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诙蓝刂榉ㄍ跻丫布帕耍蚁胪ü缡右灿Ω每梢曰竦霉喽ァ!庇谑俏颐窃诔〉娜巳吭诘缡用媲肮蜃藕险疲邮芰苏飧龉喽ァ4蠹乙埠芮宄鲜θ缫獗Χ院芏啻屑按匙龇ǖ囊蠓浅Q细瘢偃绲缡悠聊幻挥幸坏阍灯鸷图映郑先思沂遣换嵴庋龅摹<谡庵掷碛桑蚁衷谝揽康缡拥确奖阃揪独锤蠹掖谄腥洌蠹矣Ω檬腔岬玫降摹O衷谟《取⑻ㄍ逡灿泻芏喔呱蟮拢ü庵址绞嚼锤恍┤耸诮洹б溃庥Ω檬欠辖汤淼摹�
己二、正行: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大家首先应该知道,往昔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不动佛等十方如来是发过菩提心的,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无量菩萨也发过菩提心的。当然,大乘受戒和小乘受戒的目标不同,小乘受别解脱戒时,发愿“以前阿罗汉怎么样受戒,我们也这样受”,包括小乘的八关斋戒及比丘、比丘尼戒,全部是学习小乘阿罗汉的。而大乘的菩萨戒是要学习诸佛菩萨,他们在因地时于自己的上师或三宝所依面前,发下了利益无边众生的愿菩提心,同时在实际行动中又有以六度四摄来行持饶益的行菩提心,并且他们按照发心和承诺,根据自己的根基受持菩萨戒,菩萨戒圆满受持之后,各自获得了无上功德的果位。同样,我们今天也是向诸佛菩萨学习,为了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而发下非常殊胜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根据自己的根基,次第修持和学习菩提心的所有学处。
关于菩萨戒的学处,前面我们也讲过,如果是利根者,按照《虚空藏经》中所说,必须守持十八条戒律;如果是中根者,依《猛怒施主请问经》的观点,要守持四条根本戒;如果是钝根者,按《大力方便经》中所讲,只需守持“不舍愿菩提心”这一条即可。宁玛派的有些论师还说:依《妙臂请问经》的观点,学人应根据自己的根基学修菩萨戒,根基好的人应该多守戒律,根基不太好的,守戒的条数则可以少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要受菩萨戒,必须先发这个心,没有发心而仅仅依靠一个仪式,这是得不到戒体的。因此,在圆满前行的基础上,大家现在一定要发这种心。
另外,在得戒的方式上,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这两个颂词要一起重复三遍,第一遍获得愿菩提心,第二遍获得行菩提心,第三遍令愿行菩提心稳固。印度的海云论师与藏地的无垢光尊者都继承这种观点,明朗大师在《三戒论》的注释中也说:“前译宁玛巴是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来得戒的。”然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前一偈先诵三遍,获得愿菩提心;再诵第二偈三遍,获得行菩提心。愿行菩提心是分开受的,自相续先获得了愿菩提心,然后再获得行菩提心。但依龙猛菩萨的观点,这两种菩提心是同时得到的,二者有这样一个差别。
至于受戒的方式,如果自己因缘具足,遇到了精通显宗菩萨乘、相续中具有菩提心或菩萨戒的大乘上师,则可以在上师面前得受;如果没有善知识,自己应陈设佛像、佛经、佛塔,在三宝所依面前合掌发愿,以此得受菩萨戒;如果这种条件也不具足,就像以前“文革”期间佛像和经函非常难找,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可观想十方诸佛菩萨,祈求三大垂念(祈请一切佛、十地菩萨、金刚上师垂念我),然后受持菩提心。总之,哪一种方法都是合理的,我们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在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今天,我给大家简单地传授菩萨戒,你们首先要在心里想:“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我从今天开始正式加入大乘佛教的行列,一定要受持菩萨戒。”一方面自己这样想,一方面大家共同观想在诸佛菩萨、上师面前祈祷。我念一遍,你们跟着念一遍:(三遍)
祈祷十方诸佛菩萨、金刚上师垂念我!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上师弹指,观想自己得到戒体。然后上师念藏文回向偈 ……)
好!现在你们观想:从刚才那一刹那开始,自相续中已经获得了菩萨戒体。
明天我会给大家讲授,获得菩萨戒后应该怎样修欢喜心。由于我们的发心,现在的种性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了。刚才大家在诸佛菩萨面前承诺要帮助众生、利益众生、度化众生,所以在世俗中已经成为菩萨了,对此我们应生起欢喜心!
思考题
309、有些人说:“如意牛、如意宝只是神话里的东西,我们人间不可能有。”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310、佛菩萨只是以人的形象度化众生吗?若不是的话,还有什么是佛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应当如何发愿?
311、“如空及四大”一颂与“迨至尽空际”一颂,都是讲发愿变成四大来利益众生,两颂难道不重复吗?为什么?
312、发愿变成如意牛、四大、桥梁等来帮助众生,这是愿菩提心吗?为什么?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313、受持菩萨戒有哪几种情况?你属于哪一种?
314、在得戒的方式上,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具体有什么不同?
315、受戒方式有哪三种?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受?
316、得到大乘菩萨戒之后,今后你有什么打算?
第三十四节课
受持菩提心的前行、正行这两个重要问题已经讲完了,从今天开始,宣讲受持菩提心的后行。
己三(后行)分二:一、连接文;二、真实后行。
庚一、连接文(连接上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智者如是持,清净觉心已,
复为增长故,如是赞发心。
大家应该清楚,发菩提的前提就是积累资粮、净除罪障、布施身体、舍弃一切所贪执的财物、发愿回向自己变成利益众生的事物等,有了这些前行之后,我们于诸佛菩萨、上师面前接受了极为殊胜难得的菩萨戒。可以说,凡是以前听课没有断过传承的人,相续中都获得了菩提心。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的仪轨如理如法,观想在诸佛菩萨面前接受了菩萨戒,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相续中没有出现持戒的违缘,那么菩提心的戒体是存在的,大家应该生起欢喜心。
这一颂主要宣讲为什么要生欢喜心,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它:
具有慧眼的智者,通过以上的前行和正行,已经获得了极为难得的菩提心,既然前行圆满、正行圆满,如果后行没有圆满的话,这样做事情不是特别的完美,所以结尾也要善始善终,令所发的菩提心得以稳固,且善根加以增长。
为了使菩提心在自相续中永远不退失,功德与日俱增、蒸蒸日上,我们要赞叹自他所做的一切善法。要知道,做任何善事一定要有随喜,要有高度的赞叹,否则这种心不一定能延续下去。诸佛菩萨始终赞叹菩提心的功德,原因也在这里。
当然,我们这次受持菩提心,应该是一种智者的行为。愚者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跟着去,但是我们这次受持菩萨戒,大家是通过智慧详详细细地观察,接受了善知识的引导后,才选择了诸佛菩萨获得成就的这一殊胜妙道。此举并非别人强迫,而是明白了菩提心的无上功德和利益之后,自愿地在诸佛菩萨面前接受了如是的菩提心。若没有这样的菩提心,行持任何善法功德也不大,对众生也没有真实的利益。尽管世间中有许许多多的善根,如人天福报的善根、具四无量心的梵天善根、声闻缘觉具自私自利心态的善根,但这些并不是特别殊胜,在整个世界中,功德最大、对众生最有利的,唯一就是菩提心。通过方方面面了知了菩提心的这些功德后,有智慧的人才心甘情愿地受持大乘菩萨戒。
实际上,如果相续中有了菩提心,这种人是非常伟大的。以前阿底峡尊者在藏地经常宣讲菩提心、皈依、业因果三种法要,有位老乡成天听尊者讲“菩提心、菩提心”,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有一次他到博朵瓦格西面前,询问道:“阿底峡尊者天天都说菩提心,到底它是什么呀?是人的名字,还是什么东西?”博朵瓦格西语重心长地回答说:“所谓的菩提心,就是舍弃自私自利,为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的一种发心。它是我们要发起的一种心。”那个老人家听后非常感动,赞叹不已,连声说道:“受持菩提心的人真是很伟大!菩提心非常了不起!”这段公案后来也被收录在噶当派的语法书里面。所以受持菩提心的人应该是智者,没有智慧的人绝不可能接受菩提心,没有福报的人也不可能遇到如此殊胜的大乘法门。
在座的各位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从今以后为了圆满它的善根,就应该善加保护,使它得以稳固强大,永远在自相续中延续下去,这对每个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修自他赞叹——让自己生欢喜心、让众生也生欢喜心,通过这两方面生起欢喜心,赞叹菩提心的无上功德。
庚二(真实后行)分二:一、令自欢喜;二、令他欢喜。
辛一(令自欢喜)分二:一、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二、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
壬一、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
此科判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是“思维人身难得具有重大意义的道理而生欢喜心”,颂词是这样说的: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
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今生今世,我已经获得了如此的菩提心,确实是具有大福报之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得到了暇满人身,如今又投生在如来的家族中,真正成为了佛的意子 。
大家应该非常庆幸今生能值遇大乘佛法,不然的话,恐怕许多人现在仍在自私自利的心态中流转,甚至不信佛教,整天在社会中忙忙碌碌,不知道方向在何处。当然,这种福报并不是无因无缘的,它是自己在千百万劫中供奉如来、修持正法的果报,再加上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和威力,种种因缘聚合起来,即生中才遇到了这样的善知识及大乘佛法,并且转生于佛法兴盛的中土,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种缘分。
从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中流转的次数无法计算,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自相续中也没有生起过如此胜妙的菩提心。而今我们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这种人身是所有人身中最为难得的。大家都知道,世间上有各种各样的人身,有些人依靠它来造恶业,有些人依靠它做一些无聊、无记的事情,我们现在获得了具有十种圆满、远离八种无暇的暇满人身,又有机会发起这样的菩提心,这样的话,大家都已经转生在如来的家族中了。当然,这里的“如来家族”并不是指释迦族。
从世俗的角度而言,只要心对大乘佛法生起信解,《经庄严论》中说,我们相续中的解脱种子就有机会萌芽成熟。所以,对大乘佛法生起信心,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来利益众生,这就是世俗菩提心的开端。当然,胜义菩提心要从一地菩萨开始获得,这种如来的家族,我们暂时还没有转生。但现在生起了世俗菩提心,前文中说过,此时自己的名字和意义全部都转变了,已经成为了如来的意子。就像转轮王的太子一样,虽然现在还不具足真正治理国家的能力,但自己已经身为太子,终有一天是会登上王位的。所以我们理应生起欢喜心,因为获得了这么好的人身,又发起了这么殊胜的菩提心,这在世间中是非常难得的!
前段时间有个道友说:“我觉得自己相当有福报。你看漫漫人生道路中有这么多邪知识、这么多非法的行业,我现在没有加入这些而入了大乘佛教,这真是人生中最大的幸事!”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确实如此,尽管我们现在仍有贪心、嗔心和一些世俗的烦恼,但不管怎么样,已经被如来的加持所勾召,就像水里的鱼上了钩一样,迟早都会被拉到岸上的。同样,我们现在遇到了如此殊胜的大乘佛法,相续中已经有了菩提心,如果自己非常精进,即生成就也不是不可能的,这在显宗和密宗中都是有的。
《毗奈耶经》中记载,阿难尊者依靠窍诀,在一天中就获得了圣者果位。密宗的一些大成就者传记中说,拉瓦巴依靠上师的殊胜窍诀,只用了一晚上的时间,就获得了大手印的圆满果位 。藏地有位瑜伽士叫夏炽确,他依靠阿底峡尊者菩提心修法中舍弃自私自利、行持慈悲菩提心的这一教言,了悟到一切我与我所没有任何意义,遂将自己的财产全部抛弃,一心一意地修持了五年,最后获得了圣者果位,成为整个佛教史上公认的大成就者。所以,如果快的话,短暂的一生中也可以成就,再怎么慢,只要我们相续中没有出现“舍弃愿菩提心”的这种违品,一定会在很快时间中成就的,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就像我们以前在“甘孜师范学校”读书时,只要考取了那所学校,不违犯大的学校纪律,即使成绩再差,毕业后也都可以当老师,肯定有工资拿,每个人都有这种安全感。
当然,赞叹菩提心的功德,并不是用一种虚无缥缈的语言来夸大其辞,而应当有理有据,以前我们也讲过,无数大成就者都通过这样的妙道而获得了无上圆满的果位,所以大家理当生起欢喜心。这种欢喜心是很重要的,有些人根本不知庐山真面目,总认为每天在这里听受佛法、发菩提心是理所当然的事,并不是特别的可贵难得,这种想法是不应理的。要知道,现在转生于如来的家族 中,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福德因缘,以前在荒无边际的轮回旷野中,我们无依无靠、非常可怜,如今有了大乘上师的摄受,有了诸佛菩萨的保护,自己成为如来家族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应当生欢喜心。假如什么感觉都没有,欢喜心也没有,痛苦心也没有,那就像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里说的一样,我们的心脏变成一块石头或是铁球了。有些人吃喝玩乐或是遭遇一些其他的痛苦,感觉就特别强烈,包括做一些非理的事情,他们高兴得特别快,痛苦得也特别快,但对于出离心方面,好像从来不厌烦世间的痛苦,不愿意行持诸佛菩萨的善举、继承他们不可思议的事业,这一点可能也跟个人的心态有关,自己还是应该加以改造。以上讲了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说,我们获得了这样的菩提心后,应当以不放逸的行为来使它稳固,不要让它不合理地消失了。颂词是这样讲的: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我一定要尽心尽力地行持如来家族的事业,初中后都保持清净无垢,绝不能以恶行来玷污这纯洁尊贵的种性。
此颂词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我们以后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要符合佛陀所规定的教规教义,以佛教的戒律守护自己的三门;第二、我们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加入了大乘佛教的行列,那么从今以后,我们的身份跟其他人完全不相同了,一定要符合佛陀的事业而千万不能以非法行来玷污如来纯洁无垢的种性。
我们没有加入大乘佛教之前,身心可能没什么约束,随随便便、随心所欲,怎么做都可以,但现在跟以前不同了,就像有位县委书记说的:“我跟其他人的行为是不相同的,以前自己有时候还可以放逸,但现在如果不约束的话,很多人的眼睛都在看我。”他们世间人都有这种正知正念,我们大乘修行人就更不用说了。以前自己没有皈依、进入大乘的时候,身心几乎都是随世间而放逸行事,如今我们在诸佛菩萨、金刚上师面前已经承诺:从现在开始,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诸佛菩萨怎样舍弃自己、饶益众生,我也发愿必须要做到。既然发了这种愿,具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发空愿的,一定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
我们应该时时想到自己是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过愿的,从今以后行为跟以前完全不同了,就像星级宾馆里的服务员,他在经理面前承诺:“从此以后我成为你们宾馆的成员,不管别人怎么欺负我,为了工作的效益,我还是认认真真地对待,不会违反你们所规定的制度。”如果这样承诺的话,他以后在行事过程中也是规规矩矩的,经常用正念来提醒自己。同样的道理,我们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已经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我要受菩提心”,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所作所为务必要与佛子身份相适合,切不可放逸行事,染污尊贵的如来种性。
当然,受持菩提心归纳起来有两种,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