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撬⑽业南嘈俏业南嘈牡览恚鸱ǹ谕飞纤档美矗鹑艘蔡们迩宄导噬衔易约捍永疵挥兴嘉淙惶焯於际瞧刑嵝摹⑵刑嵝摹浴耙磺兄谏惫业母改浮被蛘摺拔乙然谏贝永疵挥邢牍幕埃庑┛谕飞系钠刑嵝模谖宜劳龅氖焙蚧蛘叨岳词烙忻挥凶饔媚兀恐窒律聘隙ㄊ呛廖抟晌剩谙嘈写暗墓Φ率敲挥械摹�
我这次宣讲《入菩萨行论》,非常希望大家能将法真正地融入自心。当然,我自己什么功德都没有,教别人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笑话,但是我确实想:很多人最好不要耽搁在一些文字上,而应该把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修习结合起来,这样对我们的相续会有一定的利益。〖由于这些法宝对于善逝如来来说是具足的,因而称“具”〗在藏文当中,颂词里原来有“具足”这个词,是“善逝具足法身佛子伴”,但汉文中没有翻译出来。
下面讲僧众。大乘僧众是一地以上的菩萨。大多数人这样认为:佛是佛像;法是法宝,也就是《金刚经》等等;僧众就是庙里面的大和尚、小和尚,还有几个调皮的沙弥(众笑)。这样想也没有错,我们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时候也是这样认为的,但这种理解方式比较片面,刚才也讲了,真正的佛陀就是善逝,在每个众生相续中,最了义的佛陀就是如来藏;佛法是教法和证法;僧众就是大乘菩萨。有关三宝的概念及其功德,《智者入门》当中也有介绍,《心性休息》、《随念三宝经》、《宝性论》里面也讲得特别清楚,希望大家认认真真地去学习。
〖关于“佛子”,《宝性论》中云:“具信胜乘之种子,生佛与法智慧母,禅乐胎处悲乳母,彼即随佛生菩萨。”〗所谓佛子是什么呢?就是大乘菩萨,依弥勒菩萨《宝性论》中的教证,其来源有四种根本因,下面用比喻和对比的方式加以宣说:犹如转轮王子的产生及生长需要父亲的种子、产生他的母亲、胎藏、养育他的乳母,同理,大乘佛子的产生及生长也需要四种因:一是对大乘佛法的信心,这相当于种子,如果对大乘佛法一点信心也没有,就好比种子已经被烧毁了,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德的苗芽;二是产生佛陀和佛法的母亲——证悟般若空性,就像转轮王子依靠母亲而产生一样,菩萨也必须依靠证悟空性而产生;三是禅乐,即在等持中安住心不散乱的大乐,这相当于产生转轮王子的胎处 ;四是对众生的大悲心,即获得了菩萨的果位以后,仍要不间断地利益众生,如同转轮王子虽已降生,仍需要乳母喂养一样,《入中论》也说过,大悲心在最初的时候特别重要,中间的时候特别重要,最后特别重要,初、中、后三个阶段都赞叹了它的功德,原因也在于此。有了这四种因,才可以产生大乘佛子。
〖由于生在如来种姓当中,或者能够成为如来的继承者〗《入菩萨行论》亦云:“生于如来家族中。”意思是说,获得一地菩萨以后,相续中生起了胜义菩提心,此时方称为真正的佛子,在名称和意义上完全具备了佛子的法相。当然,我们在资粮道发菩提心时,也可以叫做“佛子”或“菩萨”,但从最究竟的角度来讲,这只是一种相似的名称,只有登地的菩萨才是真正的佛子。〖因而,佛子——诸位圣者菩萨是僧宝。〗所以这里寂天论师顶礼的对境,应该是自相续中部分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像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龙猛菩萨那样获得了一地以上果位的这些圣者们。
可见,我们平时顶礼的对境不仅是佛宝、法宝,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等大乘佛子,也要恭敬顶礼。不仅如此,在我们周围的人群中,也有很多证悟菩提心的菩萨,文殊菩萨的传记及大乘经典都讲过:文殊菩萨显示各种各样的身份来度化众生,只不过我们不能发现而已。所以,我们的周围有无数的菩萨,在他们面前也值得顶礼。
〖于包括僧宝在内的三皈依处,以及虽不是大乘的皈依处,但总的来说功德超胜的声闻、缘觉、亲教师、阿阇黎等,凡是一切可堪为应礼处的对境前,作者三门恭敬作礼。〗“一切可堪为应礼处的对境”,其他讲义是这样讲的:声闻、缘觉、传戒的阿阇黎、亲教师以及大小乘的一些佛塔佛像,包括我们自己上师的舍利塔、遗体、上师生前转法轮的地方、降生的地方、显示弘法利生事业的道场,我们都应该顶礼。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说过:“我们不仅要顶礼以三宝为主的对境,这里还有很多没有包括的对境,也值得我们恭敬顶礼,尤其是要顶礼令自己获得菩提心或无上境界的上师,如果上师不在的话,应该对他的住房及以前住过、加持过的地方进行顶礼。”(我在去往成都的路上,路过米亚罗、汶川等上师如意宝以前住过的宾馆时,心里经常很想顶礼。虽然没有亲自顶礼过,因为路边都是来往的人群,从车上下来顶礼,大家可能觉得你精神有问题,但内心确实很想顶礼!那天我们去昆明的时候,路过上师如意宝在鸡足山住过的宾馆,经过那个门口时,心里也是特别想顶礼。虽然上师现在不在了,但上师加持过的宾馆,跟其他一些建筑是完全不同的,在我心目中完全是这样的)。
上师还说:“以前藏传佛教中有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竹钦仁波切,他的上师是顶果钦哲仁波切,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他不仅要顶礼上师、上师的住房,还要顶礼上师的狗、上师的牦牛……”从表面上看来,这个人好像有点问题,对人顶礼,对狗对牦牛也顶礼,但实际上,如果自相续中有了证悟或是一定境界,他会报答上师的这种恩德,倘若上师示现了无常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会顶礼上师的住处、住房,甚至上师的家畜等等。
最近学院有一个堪布带着侍者在法王以前那个房子的对面建了一间房子,天天都顶礼。我那天问他的侍者:“你们天天在干什么?”他说:“堪布要求我们两个每天都到这里,向上师的房子顶礼。”因此,对自己有过法恩、令自己获得利益的上师,我们看见他的住处、弘法利生的地方,也会有一种非常大的恭敬心,并能够油然而生。海外有个上师曾说:“我天天晚上向父母顶礼。”我觉得很有道理。虽然他是一个出家人,但因为父母有养育之恩,是自己的恩田,所以对上师顶礼,对父母也应该顶礼。为了摧毁自相续中的傲慢,我们应该经常在这些对境面前顶礼!
我这次的要求不高,希望你们每天早上起来在佛像或法本面前恭敬顶礼,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是磕三个头,此举最多只花一两分钟而已,但是在值得恭敬的对境面前顶礼,其功德确实不可思议。佛在经中说:我涅槃以后,供养顶礼四大圣地 ,与顶礼我没有任何差别。所以有机会我们要对四大圣地进行顶礼,包括我们上师以前弘法的地方、降生的地方、涅槃的地方,大家也值得顶礼。
再过二十年,学院是什么状况谁也说不出来,但不管怎么样,就算什么都没有了,光有一个墙壁,或者变成了荒无人烟的一片空地,我们也应该顶礼。因为这里是养育我智慧身体的地方,是我智慧身体的来源,我的肉身依靠现在的父母获得,但我的智慧身体依靠上师们的加持和恩德才有,假如没有上师们广弘佛法,恐怕很多人到目前为止一直都是执迷不悟。如今我们虽不是大彻大悟的大成就者,但是对佛教已经有了一定的正见、一定的信心,在这么多的人当中、这么多的众生里面,这确实是非常难得的。佛经中也讲过:“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以信心出家更难。”我们得人身不容易,纵然得到了人身,遇到佛法尤其是对佛法有正信而真正出家,这样的缘分更加来之不易,所以大家以后不管遇到自己的哪一位上师,皈依上师也好,获得法益的上师也好,始终都要有一种恭敬心,这个相当重要!
〖关于这样作礼赞的必要,正如《赞佛功德经》中说:“于本师善逝,虽作微供养,亦趋人天乐,得无死圣果。”〗我们对佛陀作一点小小的供养,比如说供一盏灯、供一根香,表面上看来微不足道,好像没有什么,但实际上它的功德是相当大的,暂时可以获得人天安乐,最后能获得无上的圣果。〖作礼赞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办暂时与究竟的安乐等。〗
思考题
27、名词解释:善逝
28、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怎样学习一部论典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意义?
29、“善逝法身佛子伴”中的“法身”,是佛陀的三身之一吗?请具体解释这里的法身。
30、依噶当派的教言,修行可分几种?每一种的方式如何?
31、按《宝性论》的观点,出生佛子需要哪四种因?请结合转轮王子的比喻加以说明。
32、对上师顶礼是合理的,但对上师的住房、狗、牦牛顶礼,这种行为是否颠倒?请谈谈你的想法。
33、四大圣地包括哪些?顶礼此处的功德有多大?
第六节课
《入菩萨行论》分论名与论义两个科判来宣讲,论名前面已经讲完了,论义分三个方面来讲。
甲二(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一(入造论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
丙一(真实宣说)分三:一、礼赞句;二、立誓句;三、示现谦虚。
昨天讲完了礼赞句,今天开始讲立誓句。
什么叫做立誓句呢?就是作者为了造论不出任何违缘,善始善终、圆满结束,在这之前所立的一种誓言。一般来讲,不管是印度的高僧大德,或是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自古以来都有作立誓句的传统,原因一个是具有智慧的人中间不会退转,另一个是如果下了极大的决心,就不会出现其他的违缘,有两方面必要。
丁二、立誓句:
今当依教略宣说,趋入佛子律仪法。
寂天论师在前面已顶礼了佛陀、佛法、佛子菩萨以及值得恭敬的所有对境,顶礼以后再做什么呢?依靠释迦牟尼佛为主的诸佛菩萨的经典、龙猛菩萨等印度高僧大德的论典,进行宣说。宣说什么?让无量众生趋入菩萨律仪的法门。“菩萨律仪”指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大乘佛子的学习对境就是这三种学处,它包括了大乘的全部戒律。怎样宣说的呢?依靠释迦牟尼佛和高僧大德们的经论而宣说。
讲义中是这样的:〖所说的内容是什么呢?即是趋入佛子律仪的方法。〗《入菩萨行论》主要讲了什么?趋入大乘菩萨律仪的方法。很多人想学大乘佛法,但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若翻阅《大藏经》里的大量经典,现在末法时代的人精力不够、时间不够、智慧也不够,恐怕非常困难。那其他高僧大德有没有这样一个殊胜的论典呢?可以说非常稀少。所以,寂天菩萨为了我们后学者,摄集了所有大乘经论的教义,然后造了《入菩萨行论》。
利根者一看到论名,就知道此论的内容是什么;中根者看到立誓句,也会明白整本书的内容;钝根者只有学完了整部论典,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所以,我们如果是中根者,现在看到立誓句就会知道:这部论典讲了什么内容?一个人趋入大乘的时候,要怎么样学、怎么样做、最后获得什么样的果,基道果的所有问题全部清清楚楚。
〖其中“佛子律仪”是指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这三个戒律包括了大乘的所有学处。“严禁恶行戒”指菩萨在任何时候身口意都不造恶业;“摄集善法戒”指身口意如何转为功德、善法;“饶益有情戒”指发了菩提心的人怎样真正利益众生。总而言之,不造恶业、唯造善业,造善业的方式是什么,以饶益有情的方式来利益众生,整部论典讲的就是这一点。
当然,说起来非常简单,做起来却相当困难。如果一个人不造任何恶业,唯一行持善法,并且帮助众生,那他就是真正了不起的修行人。相反,如果一个人不具足这三条戒律,口头上说“我是大乘修行人”,实际上根本不具足大乘的法相,这个问题大家应该记住!
〖行持这些戒的方法通过十品来宣说。〗本论从第一品到第十品,引用了大量的比喻、教证进行宣说。〖那么,这部论典是以什么方式造的呢?“依教”。〗也就是说,并不是寂天菩萨的个人臆造,也不是他选出一些词句编造的,而是依靠教典来造的。〖也就是说,依据经论中所说的意义来造的。〗
这样一来,有些人会想:寂天菩萨那么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号称印度“二大稀有”之一 ,为什么还要依靠经典呢?这就教诫我们后学者:造任何一个论典、给别人讲经说法,或者自己著书辩论,千万不能离开佛陀的教义,如果离开的话,仅凭自己的想象胡言乱语造成文字,实际上对众生的利益不大。不要说我们凡夫人,就算寂天菩萨和月称论师 ,他们也是分别依靠佛陀的圣教、龙猛菩萨的论典来进行宣说的。
现在社会上流行很多法本,这些有没有引用真正的佛语作教证呢?很少!所以,大家以后自己学习论典,或者造任何书籍,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据——佛教的依据,因为我们毕竟是佛教徒,佛教徒写书不应该用儒教说什么、基督教说什么、非宗教又说什么,这样没有太大的必要。当然,有时候引用一些世间典故、谚语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你最究竟的观点,比如说中观的究竟思想,若以其他宗教的观点或世间古籍来作教证,恐怕是不合理的。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该值得注意!
〖若有人想:如果是经论中所说的内容在这里讲述,那就没有必要了吧。〗有些人想:既然《入菩萨行论》是依靠经典和论典而造的,那我们直接学释迦牟尼佛的经典、龙猛菩萨等的论典就可以了,又何必多此一举造论呢?没有任何必要吧。
回答是什么?〖实际上,这部论典是将经论中杂乱无章的内容理顺成井井有条,零零散散的内容汇集一处,并将许多典籍的内容概括起来进行阐述。〗造论典非常有必要,因为佛经是针对不同众生宣讲的,里面有很多道理不一定合在一起,这一章的法要和那一章的法要,分别针对了不同根基的众生,所以佛经的内容不一定有次第。
正因为没有次第,论典分四种,第一种就叫做“次第论”,即将佛经中次第不明显的法要依道次第而进行宣说,比如《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二种叫“解隐论”,依靠这些论典而解开佛经隐含的密意,包括所有的注解。第三种叫“实修论”,指引导实际修持的论典。最后一种叫“汇集论”,将所有的法要汇集一起,如寂天论师的《学集论》就是将一百多个教证合在一起的。
论典一般来讲有四种,那么,《入菩萨行论》属于什么样的论呢?它既是汇集论,也是次第论 ,还是“解隐论”(比如《解深密经释》、《中观六论》就是解释佛陀《般若经》的论典)和“实修论”(如《亲友书》)。所以撰著本论有没有必要呢?很有必要。为什么呢?因为佛在经里讲得那么广,我们末法众生的寿命有限、智慧有限,在这么短的人生中,根本没有精力将浩如烟海的佛经一一翻阅。古代人没有很多杂乱的事情,将所有佛经全部翻阅的也是少之又少,何况说我们现代人了,琐事特别多、思想也杂乱,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不可能有闻思所有大乘经典的机会。为了让后学者只学一个论典就全部通达大乘的教义,寂天菩萨将大乘经论的所有精华汇集于一处,而撰写了这部《入菩萨行论》。
〖由此可见,并没有你们说的过失。〗有些人认为如果经论中有,造《入菩萨行论》就没有任何必要了。这种过失实际是不存在的,造这部论不仅没有过失,而且有相当的必要!我们藏传佛教中,各个寺院为什么必须要学《入菩萨行论》?就是因为它是总结整个大乘的一部教言书,学习了它并深入研究,大乘佛法的教义基本上就能完全明白了。
〖这般宣说立誓句的必要,所有正士均不会舍弃所立下的誓愿,这样立誓就是为了使造论善始善终。〗为什么要造立誓句?因为任何具有卓越智慧的人,一般不会轻易舍弃自己的誓言。一个有智慧的人不容易答应一件事情,也不会承诺很多很多,但只要他承诺了,永远也是不会改变的。原来我们学《二规教言论》时,在坚定誓言方面有非常殊胜的教言,龙猛菩萨造的《智树论》中也说:智者一般不承诺很多,一旦承诺以后,就像石头上刻文字一样,临死也不会轻易舍弃。所以,具有智慧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违缘,所立下的誓言绝不会放弃。
我们以后做任何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