不好?就是看他的我执能不能减少,烦恼能不能减少?”倘若烦恼、我执丝毫未减,口头上说自己开悟了,意义也不是很大。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应长期串习这样的殊胜佛法。只听了一两堂课,就认为我执像剃头一样剃掉了,或者无缘无故消失了,这是不可能的。消除我执一定要靠修行,一定要通过具加持力的般若空性来观察。我个人而言,也许是有点善根吧,看一些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法本,会生起极大欢喜心,世间小说、打仗的书,虽然有时候好奇翻一下,但里面的内容没有什么价值,就扔在一边。空性法门真的有甚深味道,然而一般人都不愿意品尝。
通达人无我的道理,我们可以用各种推理:要么用五相推理,要么用四相推理,要么用七相推理,要么对士夫与六界进行观察,要么用《入行论》的观察方法,在身体上找“我”在哪里。我们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想到我不存在,上学的时候,整天为了我的铅笔、我的文具盒而吵架;成家立业之后,为了我的股票、我的车子、我的工资而奋斗;老态龙钟的时候,也是为了我的药、我的健康而努力。电视上一些男女也经常问对方:“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心本来是无形法,我也根本不存在,就像问石女儿头上有没有兔角一样,非常可笑。但现在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动不动就喜欢问:“你心里有没有我的位置?有没有我的形状?有没有我的颜色?有没有我的地位……”一旦用无我的智慧宝剑来剖析,这种痛苦真的是自寻烦恼。
现在很多人在无我空性上没有打好基础,外面的形象再精彩,有时候不一定演得成功。我们应该扮好人生的角色,尤其是学习大乘佛教,假如只停留在表面上,那没有多大意义。假如你对我执有所了解,别人诽谤也可以、赞叹也可以,修行成功也可以、不成功也可以,怎么样都无所谓,但若我执一点都没减少,纵然人人说你是世界上唯一的大成就者,意义也不是很大。
大家值遇具殊胜加持的传承上师们的教言如意宝,千万千万不要放弃,应当始终爱惜,这样的话,自己的人身才有大义,最后也有机会弘扬殊胜的教法,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思考题
904、你对无我法门有哪些认识?今后打算如何修持?
905、作者怎样从蕴的角度遮破人我?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方式建立人无我?哪种方式更适合你?为什么?
906、佛陀在《大念处经》中如何说明我非实有?这些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907、请以比喻阐述抉择人无我的几个过程。请结合你的体会具体说明。
第一百六十七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智慧品》的人无我。
昨天通过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抉择了人我不存在,这个窍诀非常殊胜,大家一定要长期记在心里。按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的观点,修人无我时,先要通过因明和中观的推理再三观察“我”到底存不存在,最终知道“我”确实不存在,这并不是别人说的,自己怎么找也找不到,然后在这种境界中,有时候观察、有时候安住,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持,达到不需观察而一直安住的境界。
这种修行方式非常可靠,不然,你刚开始就修空性的话,有一点危险性。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依靠智慧而引生定解,以后很容易产生常有的邪见,认为“我”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先依靠推理抉择人我不存在,并对此生起真实无伪的定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上至国家总统,下至街上乞丐,每个人都觉得我存在,但真正去观察时,实际上这是一种妄想执著。在抉择人无我的过程中,其他教派还有一种方法:观察我与身、心是一体或是他体,这种窍诀也极其殊胜。首先观察“我”与身、心是否一体:如果“我”与身体一体,正如昨天所言,那我是身体上部分还是下部分?是皮肤、骨头,还是肌肉?身体的哪一个部分是我?身体割掉一块,是不是我执就不全了?身体不动的话,是不是我不能起心动念?经过观察,这无疑是不成立的。如果“我”与心一体,则应该也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一体,这样一来,就有六个我了,与众生执著一个我的习惯相违。而且,若与心识一体,六识不全,我执也就不全了,但在现实生活中,看不见色法的盲人,我执仍旧完整无缺,因此我与心一体不合理。那么,“我”与身、心是不是他体呢?绝对不可能。因为除了身心以外,我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没有身体和心,怎样观察也找不到所谓的我。
因此,所谓的“我”,诚如麦彭仁波切在抉择二无我的教言中所言,只是众生对五蕴 的总体执著,就像把车轮、车厢、零件等聚合起来取名为车,但实际上不管大车还是小车,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去寻找,车的实体绝对找不到,同样,众生所执著的“我”也是如此,它完全是一种虚妄分别念。然而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没有证悟空性之前,认识不到这一点,假如有善知识的引导,对空性有所认识,就会明白“我”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不存在,并不是政府以高压政策强迫你承认,也不是用狡诈的行为来欺骗你承认,而是一种事实的真相。
对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生起信心,不管是安住修、观察修,平时要经常串习以根除我执。第一世敦珠法王说:“我执是让我们无始以来漂泊轮回的罪魁祸首,不根除它的话,即使跟别人说成百上千个‘我不存在’、‘你不存在’,嘴皮都磨光了,也没有丝毫意义。”因此,一切修行的根本就是要减少我执,即名言中减少自私自利的心,胜义中通达我的本体不存在。若能做到这一点,对四法印中的无我就会有所了解,一旦对无我有些许证悟,便可烧焦流转轮回的种子,而且也能深深体会到:“三界一切芸芸众生,没有通达无我,非常可怜,我一定要帮助他们!”
我们若能通达无我,就会像很多高僧大德一样,根本没有自己的念头和自己的空间,胜义中在无我境界中安住,名言中时刻都在利益众生,这种生活是最有价值的。
在这一品,昨天破的是俱生我执,今天要破遍计我执。这两种我执的差别,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俱生我执,是凡夫异生甚至飞禽走兽等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我执 。遍计我执,即了知、学修外道宗派后,生起一种名言中也不存在的异常我执 。”学习外道的有情不仅有俱生我执,而且也有遍计我执,正如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所形容的,他们“在俱生铁镣上,钉上各式各样遍计所执法的钉子”,自己把自己锁得更紧,永无解脱的机会。
当然,很多道友在学佛以前,没有学过其他宗派,脑海里只有一个俱生我执,遍计我执 还没来得及附上,这样学佛比较容易。假如遍计我执非常严重,想舍弃是很困难的。国外有些人说,现在汉地的人最适合接受佛教,因为他们以前信仰唯物主义,现在基本上也没有特别提倡,在这种情况下,若没有以佛教智慧来填充,很有可能加入别的宗教。因为一个人活着需要信仰,否则生活会没有意义,在他们精神空白时,最好能灌输佛教的理念,以免被其他遍计乘虚而入。
壬二(别破所许之我)分二:一、破数论外道所假立之我;二、破胜论外道所假立之我。
癸一(破数论外道所假立之我)分二:一、宣说遮破;二、破遣过之答复。
首先介绍一下数论外道:
数论外道由古印度的淡黄仙人所创,麦彭仁波切说:“这一派的宗义与假相唯识最为接近,在外道之中,可算是最好不过的宗派。而且仅仅就它自宗的角度而言,也有耐人寻味的可贵之处。”
在一切外道中,数论外道与胜论外道是比较重要的宗派。《入中论》云:“外计受者常法我,无德无作非作者,依彼少分差别义,诸外道类成多派。”执著常我恒时不变,没有作用,也不是作者,以此而形成了胜论外道、数论外道为主的外道诸宗。无垢光尊者在《宗派宝藏论》、《如意宝藏论》中也讲了很多外道观点,归纳而言就是常见和断见两派。现在世界上据说有2800多个宗派,除了佛教以外,我们对其他宗派的观点一定要观察。
或许有人想:“我又不是学外道的,为什么要知道这么多?这不是徒增分别念吗?”其实不会有这种过患。华智仁波切说过:“不但是外道的相续中具有遍计种子,而且在登地以前,所有众生的相续中均具此遍计种子。”无垢光尊者在《宗派宝藏论》中也说:“遍计我执的习气是见断 ,俱生我执的种子是修断 。”(这些术语,没学过《现观庄严论》、《俱舍论》的人不一定懂:“什么叫见断,什么叫修断?见断是不是见解断了?修断是不是修行断了?”但我也没办法,如果每次都要一个一个解释,很累的,我还是把你们当成佛教大学生的水平来讲吧。)倘若不了解外道的观点,没有以教证和理证驳斥它,虽然你现在没有加入外道,但凡夫人有时候头脑很简单,遇到一些外道邪师,很可能觉得言之有理,然后就随之而去。麦彭仁波切也说:“虽然我们现在没有产生这种邪见,但凡夫人相续中藏有恶劣习气,一旦因缘成熟,有可能去随学外道,所以务必要通达他们的观点并学会遮破。”
此处首先要破的,是数论外道。他们的观点,讲《中观庄严论释》、《澄清宝珠论》等时也介绍过,这里不广说,只是简单介绍一下:数论外道认为所知万法归属于二十五谛当中,其中自性、神我、大、慢等是主要的法,从中产生色、声、香、味、触五唯(五境),地、水、火、风、空五大,以及十一根,即眼、耳、鼻、舌、身五知根,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