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主ト内事),皆自秦官也。从事中郎(从事中郎,汉末官也。陈汤为大将军
王凤从事中郎。在主簿上,所掌、秩与长史同)、掾属(主诸曹事)、主簿(所
主与舍人同,祭酒所主亦同)、令史(主诸曹文书),此皆自汉官也(陈汤为大
将军王凤从事中郎是也)。御属、参军自後汉(孙坚参骠骑军事是也。参军所主
与掾属同)。其仪同三司如开府者,亦置长史以下官属,而减记室、仓、城属、
田、水、铠、士等七曹各一人(其品亦下三公府一阶。其三师、二大佐吏,则同
太尉府也)。後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而不见僚属。隋三师亦不见官属,
而三公依北齐置府僚。後省府及僚佐。置公则坐於尚书都省,朝之众务总归於台
ト。唐三师、三公,并无官属。
宋亦如之。
●卷四十九 职官考三
○宰相
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洽,神明至(黄帝得蚩尤而明天道,得太常而察地理,得
苍龙而辨东方,得祝融而辨南方,得风后而辨西方,得后土而辨北方,谓之六相)。
虞舜臣尧(为尧时臣),举八恺(仓舒、ㄨ岂攵、ρ、大临、降、庭坚、仲
容、叔达为八恺,即垂、益、禹、皋陶之伦也。庭坚则皋陶字。ㄨ,大回切。岂攵,
干来切)使主后土(后土,地官也),以揆百事,莫不时叙,地平天成(揆,度。
成,平也);举八元(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为八
元),使布五教於四方,内平外成(内,诸夏。外,夷狄),谓之十六相(亦曰
十六族)。及殷成汤居毫,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为之(伊尹号为“阿衡”。
阿、倚也。衡,平也。汤倚伊尹而取平,故以为官名。仲虺臣名,为汤左相,以
诸侯而相天子者也,《左传》称居薛,为汤左相)。武丁得傅说,爰立作相,王
置诸其左右(武丁,殷之高宗也,使百官以所梦之形象经营,求之於野外,得贤
相傅说於傅岩之,於是礼命立以为佐相,使在左右也)。周时,召公为保,周
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亦其任也。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以樗里疾、
甘茂为左、右丞相(茂为左,疾为右);庄襄王又以吕不韦为丞相;及始皇立,
尊不韦为相国,则相国、丞相皆秦官(又《汉官仪》云,皆六国时官)。金印紫
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初有左、右(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
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也。”)。至二世,复有中丞相(二世时,右丞相去
疾,左丞相斯。及斯被诛,乃以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皆决之)。汉高帝即位,
一丞相,绿绶(高帝元年拜曹参为假左丞相,即汉初丞相当有左、右,今言一丞
相,或《汉书》之误),以萧何为之。及诛韩信,乃拜何为相国。何薨,以曹参
为之。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丞相月俸钱六万(初,
陈平为左丞相。及诛诸吕,文帝初立,平乃谢病以让周勃,乃以勃为右丞相,位
第一;平为左丞相,位第二。帝因朝问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
问:“天下钱一岁出入几何?”勃又不能对,汗出洽背。及问平,平曰:“有
主者。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四夷诸侯,内亲
附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职。”上善之。勃谢病,请免相,平专为一丞相)。成
帝绥和元年,御史大夫何武建言:“古者民谨事约,国之辅佐,必得贤圣。然犹
则天三光,备三公官(三光,日、月、星),各有分职。今末俗之弊,政事烦多,
宰相之才不能及古,而今丞相独兼三公之事,所以大化久未洽也。宜建三公官,
定卿大夫之任,分职授政,以考功效。”於是上拜曲阳侯王根为大司马,而何武
自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皆金印紫绶,比丞相,则三公俱为宰相(汉御史大夫副
丞相事,若今之同平章事及参知机务之类,所以《汉书》云薛、贡、韦、匡迭为
宰相。薛宣、韦贤、匡衡则是丞相,而贡禹但为御史大夫。又萧望之谓朱€曰:
“吾备位将相。”盖萧望之尝任御史大夫及前将军之职也)。至孝哀帝建平二年
正月,从朱博议,复罢大司空(大司空朱博奏曰:“帝王之道,不必相袭。高祖
置御史大夫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历载二百,天下安宁。今更为大司空,
与丞相同位。故事,选郡国守相高第为中二千石,选中二千石为御史大夫,任职
者为丞相,位次有序,所以重圣德,重国相也。今中二千石未更御史而为丞相,
非所以重国政也。今愿罢大司空,以御史大夫为百寮率。哀帝从之)。元寿二年,
更名丞相为大司徒。初,汉制常以列侯为相,唯公孙弘布衣,数年登相位,武帝
乃封为平津侯,其後为故事。至丞相而封,自弘始也(到光武绝不复侯,或自以
际会援立见封。《汉仪注》曰:“御史大夫为丞相,更春乃封,故且赐爵关内侯。”
李奇曰:“以冬月非封候,故且先赐爵关内侯。”)。白事教令,称曰君侯(亦
谓丞相为上相,陆贾谓陈平曰“足下位为上相”是也)。《春秋》之义,尊上公
谓之宰,言海内无不统焉。故丞相进,天子御座为起,在舆为下(皇帝见丞相起,
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起。”起立乃坐,赞称曰:“敬谢行礼。”皇帝在道,
丞相某迎,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下舆。”下立乃升车也);丞相有病,皇
帝法驾亲至问疾,从西门入(丞相有疾,御史大夫三朝问起居,百寮亦然。後汉
三公疾,令中黄门问疾。魏、晋即黄门郎,尤重者或侍中);及瘳视事,尚书令
若光禄大夫赐以养牛、上尊酒(如淳曰:“律,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尊。丙
吉为丞相,尚宽大,好礼让。掾吏有罪不称职,与长休告,终无案验。客或曰:
“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乎?”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按吏
之名,吾窃陋焉。”因为故事,公府不按吏,自吉始。韦贤为丞相,年七十馀,
乞罢归私第。丞相致仕,自贤始也。有天地大变、天下大过,则以病闻。有天地
大变、天下大过,皇帝使侍中持节,乘四白马,赐上尊酒十斛、牛一头,策告殃
咎;使者居半道,丞相追上病。使者还,来白事,尚书以丞相不起病闻。若丞相
不胜任,使者策书,驾骆马,即时布衣步出府,免为庶人。若丞相有他过,使者
奉策书,驾骓鬼马,即时步出府,乘栈车牝马归田里思过。鬼京媚切)。凡
丞相府,门无,不设铃鼓,言其大开无节限也(应劭曰:“丞相旧位在长安,
时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後汉废丞相
及御史大夫,而以三公综理众务,则三公复为宰相矣(前代丞相有仓头字宜禄。
至汉代,有所关白,则叩ト呼宜禄,遂以为常。ト,古沓切。)至於中年以後,
事归台阁,则尚书官为机衡之任。至献帝建安十三年,复置丞相,而以曹公居之。
又有相国。魏黄初元年,改为司徒(吴有左、右丞相)。而文帝复置中书监、令,
并掌机密,自是中书多为枢机之任,(说在《中书令篇》)。其後定制,置大丞
相,第一品。後又有相国,齐王以司马师为之(晋景帝),高贵乡公以司马昭为
之(晋文帝)。晋初并不置(武帝初,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
保,义阳王子初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觊为司空,石苞为司马,陈骞为大将军,
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至惠帝永康元年,改司徒为丞相;永宁元年,
罢丞相,复置司徒官;永昌元年,罢司徒并丞相,则与司徒不并置矣(丞相与司
徒废置非一)。其後或有相国,或有丞相,省置无恒,而中书监、令常管机要,
多为宰相之任。自魏、晋以来,相国、丞相多非寻常人臣之职(晋赵王伦、梁王
彤、成都王颖、南阳王保并为之)。元帝渡江,以王敦为丞相,转司徒,荀组为
太尉,以司徒官属并丞相为留府,敦不受。成帝以王导为丞相,罢司徒府为丞相
府。导薨,罢丞相,复为司徒府。相国、丞相皆衮冕,绿绶(音吏)。宋孝
武帝初,唯以南郡王义宣为丞相,而司徒府如故。亦有相国。丞相,金章紫绶,
进贤三梁冠,绛朝服,佩山元玉,相国则绿元绶也。齐丞相不用人,以为赠官。
梁罢相国,置丞相;罢丞相,置司徒。陈又置相国,位列丞相上,并丞相并为赠
官。按:自魏、晋以来,宰相但以他官参掌机密,或委知政事者则是矣,无有常
官。其相国、丞相,或为赠官,或则不置,自为尊崇之位,多非人臣之职。其真
为宰相者,不必居此官(魏文帝以刘放、孙资为中书监、令,并掌机密,晋武帝
诏以荀勖为中书监、侍中,毗赀朝政。张华为中书令,侍中刘卞谓华曰:“公居
阿衡之地。”东晋庾亮、庾冰相次为中书监。先是王导辅政,以宽和得众,庾亮
以法裁饬,颇失人心。至冰,经纶时务,升擢後进,朝野注心,咸曰贤相。殷浩
为扬州刺史,参综朝权。王敦为大将军、侍中,上表曰“臣备位宰辅”。谢安为
中书监,录尚书省事。宋文帝初,徐羡之为司空,录尚书事。後以江湛、王僧绰
俱为侍中,任以机密。後又以殷景仁为侍中、左卫将军,与侍中右卫将军王华、
侍中左卫将军王昙首、侍中刘湛四人俱居门下,皆以风力局,冠冕一时,同时
之美,近代莫及。初,王弘为江州刺史,加侍中,後徵辅政,以为侍中、司徒,
录尚书事。而弘弟昙首为文帝所任,与华相持。华常谓己力用不尽,每叹息云:
“宰相顿有数人,天下何由得理?”湛母忧去职,後徵为太子詹事,加给事中,
与殷景仁并被任遇。湛常云:“今代宰相何难,此正可当我南阳郡汉代功曹耳。”
沈演之为侍中、右卫将军,文帝谓之曰:“侍中领卫,俱为优重,此盖宰相便坐,
卿其勉之。”齐王俭为侍中、尚书令,常谓人曰:“江左风流宰相,惟有谢安。”
盖自况也。明帝顾命江兄弟及始安王遥光、尚书令徐孝嗣、领军萧坦之,更日
贴敕,时呼为“六贵”,皆宰相也。梁何敬容初为吏部尚书、侍中,时徐勉为仆
射参掌机事,以疾陈解,因举敬容自代,故敬容迁为仆射,掌选事,侍中如故。
此并为宰相。後敬容屡转他官,而参掌如故。又王训为侍中,武帝问敬容曰:
“褚彦回年几为宰相?”对曰:“少过三十。”帝曰:“今之王训,无谢彦回。”
彦回,宋明帝时为侍中。又周舍本後,朱异为散骑常侍,代掌机密。北齐韩轨为
中书令,寻授司空,自以勋历登台铉。按:此则或掌机密,或录尚书,或综机权,
或管朝政,或单侍中,或给事中,或受顾命,皆为宰相也。然侍中职任机密之司,
不必他名,亦多为宰相。其侍中兼外官,若宋王弘;侍中兼内官,若沈演之,其
例不少,则非宰相,盖在当时委任而已。自晋、宋以来,宰相皆文武自逸,何敬
容独勤庶务,为代所嗤鄙。姚察曰:“魏正始及晋之中朝,俗尚於元虚,贵为放
诞。尚书丞郎以上,簿领文案,不复经怀,皆成於令、史。逮乎江左,此道弥扇。
唯卞以台阁之务颇欲综理,阮孚谓之曰:‘卿常无暇,不乃劳乎?’宋代王
敬弘身居端右,未尝省牒,风流相尚,其流遂远。睹白署空,是称清贵;恪勤匪
懈,终滞鄙俗。是使朝经废於上,众职隳於下,小人道长,抑此之由也。鸣呼!
伤风败俗,而使何敬容之识理见讥薄俗者哉!”)。後魏旧制,有大将军,不置
太尉;有丞相,不置司徒。自正光以後,俱始置之(神瑞元年,置八大人官,总
理万机,时号“八公”),然而尤重门下官,多以侍中辅政,则侍中又为枢密之
任矣(说在《侍中篇》)。北齐乾明中,置丞相;河清中中分为左、右,各置府
僚(天统三年,以太宰段韶为左丞相,太师贺拔仁为右丞相。又斛律金、斛律光,
并由右丞相转拜为左丞相)。然其时为宰相秉朝政者,亦多为侍中(赵彦琛、元
文遥、和士开同为宰相,皆兼侍中)。後周大冢宰亦其任也,其後亦置左、右丞
相。大象二年,以杨坚为大丞相,遂罢左、右丞相官。隋有内史、纳言(即中书
令、侍中也),是为宰相,亦有他官参与焉(柳述为兵部尚书,参掌机事。又杨
素为右仆射,与高专掌朝政)。
按:自後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然当时尚书,
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
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故何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
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而所谓三公者,古有其官,
虽鼎命将迁之时,大权一出於私门,然三公未容遽废也,故必择其老病不任事,
依违不侵权者居之。东汉之末,曹公为丞相,而三公则杨彪、赵温,尚书令、中
书监则二荀、华歆、刘放、孙资之徒也。魏之末,司马师、昭为丞相,而三公则
王祥、郑冲,尚书令、中书监则贾充、荀勖、锺会之徒也。盖是时,凡任中书者,
皆运筹帷幄、佐命移祚之人;凡任三公者,皆备员高位,畏权远势之人。而三公
之失权任,中书之秉机要,自此判矣。至丞相一官,西汉废於哀帝之时。东汉本
不置丞相,建安特置之,以处曹操。魏本不置丞相,正始特置之,以处司马师、
昭。及晋则不置,正苻坚所谓“朕以龙骧建业”之说也。然东晋以至宋、齐、梁、
陈、隋皆有之。夫中书监既为宰相之任,则升其品秩可也;丞相既不为宰相之任,
而尝为擅代之阶,则废其名字可也。今观魏以後之官品,中书监仅为三品,而黄
钺大将军、大丞相、诸大将军则为一品、二品。然此数官者,未尝以授人,特宋、
齐、梁、陈、隋将受禅则居之,此外则王敦、桓温、侯景亦尝为之。夫高官极品
不以处辅佐之臣,而又存其名字,使乱臣贼子递相承袭,以为窃取大物之渐,非
所以昭德塞违,明示百官也。
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
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後,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
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
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
参预朝政。其後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贞观八
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
名,盖始起於此。其後,李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书令也。
而同三品之名,盖起於此。然二名不专用,而他官居职者,犹假他名如故。自高
宗己後,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
则否。其後改易官名,而张文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
始。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
事入衔,自待举等始。自是以後,终唐之世不能改。初,三省长官议事於门下省
之政事堂。其後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於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
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於其後,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
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
开元以後,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故时方用兵,则为节度
使。时崇儒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用,则为盐铁转运使;又其甚,则为延资库
使。至於国史、太清宫之类,其名颇多,皆不足取(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其
馀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等名者皆是)。自先天之前,
其员颇多,景龙中至十馀人。开元以来,常以二人为限,或多则三人(武太后圣
历三年四月敕:“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赐会,并同中书门下三品例。”开元十
年十一月敕:“自今以後,中书门下宜共食实封三百户。”二十二年十一月制:
“宰相兼官者,并两给俸禄。”)。天宝十五载之後,天下多难,勋贤并建,故
备位者众。然其秉钧持衡亦一二人而己(旧例,起居舍人及起居郎唯得对仗承旨,
仗下之後谋议不得闻。武太后时,文昌右丞姚以为帝王谟训不可无纪,若不宣
自宰相,史官无从而知。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则宰相一人撰录,每月封送史
馆