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熄众惑火开利乐花〗:有了雨就能熄灭熊熊烈火,盛开美丽的鲜花,同样,通过佛陀三转法轮的妙法甘露,能够熄灭三有众生相续的烦恼烈火,开启暂时获得人天福报的“利”益、究竟圆满正等觉安“乐”的利乐花。
〖净饭王子前顶礼〗: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发心犹如白莲花般的净饭王子——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面前,我后学者恭恭敬敬地顶礼。
大家早上起来的时候,应该先在与上师无二无别的佛像前磕三个头(这是我的规定,不要忘了),然后用清净的水或点一根香来供养。修菩提心之前,最好先修一下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没有的话,也可念其他简单的上师瑜伽仪轨),修完了以后,按照要求,这几天主要修皈依。
今天早上我修的时候,虽然自己修得不太好,但是心里面很高兴,因为在这个时候(6:00…6:30),肯定很多人的心专注在利益众生上面,在当今的时代中,这是非常难得的。以前我们要么是在昏睡,要么所作所为是为了自己,现在哪怕一刹那的心专注于利益众生,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过段时间讲菩提心的功德时也会提到。
我们修菩提心时,佛陀是非常殊胜的皈依境,即使稍作顶礼、供养,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学院外面的四众道友,你们如果方便的话,今年一年当中最好看一遍《释迦牟尼佛广传》,学院的道友去年上半年已经学过了,大家对佛陀因地时的发心基本上已了如指掌,华智仁波切在宣讲《入菩萨行论》时曾说:“若想真正生起利他的菩提心,必须了知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公案。”这些公案表面上好像是一种故事,但实际上每个情节都是非常真实、震撼人心的,你们在各方面允许的情况下,一年看一个《释迦牟尼佛广传》应该不是特别困难!
很多人总说自己没有时间,其实你是把时间用在吃喝玩乐上了,时间不是没有,只是自己不掌握、不运用而已。学院里有些道友说没有时间我相信,因为大家除了睡觉、吃饭以外,全部心思都专注在闻思修行上了,特别忙!但外面的人呢,虽然与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同,不工作就无法养家糊口,这一点也能理解,但最关键的,你们还是要自己掌握时间。世间上的知识份子也说过:谁能用得上时间,说明此人爱惜生命;如果没有用上时间,这个人的一切都完了。
如果每天把时间安排好,这就是有智慧人的一种行为。有些出家人,一天的时间掌握得相当好,除了修行和睡觉以外,基本上不会有任何散乱,即使散乱也能马上发现。但有些人根本没有时间概念,没有时间概念的话,这种人的修行肯定不好。一年一下子就过了,人的一生很快也就过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若是一无所得,那非常不值得!
大家(指学院)最近也在学习《随念三宝经》,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真的不能忘记佛陀的恩德,始终都要随念,这个相当重要!
接下来顶礼观世音菩萨:
仅以圣尊名号光,
传入何者耳畔中,
亦能遣除心暗者,
观音怙主前顶礼。
不管人、非人还是旁生,无论什么样的众生,仅听闻圣尊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也会遣除心里的痛苦、困惑、烦恼等,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力。《法华经。普门品》中说:百千万亿众生感受痛苦时,如果一心持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就会循声救苦,加持这些众生全部获得解脱。
有些人可能想:“观世音菩萨”这几个字,好像跟我们的名字一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按《法华经。授记品》中所说,观世音菩萨在恒河沙数劫以前,就曾得过宝藏如来的授记;按照《楞严经》的观点,观世音菩萨以前在观世音如来面前发愿后,也曾得过这种授记。若看“观世音菩萨”这几个字,好像我们人也可以叫做“观世音菩萨”,但实际上,诸佛菩萨的名称具有非常甚深的因缘,千百万劫前就被佛的金刚语亲自授记了,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以智慧的结晶而形成了这样的名号。真正有福报的人,才有缘听闻佛菩萨的名号;没有福报的人,即生中根本听不到这些名号,也见不到诸佛菩萨的圣像。在汉传佛教中,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菩萨救苦救难的公案不可胜数,在这里我就不多讲了。
作者对观世音菩萨有相当大的信心,故顶礼完释迦牟尼佛后,紧接着顶礼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诸佛菩萨大悲心的本体,如果经常祈祷,我们的相续中一定会生起大慈大悲的菩提心。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加持不可思议,如果我们看到一些众生非常可怜,或者马上就要死了,按照《陀罗尼经》中所讲,最好为其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或者“嗡玛呢叭美吽”,这样一来,圣号传到他的耳旁,此后他就不会再堕恶趣了,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
下面讲顶礼文殊菩萨:
开示寂灭我与无我戏论胜义之法理,
己造积业为我所等世俗遣诸愚见暗,
善说抛弃自乐成办利他净行此法理,
究竟自他二利法王文殊菩萨前顶礼。
为众生宣说“寂灭我与无我等一切戏论”的胜义法理,开示“自己造业自己感受”的世俗道理,这些佛陀的深广法门全部是由文殊菩萨的智慧来抉择的,此等善说犹如光芒,遣除了众生相续中的愚痴黑暗,同时,还善巧地阐明了抛弃自己快乐、成办他众利益的清净行为的法理,在究竟自他二利、令众生获得佛陀法王果位的文殊菩萨面前,作者我必恭必敬地顶礼。
麦彭仁波切在《八大菩萨传记》中,曾引用过《宝积经》的一个教证:“念千百万佛陀的名号,功德当然相当大,但念诵文殊师利菩萨的名号,功德远远超过了前者。”也就是说,我们平时祈祷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尽管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但比不上祈祷文殊菩萨,或者念文殊心咒“嗡阿 巴匝纳德”。
《无垢光天女请问经》中也说: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显现,跟其他任何圣尊都不相同,他的显现是无量无边的,若以国王得度者则现国王相,若以王妃、婆罗门、比丘得度者,则现彼等相,甚至还在贪欲者前显现美女,喜欢唱歌者面前显现歌星 ……有时候我想,现在的世间人特别喜欢唱歌,也喜欢听歌,真正的高僧大德讲法,只有几百个人去听,但若来了一个歌星,成千上万的人都会拥在一起。虽然我不敢说他们全部是文殊菩萨的化现,不然的话,我们出家人明天都去听音乐了(众笑),但也不排除有文殊菩萨存在的可能。按照佛经中的观点,文殊菩萨也显现为歌女、鬘女、舞女等形象来度化众生,所以佛菩萨的化现是不可思议的。
这是对寂天菩萨的赞叹偈,无著菩萨向寂天菩萨顶礼:
尽舍国政善开显,
稀奇佛子行之理,
弘扬佛陀教法者,
寂天菩萨前顶礼。
舍弃王位国政的寂天菩萨,善巧开显了极为稀有 的佛子行之理,弘扬了真正的如来教法——利他菩提心,在这样伟大的寂天菩萨足下,作者恭敬顶礼。
弘扬了菩提心,就是真正弘扬了如来教法。我们如果不分教派,汉传佛教也好、藏传佛教也好,方便时组织一些人到各地弘扬真正的佛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财物供养、名声地位对我们来讲都不重要,唯一就是要好心好意地把佛法传给众生。从现代人的一些行为上来看,很多人根本不懂得佛法的道理,所以大家有责任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假如没有这种心态的话,我们即生中不一定有弘法利生的机会,就算有,自己也会百般推辞,认为已经六七十岁了,没有希望了,还是让年轻人去干吧。
其实,我们这里的老菩萨发心还是相当大的,对生活等各方面非常精通,不会有任何感情上的违缘,度化众生是最适合的。至于年轻人嘛,需要在学院呆长一点时间。所以,今后若是有必要,我们应该专门安排一部分六七十岁的人,到各地去弘扬佛法(众笑)……
最后是立誓句:
从彼教言莲苑中,
畅饮善说蜂蜜已,
为利持佛子行众,
我当于此释本论。
作者无著菩萨说:我从寂天菩萨的教言莲苑中,已经获得了《入菩萨行论》的善说蜂蜜,为了利益行持佛法的大乘佛子们,在此特意撰写了这部论典《入行论释。善说海》。
思考题
11、名词解释:教法 证法 善说海 随福德分善根 随解脱分善根
12、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14、学习佛法和学习世间法,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以说明。
15、“我们修行人为什么而活?为众生而活!”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
16、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寺院大、居士多、法会开得隆重,是否就意味着佛法非常兴盛?请以理分析。
17、佛陀和上师经常要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这种要求合理吗?为什么?
18、佛菩萨的圣号和我们凡夫的名字有什么差别?
19、为什么说佛法的精华教义是大乘菩提心?
第四节课
《入菩萨行论》的作者寂天论师,前面介绍了他的一些事迹,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公案(第二种稀有传记):寂铠到森林中依止了一位文殊菩萨化身的上师后,获得教言得到成就。后来,上师开许他去弘扬佛法,他来到印度东部的曼迦达国,当时国王正在招选内臣,有人觉得寂铠非常了不起,就推荐他当门卫保护国王。由于寂铠的威德力、慈悲力所感,周围很多人对他非常恭敬,寂铠也宣讲佛法教导他们,令许多人解除了痛苦、获得快乐。这就引起了有些奸臣对他的不满,他们便在国王面前进谗言,说他当门卫不合格,因为他保护国王的宝剑是假的 。国王听后半信半疑,于是要求每个护卫出示自己的武器,以备检查。寂铠对国王说:“我这个宝剑,您最好不要看,否则可能有一些危险!”国王不听,执意要看。寂铠只好将国王带到一个寂静的地方,让他挡住一只眼睛,然后抽出宝剑。此时凛冽的剑光伤害了国王的眼睛,眼珠当时掉到地上,国王非常害怕,在场的人方知寂铠是个大成就者。国王与眷属们一起在寂铠前忏悔,并恭敬祈祷恢复自己的眼睛。寂铠答应后,用手指拿取眼珠插在原来的眼眶中,通过加持令其恢复如初。由此可见,寂天论师的成就与其他人完全不同,我们现在宣讲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就是这位大成就者所造的论典。
完整无缺、正确无误开明大乘道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分二:一、论名;二、论义。
这部《入菩萨行论》“完整无缺”、“正确无误” 地宣说了所有大乘基道果的次第,涵盖了整个大乘的所有教义、所有经论。我们在末法时代短暂的人生中,要将所有的大乘经典、论典全部了如指掌,恐怕是不现实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花一段时间认认真真地学习这部论典,实际上,大乘菩提道的所有次第和教言都已经了解了,这个意义是相当大的。
现在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去佛学院或寺院里完整、有系统、有次第地学习相关教理,这样的机会几乎没有,但如果能把《入菩萨行论》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对待,对自己了解佛法、修持心性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现在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生活放在重点,学习佛法、研究佛法、修行佛法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他们对佛法的态度是什么样呢?吃喝玩乐、生活工作占用了大多数时间,学习佛法的时间总是没有。尽管城市里的人不像寂静地方的出家人,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也理解,但如果没有安排学佛的时间,修行想要成功,恐怕是永远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应尽量把学习佛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给它安排一个充裕的时间,拿出一部分自己的精力。
现在有些学习佛法的小组,大家平时聚在一起吃顿饭、喝个茶,讲一些无关紧要、乱七八糟的事,完了以后就算今天的辅导结束了。这个不叫辅导,在我们佛学院,叫做“破坏纪律”!但这也并非千篇一律,个别修行人我觉得还是可以的,大家处在一起的时候,两个小时全部都是辅导、研讨、思考,这样回到家以后,遇到问题还是有很多的方便对治。所以,聚在一起不是浪费时间,我们学习《入菩萨行论》,不管是在家里学习,还是大家集体学习,千万不要把珍贵的时间一下子就耗尽了。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讲,财产并不重要,身体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时间。时间跟生命没什么差别,一个人如果没有时间概念,则说明他对自己的修行不负责任。
所以,我们每个人对时间都应该有一些安排,这几天早上六点钟起来修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还是安排得很好,睡眠多的基本上已经缓过来了。可见,我们并不是没有时间,关键就是自己太愚痴了,过去迷迷糊糊都白过了,现在既然遇到了这么好的法,就一定要抓住机会。虽然我讲者很差劲,确实不具足说法者的法相,但是所讲的这个法——《入菩萨行论》却非常完美、非常殊胜,遇到了这样的法,大家应该认认真真去对待,没有这样的话,整天耽著于世间物欲、肮脏不堪的一些贪嗔痴对境,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有意义的纯洁思想,轮回就会越陷越深,最终无法从中解脱。所以,大家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对自己的时间做好安排!
甲一(论名)分二:一、真实论名;二、译礼。
乙一、真实论名:
梵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
梵语是古印度的语言,依不同的说法,印度本来有四种、五种或六种语言,此处首先以梵语来宣说论名。〖梵语的论名译成汉语,〗即《入菩萨行论》。具体一一对照:〖“菩提”为正觉,〗意思是正等觉、觉悟、觉明,从广义上讲,也有佛陀、中佛 之意;〖“萨埵”为菩萨,〗也可以称为勇识,指尚未获得佛果的因地菩萨(如文殊菩萨也叫文殊智慧勇识),由于他们在多生累劫当中利益无量众生、度化无边有情,内心却不产生恐惧或畏怖,故将这样的勇猛大德叫做菩萨;〖“渣呀”为行,〗是行为的意思;〖“阿巴达绕”为入,〗就是趋入。这几个合在一起就是“入菩萨行”或者“入菩萨正觉行”。
为什么叫做《入菩萨行论》呢?入就是加入、趋入的意思,通过学习本论,我们可以趋入大乘菩萨的殊胜行为——六波罗蜜多的愿行当中,所以叫做《入菩萨行论》。这一点,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通达,还要从意义上了解,如果我们学习论典只是大概地了知一下,而没有真正去领悟,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这次外面学习《入菩萨行论》的道场,应该共同起一个名字——“菩提学会 ”。这个名字显宗可以用,密宗也可以用,各个宗派都可以用;不仅现在学习《入菩萨行论》可以用,今后学习其他的一些论典、密宗教言也同样适用。大家在各个地方学习的时候,如果称为“菩提学会一组”、“菩提学会二组”……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缘起。作为“菩提学会”的会员,若要真正学习菩提心,我们一定要从自己的内心做起!
〖那么,这一论名是以什么方式而取的呢?〗经论取名的方式非常多,《解深密经》中列有四种∶以地名而取、以人名而取、以比喻而取、以意义而取。这个世间上不管什么东西都有各自的名称,人有人的名称,地有地的名称,山河大地、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共的名称,同样的道理,佛经有佛经的名称,论典也有论典的名称,它们的取名不是无缘无故的,〖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所说之义”是指以意义来取名,比如《入菩萨行论》、《十地经》、《菩提道次第广论》;“能说之量”指以能说词句的数量来取名,如《中观四百论》、《戒律三百颂》、《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事师五十颂》;有些经论以“作用”而取名,如《贤愚经》、《大解脱经》;也有些以“地点”而取,例如《楞伽经》是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所在地楞伽山而得名;有些以“眷属”而取名,如《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以及汉传佛教的《六祖坛经》、《了凡四训》,有些以请问者的名字而取,有些以作者的名称而取;还有些以“时间”而取名,如《贤劫经》宣说了贤劫中出现的千佛名称及功德;有些以“比喻”而取名,如《稻秆经》、《金刚经》等等。
〖此论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来取名的。〗《入菩萨行论》是从意义上来取名的。顾名思义,这部论典主要宣说了我们如何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