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人认为:佛陀若不制定这些戒律,别人犯也不会有过失的,但制戒以后再犯就变成了罪业,那佛陀岂不是成了罪业的促成者或罪业的因吗?对此萨迦班智达在《辨三戒论》中有回答:比如农民开垦田地、种植庄稼,夏天下冰雹时毁坏了所有的庄稼,这能不能说农民就是毁坏庄稼的因呢?肯定不能。农民为了利益自他而开垦田地,最后庄稼被毁也不是他的过失,同样,佛陀制定戒律也是有密意的(为令众生得到解脱的安乐果),而不是让众生去造罪,所以过失的作者不是佛陀。
再比如一个国家制定法律,没有制定之前,人们做这件事情不会受惩罚,制定了以后,触犯了法律就会有惩罚,但制定者有没有过失呢?肯定没有,因为他的目的是让大家行持善法,其必要性远远超过了这些过失。同样,假如我在这里制定一个纪律,没有制定之前,你们做了也不会犯,我制定完以后,违犯就会受到一定的处罚,但这个罪的作者是不是我呢?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我,但我自己有没有过失呢?不会有过失,因为我这样做对你们有利,所以从最终的角度来讲不会有过失。关于这方面,戒律中有详细的辩论。
前面的“所净六门”中也讲了,自性罪与佛制罪包括了一切罪业,无始以来这些罪我们犯过不少,不管是能回忆起来的、不能回忆起来的,都应该在诸佛菩萨面前诚心忏悔,怎么忏悔呢?
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
再三礼诸佛,忏除一切罪。
忏悔的方式是这样的:首先将十方诸佛(包括自己的传承上师、根本上师)迎请在前方的虚空中作为所依对治力,在他们面前,自己身体五体投地恭敬顶礼,双手以莲花待放式合掌;心中充满强烈的惭愧、追悔之心;语言上念诵这一偈颂。
平时我们在其他上师或诸佛菩萨面前忏悔时,也可以念诵这个忏悔偈。忏悔时应该有一种怖畏之心——“我什么时候死是很难说的,假如没有好好忏悔,罪业还没有清净前就死了,那我只有堕入恶趣了。”有些藏族老乡在一些上师、大德面前忏悔时一直哭,不停地诉说自己以前造过什么罪,不知能不能忏悔清净,这些人一看就知道有追悔之心,如果有了这样的心,罪业就有忏净的机会。而有些人在忏悔时,虽然表面上说“我造了很多罪,业力非常深重”,但态度不冷不热的,好像有种无所谓的感觉,这样也不一定能忏悔清净。所以,忏悔时首先要具备一种畏罪心。
有了这种心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忏悔,比如顶礼、念百字明、修曼茶罗等等,这些方法都是非常殊胜的。在座的道友以前修过五加行的就不说了,没有修过的话,有时间一定要圆满十万个大头、十万遍百字明。有些人总是跟我说:“你快点给我安排一些修法啊,不然我的时间空得不得了。”其实,你不用太着急,需要修的有的是,想一想无始以来自己所造的恶业,以前不信佛时,不说别的,你在餐厅里吃了多少众生?这一点就够你忏悔的了。为了忏悔这些恶业,大家每天最好安排一定的时间多念一些百字明。前段时间我们学《大圆满前行》的时候,里面就讲了百字明的功德,以前我有个朋友,他再三看了《大圆满前行》后说:“百字明的功德这么大啊!我造了很多的业,这样的话——嗡班匝萨埵萨玛雅,玛呢巴拉雅,班匝萨多迪诺巴,迪叉哲卓美巴瓦,色多喀友美巴瓦……”,每天都非常非常精进地念,假如看到有人来了,就把念珠偷偷地藏起来。
忏悔确实是很重要的,它的功德也非常大,佛在《无尽智慧经》中说:“忏悔是积累资粮的一种方便法。”律藏中也说:“通过忏悔,可使自相续中的罪业减少,功德增上。”上师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我们相续中的如来藏明镜,若被两种障碍的灰尘遮障,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影像就不会现前。”可见,我们相续中的罪业没有清净之前,修什么法也不会得到感应的。有些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感应就怨天尤人,“这个上师坏得很,我修了这么长时间,一点验相都没什么”、“佛法坏得很”……尤其是刚学佛的人,嗔恨心和邪见比较重,一直都是怪这个怪那个,从来也不怪自己。其实,不能把所有的过失都推在外境上,应该好好反观自己,无始以来我们造的罪业那么多,必须要通过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来进行忏悔。《学集论》中还说,观想空性、念诵咒语、持诵经典等都是忏悔的方法,所以,不管是念《金刚经》还是《系解脱》,我们都应该观想自己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若能这样的话,真的非常好!
今天有个人问我:“我早上半个小时实在观不起来,可不可以一直念金刚萨埵心咒?”我说:“很好,这就是修行!”如果你们半个小时中不会修菩提心,那也可以观想在金刚萨埵为主的诸佛菩萨面前,诚心忏悔无始以来的罪业。所谓的修行,并不一定非要闭着眼睛,一直安住在无分别念的境界中,只要把所学的法能用上就可以了。学佛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否则中阴的恐怖景象现前时,那是根本不管用的,若能在相续中有一点点串习,即使只有短暂的时间,也会有非常强大的力量。
现在的学佛机会相当难得,我希望大家学了以后能尽量用上,经常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自己的各种罪业,这一点相当重要!
子四、返回对治力:
诸佛祈宽恕,往昔所造罪,
此既非善行,尔后誓不为!
在世间导师诸佛菩萨面前,我恭恭敬敬地祈求您宽恕我往昔所造的一切罪,既然这些罪业不是善行,以后纵然遇到了再大的违缘,我也决不再造这样的恶业。
若有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忏悔,罪业肯定会得以清净的。以前法王如意宝在讲这些窍诀时说:忏悔时一定要发露,也就是对所造的罪业不隐藏起来,在上师、佛菩萨等所依对境面前,必须具备两种心态,一是后悔心,二是以后不再造的决心,有了这两种心的话,不管造过什么罪业,也会得以清净的。《金光明经》云:“千劫所造无边罪,一次作忏亦清净。”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一千个劫中所造的这些罪业,通过一次忏悔也会得以清净的。
有智慧的人以前虽然造过恶业,但造业之后他会忏悔的。以前我家乡就有一个领导,他所造的罪业是别人无法想象的,“文革”期间他摧毁佛塔、焚烧经典、批斗出家人,那时候无恶不作,就像发疯了一样的,别人都说他是个恶魔。但在七几年的时候,我们正在读中学,来了一位印度的上师,他竟然去拜见了,大家觉得特别稀奇,好多同学都偷偷去看,发现他在那位上师面前一直哭,陈述自己以前所造过的这些罪业。在后来的几年中,他不断地造转经轮、修佛塔、印经书、供养僧众,非常非常的出名。这个人的智慧和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听说他白天晚上都不休息,也不睡觉,一直在念忏悔文等等,前几年已经离开人间了。这种人造恶业时很厉害,但忏悔的时候也很厉害,跟其他人完全不一样。有一种人,既不造什么恶业,也不造什么善业,整天都是软绵绵的,好像迷迷糊糊的。这两种人到底哪一种好,我们也不好说。
《地藏十轮经》中言:“有两种人没有所犯的罪,一种是从来也不造恶业的人,另一种人虽然造过恶业,但以惭愧之心已经发露忏悔了,这两种人都可以叫勇健得清净者 。”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讲过:“没有犯过罪的人,称为树立佛幢者;造恶业但又忏悔了的人,称为摧毁魔幢者,此二者均可以说是行持佛法的人。”
我们每个人过去造了很多恶业,现在遇到了殊胜的善知识,依靠各种因缘,一定要一心一意地忏悔。如果自己以前喜欢喝酒、抽烟、打麻将,依靠这些造了很多恶业,今后要发誓再也不做了,若能改掉这些恶习,行为上一定会有转变,功德也会随之而增上的。就像《亲友书》中所说,以往曾肆无忌惮、为所欲为,造下了很多贪、嗔、痴方面的罪业,但后来改邪归正,好好地忏悔了,这种人就像太阳离开云雾一样,也有获得成就的机会。因此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地修持。
第二品已经讲完了,本品主要宣讲了七支供中的皈依支、供养支、忏悔支,下一品是从随喜支开始,随喜大家行持善法!
思考题
276、金钱、轿车、别墅那么诱人,为什么说这些不可靠,跟梦境没什么差别?了知此理后,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277、“你也会死、我也会死”这句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为什么它可以让一个人成就?
278、我们死的时候,什么东西能带走?对此你有何打算?
279、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无故毁谤你,莫名其妙地打骂你,令你非常痛苦,这些都是由什么造成的?为什么?
280、为什么说因果正见十分重要?请举一公案加以分析。
281、有些人修行不精进,一天到晚睡懒觉,这是源于什么心态?这对解脱有什么影响?
282、请分别解释佛制罪与自性罪,划分此二者有哪四种情况?
283、饮酒属于佛制罪还是自性罪?各大论师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你是怎么认为的?
284、有些人想:“佛陀若不制定戒律,别人犯了也不会有过失,但制戒以后犯了就变成罪业,那佛陀岂不是成了罪业的因吗?”请具体分析这种观点。
285、在忏悔的时候,我们的身语意应该怎样做才如理如法?
286、我们修行很长时间也没有验相,这是佛法或上师的问题吗?为什么?
287、怎样忏悔才能真正得以清净?你做到了多少?
288、学习了本品以后,你有哪些体会?
第二十九节课
前面已经讲了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第二品“忏悔罪业”。
在“净化自相续”这一科判中,主要分为八个方面 ,第二品讲了供养、顶礼、皈依、忏悔四个方面。既然宣讲了四个方面,那为什么只叫“忏悔罪业”呢?大家应该清楚,这一品虽然讲了其余三支,但主要讲的是忏悔支,从这个角度将品名叫做“忏悔罪业”。
今天开始学习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本品先讲了八支供的其余四支,首先是随喜支。所谓随喜,根据《俱舍论》的观点,就是指无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善根发自内心地欢喜。在大乘论典中,随喜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现观庄严论》第二品中就讲到了三种修道——胜解修道、回向修道、随喜修道,其中,令未生起的善根生起,叫做信解修道;令已生起的善根不失坏,叫作回向修道;令善根不坏且越来越增上,叫做随喜修道。一般而言,这三种修道从资粮道到十地末尾都必须具足。
菩萨的善心不能离开随喜,随喜在整个大乘佛教中一直具有无比的功德。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说:“假如我们听到别人行持善法,心里没有嫉妒的恶心,且诚心诚意对他的善根进行随喜,那么佛陀说此人能获得同等的福德。 ”
佛经中也有一个公案:从前,波斯匿王迎请世尊及其眷属应供,当时有位贫女对此非常的随喜,认为波斯匿王是由往昔所积累的福德才成为这样的君王,如今又遇到释迦佛这样殊胜的福田,仍然积累这般广大的福德资粮,实在是太稀有了。世尊对此清清楚楚,在傍晚回向功德时问国王:“你所积累的这份福德善根是回向给你自己,还是回向给比你获得福德更大的人呢?”国王说:“谁的善根大就回向给谁吧。”于是世尊先念那位贫女的名字作了回向。可见,若是发自内心地随喜,可以获得无量福德。
然而,从实际行动中来看,随喜的善根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别人行持善法、享受快乐,这时候一定要看看我们有没有嫉妒心、嗔恨心、懊恼心,通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真正随喜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了这部论典,希望大家今后不管看到别人做什么样的善法、有什么样的功德,都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尽量生起无有嫉妒的善心,这一点极为重要!
辛五(随喜)分二:一、随喜世间善;二、随喜出世善。
今天讲的随喜,分为世间的随喜、出世间的随喜两个方面。按照有些高僧大德的分法,也可以分为下士道的随喜、中士道的随喜、上士道的随喜这三种。
壬一、随喜世间善: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作为大乘修行人,内心应该随喜一切众生能息除恶趣痛苦的诸种善行,以及他们在善趣中享受人天安乐的福报。这里包括了因随喜和果随喜。
先讲对世间善的因随喜:在这个世界上,一般人都害怕堕入恶趣受苦,希望能够获得人天善趣的种种圆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行持十种善法,如戒杀放生、不妄语、不邪淫等,以及修持四禅定、四无色定,这些善业都是不会堕恶趣的因,我们看见任何人行持这些善法,都应当从内心数数随喜。果随喜:倘若有人往昔造过十善业,或四禅、四无色、四无量心等善法,即生中不但没有堕入恶趣——地狱、饿鬼、旁生,反而获得了圆满的人身、天身、阿修罗身,并且正在享受各种福报,这时候也应该对他随喜。这即是所谓的世间随喜。
平常我们也应该这样,假如看见某人已经发财了、获得地位了、今天赚大钱了,当他获得这些世间福报时,应毫无嫉妒地对他随喜。世间上有一些求福报的人,其实求福报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他们通过积累资粮,发愿将来成为富裕的人,或获得四大天王、梵天、帝释的果位,当他们为此而造各种善业时,我们的随喜就是因随喜;如果他们真正获得了这些地位或果位,那时的随喜就是果随喜。
然而,有些人看到别人坐豪华轿车,或者买了新房子搬到里面去,虽然表面上说“随喜、随喜”,但心里马上想“他的车很高级啊,要是我的就好了”、“他的房子真阔气,我为什么住得那么差”。凡夫人就有这种毛病,一看到别人有福报,就希望自己也能获得,这是非常不好的!
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大老板,他说自己一年能赚一亿多,我当时就想“要是给我们学院投资一千万该多好啊”,尽管这种发心不是为了我自己,但毕竟是为了我所,后来我立即转变念头:“这是非常不好的,应该随喜别人的功德!”怎么随喜呢?希望他的福报比现在还大,更多地获得种种资财受用。以前我们学院中有位法师就是这样,他一听说别人什么有财产,或看到别人富裕、身体健康,就口口声声地说“多好啊、多好啊”,他的随喜非常诚恳,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
实际上,随喜应该是身、口、意三方面的随喜,身体比如说眼泪直流、汗毛竖立,有一些不同的表情,但有些人并不是这样,他一见到别人给上师做事,就挤眉弄眼地说“随喜、随喜”,这种表情就不是真正的随喜;从语言上,要用一些话语来赞叹,“你这样做真是功德无量”、“你真了不起”等等;心里没有任何杂染,以非常纯洁的欢喜心来随喜,这才是所谓的随喜。然而,有些人可能身体不具足,或者语言不具足,或者内心不具足,因此平时在随喜的时候,一定要看自己能不能真正地随喜。尤其在世间当中,有些人做一些世间善法、享受一些世间福报时,我们一定不要掺杂自私自利、而是要远离我和我所、发自内心地进行随喜,生起这种善的分别念。平时我们不管到哪里去,做什么事情,只要听到别人有一个好名声、获得了什么快乐,都应当从内心中马上随喜,这就是对世间的随喜。
反过来说,假如别人造恶业,你心生随喜,也能获得同样的过失。前不久有些人说“日本人以前对我们中国如何如何,要是日本发生地震多好啊”,还有些人说“阿富汗出现这样的灾难,真是大快人心”,包括有些佛教徒在内,也是在心里或口里这样说。要知道,作为大乘佛教徒,这样随喜是非常不合理的,看到别人杀人,你在心里随喜,那你也有杀生的过失。所以,随喜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对境,一切善法应该随喜,一切恶法不能随喜,否则自己照样有这些过失。
值得一提的是,随喜的对境如果不同,获得的功德也有差别。譬如,若对佛和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只能获得一部分功德,而不是全部,这是对上等者的随喜;对中等者诚心随喜,可以获得同等的功德;对下等者随喜,能获得超越他的功德。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如果对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能不能获得同等功德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文殊菩萨一刹那度化众生的无量善根,如果一随喜就得到了,那我们早已经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